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届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学
- 格式:docx
- 大小:595.00 KB
- 文档页数:15
物理高三近代史知识点总结近代史是物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为了方便高三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下面将对物理高三近代史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近代史起源于17世纪,当时以伽利略、牛顿等人的研究为基础,逐渐形成了经典力学和光学理论。
18世纪末,电学和磁学开始崛起,进一步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的格局,开创了量子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
2. 热力学和热学热力学研究热量和功的转化关系,以及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行为。
热学是研究热力学基本理论和热学性质的学科。
近代物理学中的热力学概念包括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熵等。
以及热传导、热辐射和热扩散等方面的知识点。
3.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
近代物理学的光学理论包括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光的波粒二象性等。
其中的知识点涉及到光的偏振、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折射等。
4. 电学和电磁学近代物理学中的电学是以库仑定律为基础,研究电荷、电场和电势等电性质的学科。
电磁学是研究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学科。
电学和电磁学的知识点包括电场与电势、电容、电流与电阻、电磁感应、电磁波等。
5.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一种基本物理理论,研究光速不变的原理和质量能量关系等。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知识点包括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量子纠缠、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
6. 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及其内部结构、核变换、核能源等的学科。
粒子物理学是研究基本粒子、宇宙射线、强、弱、电磁相互作用等的学科。
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知识点包括放射性衰变、核反应、粒子加速器等。
总结:物理高三近代史知识点的总结包括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热力学和热学、光学、电学和电磁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等知识点。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二、对热和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
三、几何光学的发展。
对经理力学体系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
伽利略发现了著名的钟摆的等时性定律,还发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重量无关。
他在1638年发表了《关于两种新科学对话集》,研究了物体的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无穷集合的概念。
这是伽利略最后一部科学著作,在物理学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他重视实验和数学工具的做法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出现。
开普勒于1609-1619年根据第谷的观测资料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即椭圆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他也因此被后世学者尊称为“天空的立法者”。
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把物体的运动规律归结为三条基本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这样,他就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所谓“世俗”的运动和日月星辰那些属于神圣的“天堂”的运动统一在同一理论框架之中。
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
对热现象的实验研究是从测量温度开始的。
16-17世纪,温标和温度计的发明及改进为测量温度的变化提供了便利手段,这是热学走上定量科学的第一步。
1756年,英国布莱克提出潜热和比热的概念,并创立了测定热量的理论和方法,使热学的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热质说(热素说):把热看做是一种没有质量、没有体积、具有广泛渗透性的特殊的物质,它可以在热交换中,从一个物体流向另一个物体,但总热量是守恒得。
热质说成为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一种观点。
18世纪对电和磁的实验研究尚局限于静电和静磁方面。
这一时期电学的主要成就是关于静电相互作用和电的运动特性的研究。
1729年,首次对导体和绝缘体进行了区分。
1734年,在自然界中发现两种不同的电:正电和负电。
并证明电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物理学发展简史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重要里程碑和贡献。
1. 古代物理学古代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对物质的本质、力量和运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天体运动的地心说,阿基米德则研究了浮力和杠杆原理。
2. 中世纪物理学在中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宗教和哲学观念的限制。
然而,一些学者,如伽利略·伽利莱和约翰内斯·开普勒,通过实验和观察,对运动和天体运动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
伽利略提出了自由落体和斜面上滚动的定律,开普勒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3. 近代物理学17世纪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伊萨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成为了物理学的里程碑之一。
