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气胸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4
胸腔闭式引流术名词解释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医学手术,用于治疗胸腔内积液或气体的情况。
在这个
手术中,医生通过在患者的胸腔内插入一个管道来引导积液或气体流出。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操作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患者会进行局部麻醉,
以减轻疼痛感。
然后,医生会选择合适的位置在胸腔插入一个管道,通常是通过腋窝或者胸部的侧面。
管道的尺寸和材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引流的液体类型而定。
当管道插入胸腔后,一个密封装置会被固定在皮肤上,以确保胸腔保持闭合状态。
通过管道,积液或气体可以从胸腔中引流出来,并通过一个容器收集起来。
这个容器通常是带有负压系统的收集器,可以帮助稳定胸腔内的压力,促进引流的效果。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目的是通过引流积液或气体,减轻胸腔内的压力,恢复呼吸
功能,并防止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这个手术常用于胸部外伤、胸腔手术或其他胸部疾病引起的胸腔积液或气胸。
它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可以在医院或手术室进行。
然而,胸腔闭式引流术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例如,可能会出现引流不畅、感染、出血或胸膜损伤等情况。
因此,在进行这个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权衡风险与益处。
总的来说,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引流胸腔内的积
液或气体。
它有助于减轻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然而,在进行手术前,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并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益处。
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流程一、气胸胸腔闭式引流介绍:1、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治疗全身性贫血的新方法,它可以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在胸腔内引流出来,然后用血液替代剂代替血液,并以此作为治疗手段,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性贫血的目的。
2、气胸胸腔闭式引流的操作流程中,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以确定病情,并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其次,根据病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引流器,并将引流器放入患者胸腔内,以创造一个封闭的环境,以保证引流的效果。
3、在把引流器放入患者胸腔内之后,医生会使用穿刺器对胸壁进行穿刺,以插入引流管,并将血液引流出来。
在引流结束时,医生会从患者胸腔中取出引流器,并将其封闭,以防止患者的血液再次回流到胸腔中。
4、当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之后,医生会使用血液替代剂代替血液,以便替代血液中的氧气,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氧气,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性贫血的目的。
5、当血液替代剂被替换之后,医生会再次检查患者的病情,以确定治疗效果是否良好。
如果治疗效果良好,则可以结束本次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如果病情仍不理想,则可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病情改善为止。
二、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流程:1、第一步,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以确定病情,并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第二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引流器,并将引流器放入患者胸腔内,以创造一个封闭的环境,以保证引流的效果。
3、第三步,使用穿刺器对胸壁进行穿刺,以插入引流管,并将血液引流出来。
4、第四步,取出引流器,并将其封闭,以防止患者的血液再次回流到胸腔中。
5、第五步,使用血液替代剂代替血液,以便替代血液中的氧气,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氧气,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性贫血的目的。
6、第六步,再次检查患者的病情,以确定治疗效果是否良好,如果治疗效果良好,则可以结束本次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如果病情仍不理想,则可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病情改善为止。
三、总结: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治疗全身性贫血的新方法,它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在胸腔内引流出来,然后用血液替代剂代替血液,并以此作为治疗手段,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性贫血的目的。
新生儿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概念】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指在胸腔内插入引流管,引流管置于密闭式水封瓶的下面,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引流到体外,以重建胸膜腔负压的一种方法。
