人教版初中音乐 原始狩猎图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44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单元原始狩猎图一.教学目标1、欣赏音乐、感受古乐器,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激发对古代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听辨其音色。
二.学情分析原始乐器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本课通过乐器识别来让学生认识一些原始乐器,以及它们的音色。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教学难点:能分辨骨笛与竹笛,编钟与埙的音色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四种乐器图片,请同学们猜猜,听辩四种乐器的声音,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二)欣赏《原始狩猎图》1.完整欣赏《原始狩猎图》。
提问: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场景?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音色有什么特点?2.欣赏图片《朱蒙狩猎图》。
找出高句丽国国君朱蒙,并讲述图片的意义。
3.看图片介绍骨笛的悠久历史4.欣赏《原始狩猎图》引子部分。
提问: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场景?森林中的幽静音乐的力度、速度有什么特点?弱的力度慢的速度5.欣赏《原始狩猎图》第一部分。
边听边思考:(1)你感受到了什么情绪?紧张、诡秘、小心翼翼(2)这段描绘了什么画面?寻找猎物(3)这段音乐的结尾处你们还听到了什么声音?人们吆喝、欢呼6.哼唱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感受紧张气氛。
7、欣赏《原始狩猎图》第二部分。
思考: 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情景?围捕猎物8、再次哼唱主题旋律,感受收获的喜悦情绪。
9、欣赏《原始狩猎图》尾声部分。
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画面?幽静的原始大森林10.老师小结《原始狩猎图》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捕猎场景。
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
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通过各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手法,从而产生各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时代原始森林夜幕中狩猎活动的图画。
(三)欣赏《哀郢》1、第一次欣赏《哀郢》思考:这首乐曲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2、老师展示埙,看图介绍乐器埙。
原始狩猎图-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原始狩猎文化及其特点;2.理解原始狩猎图中表现出的文化内涵;3.学习编写简单的原始狩猎乐曲。
二、教学内容1.原始狩猎文化的概述;2.原始狩猎图的特点、内容和文化意义;3.原始狩猎乐曲的演奏和创作。
三、教学重点1.理解原始狩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掌握原始狩猎图的分析方法和技巧;3.学会编写简单的原始狩猎乐曲。
四、教学难点1.理解原始狩猎图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演奏和创作;2.教师在鼓励优秀作品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改进不足之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挂起原始狩猎图,向学生展示这幅图,并提出以下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2.这幅画中的每个细节都代表什么?3.这幅画的文化内涵是什么?通过问题的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2. 介绍原始狩猎文化(15分钟)在了解原始狩猎图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原始狩猎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教师简要介绍原始狩猎文化的历史、特点、分布地区等方面的内容,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原始狩猎文化的实物。
3. 分析原始狩猎图(30分钟)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分配一幅原始狩猎图,并要求学生分析该图的内容、特点和文化内涵,并运用适当的词汇和语言描述分析结果。
教师在此期间巡视各组,指导学生分析,同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解决问题。
4. 素材准备和创作乐曲(50分钟)要求学生按照所分析的原始狩猎图,准备一些音乐素材,并创作一首简单的原始狩猎乐曲。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素材和创作动态调整课程进度,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展示和分享(20分钟)在学生创作完乐曲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优秀的创作进行点评和表扬,并对一些不足之处给予指导。
六、课堂作业1.完成原始狩猎图的分析;2.完成一首原始狩猎乐曲的创作;3.准备展示和分享材料。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原始狩猎文化和原始狩猎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学会了创作简单的原始狩猎乐曲。
欣赏《原始狩猎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部分古代乐器,如骨笛、埙等;2.通过欣赏音乐,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欣赏音乐,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感受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原始人狩猎图片。
师:同学们了解原始人是如何狩猎的吗?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原始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演奏的音乐吧!【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1. 初听音乐思考: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它们有怎样的音色特点?2. 介绍古代乐器(1)骨笛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
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
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
常用于独奏。
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