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了其他重要的科学家,如罗伯特·赫丁、安德斯·开尔文等。
电学也开始被研究,奥托·冯·瓦尔塔发现了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关系。
4. 19世纪物理学19世纪是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热力学、电磁学和光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组成为电磁学的基础,赫尔曼·冯·亥姆霍兹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的发展由卡诺提出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以及麦克斯韦的统计物理学假设推动。
光学方面,托马斯·杨的干涉和衍射理论为光的波动性提供了解释。
5. 20世纪物理学20世纪是物理学的革命性时期,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展成为了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空和引力的理解。
对学科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其现状,展望其未来。
物理学的历史很长,不能样样都谈到,仅从牛顿开始,牛顿以前的很多先驱性的工作只好从略了。
20世纪前物理学的三大综合17世纪至19世纪,物理学经历了三次大的综合。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物理学的首次综合,第二次综合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建立,第三次则是以热力学两大定律确立并发展出相应的统计理论为标志。
第一次综合——牛顿力学1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可以说,这是物理学第一次伟大的综合。
牛顿将天上行星的运动与地球上苹果下坠等现象概括到一个规律里面去了,建立了所谓的经典力学。
至于苹果下坠启发了牛顿的故事究竟有无历史根据,那是另一回事,但它说明了人们对于形象思维的偏爱。
牛顿力学的建立牛顿实际上建立了两个定律,一个是运动定律,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
运动定律描述在力作用下物体是怎么运动的;万有引力定律则描述物体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
牛顿将两个定律结合起来运用,因为行星的运动或者地球上的抛物体运动都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
牛顿从物理上把这两个重要的力学规律总结出来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成为微积分的发明人。
他用微积分、微分方程来解决力学问题。
由运动定律建立的运动方程,可以用数学方法把它具体解出来,这体现了牛顿力学的威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如果要计算行星运行的轨道,可以按照牛顿所给出的物理思想和数学方法,求解运动方程就行了。
根据现在轨道上行星的位置,可以倒推千百年前或预计千百年后的位置。
海王星的发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当时,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牛顿定律的预期,问题出在哪里呢?后来发现,在天王星轨道外面还有一颗行星,它对天王星产生影响,导致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预期的轨道。
进而人们用牛顿力学估计出这个行星的位置,并在预计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这表明,牛顿定律是很成功的。
按照牛顿定律写出运动方程,若已知初始条件——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就可以求出以后任何时刻物体的位置和速度。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革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在众多的科学学科中,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的学科。
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不仅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革命了旧有的思想观念。
19世纪时,物理学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从牛顿力学的经典物理学逐渐向电磁学、热力学和能量守恒等基础理论的发展。
当时最重要的物理现象之一是电学,正是在这个领域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式,把宏观电磁现象与微观电荷运动状态联系在一起,彻底地推翻了亥姆霍兹于1820年建立的电流原理。
这样,磁场和电场不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两个方面的统一,形成了电磁波的概念,“光是电和磁的波动”。
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理观念,并成为近代物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相对论是一种全局统一的理论,它连通了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的独立事实之间的联系,使世界上的各种物理规律都融为一体。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了物质对世界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提出了“质量-能量平衡”的概念,也就是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一种“固然的能量”。
相对论还证明了所有物理规律都必须适用于所有物理过程。
20世纪的物理学是一个富有成果和变革的时期,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是原子核物理学,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核能的基础并产生军事应用。
鲍尔的量子理论、居里的放射性和钱伯斯的十字射线贡献了很多的突破。
尤其是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费米、玻尔、拉瑞等众多物理学家通过核反应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取代了传统的“稳定性”和“可分性”观念。
这种变化不仅革命了物理学,在原子核物理学中更是打开了一扇令人着迷的“奇妙世界”的大门。
此外,在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中,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的重要理论和实验成果,如波恩和海森伯的矩阵力学、薛定谔方程和量子力学等,它们的出现使得物理学从古典物理学变为量子物理学。