【目的】1.引流胸腔内的积气、积血、积液,重建胸膜腔内负压。
2.保持纵膈的正常位置。
3.促使术侧肺膨胀,防止感染。
【护理措施】1.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1.1引流管应安管正确,衔接紧密。
1.2水封瓶长管置于水中3~4cm,并始终保持直立位。
1.3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应立即双钳夹闭引流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水封瓶或引流装置。
1.4若引流管从胸腔脱落,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2.1保持引流装置无菌,定时更换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
2.2引流瓶位置低于胸腔60cm,防止引流液逆流。
2.3保持伤口处敷料清洁干燥。
2.4每48小时更换水封瓶。
3.保持引流通畅3.1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
3.2由近及远挤压引流管,防止导管堵塞。
3.3为患儿更换体位或搬动患儿时注意保护引流管,勿脱出、打折,必要时双钳夹闭引流管后,再行更换体位。
4.观察和记录4.1水柱波动:正常情况下,水柱波动范围大约4-6cm。
4.2引流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准确记录。
5.拔管5.1指征:胸膜腔引流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内引流量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无气体排出,患儿无呼吸困难,经X线检查证实肺膨胀良好,可拔管。
5.2方法:拔管后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引流口,随后做好局部包扎与固定。
5.3拔管后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气胸和皮下气肿。
检查切口敷料情况,是否继续渗液,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新生儿早期气胸42例分析崔琳【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气胸的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新生儿早期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新生儿早期气胸的特点、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2例患儿治愈4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21例患儿保守治疗,3例胸腔穿刺治疗,18例胸腔闭式引流.气胸多发于男婴[29例(69.0%)],右侧气胸多见[20例(47.6%)],剖宫产与顺产对新生儿气胸影响无明显影响.住院时间≤6 d患儿与住院时间≥7 d患儿的体重、胎龄、治疗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气胸处理及时大部分预后良好,早产儿气胸预后与合并症有关.【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8(013)034【总页数】2页(P83-84)【关键词】气胸;新生儿【作者】崔琳【作者单位】116012 大连市儿童医院心脏综合病房【正文语种】中文新生儿气胸属于新生儿气漏综合征,发生率约占活产儿的1%~2%[1]。
气胸属新生儿急重症,若胸腔内气体短期内增多,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现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42例日龄为3 d内新生儿早期气胸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诊治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儿童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心胸外科收治的42例新生儿早期气胸患儿,所有患儿均有呼吸异常表现并经胸片检查确诊,符合气胸诊断标准[1]。
日龄 3 h~3 d,其中≤1 d 35 例 (83.3%),>1 d 7 例(16.7%);男 29例 (69.0%),女 13例 (31.0%);胎龄≥37周36 例 (85.7%),<37 周 6 例 (14.3%);顺产 22 例 (52.4%),剖宫产 20 例 (47.6%);体重≥2.5 kg 39 例 (92.9%),<2.5 kg 3 例(7.1%);Apgar评分≥8分 34例 (81.0%),<8分 8例(23.5%);羊水Ⅱ~Ⅲ度14例(33.3%);气胸发生于右侧20例(47.6%),左侧 8 例(19.0%),双侧 6 例 (14.3%),纵隔气肿 8 例 (19.0%)。
胸腔闭式引流的操作方法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用于胸腔积液或气胸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胸腔引流管将积液或气体引流出胸腔,恢复胸腔正常的大小和功能。
操作过程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要先做好相关的检查,包括胸部X线、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积液或气体的性质和数量,确定引流的部位和大小。
2. 准备工具和材料:准备好所需的引流器具和材料,包括引流管、引流瓶、一次性手套,消毒剂、无菌注射器、消毒布等,并将其放在无菌的工作台上。
3. 患者体位:根据积液或气胸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患者体位。
通常采用坐位,将患者的前臂交叉放在头顶,使受损侧胸腔呈竖直位置,有利于引流。
4. 术前准备:患者手臂内侧部位给予局部麻醉,清洗皮肤,并进行无菌巾覆盖。
操作人员戴上一次性手套,进行手消毒并穿着无菌手套。
5. 穿刺操作:找准穿刺点,一般选择于胸腔下缘第7或第9肋间隙。
用一次性刮刀或针划开皮肤,然后用无菌注射器注入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麻醉皮肤和软组织。
6. 穿刺引流管: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碘伏溶液,扩张刺破处,再用针头或针管扩张引流通道,确保引流通畅。
然后选用合适的引流管(软质胸腔引流管或硬质胸腔引流管),进行管道的插入。