经常吹奏的乐曲有《春播》、《上山》和《下山》等。
音色尖锐、高亢。
(2)埙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
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目前市场上不常见)。
亦称“陶埙”。
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
3. 欣赏古代乐器演奏音乐。
4. 再听音乐思考:(1)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2)乐曲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回答:(1)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猎人捕猎的场景,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
(2)引子——狩猎——庆功——尾声。
欣赏课《原始狩猎图》教学课例【课题】欣赏《原始狩猎图》【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原始狩猎图》,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认识和了解古代吹奏乐器骨哨、骨笛,通过作品欣赏体验其音色特点,感受它的艺术表现力。
3.通过聆听、体验、探究、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深入体会音乐要素在刻画情境及表现情绪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体验感受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描述音乐情境、塑造音乐形象的。
【教学难点】创编音乐情境,再现音乐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联想导入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段特别的音乐,仔细聆听,特别在哪儿?你能联想到怎样的情境?(感受音乐的古朴音调、神秘和粗犷的音乐风格及独特的音响色彩)聆听《原始狩猎图》的引子部分。
学生畅谈联想情境。
二、探访远古、寻觅古韵1、简介《原始狩猎图》及骨哨、骨笛师:这是一首按照今人的思维,模拟表现原始人狩猎、充满古韵的一首乐曲。
乐曲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猎人捕猎的场景,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
这首作品的创作源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哨,为再现骨哨的风采,作曲家钱兆熹创作了这首《原始狩猎图》。
骨哨与骨笛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距今七千多年前的骨哨与骨笛。
这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哨,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它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制成的,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
骨哨既用来诱捕猎物,也可以在闲暇之余吹奏娱乐。
而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是骨笛,是一种竖吹乐器,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
一般用大型鸟类的翅骨截去两端关节,钻孔制成。
最典型的代表器物是舞阳贾湖骨笛,这些骨笛距今至少已有7700年,已能吹奏六至七声音阶。
2、聆听《原始狩猎图》全曲问题:乐曲的音乐风格是什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骨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分析:音乐风格——古朴、神秘而粗犷;乐曲描绘了远古时期原始森林里的神秘气氛和猎人捕猎的场景,表现了河姆渡远古先祖聪慧狩猎的生活状态;骨哨的音色尖锐明亮。
原始狩猎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音乐《原始狩猎图》,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感受博大精深的母体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有情感的聆听,在探究、讨论等过程中, 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内涵,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己设计音乐,深入感受音乐所呈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音乐的了解不多,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教学中会由于一些难度,需要教师很好的去引导。
三.重点难点重点:在欣赏、探究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
难点:感受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放背景音乐)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及身后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有几千年灿烂的历史。
不同的民族乐器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有声有色的世界。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进行一次奇妙的声音之旅。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师弹《战台风》片段,问:大家听到了什么呢?感觉到了一个怎么样的画面呢?生:(生自由回答)师:同一件乐器,同样的音响,同学们心中出现的画面却不一样。
那么,我们将不同的乐器组合在一起,便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场景。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音乐片段,我们呀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给这些音乐片段设计下,给它配上生动的画面(播放《原始狩猎图》“狩猎庆功”片段)生:(欣赏后回答)师:同学们感到了激昂、欢快的情绪,那么它的音乐要素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它的力度怎么样?(强)速度怎么样?(快)多种乐器混合在一起,其中有一件声音比较清脆、悠扬、尖锐的乐器,它也是整个乐段的主奏乐器,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乐器呢?让我们来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介绍骨笛)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
又称鹰笛或鹰骨笛。
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
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长约20公分,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
