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实验与探究命题的规律和创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0
基于高考物理实验题特征看实验题命题的技巧与方法【背景】北京高考物理试题给出了准确定位,即“力求物理命题有利于导向中学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促进高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实验题的考查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要求学生以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实验探究,设计活动方案。
实验题中首次考查分析实验过程中的故障问题,引导学生从真实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实验结论的获得等环节中思考问题本质,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表征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从北京物理高考和模拟卷实验题考查角度分析实验题的几种命题特点,并给出命题策略,以飨读者。
技巧一:考查不同实验方案的对比分析以教材为命题素材来源试题设置不同实验方案对比分析的原因是选择不同实验器材,使实验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方法发生变化。
而选择不同实验方案中间涉及的实验操作往往也会有所变化。
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关系的实验为例,教材中给出了两种平衡摩擦力的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
为什么采用a-M关系图像不能准确确定两个物理量的关系,而只有采用关系图像才能得出,在合外力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
下面看一下北京卷2020年高考题15题的具体命题技巧。
【典型示例】(2020·北京卷·15)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做如下探究:(1)为猜想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可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两小车放在水平板上,前端通过钩码牵引,后端各系一条细线,用板擦把两条细线按在桌上,使小车静止。
抬起板擦,小车同时运动,一段时间后按下板擦,小车同时停下。
对比两小车的位移,可知加速度与质量大致成反比。
关于实验条件,下列正确的是_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小车质量相同,钩码质量不同B.小车质量不同,钩码质量相同C.小车质量不同,钩码质量不同【分析】问题(1)是关于小车加速度和质量关系的猜想,实际上参与这一问题涉及的主要因素包括小车所受合外力、小车的加速度和小车的质量。
高考物理实验命题特点与备考策略黄梅一中物理组:干记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和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并对大量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综合后总结出来的,就高考而言,不论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还是单学科的高考,都十分重视考查实验能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中更提出要考查“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实验能力的考查历来是高考的重点。
对于学生来说:这又是薄弱的环节。
因此,高中物理实验的复习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近年高考物理实验命题特点1、注重对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原理的考查近年来的试题立意与定位均较好,一方面可以引导在教学和复习中重视实验的操作,另一方面要求实验的教学与复习,特别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只是简单地按课本的要求进行重复性的操作,更应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切合中学的教学实际,对中学的实验教学与复习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注重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和迁移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在其他题型中增加了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背景设计的试题。
需要注意的是,2006年以后,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有所提高。
以往第一个实验题考查重点在于实验的操作和读数,第二个实验题一般是课本中的重要学生实验的拓展或变式,主要考查电学实验的设计能力,2007年全国I卷第一个实验题考查示波器的使用。
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掌握各旋钮的作用。
全国II卷第二个实验题考查了半偏法测电流表的内阻,要求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测量器材和进行误差分析,这在能力上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2、继续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坚持采用实验设计试题近年来高考中的实验题已由侧重于考查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等最基础的实验能力,向着更侧重于考查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转变,要求考生运用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选择合适的仪器,设计出合理的测量电路去解决新的实验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课本,但不再拘泥于课本上规定的实验,实验试题与课本上完全相同的很少,基本上都对课本中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编。
高中物理命题原则与技巧高中物理命题原则与技巧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掌握一些高中物理命题原则与技巧对于学习和应对考试得到好成绩非常重要。
一、命题原则1.基础与难点结合:物理试题通常会有一定比例的基础题和较难题目。
这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基础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这也能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形成更加全面的思维方式,培养对物理问题的深入理解能力。
2.应用与理论结合:物理试题中常常会出现与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相关的应用题。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3.知识与思维结合:物理试题也会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除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常常会出现需要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题目。
这样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题技巧1.理解题意:在解答物理题目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题目的要求。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所给条件和要求,确定题目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2.画图与标记:对于部分实验类或几何类的题目,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更好地理解题意。
在图上标明已知条件和未知量,有助于总结分析问题。
3.确定解题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和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可以考虑采用公式法、分析法、推理法等方法来解答问题。