7. 固定引流管:将引流管插入到胸腔中,然后将引流器与引流管相连,打开引流器的阀门,确保引流管与引流器连接紧密,没有漏气现象。
用透明固定贴固定引流管的位置。
8. 引流操作:在引流器中的引流瓶内加入适量的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用以建立引流联通。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到引流瓶的注射管道,慢慢抽吸引流瓶内的气体,建立负压,促进积液或气体的排出。
9. 引流观察:术后,观察引流瓶中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对于液体过多或气体排出不畅时,应调整引流的负压等操作参数,确保引流顺利进行。
10. 引流护理:根据引流器上的压力标示,定期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并定时的更换引流瓶,将排出的液体暂时保存以备后续的实验室检查。
11. 引流拔除:在引流液量明显减少,并经影像学或临床判断确保病情稳定之后,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胸腔闭式引流指征以及方法
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胸腔积液或气胸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胸腔闭式引流的指征以及常用的方法。
胸腔闭式引流的指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胸腔闭式引流的指征:
1. 胸腔积液:当胸腔内积液量较大时,胸腔闭式引流可以帮助排出积液,减轻胸腔内压力,促进肺功能恢复。
2. 气胸:气胸是指胸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气体,造成胸腔压力增加而导致肺功能受限。
胸腔闭式引流可以有效地排除积聚的气体,使胸腔压力恢复正常。
3. 胸腔感染:当胸腔内感染严重时,胸腔闭式引流可以通过引流管排除感染物,减轻胸腔内压力,帮助抗生素的治疗。
胸腔闭式引流的方法
常用的胸腔闭式引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带有负压的引流:通过负压引力,将胸腔内液体或气体连接到引流系统中,使其被抽出。
负压引流通常使用闭式引流瓶或引流袋。
2. 胸腔内引流:将引流管直接插入胸腔,将积液或气体引流到引流系统中。
这种方法需要在手术室或临床环境下进行。
3. 局部麻醉下的胸腔内引流:在局部麻醉下,通过穿刺或切口将引流管插入胸腔,将积液或气体引流到引流系统中。
这种方法常用于较小的积液或气胸情况。
总结
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胸腔积液或气胸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指征和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引流方法。
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静脉留置针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
方法总结32例新生儿气胸资料;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分别观察胸腔闭式引流前后临床反应、经皮氧饱和度(tcs02)、胸片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 32例术后30-60分钟内皮肤紫绀明显减轻,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外周循环改善,经皮氧饱和度上升至90%以上;术后24复查x线显示胸腔内气体减少,被压缩的肺已开始复张。
48h后复查x线显示胸腔气体消失,2例停胸腔闭式引流后气胸量增加,再次应用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引流时间为1-7d。
32例患儿30例痊愈出院,2例放弃治疗,治愈率93.75%。
结论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显著。
方法简单,安全可靠,便于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新生儿;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新生儿气胸为新生儿科急症,严重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常规胸腔穿刺术在基层医院不易开展,损伤较大,易合并感染。
近年我院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及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新生儿科2009——2012年收治新生儿气胸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1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5例,新生儿肺炎19例;右侧气胸23例,左侧气胸6例,双侧气胸或合并纵膈气肿3例。
1.2 临床表现多有呻吟、呼吸增快、发绀、烦躁、一侧或双侧胸廓隆起,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降低,心音遥远或移位,心率增快或减慢;或在机械通气的监护过程中,患儿突然病情变化,表现为持续青紫、苍白、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和经皮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及经皮氧分压急剧下降。
透光检查阳性。
x线检查气胸量≥30%。
1.3 方法采用18号静脉留置针穿刺。
患者仰卧,穿刺点为患侧胸骨中线第2、3肋间上缘。
常规消毒,带无菌手套,铺洞巾,左手定位,右手持静脉留置针,15-30角穿刺进针,有落空感时退出针芯,留软硅胶管在皮内。
新生儿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1.术前护理:在术前需要为新生儿进行完善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引流器械,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核对医嘱和患者信息,进行消毒和手卫生等。
同时,通知家属并做好相关宣教工作,告知手术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
2.术中护理:术中需要配合医生进行胸腔引流管的放置操作,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提供所需器械,并协助医生进行引流管的放置。