课题:华夏古韵------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课时:一课时课业类型:欣赏课教材内容:单元主题是: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本单元的宗旨,在于通过展示艺术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使学生从感性上感受到艺术的风格犹如人的面貌,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深地体验,细细地品味,这样才能真正领略艺术的真谛,感受其本质的美。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作品感受音乐情绪,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
(2)通过体验具有“古韵”的音乐作品,增加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作品、对比欣赏、分析音乐基本要素特点、听辨音色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等。
3、知识与技能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分辨其音色。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古韵”。
教学重点:认识听辨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的音色。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古韵作品感受体验音乐作品,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学生你知道哪些中国的古代乐器?(讨论回答)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认识三种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体验具有华夏古韵的作品《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
学生回答:中国的古代乐器主要有琵琶、二胡、笛、古琴、鼓、埙、缶、排箫、箜篌、筝、古琴、箫、瑟等。
那么大家有没有见过用动物骨头做的乐器吗?(展示骨笛图片)(一)欣赏《原始狩猎图》1、展示图片,说出乐器名称。
2、小微课视频,简单认识骨笛和听辨音色。
师介绍骨笛,并详细叙述河南舞阳发现的骨笛,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乐器。
那大家想不想听听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的音色?3、师讲解《原始狩猎图》a首先了解创作背景骨笛《原始狩猎图》乐曲表现了“河姆渡文化”——神秘的森林、双鸟朝阳和狩猎乐舞的情景。
“河姆渡遗址”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它被学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古代狩猎图》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狩猎图》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 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古代狩猎场景,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 研究演奏乐器或合唱《古代狩猎图》的部分曲目,提高学生的音乐演奏技巧。
4. 培养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了解古代音乐在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及音乐播放设备。
2. 乐器(如小提琴、长笛等)。
3. 指挥棒和乐谱。
4. 学生合唱团。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欣赏与分析(15分钟)播放《古代狩猎图》音乐片段,让学生仔细聆听。
1. 引导学生观察音乐片段中的旋律、节奏和乐器声音等要素。
2. 让学生通过讨论,试图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古代狩猎场景。
乐器演奏(20分钟)1. 教师示范演奏《古代狩猎图》的部分乐谱,并解释演奏技巧。
2. 分发乐器给学生,让他们分组练演奏乐谱。
3. 让学生自由探索演奏乐谱,鼓励他们尝试各种音乐表达方式。
合唱练(20分钟)1. 学生合唱团集体演唱《古代狩猎图》部分歌词。
2. 教师指导学生合唱技巧,注意发音和节奏。
3. 不断重复练,确保合唱效果流畅和协调。
小结与展示(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古代音乐在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
2. 邀请几位学生进行乐器演奏或合唱表演,展示所学成果。
课后作业1. 自选一种乐器,尝试演奏《古代狩猎图》的其他部分曲目。
2. 在家中查找关于古代音乐的资料,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演奏和合唱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狩猎图》这首音乐作品。
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原始狩猎图》教案教材分析:1、作品分析: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远古时期人们在夜幕中狩猎的画面,把先民们从发现猎物时的激动心情到捕获猎物后的狂喜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2、作者简介:钱兆熹先生是浙江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
1936年生于河南辉县,1949年加入文工团任双簧管演奏员,1958年至1970年任浙江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同时师从著名作曲家黄源洛学习作曲,后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陈铭志教授等进修作曲。
他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扬州慢”、“原始狩猎图”、“西湖寻梦”、“双声恨”等多件作品相继在国际和国内比赛中获奖,并经常有国内、国外的民族乐团演出,获得了很高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欣赏音乐《原始狩猎图》,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感受博大精深的母体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情景体验远古人集体的劳动方式——狩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和了解部分古代乐器,如:骨哨、骨笛、埙、编钟等。
2、欣赏关于远古时期的壁画、岩刻、花山岩画、舞蹈纹彩陶盆等,拓展艺术知识,丰富审美体验。
过程与方法:在音乐情景表演、探究、讨论等过程中,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深入感受音乐所呈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在欣赏、情景表演、探究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感受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一)探访远古、艺术再现1、欣赏关于远古时期的壁画、岩刻内容包括:动物、放牧、舞蹈、战争等。
绘画手法:壁画一般是勾线涂色;岩刻一般是敲凿和磨刻。
绘画工具:壁画用的是苔藓类植物、兽毛,颜料是动物的脂肪和血调和的天然矿物;岩刻用的是石头。