4.合理估算与检验: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估算来判断解答结果是否符合常理。
例如,通过数量级估算来判断答案的合理性。
另外,解答完题目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题中,检验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5.细心与规范:在答题过程中,应该细心、规范地书写答案。
尽量减小计算精度误差,注意单位换算,并正确使用符号、字母和上下标。
6.复习与总结:对于做错或不熟悉的问题,要及时复习总结。
查找错误原因,弄清概念和方法的运用,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通过掌握高中物理命题原则与技巧,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有效地解答物理题目。
高考物理大题规律总结归纳高考物理是考生们备考中相对较难的一门科目,其中大题部分尤其需要考生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本文将针对高考物理大题部分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对考生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部分1. 物理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考察在选择题中,物理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考察是相当重要的。
根据往年高考的情况来看,选择题中通常会涉及到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多个模块的知识点。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牢固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能够将其灵活应用。
2. 解题技巧和思维方式在解答选择题时,考生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解决力学问题时,要善于利用几何图形、合力等概念来进行分析和计算;在解决电路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电学规律进行推导。
同时,还需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并灵活使用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二、解答题部分1. 理论与计算综合的考察高考物理解答题部分常常考察考生对物理理论与计算能力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解答题中,往往会涉及到公式的推导、物理实验的分析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等内容。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对物理理论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计算能力和物理实验的分析能力。
2. 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在解答题中,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解决运动和力学问题时,常常需要用到微分、积分等数学知识;在解决电路问题时,常常需要用到复数、矩阵等数学工具。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熟练掌握这些数学工具,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到物理问题的解答中。
3. 实例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在解答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实例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考察题目。
这些题目通常是结合实际问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对实例问题的积累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解答题技巧1. 理清思路,合理组织语言在解答题时,考生要理清思路,合理组织语言,将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样可以使得批改老师更容易理解你的思路,提高你的得分。
高考物理命题规律分析与备考策略指导一、近五年高考命题规律分析近五年新课标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总体来看,保持稳定,适度创新;立足主干,突出能力;贴近生活,关注科技;探究有度,开放可控;科学选拔,彰显公平。
具体来看,具有以下规律:1.平稳创新引领课改试题紧密联系高中教学实际,以稳定为主,适度创新,体现新课标理念。
试卷结构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优化。
试题表述科学、规范,题型设计合理、各模块比例恰当、难易梯度设置得当,着重考查学科的主体知识和核心思维方法,对考纲中涉及的主干知识都有所涉及。
这对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引导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学生基本能力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要注重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参与体验,要注重物理方法的创新与变通,要注重综合分析能力与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15题,把打乒乓球的情景改造创新,注重学生对乒乓球运动过程的考查,考查了学生对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在近5年的高考试题中以这种命题方式命制的题目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的第15题、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第21题等。
2.注重能力体现探究新课标要求考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良好思维习惯,能发现问题并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
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试题注重物理过程的设计,将具体概念和规律的考查置于精心设计的物理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第22题,这个实验题就借助自制滴水计时器来考查学生对打点计时器原理的掌握和理解,考查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这种对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很高的题目不仅在实验题中出现,也经常在选择题和计算题中出现,例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14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2题,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2题,2015年全国Ⅰ卷第22题等。
近三年全国I卷物理高考试题实验题命题特点及备考建议近三年全国I卷物理高考试题的实验题命题特点及备考建议近三年全国I卷物理高考试题的实验题命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题的考查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应用。
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应用,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涉及到电动力车速度、音速等实验题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求解一些具体问题。
2. 实验题中常涉及到的实验器材更加简单实用。
近年来,实验题中常涉及到的实验器材更加简单实用,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简单实验装置进行实验,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例如,利用简单的杠杆装置来测定物体的密度或者测量声波的速度等。