欢迎共阅一、古典物理学与近代物理学:1、古典物理学:廿世纪以前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古典物理学,以巨观的角度研究物理,可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主要分支。
2、近代物理学:廿世纪以后(1900年卜朗克提出量子论后)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近代物理学,以微观的角度研究物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近代物理的两大基石。
理12341)和化(1)半导体制成晶体管,体积小、耗电量少,具有放大电流讯号功能。
(2)半导体制成二极管具整流能力。
(3)集成电路(IC):(A)1958年发展出「集成电路」技术,系利用长晶、蚀刻、蒸镀等方式于一小芯片上容纳上百万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子组件之技术,而此电路即称为集成电路。
(B)IC之特性:体积小、效率高、耗电低、稳定性高、可大量生产。
(C)IC之应用:计算机、手机、电视、计算器、手表等电子产品。
(4)计算机信息科技之扩展大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故俗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2、雷射:(一)原理:利用爱因斯坦「原子受激放射」理论,诱发大量原子由受激态同时做能态之跃迁并放射同频率之光子,藉以将光加以增强。
(二)特性:聚旋光性好、强度高、光束集中、频率单一(单色光)。
(三)应用:(1)工业上:测量、切割、精密加工……(2)医学上:切割手术(肿瘤、近视)……(3)军事上:定位、导引……(4)生活、娱乐上:激光视盘、光纤通讯……3、光纤:(一)光纤:将高纯度石英熔融抽丝制成极细之圆柱体,柔软可挠曲,含内层(纤芯)及外层(包层)两层。
(二)原理:纤芯之折射率大于包层,光讯号以特定角度射入纤芯之一端后,因连续之全反射而传递至另一端。
(三)特性:(核2。
(1)向量:兼具大小及方向性者,如:速度、力……(2)纯量:仅具大小无方向性者,如:体积、时间、功……(二)依定义方式而分:(1)基本量:由基本概念定义而出之物理量,共有时间、长度、质量、电流、温度、发光强度(光度)、物质的量(物量)七种。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成就近代物理学是指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包括了经典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等领域的物理学发展历程。
这个时期见证了人类对物质的本质认识的深入拓展,物理学成为现代科学中的一个核心领域。
本文将从下列方面探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成就。
I. 经典物理学的发展经典物理学是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开端。
运用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理论,研究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质。
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等重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规范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
物理学家从中获得了洞察物质本质规律的灵感,上述理论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重要参考。
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为随后的量子力学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I. 量子力学的颠覆性进展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物理学理论,其颠覆性的进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本质的认识。
量子力学推翻了牛顿力学的决定论,放弃了物质在经典条件下的固定位置和速度,而是用概率性描述了微观世界的行为。
量子力学中的“量子态”和“测量”等重要概念,开创了研究微观世界的新视角,使人们深入理解到物质本质的本质规律。
III. 深入研究的核物理20世纪初期,核物理研究接续发展。
人类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加深,原子核的大小、质量、质子和中子的结构、放射现象等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核物理的研究,人类首次制造出原子弹和核电站,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IV. 伽马射线和宇宙射线伽马射线和宇宙射线都是目前未知流行的两种自然现象。
伽马射线属于一种高能量光辐射,其波长小于X射线和紫外线,高于X射线和辐射。
伽马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核物理研究、地质勘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宇宙射线是来自地外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其来源和途径至今还未被完全揭示,但是宇宙射线的探索已经成为了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V. 计算机模拟的重要意义计算机模拟是20世纪晚期出现的模拟计算模型,通过模拟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结方式,在纯计算机环境中模拟真实物质世界。
近代物理学概述范文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源于对电磁学的深入研究。
19世纪初,古典物理学几乎囊括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其中包括牛顿力学、光学、热力学和电磁学等。
而电磁学最终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奠基石,因为它揭示了电磁辐射的本质,并催生了电磁波理论及其应用。
20世纪初的理论突破首先是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
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的力学观念和伽利略的相对论观点,提出了时间、空间和质量等物理量都与观察者的参考系有关的概念。
通过相对论的研究,科学家们开始对高速运动物体和强引力场下的物理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与此同时,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对近代物理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量子力学是描述宏观和微观世界中粒子行为的理论。
它提出了“波粒二象性”概念,即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为粒子也可以表现为波动。
