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之音欣赏赛乃姆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_2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2
《赛乃姆》《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教学设计课型:欣赏课课时:1 课时教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赛乃姆》《在那银色的月光下》是人音版音乐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所选曲目,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它不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冬不拉、库木孜等多种乐器的音色,也能使学生认识了解弹唱、木卡姆、赛乃姆等多种音乐艺术的体裁;还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独唱、歌舞等表演形式的认知;更能加深对维吾尔、塔塔尔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通过欣赏、音乐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获得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知识机能,感受、体验其音乐情感及风格特点,并对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感兴趣,进而加深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赛乃姆》由数量不同的歌曲组成木卡姆。
其中少则一首,多则可达四首,赛乃姆融歌、舞、乐为一体,具有综合艺术的表现特征。
“歌”是指赛乃姆的声乐部分,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直接阐释歌曲的艺术内容,也直接地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演唱上,歌者可以增减歌曲,但不能颠倒顺序。
“乐”是指为歌舞伴奏的器乐及歌舞中间的器乐“间奏曲”。
演奏乐器主要由弹布尔、手鼓等。
其中手鼓在赛乃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既掌握着歌舞乐的速度,以及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着歌舞的艺术气氛。
“舞”赛乃姆的舞蹈动作优美抒情。
其主要特点是:手、肩、头等部分的舞蹈动作协调一致。
赛乃姆的舞蹈动作多来源于生活。
《赛乃姆》以2/4拍为主,有时在其中混合进5/8拍;乐曲的旋律主要呈现在以“3”为主音的七声音阶上。
乐曲多用重复的乐句和变化重复的乐句,切分节奏是其重要的表现特征,乐句中有时也会出现短小的乐节。
《在那音色的月光下》是塔塔尔族反应爱情生活的一首名额,歌曲通过许多景色的描绘及个人的情怀:沙滩、月光、往事的踪影、梦幻等,表达了青年人对心爱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歌曲为3/4拍,中速,三段体结构(即A+B+A1的单三部曲式)。
A 段和再现段均为bE大调,B段为be小调。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第二课《赛乃姆》案例设计阜新市第十中学张琦(一)模式、方法模式:创新模式、探索模式、体验模式和合作模式等方法:模仿法、欣赏法、讨论法、律动参与法、音画设计法等(二)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所教学生为七年级学生,表现欲望较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热情很高。
(三)学习目标:1、聆听《赛乃姆》,学习赛乃姆,木卡姆相关的音乐知识。
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2、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歌、舞,节奏体验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体验、理解《赛乃姆》,进一步探究新疆维吾尔族的歌舞文化。
3、通过学习《赛乃姆》,增进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对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豪感。
(四)重点:感受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曲《十二木卡姆》选段音乐《赛乃姆》独特的音乐魅力难点:为《赛乃姆》音乐实践创编(五)教学策略: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
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
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导学案以及强大的视觉冲击吸进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达到本节课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节奏游戏导入新课老师:今天老师先带同学们玩一个节奏接龙游戏好不好啊?(出示大屏幕:请模仿你所听到的节奏。
)师:这几组同学请听(播放节奏)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模仿(师生共同模仿),不要停,再来,这边的同学做的真棒,节奏打的很齐(出示节奏:X.X XXX | X.X X|)这边的几组同学你们仔细听第二个节奏(播放节奏)这边的同学有没有信心超过他们呢?那就让我们预备“走”(师生共同做一2,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图片等。
《xx》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赛乃姆》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中的一节欣赏课,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具有多元文化的鲜明特点,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歌舞音乐,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2005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对于东北的中学生来说,几乎不接触,不了解。
针对现状,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一节课教师进行大量的知识传递,涉及的知识点更加要求全方位,因此,本课注意抓住重点,而不片面,让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增进他们对新疆地区音乐艺术的认识,感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聆听《赛乃姆》特点;初步了解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几种代表性乐器;感受体验木卡姆的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律动舞蹈、声势、演唱,感受《赛乃姆》,了解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归纳其特点。
3、情感与态度:学生增进对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新疆维吾尔族的《赛乃姆》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视唱旋律2、声势节奏3、舞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随音乐舞蹈进教室。
(播放《库尔勒》音频,教师用动作引导。
动作:①捻指动作。
②站好后瞭望式。
③单手抚肩动肩。
)二、引入新课师:请坐,我们跳的舞蹈是哪个民族?生:xx。
师:(唱)“我们新疆好地方呀,跳起舞来唱起歌。
”说到新疆你们知道哪些风土人情?生:……三、授新课1、介绍乐器师:新疆人人能歌善舞,维吾尔族尤为突出,甚至会手工制作和演奏乐器,下面老师带领你们认识几种乐器。
①都塔尔:2根琴弦,琴箱大瓢形,琴颈细长。
(出示图片,讲解。
观看演奏,视听音色。
)②热瓦普:2根钢弦,5根丝弦,琴箱半球形,两个如牛角状的标志,横置胸前演奏。
(出示图片,讲解。
观看演奏,视听音色。
)③艾捷克:弓弦乐器,2根主弦,若干辅弦,琴筒球形,内侧用蟒蛇皮包裹。
(出示图片,讲解。
观看演奏,视听音色。
)④达卜:乐队总指挥,蟒皮鼓面珍贵,大多用羊皮或驴皮包裹,反面内部边缘有铁环,敲击时发出声响。
《赛乃姆》教案教学内容:欣赏《赛乃姆》。
教学目的:1、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亲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
3、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赛乃姆》配伴奏,并能为《青春舞曲》填充配器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学歌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难点是为《赛乃姆》伴奏。
教学方法:听唱式、表演式、创造式。
教学用具:钢琴、中国地图、多媒体教学光盘、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1、歌唱知识(1)歌唱的发声状态口鼻同时吸气,呼吸要求敏捷无声,不耸肩,肺部、胸膛自然挺起,腰围、腹部有明显的向外扩张之感。
发声时小腹微收,形成上下力量的抗衡,使声音有气息支持。
(2)发声练习板书。
2、导入新课在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背景音乐下,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在地图上找出此民族所处的省份。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赛乃姆》板书课题“赛乃姆”。
3、歌曲学唱(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讨论总结歌曲的显著的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
4、表演(1)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2)请同学们为歌曲《赛乃姆》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为歌曲伴舞。
5、创造(1)将课本《赛乃姆》乐谱打击声部的配器补足。
(2)教师总结板书。
(3)给部分同学发放打击乐器,有钢琴特长的同学弹钢琴,其他同学击掌为《赛乃姆》做伴奏。
6、合作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小节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维吾尔族歌曲,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创造了动人的歌声和多姿多彩的舞蹈。
我们要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要象歌中所唱的那样珍惜青春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