2、讨论:远古人为什么会将这些动物刻画在岩石或洞穴中呢?远古人或是为了了解生活中的动物,或是为了记录某一次打猎的过程,或是为了记录每次打猎的成绩,或是为了祈求明天能打到更多的猎物等等原因。
华夏古韵——欣赏《原始狩猎图》骨笛与乐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欣赏钱兆熹的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华夏古韵》。
(2)欣赏原创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选段。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音乐《原始狩猎图》,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古文化,增加对民族悠久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骄傲感。
(2)合作创编,表演狩猎场景,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通过体验具有“古韵”的笛音乐作品,增加学生对笛音乐的兴趣,了解笛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高水准音乐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倾听作品、比照欣赏、分析音乐根本要素特点、听辨音色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等。
(2)在音乐创编表演、探究、争辩等过程中,渐渐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深入感受音乐所呈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3、学问与技能(1)生疏古代乐器,骨笛、埙,了解骨笛的吹奏方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乐器的构成,能够在作品中区分其音色。
通过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古韵”。
(3)欣赏关于远古时期的壁画、岩刻、舞蹈纹彩陶盆等,拓展艺术学问,丰富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在欣赏、比照倾听、情景表演、分析探讨等活动中,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感受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善结合,体会骨笛古韵。
课型与教学方法:欣赏课;在欣赏、比照倾听、情景表演、分析探讨等过程中,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深入感受音乐所呈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承受了讲授、视听图像、音乐表演、分段欣赏、启发引导,探究与研讨、合作创编、比照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
教学预备:教师的教学预备:《原始狩猎图》、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的音乐资料,纹彩陶盆视频,原始壁画、岩刻的图片、文字,多媒体教学设备、PPT 课件,简洁的“狩猎”道具等。
学生的学习预备:简洁了解《原始狩猎图》的音乐背景和内容,以及远古时期人们打猎的情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狩猎场
景图》优质教案
教案目标
了解《狩猎场景图》的音乐背景和意义。
通过欣赏音乐,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播放《狩猎场景图》的音乐录音
海报或图片展示《狩猎场景图》
教学过程
1.引入
展示海报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介绍《狩猎场景图》的背景,如作曲家、年代等。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让他们猜测音乐表达的意义。
2.听音乐
播放《狩猎场景图》的音乐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
学生可以用笔记或画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听后感和理解。
鼓励学生彼此交流,提出问题和解释自己的观点。
4.创作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
可以是舞蹈、故事情节、绘画等形式,鼓励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
5.展示与分享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学生可以以演示、演奏等方式呈现。
6.总结
回顾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创作成果。
总结《狩猎场景图》的音乐背景和意义。
鼓励学生继续培养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
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学生在创作中展示的创意和想象力
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延伸
邀请音乐家或舞蹈老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指导,深入了解
和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艺术展览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原始狩猎图》教案教材分析:1、作品分析:乐曲的结构是引子——狩猎——庆功——尾声,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远古时期人们在夜幕中狩猎的画面,把先民们从发现猎物时的激动心情到捕获猎物后的狂喜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2、作者简介:钱兆熹先生是浙江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
1936年生于河南辉县,1949年加入文工团任双簧管演奏员,1958年至1970年任浙江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同时师从著名作曲家黄源洛学习作曲,后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陈铭志教授等进修作曲。
他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扬州慢”、“原始狩猎图”、“西湖寻梦”、“双声恨”等多件作品相继在国际和国内比赛中获奖,并经常有国内、国外的民族乐团演出,获得了很高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欣赏音乐《原始狩猎图》,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了解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感受博大精深的母体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情景体验远古人集体的劳动方式——狩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和了解部分古代乐器,如:骨哨、骨笛、埙、编钟等。
2、欣赏关于远古时期的壁画、岩刻、花山岩画、舞蹈纹彩陶盆等,拓展艺术知识,丰富审美体验。