量子力学的建立已经证明了传统古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局限性,并对各个物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更小尺度的结构,例如原子核、基本粒子以及宇宙中的基本粒子。
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科学家通过探索宇宙射线、粒子加速器以及探测器等设备,不断发现新的粒子和相互作用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物质本质的认识。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对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的应用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核能技术以及光学和激光技术等。
许多现代科技产品和工业设备都依赖于对物理学的深入认识和运用。
总的来说,近代物理学在20世纪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
它通过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粒子物理学等理论框架,揭示了微观和宏观世界的规律,并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控制。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探索未知领域提供了更丰富的工具和思考方式。
物理学发展简史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等。
在人类历史上,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
古代物理学古代物理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最早的物理学家被称为自然哲学家。
他们试图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
其中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力学和天体运动的理论。
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为后来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物理学中世纪物理学受到宗教和哲学的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受到妨碍。
然而,一些重要的科学家如伊本·海森和罗杰·培根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实验和观察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近代物理学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伽利略·伽利莱和艾萨克·牛顿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力学的基本原理,牛顿则发展了经典力学的数学描述,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18世纪是物理学的黄金时期,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发现都在这个时期发生。
丹尼尔·伯努利提出了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约瑟夫·布莱兹·帕斯卡发现了液体的压力定律,而安德斯·开普勒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19世纪是物理学的革命性时期,电磁学和热力学的理论得到了重大发展。
迈克尔·法拉第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发展了电磁理论,麦克斯韦的方程组成为电磁学的基础。
同时,尼古拉·特斯拉的电磁实验也为电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热力学的发展由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和鲁道夫·克劳修斯等人推动,他们提出了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和热力学循环。
20世纪是物理学的革命性时期,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程稼夫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程稼夫(1902年—2006年)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他在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围绕程稼夫在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方面的研究展开讨论。
热学是研究热现象和热力学规律的学科,它在工程、材料科学、天文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程稼夫在热学领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热传导和热辐射等问题。
他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和解释。
例如,他研究了热传导现象,并提出了“程式伦散”定律,描述了固体中的热传导过程。
他还研究了热辐射现象,并提出了“程式伦散”定律,描述了固体中的热传导过程。
程稼夫的这些研究成果对热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的学科。
程稼夫在光学领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光的干涉和衍射等问题。
他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解释。
例如,他研究了光的干涉现象,并发现了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
他还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并提出了衍射公式。
程稼夫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光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近代物理是研究原子、分子和基本粒子等微观世界的学科。
程稼夫在近代物理领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原子结构和核物理等问题。
他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观点和解释。
例如,他研究了原子结构,并提出了“程式伦散”定律,描述了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现象。
他还研究了核物理,并提出了核反应和裂变的理论模型。