术中要细心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手术过程中产生意外情况。
3.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及时检查引流管的位置是否正确,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
同时,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呼吸、心率、饮食和排尿等情况。
定期更换引流袋,记录积液量和性质,及时通报医生。
注意保持患儿的体温和湿度适宜,保持术后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4.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饮食,遵循医嘱。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术后可以给予母乳喂养,但需要特别注意保证喂养过程中呕吐、窒息等情况的发生。
5.密切观察:对新生儿进行密切观察,特别是每日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皮肤色泽、呕吐、尿量等情况。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6.家长教育:在护理过程中,要与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告知胸腔闭式引流的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包括新生儿传染病的预防、饮食、伤口护理等。
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患儿的护理,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
总之,新生儿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要求细致入微,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胸腔引流管的通畅性,定期更换引流袋,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与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术临床诊疗规范【适应证】1、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2、胸腔穿刺术治疗下肺无法复张者.3、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或人工通气的气胸或血气胸者.4、拔出胸腔引流管后气胸或血气胸复发者.5、剖胸手术.【禁忌证】结核性脓胸。
【操作方法】1、定位: 气胸引流一般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隙;血胸在腋中线和腋后线间第6或7间隙。
2、常规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
3、切口: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层,经肋骨上缘植入带有测孔的胸腔引流管。
引流管的侧孔应深入胸腔内2-3cm。
4、固定引流管:缝合皮肤切口,并固定引流管以免滑脱。
切口以消毒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1.插管部位或切开部位一定要准确无误。
2.局麻时必须使胸膜得到充分浸润,不但可减轻疼痛,而且可避免胸膜休克。
3.插管前必须以注射针穿刺抽吸,证明气腔或液腔的存在。
4.插管深度要事先标记好。
5.插管后引流管立即与水封瓶连接并证实引流管通畅无阻。
否则应调整引流管位置或深度。
6.引流液体时一次不应超过1000ml,以免肺复张后肺水肿。
7.引流管必须与皮肤垂直固定以免皮肤压迫坏死。
8.引流瓶内消毒水每天更换一次。
更换引流瓶时必须用二把血管钳夹住胸腔引流管后方可开启引流瓶盖。
9.每天记录引流量及性质。
10.使用负压吸引时,吸引器不可开得过大,只要调节管有气泡溢出即可。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拔管】(1)拔管指证:①生命体征稳定。
②引流瓶内无气体溢出。
③引流液体很少,液体清亮,24小时内引流量<100ml.④听诊余肺呼吸音清晰胸片示伤侧肺复张良好即可拔管。
(2)方法步骤:先清洁皮肤及引流管近皮肤段,剪断固定丝线后嘱病人深吸气后摒住,以8层凡士林油纱布堵塞伤口后迅速拔出引流管,并以宽胶布封贴敷料,以免拔管后外界空气漏入,再造成气胸。
临床技术操作规程(胸膜腔闭式引流术)【适应证】1.气胸:中等量以上的气胸。
2.血胸:难以自行吸收或难以用穿刺抽吸法消除的血胸。
3.脓胸:量较多,脓液粘稠或合并有食管、支气管瘘者。
4.开胸手术后均作闭式引流。
【准备工作】1.器械准备: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包、胸腔引流瓶和引流管、手套、治疗盘(碘酊、乙醇、局部麻醉药、纱布、棉签、胶布等)、外用0.9%氯化钠注射液。
2.确定引流部位:根据病情选定插管部位。
3.体位:依病人情况采取坐位或半坐位。
取半坐位时病人宜靠近床边,上肢抬高抱头或置于胸前,头转向健侧。
【操作方法】1.肋间切开插管法:多用于病情较危重或小儿脓胸病人。
(1)消毒铺单后,在确定插管的肋间以1%~2%普鲁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2)用刀在皮肤上做一约3cm长小切口。
(3)以中号弯血管钳伸人切口、贴近肋骨上缘向深部逐渐分离,撑开肋间肌,最后穿人胸腔。
用血管钳扩大创口,为插人胸管开辟大小合适的通道。
(4)以血管钳夹住胸腔引流管末端,再用另一血管钳纵行夹持引流管的前端或将钳尖插在引流管的侧孔内,经胸壁切口插入胸腔。
退出血管钳,将胸腔引流管往前推进,使侧孔全部进入胸腔。
插管深度以管端在胸腔内3~4cm为宜。
如用蕈形管作引流,则使蕈形头刚好留在胸腔内。
(5)紧密缝合切口1~2针,利用缝线将引流管固定于胸壁。
引流管末端连接于水封瓶内。
2.套管针置管法:此种引流术插入的引流管较小,用于排除胸腔内气体或引流较稀薄的液体。
(1)麻醉方法同前。
于选定引流部位作1~2cm皮肤切口。
左手拇指及示指固定好切口周围软组织,右手握住带有闭孔器的套管针,示指固定在距针尖4~6cm处,以防刺入过深。
套管针紧贴肋骨上缘,用稳重而持续的力量来回转动使之逐渐刺人,当套管针尖端进入胸腔时有突然落空感。
(2)退出闭孔器,将末端被血管钳夹闭的引流管自套管针的侧孔插入,送A胸腔。
(3)一手固定引流管,另手退出套管。
当套管尖端露出皮肤时,用第2把血管钳靠近皮肤夹住引流管前端,松开夹在管末端的第1把血管钳,以便套管完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