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ppt
- 格式:ppt
- 大小:1003.00 KB
- 文档页数:20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一、急救措施1、立即控制创伤所致的大出血(1)加压包扎止血:用消毒敷料或消毒棉垫折叠成比伤口稍大的垫,填塞入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松紧度以能达到伤口止血但不影响其远端血运为宜,同时应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以减轻出血量。
(2)气压止血带止血:用于四肢较大血管出血,加压包扎的方法不能止血时。
将上肢抬高2小时,使血液回流.局部垫上松软敷料或毛巾布料,其上止血带环绕肢体缠扎两周勒紧,以不出血为止;但要及时记录开始扎上止血带的时间,每隔30-60分钟松开5分钟,以防肢体缺血性坏死。
2、快速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选择上肢静脉或深静脉置管,确保液体快速进入体内。
重度休克时应在10-30分钟内输入2000ml液体以扩容,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液等,以增加心输出量和回心血量,然后输入胶体液,如全血、血浆等,以减少晶体液渗入血管外第三间隙。
3、立即采血、配血,通知血库备血。
在抗休克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4、休克卧位:头及躯干抬高20.-30。
,下肢抬高15。
—20。
,可防止膈肌及腹腔器官上移,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血块、异物及分泌物,给予高流量吸氧,每分钟4-6L/min,给氧浓度40—50%,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需做好机械通气的准备。
6、严密心电监护:每15-30分钟测各项生命体征一次,随时调整补液速度及氧流量以防发生肺水肿及氧中毒.7、留置导尿,妥善固定,准确记录出入量。
8、妥善固定骨折部位:避免搬动过程中骨折软组织、血管、神经或内脏器官的进一步损伤,适当镇痛,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利于防止休克、便于患者的搬运。
9、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应用.先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每5-10分钟测一次血压。
血压平稳后每15-30分钟测一次,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严防药物外渗。
血压平稳后,逐渐降低药物浓度,减慢速度后撤除,以防突然停药引起不良反应。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一、背景介绍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情,常见于外伤、手术、严重出血等状况下。
它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急救护理的目标是迅速纠正休克状态,维持组织器官的灌注,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二、急救护理步骤1. 评估患者状况:- 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以及皮肤颜色等指标,以评估休克的严重程度。
- 判断休克的原因,如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等,并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2. 维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清除呼吸道异物、维持气道通畅等。
3. 控制出血:- 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必须尽快控制出血源,采取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手术止血等。
4. 快速补液:- 通过静脉途径迅速赋予液体,以纠正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等。
5. 赋予血液制品:- 如果患者失血严重,可考虑赋予血浆、红细胞悬液等血液制品,以补充患者的血容量。
6.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对于休克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以增加心输出量和提高血压。
7. 监测患者指标:- 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尿量等指标,以及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等。
8. 密切观察患者状况:- 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9. 寻觅和处理休克的原因:- 除了急救护理,还需要寻觅和处理休克的原因,如创伤、感染等,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护理要点1. 保持患者体温稳定:- 休克患者容易浮现体温下降,需要采取保暖措施,如赋予温热液体、使用保温毯等。
2. 管理患者疼痛:- 休克患者可能浮现疼痛,需要赋予适当的镇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 提供心理支持:- 休克患者往往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需要赋予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减轻其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