程稼夫的这些研究成果对近代物理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程稼夫在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相关学科的进展,也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程稼夫在物理学领域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他的学术成就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第二版答案1、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单选题]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B.将新鲜的黄瓜装入保鲜袋(正确答案)C.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D.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晾晒2、26.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现象是()[单选题]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B.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C.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正确答案)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3、35.已知甲液体的密度ρ甲=5g/cm3,乙液体的密度ρ乙=2g/cm3,现在取一定量的甲乙液体混合,混合液体的密度为3g/cm3,液体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体积比V甲:V乙=()[单选题] *A.5:2B.2:5C.1:2(正确答案)D.2:14、【多选题】下列有尖物体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B)A.橡皮筋被拉伸时,分子间势能增加(正确答案)B.1kg0℃的水内能比l kg0℃的冰内能大(正确答案)C.静止的物体其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D.物体被举得越高,其分子势能越大5、20.小英家的外墙上固定着一根还在使用的铁质自来水管,水管长21米,小英和弟弟分别站在自来水管的两侧,弟弟用小铁锤敲了一下自来水管,小英听到的响声次数为()[单选题] *A.1次(正确答案)B.2次C.3次D.4次6、机械做功时,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大[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在总功相同或者额外功相同时,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大7、4.列车员说火车8点42分到站,8点42分指的是时间间隔.[判断题] *错(正确答案)8、49.由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实心球,按照如图所示方式摊放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左右盘内,天平仍平衡。
则甲、乙物质的密度之比为()[单选题] *A.3:2(正确答案)B.4:3C.2:3D.1: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不变时,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正确答案)B.在失重的情况下,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对器壁没有压强C.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D.气体的温度越高,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正确答案)10、11.小敏学习密度后,了解到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从而她估测一个中学生的体积约为()[单选题] *A.50 m3B.50 dm3(正确答案)C.50 cm3D.500 cm311、仅受地磁场作用,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地理北极附近[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受地磁场作用,小磁针N极指北方,S极指南方12、87.把一个实心铁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水的质量是5g,若把铁块放入盛满酒精的容器中,则溢出酒精的质量是()(ρ酒精=8×103kg/m3,ρ水=0×103kg/m3)[单选题] *A.5gB.5gC.4g(正确答案)D.36g13、11.小明正在家里练习弹吉他,下列有关吉他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吉他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B.吉他发出的声音是吉他弦振动产生的(正确答案)C.弹吉他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弹吉他时,手按压吉他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14、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有小液滴,是可乐瓶周围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是周围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15、2.物体的加速度a=0,则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6、电磁波能传递能量信息,声波不能传递能量[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电磁波和声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17、沙漠中昼夜温差明显,是因为沙石的比热容较大造成的[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沙石的比热容较小18、43.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 *A.先升华后凝华(正确答案)B.先汽化后凝固C.先升华后凝固D.先汽化后凝华19、家庭电路中与灯泡串联的开关可以接在火线上,也可以接在零线上[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开关接火线20、17.地震、台风即将来临时会产生次声波,但人类却听不到,这是因为()[单选题] * A.产生的次声波声音太小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正确答案)21、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我国家庭电路电压为380VB.发生短路会导致家庭电路中总电流过大(正确答案)C.用湿布擦正在发光的台灯D.在未断开电源开关的情况下更换灯泡22、38.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单选题] *A.太阳光下晒的衣服变干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C.