3. 实验题强调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近年来,实验题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例如,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求解物体的质量、密度等。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备考建议:1.熟悉实验装置和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
备考时,要熟悉常用的实验装置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原理和操作技巧。
这样在考场上遇到实验题时,可以迅速处理实验数据,准确解答问题。
2. 加强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备考时,要加强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参加实验课程、实验演示以及自己进行实验等方式,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的训练。
备考时,要注重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的训练。
可以通过解析和分析历年的实验题,加深对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理解,并进行一些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训练。
4.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
备考时,要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
可以参加学校的科技活动,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练习。
熟练掌握实验设计和报告的要求,提高在考场上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完成能力。
总之,近三年全国I卷物理高考试题的实验题相对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应用,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三年全国I卷物理高考试题实验题命题特点及备考建议近三年全国I卷物理高考试题实验题命题特点及备考建议一、近三年全国Ⅰ卷实验题涉及的考点与内容年份第22题分值第23题分值2023年验证机械能守恒〔自由落体〕5分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替代法〕10分2023年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滴水计时器”替代打点计时器〕5分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电路设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0分2023年游标卡尺、胡克定律5分替代法测电阻10分二、命题特点1.近三年实验两题都是一力一电,分别为5分和10分,总分不变都是15分。
力学设计性实验有加强趋势.2.2023年实验题亮点颇多,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和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
机械能守恒比拟简单,热敏电阻相对就有点难,机械能守恒考察的是纸带的处理,求平均速度的方法和逐差法求加速度的方法。
热敏电阻是传感器材料的一种,高考新课标考过,这个实验的目的其实就是让电阻箱去替代热敏电阻。
3.2023年实验题考察形式新颖,对学生的根底知识与变通才能要求较高,器材创新,知识根底。
考察了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计算,题感信息提取以及U-I图像的定性分析^p ,难度中上。
力学实验来于课本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特点》,但用“滴水计时器”替代打点计时器,有所延伸。
电学实验考察《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并在此根底上进展实验数据处理,不同于前两年的改编或者创新实验,整体难度有所下降,学生做题较有“亲切感”。
无论是力学实验还是电学实验,均注重考察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数据处理方式的把握,对学生的题干信息的提取、处理和综合才能有较高要求。
力学实验根本延续上一年的考察,仍然是纸带问题的处理,但略高于课本,用“滴水计时器”代替了打点计时器,表达了知识的迁移才能。
电学实验根本上于课本,难度稍有增加。
4.2023实验题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题的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原理和步骤,反思实验结果,提出改良的措施。
高考探究题的命题规律一,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人研讨。
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二,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人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三,质疑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很少有这种质疑性的题目,在考场中考生一般轻易不敢质疑。
所以,考生平时就要摒弃“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立足文本材料,适当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一些文本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
探究题基本的特征1、题型的主观性。
通过一问一答,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有助于考生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展示考生的创新见解和语文能力。
2、问题的启发性。
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有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多个方向进行探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问题的开放性。
一般的现代文阅读答案是确定的,往往答案就在文中,在文本中有明确的答案或者指向,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叫以文解文。
而探究题的答案是开放的,以文本的某一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考生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作适当的拓展,问题设置的起点在文本之内,但指向的终点却在文本之外。
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4、答案的拓展性与个性化。
解答探究性题目,要求考生由文内拓展到文外,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概括,并由此展开,展开时学生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以及认知能力;并根据展开联想。
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有自己的思考,允许考生尝试个性化阅读。
所以这类题目的答案起点在文本之内,但终点在文本之外。
{高考高参}捋顺力学实验思路,深挖高考命题规律●河北衡水中学 董翠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中许多重要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来发现的。
高考对于物理实验的考查,能够反映出考生物理学科素养水平的高低。
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常规实验中有七个力学实验,分别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之间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除以上几个常规实验外,同学们还要留意一些创新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
下面笔者分别通过几道典型例题,分析一下高考中力学实验的解题思路与命题规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助益。