过程与方法:在音乐情景表演、探究、讨论等过程中,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深入感受音乐所呈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在欣赏、情景表演、探究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感受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一)探访远古、艺术再现1、欣赏关于远古时期的壁画、岩刻内容包括:动物、放牧、舞蹈、战争等。
绘画手法:壁画一般是勾线涂色;岩刻一般是敲凿和磨刻。
绘画工具:壁画用的是苔藓类植物、兽毛,颜料是动物的脂肪和血调和的天然矿物;岩刻用的是石头。
2、讨论:远古人为什么会将这些动物刻画在岩石或洞穴中呢?远古人或是为了了解生活中的动物,或是为了记录某一次打猎的过程,或是为了记录每次打猎的成绩,或是为了祈求明天能打到更多的猎物等等原因。
原始狩猎图-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时安排1.引入:介绍课程主题,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交流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
2.学习具体内容:–了解原始狩猎图的历史背景、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使用现代音乐手段,演奏原始狩猎图中的音乐内容;–练习音乐表演的基本技巧。
3.实践:分组完成音乐表演任务,展示学生对原始狩猎图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学习目标•了解音乐交流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了解原始狩猎图的历史背景、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使用现代音乐手段,演奏原始狩猎图中的音乐内容;•练习音乐表演的基本技巧;•发扬合作精神,加强团队合作。
教学重点•理解原始狩猎图的文化内涵;•学会演奏原始狩猎图中的音乐内容;•练习音乐表演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使用现代音乐手段,演奏原始狩猎图中的音乐内容;•实际操作中的团队合作。
教学方法•讲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原始狩猎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演示:指导学生演奏原始狩猎图中的音乐内容;•实践:组织学生分组完成音乐表演任务,展示学生对原始狩猎图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一、引入为了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文化的知识,如“人类最早的艺术品”、“人类最早的乐器”等,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交流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
二、学习具体内容1.了解原始狩猎图的历史背景、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历史背景:原始狩猎图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品之一,表现了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表现手法:原始狩猎图通常是在岩壁、岩石或象牙上绘制的,表现内容包括狩猎、战争、舞蹈、晚宴等多种场景,构图简单、线条流畅、用色单纯。
–文化内涵:原始狩猎图反映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包括狩猎、采摘、钓鱼、织布等等,同时也包含了古人类的一些信仰和文化,例如崇拜动物,祭祀天地等等。
2.学习使用现代音乐手段,演奏原始狩猎图中的音乐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原始狩猎图》《哀郢》《楚商》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作品感受音乐情绪,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
(2)通过体验具有“古韵”的音乐作品,增加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作品、对比欣赏、分析音乐基本要素特点、听辨音色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的音色、演奏特点等。
3、知识与技能认识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能够分辨其音色。
通过对作品要素的分析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古韵”。
教学过程1、欣赏《原始狩猎图》(1)老师提问:在我国人类发展史上,最早的乐器产生于哪个时期?(2)完整聆听《原始狩猎图》并思考:乐曲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场景?(3)再次聆听,乐曲中骨笛演奏的主题旋律重复了几次?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刻画了怎样的氛围?(4)老师提问:我国民族乐曲笛子与骨笛有哪些区别?(5)作曲家创作的独特的旋律加上最古老的乐器骨笛的演绎,仿佛把我们带入到了七千年前原始森林里祖先们狩猎的场景中。
2、欣赏《哀郢》(1)老师提问:图片上的乐器叫什么名字?(2)初次完整聆听乐曲,并思考:乐曲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3)老师提问:“哀郢”的含义是什么?(4)再次聆听乐曲,想一想:埙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更适合表现何种意境?(5)学生边听乐曲边模仿埙的吹奏姿势。
3、欣赏《楚商》(1)老师提问: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乐器叫什么吗?(2)初次聆听,体会这首作品的整体情绪。
(3)老师提问:你们能从乐队的演奏中分辨出编钟的音色吗?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编钟的音色。
(5)老师简介编钟知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早期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原始狩猎图教学设计1(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原始狩猎图教学设计1原始狩猎图1教学目标1、能安静聆听由编钟和骨笛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能说出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乐器所演奏的乐曲的风格特点。
2、通过欣赏音乐《原始狩猎图》,了解原始生活的情景、源远流长的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感受博大精深的母体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重点难点1、情景体验远古人集体的劳动方式——狩猎,感受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2、在欣赏、情景表演、探究讨论等活动中,了解原始生活的情景,体验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3、体会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3学情分析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需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导入师:你们自制过什么乐器?生:用沙子和矿泉水瓶做过沙锤,用竹片做过快板、用铁丝和啤酒瓶盖做过串铃…… 师:刚说的这些虽然都是些废旧材料做的,但一样可以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制作材料非常特别的乐器(出示骨笛图片),请大家看看,能说出这是用什么制作的吗?简介骨笛活动2【活动】新授二、欣赏《原始狩猎图》1、骨笛及作品简介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比较件特别的古代乐器。