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D.在炎热的夏天,从冷饮柜中取出啤酒瓶,啤酒瓶变得模糊(正确答案)23、71.晓阳同学在做测量密度实验时,分别测量了A、B两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并绘制了m﹣V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A物质的密度ρA=5g/cm3B.水的m﹣V图像应该在Ⅰ区域(正确答案)C.A物质的密度大于B物质的密度D.图像反映出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4、59.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单选题]*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反射红光(正确答案)C.桃花吸收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25、8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线,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单选题] *A.ρA≥ρB>ρC且pA<ρ水B.ρA<ρB<ρC且ρC>ρ水C.ρA<ρB<ρC且ρA>ρ水D.ρA>ρB>ρC且ρB=ρ水(正确答案)26、5.物体间不可能只有作用力,而没有反作用力.[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7、当导体中的电流方向改变时,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就会改变[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在磁场方向不变的前提下28、24.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特殊测量”,下面的几种方法中()①用天平、水测出墨水瓶的容积;②用天平、刻度尺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③用量筒、水测出小钢珠的质;④用量筒测出20g酒精. [单选题] *A.只有①③正确B.只有②④正确C.只有①②③正确D.①②③④都正确(正确答案)29、在科学实践课上,老师将一只模型鸟的尖嘴支在矿泉水瓶盖上,模型鸟的整个身体就能悬空保持平衡,如图64所示。
物理学的发展进程
1.古代物理学时期:17世纪以前(即1600年以前),是科学的萌芽时期。
力:杠杆砖木取火电磁:指南针、磁石的应用、雷电
天文学:张衡的地动仪、天象的观测声学:天坛的回音壁
2.经典物理学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即1900年以前)。
力学:哥白尼的日心说(布鲁诺)、伽利略—运动学的奠基人:斜面实验1.实
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结合的成功 2、提出科学的实验方法牛顿:万有引力、牛
顿三大定律,建立了微积分的方法(数学工具)
光学:荷兰人斯涅耳建立的折射定律;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牛顿对光的色
散研究;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光谱,光速的测定
电磁学:富兰克林对雷电的研究(避雷针)、库仑定律、电流、欧姆定律、电
磁感应(奥斯特、法拉第),安培定则,电磁波的研究(赫兹)
热力学:蒸汽机、能量转换和守恒、分子运动论、统计物理学
3.近代物理学时期:20世纪至今。
三大发现:“X”射线(伦琴)。
电子的发现(汤姆逊)天然放射性的
发现(贝克勒尔)使得原子核物理学兴起
量子理论的建立
紫外灾难(黑体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光电效应)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现今物理学遇到的困难:
黑洞、夸克、宇宙表现为时间和三个空间维数
一个是极小的物质基本结构问题;另一个是极大的宇宙生成问题
物理学被运用于的领域:
军事领域:如光学武器,声波武器,电磁波武器,核武器等
医学领域:放射治疗肿瘤、各种医疗电子设备
生物学领域:显微镜
地质学:地质勘察如重力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等
天文、航空上:天体的运行研究、航天事业的发展。
崔宏滨热学光学近代物理
崔宏滨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的学术成果不仅在国内广受认可,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的赞誉。
在热学方面,崔宏滨的研究涉及了热力学、热传导、热辐射等多个方面。
他在热传导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被称为“崔氏理论”,该理论能够解释许多复杂的热传导现象。
在热辐射方面,崔宏滨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被称为“崔氏法”,用于计算热辐射现象中的复杂问题。
在光学方面,崔宏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线性光学、光学存储和光学干涉等方面。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光学效应,被称为“崔氏效应”,该效应能够用于制作高分辨率的光学元件。
在光学存储方面,崔宏滨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被称为“崔氏存储法”,该方法能够将大量的信息存储在光学介质中。
在光学干涉方面,崔宏滨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涉装置,被称为“崔氏干涉仪”,该干涉仪能够测量出非常小的位移和形变。
在近代物理方面,崔宏滨的研究主要涉及了量子力学、相对论和粒子物理等方面。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力学理论,被称为“崔氏量子力学”,该理论能够解释许多量子现象中的奇特行为。
在相对论方面,崔宏滨提出了一种新的相对论理论,被称为“崔氏相对论”,该理论能够解释许多相对论现象中的奇怪现象。
在粒子物理方面,崔宏滨提出了一种新的粒子物理理论,被称为“崔氏粒子物理”,该理论
能够解释许多粒子物理实验中的神秘现象。
综上所述,崔宏滨在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卓越的,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物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号:
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学》(原子物理学)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Physics (Atomic Physics)
周学时:3-0 学分:3.0
预修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微积分
内容简介:
1.卢瑟福原子模型
2.黑体辐射,光电效应,氢光谱及相关实验,玻尔模型,夫兰克--赫兹实验碱金属原子光谱及索末菲理论
3.电子自旋,原子磁矩,史-盖实验,光谱精细结构,塞曼效应
4.多电子原子:电子自旋轨道偶合,泡利不相容原理,洪德定则,
元素周期律,原子基态