规律一:力学实验与主干知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例1】空间站中不能利用天平测量质量,为此某同学为空间站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来测量小球质量。
图中弹簧固定在挡板上,光滑轨道B处装有光电门,可以测量出小球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该同学设计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光电门AB图(a)图(b)①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
②将弹簧左端固定在挡板上。
③小球与弹簧接触并压缩弹簧,记录压缩量x。
④由静止释放小球,测量小球离开弹簧后经过光电门的时间t。
⑤改变弹簧的压缩量,重复步骤③④多次。
⑥分析数据,得出小球的质量。
已知弹簧弹性势能E P=1—2kx2,k为劲度系数,x为形变量。
该同学使用了一个已知劲度系数为k0的弹簧进行了上述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b)所示,小球的直径d= cm;(2)某一次在步骤④中测得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为5.00 ms,则此次小球离开弹簧的速度v= m/s;(3)根据在实验中测得的物理量,可得小球的质量m=。
(用实验步骤①、③、④中测得的物理量表示)【解析】(1)游标卡尺主尺与游标尺示数之和是游标卡尺示数,即11+4×0.1=11.4(mm)=1.14(cm)。
(2)已知小球的直径与小球经过光电门时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可得v=d—t=2.28m/s。
继承和创新——实验与探究的命题特点王云(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安徽滁州239000)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把物理学分成电磁学、力学和运动学、机械波和光学、物理实验等四部分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对900余名学生的统计结果表明:42%的同学认为电磁学最困难;39%的同学选择了物理实验;10%选择了机械波和光学;9%的同学选择了力学和运动学。
可见学生对物理实验与探究明显有困惑。
为此研究实验与探究的命题规律,了解创新的途径,寻找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案迫在眉睫。
一、安徽省物理实验与探究考什么根据《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安徽省理综物理的实验与探究包括八个力学实验和四个电学实验,按照实验类型可以划分为:测量性实验、验证性试验、探究性实验。
测量性实验涵盖: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打点计时器、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天平、弹簧测力计等。
要求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规格、参数,灵活地使用仪器,能正确的读数(估读、有效数字等)。
验证性实验涵盖: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等。
这类实验要求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已归纳、总结的结论,从而加深对物理规律适用条件和结论的理解。
探究性的实验包括: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探究动能定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探究单摆的运动等。
此类实验需要学生可以根据题给背景和条件自行建立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器材、能采集实验数据并能处理分析,确定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所包含的物理规律。
探究性实验具有很强的创新空间。
根据对2008年到2013年的高考统计表明,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未曾考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于2008年和2010年考查两次,其余均已考查一次。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于2008年、2009年、2013年考查三次,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于2010年、2012年考查两次,练习使用多用电表2009年、2011年考查两次,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于2013年考查一次。
高考物理实验考点有何规律高考物理作为理科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部分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考生来说,了解高考物理实验考点的规律,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考试成绩。
那么,高考物理实验考点究竟有何规律呢?首先,从历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的出题形式来看,常见的实验类型主要包括力学实验、电学实验、光学实验等。
力学实验中,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这些实验重点考查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电学实验方面,测量电阻、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等是常考的内容。
这类实验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电路的连接、电表的读数、实验误差的分析等知识。
光学实验虽然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但像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等实验也不容忽视,需要考生掌握基本的光学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其次,高考物理实验考点的规律还体现在对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上。
无论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何变化,其背后的实验原理始终是核心。
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例,其原理是牛顿第二定律。
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原理,才能在实验中正确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器材、处理实验数据。
再者,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也是高考物理实验考点的重要规律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考生需要了解误差的来源,比如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并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图像法、平均值法等。
通过图像来分析数据,不仅能够更直观地展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帮助发现数据中的异常点和规律。
此外,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使用也是高考物理实验考点的一个规律。
不同的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材,比如在测量电阻的实验中,要根据电阻的大小和测量精度的要求选择电流表内接法或外接法。
考生需要熟悉各种实验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才能在实验中正确操作,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从命题趋势来看,高考物理实验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而是会给出一些新的情境或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实验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