(出示图片)。
看谁能告诉这是什么乐器,(生答)师简介骨笛:(出示骨笛图片并简介)师:它的吹奏方式跟竖笛的吹奏方式差不多,但它的声音会怎样呢?现在我们就来听听吧,听完请同学们说说它的声音又什么特点?(播放:骨笛的音响片段)【设计意图:先从音乐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生:尖锐、刺耳。
生:像鸟的叫声…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尖锐、刺耳。
那么你知道人们发明骨笛的初衷?生: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狩猎而制作的。
生:声音之所以尖锐,是因为模拟禽类的声音,这样更具有穿透力,可以传的远,以达到诱捕它们的目的。
原始狩猎图教案教案标题:原始狩猎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原始狩猎图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如何解读和分析原始狩猎图;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幅原始狩猎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学生对于原始狩猎图的认识和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知识讲解:1. 介绍原始狩猎图的定义和起源,解释其在原始社会中的重要性;2. 分析原始狩猎图的特点,如图案简洁、色彩明亮、表达力强等;3. 介绍原始狩猎图的常见主题,如狩猎场景、动物形象等。
示范与实践:1. 展示一些经典的原始狩猎图范例,解读其中的图案和意义;2. 分发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原始狩猎图,要求他们观察、分析和解读图案;3.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绘制一幅原始狩猎图。
讨论与分享:1. 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原始狩猎图,并解释其中的图案和意义;2.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对彼此的作品提出建议和意见;3. 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狩猎图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1. 总结原始狩猎图的特点和意义,强调其在原始社会中的重要性;2.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鼓励他们对于原始狩猎图的进一步探索和创作;3. 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检查学生对于原始狩猎图的理解和解读能力;3. 评价学生的绘图作品,包括图案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性。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原始狩猎图的实际应用和保存状况;2.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原始艺术形式,如洞穴壁画、原始雕塑等;3. 鼓励学生进行原始狩猎图的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一份针对原始狩猎图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原始狩猎图教学设计
1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所听、所唱音乐材料做直接的感想与体会并自主总结出我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原始狩猎图》音乐要素特点的分析抓住其“古韵”所在。
2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直笛等。
3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播放上节课所学:古代歌曲《阳关三叠》。
2.各音乐探究学习小组做好交流准备。
【教学环节意图】:承上启下,延伸拓展。
二、复习琴歌《华夏古韵》。
1.吟诵歌词,寻找歌唱状态及歌曲意境。
2.视唱歌谱,分析琢磨歌曲音乐性。
3.师生互动,演绎琴歌《阳关三叠》。
【教学环节意图】:在前一课时的学习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分析歌曲音乐特点,深入理解琴歌的情感和内涵。
指导学生以情真意切的歌声、惆怅清虚的直笛声表达琴歌意境。
三、自主学习,古韵探索。
1.前一节课课后布置各小组自选主题进行协作探究学习。
2.各主题探索小组进行创演展示、资料交流等音乐活动。
探索主题:
(1)寻找流行歌曲中的古风古韵。
(2)古词新唱。
(3)寻找古代文人怡情雅趣的音乐表达方式。
(4)中国古代乐曲知多少?
【教学环节意图】: 引导音乐探究学习小组协作探索,带动全班在“琴曲”“琴歌”“宋词”等音乐形式中寻找华夏古代音乐文化中的古韵之美。
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转变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
通过小组协作及创演等音乐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对华夏古韵有更深
刻的感悟。
三、感受认识,远古乐器。
1.认识远古乐器,听辨音色,感受华夏古代音乐古韵之美。
(埙、瑟、编磬、箎)
2.欣赏《原始狩猎图》。
(1)认识骨笛。
(2)作品简介。
《原始狩猎图》是现代创作作品,但主奏乐器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骨笛。
(3)初次聆听:联想场景,感知音色、气氛。
思考探讨:
a.骨笛主题旋律出现几次?试着用语言描绘出每一次所刻画表现的音乐形象。
b.人声呼叫声出现几次?分别表现怎样的场景或情绪?
c.你能拟出乐曲结构图吗?
(4)再次聆听,欣赏骨笛与乐队演奏视频。
a.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音乐要素特点寻找古韵。
b.引导学生欣赏探索中国民族乐器对音乐情绪、场景刻画的细腻表现、形象演绎。
【教学环节意图】: 学生对远古音乐的认识度及鉴赏力是有限的。
本环节意在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注意以音乐为本、听赏为主,以古朴深幽的音乐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听觉上、视觉上直观地感受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华夏古韵的魅力之光。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讨论华夏古乐音乐风格特征。
2.布置音乐协作小组学习探究主题:
(1)创演中国古代音乐典故;
(2)古代乐曲欣赏心得分享会等。
【教学环节意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领会华夏古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古代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