5.X射线:X射线连续谱、特征谱的产生机制,X射线精细结构,俄歇电子,X射线晶体衍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6.原子核物理:核结构,核自旋及磁矩,原子核的结合能,核力,核模型,放射性衰变规律,α衰变,β衰变,γ衰变,
穆斯保尔效应,核反应,核裂变与聚变
选用教材:《原子物理学》,杨福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这些实验课程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的实验经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轻松愉快的心情。
咱们来说说力学实验吧。
这个实验可真是让人头疼,因为它需要我们用各种工具去测量物体的重量、体积等等。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要做一个简单的重力加速度实验,结果我把天平放歪了,导致整个实验失败了。
当时我都快哭出来了,可是老师却笑着说:“没关系,下次再试试嘛!”这句话让我觉得老师真的很亲切。
接下来是热学实验。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我们了解热量的传递和转化。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个热水瓶实验。
我们需要把热水倒入瓶子里,然后观察瓶子里的水会如何升温。
结果呢,当我把水倒进去的时候,整个瓶子都开始冒烟了!吓得我赶紧跑出了实验室。
不过后来想想,其实这个实验也挺有趣的,毕竟我们都曾经在冬天里喝过热水瓶里的热水吧!电磁学实验也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我们了解电荷和电流的关系。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个简单的静电实验。
我们需要用一根金属棒去摩擦一块丝绸布料,然后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结果呢,当我拿着金属棒靠近丝绸布料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吸力!把我吓了一跳,不过后来想想,其实这个实验也挺好玩的,毕竟我们都曾经被电视机上的静电吸过吧!光学实验也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个简单的折射实验。
我们需要用一块玻璃棱镜去折射一束光线,然后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结果呢,当我看着那束光线经过玻璃棱镜的时候,竟然看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把我惊呆了,不过后来想想,其实这个实验也挺神奇的,毕竟我们都曾经在雨后看到过彩虹吧!最后是近代物理实验。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我们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个简单的双缝干涉实验。
1K 3 K 2P 1 V 1 C C ΄ P 0 V 0 F G IH K 1 p 0热学1.(第2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二题)(15分)U 形管的两支管 A 、B 和水平管C 都是由内径均匀的细玻璃管做成的,它们的内径与管长相比都可忽略不计.己知三部分的截面积分别为 2A 1.010S -=⨯cm 2,2B 3.010S -=⨯cm 2,2C2.010S -=⨯cm 2,在 C 管中有一段空气柱,两侧被水银封闭.当温度为127t =℃时,空气柱长为l =30 cm (如图所示),C 中气柱两侧的水银柱长分别为 a =2.0cm ,b =3.0cm ,A 、B两支管都很长,其中的水银柱高均为h =12 cm .大气压强保持为 0p =76 cmHg 不变.不考虑温度变化时管和水银的热膨胀.试求气柱中空气温度缓慢升高到 t =97℃时空气的体积.2.(第2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一题)(20分)薄膜材料气密性能的优劣常用其透气系数来加以评判.对于均匀薄膜材料,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气体通过薄膜渗透过的气体分子数dPSt k N ∆=,其中t 为渗透持续时间,S 为薄膜的面积,d 为薄膜的厚度,P ∆为薄膜两侧气体的压强差.k 称为该薄膜材料在该温度下对该气体的透气系数.透气系数愈小,材料的气密性能愈好. 图为测定薄膜材料对空气的透气系数的一种实验装置示意图.EFGI 为渗透室,U 形管左管上端与渗透室相通,右管上端封闭;U 形管内横截面积A =0.150cm 2.实验中,首先测得薄膜的厚度d =0.66mm ,再将薄膜固定于图中C C '处,从而把渗透室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的容积30cm 00.25=V ,下面部分连同U 形管左管水面以上部分的总容积为V 1,薄膜能够透气的面积S =1.00cm 2.打开开关K 1、K 2与大气相通,大气的压强P 1=1.00atm ,此时U 形管右管中气柱长度cm 00.20=H ,31cm 00.5=V .关闭K 1、K 2后,打开开关K 3,对渗透室上部分迅速充气至气体压强atm 00.20=P ,关闭K 3并开始计时.两小时后, U 形管左管中的水面高度下降了cm 00.2=∆H .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温度为C 0 .求该薄膜材料在C0 时对空气的透气系数.(本实验中由于薄膜两侧的压强差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保持恒定,在压强差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用计时开始时的压强差和计时结束时的压强差的平均值P ∆来代替公式中的P ∆.普适气体常量R = 8.31Jmol -1K -1,1.00atm = 1.013×105Pa ).3.(第2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三题)(22分)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横截面积为S 的带有活塞的圆筒形绝热容器中盛有1mol 的理想气体.其内能CT U =,C 为已知常量,T为热力学温度.器壁和活塞之间不漏气且存在摩擦,最大静摩2 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且皆为F .图中r 为电阻丝,通电时可对气体缓慢加热.起始时,气体压强与外界大气压强p0相等,气体的温度为T0.现开始对r 通电,已知当活塞运动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所产生热量的一半被容器中的气体吸收.若用Q 表示气体从电阻丝吸收的热量,T 表示气体的温度,试以T 为纵坐标,Q 为横坐标,画出在Q 不断增加的过程中T 和Q 的关系图线.并在图中用题给的已知量及普适气体常量R 标出反映图线特征的各量(不要求写出推导过程).4.(第2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三题)(23分)有一带活塞的气缸,如图1所示。
缸内盛有一定质量的气体。
缸内还有一可随轴转动的叶片,转轴伸到气缸外,外界可使轴和叶片一起转动,叶片和轴以及气缸壁和活塞都是绝热的,它们的热容量都不计。
轴穿过气缸处不漏气。
如果叶片和轴不转动,而令活塞缓慢移动,则在这种过程中,由实验测得,气体的压强p 和体积V 遵从以下的过程方程式k pVa =图1其中a ,k 均为常量, a >1(其值已知)。
可以由上式导出,在此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的功为 ⎥⎦⎤⎢⎣⎡--=--1112111a a V V a k W 式中2V 和1V ,分别表示末态和初态的体积。
如果保持活塞固定不动,而使叶片以角速度ω做匀角速转动,已知在这种过程中,气体的压强的改变量p ∆和经过的时间t ∆遵从以下的关系式ω⋅-=∆∆L Va t p 1 图2 式中V 为气体的体积,L 表示气体对叶片阻力的力矩的大小。
上面并没有说气体是理想气体,现要求你不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的知识,求出图2中气体原来所处的状态A 与另一已知状态B 之间的内能之差(结果要用状态A 、B 的压强A p 、B p 和体积A V 、B V 及常量a 表示)5.(第2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三题)(20分)如图所示,一容器左侧装有活门1K ,右侧3 装有活塞B ,一厚度可以忽略的隔板M 将容器隔成a 、b 两室,M 上装有活门2K 。
容器、隔板、活塞及活门都是绝热的。
隔板和活塞可用销钉固定,拔掉销钉即可在容器内左右平移,移动时不受摩擦作用且不漏气。
整个容器置于压强为P 0、温度为T 0的大气中。
初始时将活塞B 用销钉固定在图示的位置,隔板M 固定在容器PQ 处,使a 、b 两室体积都等于V 0;1K 、2K 关闭。
此时,b 室真空,a 室装有一定量的空气(容器内外气体种类相同,且均可视为理想气体),其压强为4P 0/5,温度为T 0。
已知1mol 空气温度升高1K 时内能的增量为C V ,普适气体常量为R 。
1.现在打开1K ,待容器内外压强相等时迅速关闭1K (假定此过程中处在容器内的气体与处在容器外的气体之间无热量交换),求达到平衡时,a 室中气体的温度。
2.接着打开2K ,待a 、b 两室中气体达到平衡后,关闭2K 。
拔掉所有销钉,缓慢推动活塞B 直至到过容器的PQ 位置。
求在推动活塞过程中,隔板对a 室气体所作的功。
已知在推动活塞过程中,气体的压强P 与体积V 之间的关系为V V C RC PV +=恒量。
6.(第25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四题)(20分)图示为低温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气体、蒸气压联合温度计的原理示意图,M 为指针压力表,以V M表示其中可以容纳气体的容积;B 为测温饱,处在待测温度的环境中,以V B表示其体积;E 为贮气容器,以V E 表示其体积;F 为阀门。
M 、E 、B 由体积可忽略的毛细血管连接。
在M 、E 、B 均处在室温T 0=300K 时充以压强50 5.210p Pa =⨯的氢气。
假设氢的饱和蒸气仍遵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现考察以下各问题:(1)关闭阀门F ,使E 与温度计的其他部分隔断,于是M 、B 构成一简易的气体温度计,用它可测量25K 以上的温度, 这时B 中的氢气始终处在气态,M 处在室温中。
试导出B 处的温度T 和压力表显示的压强p 的关系。
除题中给出的室温T 0时B 中氢气的压强P 0外,理论上至少还需要测量几个已知温度下的压强才能定量确定T 与p 之间的关系?(2)开启阀门F ,使M 、E 、B 连通,构成一用于测量20~25K 温度区间的低温的蒸气压温度计,此时压力表M 测出的是液态氢的饱和蒸气压。
由于饱和蒸气压与温度有灵敏的依赖关系,知道了氢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测量氢的饱和蒸气压,就可相当准确地确定这一温区的温度。
在设计温度计时,要保证当B 处于温度低于25V T K =时,B 中一定要有液态氢存在,而当温度高于25V T K =时,B 中无液态氢。
到达到这一目的,M E V V +与V B 间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已知25V T K =4时,液态氢的饱和蒸气压53.310V p Pa =⨯。
(3)已知室温下压强51 1.0410p Pa =⨯的氢气体积是同质量的液态氢体积的800倍,试论证蒸气压温度计中的液态气不会溢出测温泡B 。
7. (第2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四题)(20分)火箭通过高速喷射燃气产生推力。
设温度T 1、压强p 1的炽热高压气体在燃烧室内源源不断生成,并通过管道由狭窄的喷气口排入气压p 2的环境。
假设燃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其摩尔质量为μ,每摩尔燃气的内能为u =c V T (c V 是常量,T 为燃气的绝对温度)。
在快速流动过程中,对管道内任意处的两个非常靠近的横截面间的气体,可以认为它与周围没有热交换,但其内部则达到平衡状态,且有均匀的压强p 、温度T 和密度ρ,它们的数值随着流动而不断变化,并满足绝热方程C pVV V c R c =+(恒量),式中R 为普适气体常量,求喷气口处气体的温度与相对火箭的喷射速率。
8. (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七题)(15分)地球上的能量从源头上说来自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假定不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反射到太空,其余部分被地球吸收.被吸收的部分最终转换成为地球热辐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热辐射在向外传播过程中,其中一部分会被温室气体反射回地面,地球以此方式保持了总能量平衡。
作为一个简单的理想模型,假定地球表面的温度处处相同,且太阳和地球的辐射都遵从斯忒蕃一玻尔兹曼定律: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 J 与表面的热力学温度 T 的四次方成正比,即 J=σT4 ,其中σ是一个常量.已知太阳表面温度Ts=5.78×103 K ,太阳半径 Rs=6.69×105 km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d=1.50×108 km .假设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集中形成一个均匀的薄层,并设它对热辐射能量的反射率为ρ=0.38 .1.如果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平均反射率α=0.30 ,试问考虑了温室气体对热辐射的反射作用后,地球表面的温度是多少?2.如果地球表面一部分被冰雪覆盖,覆盖部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为α1=0.85 ,其余部分的反射率处α2=0.25 .间冰雪被盖面占总面积多少时地球表面温度为 273K .9.(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六题)(20分)图示为圆柱形气缸,气缸壁绝热,气缸的右端有一小孔和大气相通,大气的压强为p0。
用一热容量可忽略的导热隔板N 和一绝热活塞M 将气缸分为A 、B 、C 三室,隔板与气缸固连,活塞相对气缸可以无摩擦地移动但不漏气,气缸的左端A 室中有一电5加热器Ω。
已知在A 、B 室中均盛有1摩尔同种理想气体,电加热器加热前,系统处于平衡状态,A 、B 两室中气体的温度均为T0,A 、B 、C 三室的体积均为V0。
现通过电加热器对A 室中气体缓慢加热,若提供的总热量为Q0,试求B 室中气体末态体积和A 室中气体的末态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