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B)(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28.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开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根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拟说明区域的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根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学探究】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外表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根底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开展水平、开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的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开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B)(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4.楼兰古城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说明了()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5.引水治沙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
下列属于引水治沙工程的是()A.京杭运河B.卡拉库姆运河C.基尔运河D.巴拿马运河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D.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降水量在1 100mm以上,本地有“地下有河滚滚流,地表流水贵如油”的说法,据此回答8~9题。
8.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B.我国冻土分布广的地区C.有我国最大的湿地D.有大面积石质荒漠分布9.该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A.植树种草,防治荒漠化B.小流域综合治理C.发展交通,加强对外联系D.合理灌溉,防治盐碱化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学习目标1.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
2.理解森林的成因和分布,以及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雨林保护的措施。
课前预习1.森林是自然界的重要资源之一,它的资源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人们为什么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森林的破坏会造成哪些危害?3.全球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有哪些?4.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5.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热带雨林?课堂探究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合作探究一]1.一些沿海低地的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它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
你认为它们的担心有道理吗?2.请你代表这些沿海低地国家阐述理由。
(完成联系框图,以此说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沿海国家心系木材公司3.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典型例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见图1图1材料二:图2表示黄土高原地区降雨、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图2材料三下表是图1中A—B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然环境海拔(米)1600年降雨量(mm)350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千米)5200植被覆盖率1900年较高2010年显著降低灌溉面积(公顷)0.01970年0.57人均耕地(公顷)2010年0.23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4185土地产值(元/公顷)56101955~1980年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耕作方式变化1981~2010年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1)根据材料一,从B至A反映出和地域分异规律。
(2)根据材料二,当年降雨量小于300毫米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雨的侵蚀力。
当年降雨量在毫米之间时,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强,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2021-2022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阶段提升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年级:姓名:第二章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主题归纳·能力提升一、土地利用结构图的判读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土地利用结构图反映了某一地区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和变化等。
判读步骤如下:第一步:抓住关键,找到依据。
通过读图名、坐标、图例,了解图中反映的主要信息。
图1反映的是某区域1996-2016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加、负值表示减少。
图2反映的是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纵坐标表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重。
第二步:比较信息,找出规律。
通过比较,找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面积大小、比重变化及变化规律。
图1中耕地、沙地比重增加,草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沼泽地比重减少。
图2中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第三步:推断问题、分析原因。
根据图中各种土地结构的比重、变化情况,推断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由图1中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大量草地开垦为耕地,沙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
由图2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可知,退耕还林、还草致使耕地比重降低,城市化、工业化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读甘肃省某绿洲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该地新增耕地主要来自( )A.林地B.草地C.水体D.未利用土地(2)这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易导致 ( )A.土壤侵蚀B.土壤污染C.水土流失D.土地荒漠化【解析】(1)选B,(2)选D。
第(1)题,据图判断,草地的负增长最大,可推知新增耕地主要来自草地。
第(2)题,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比较干燥;耕地规模扩大会导致植被破坏,灌溉用水增加,进而诱发土地荒漠化现象。
【补偿训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2008年至2017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面积图(面积用卫星图片组成像素单位代替,像素面积越大,该类土地面积越大)。
辽宁省北票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北票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北票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2。
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1课时)【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3 . 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2。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链接】世界最大雨林——亚马孙雨林的成因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地区。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平原广阔,位于赤道低压带,南面、北面有低缓的高原,东南信风、东北信风都可进入;平原向东开口,沿岸有暖流,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可以长趋直人,一直到平原西边;受到山地抬升作用,因而降水丰富,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据此完(LA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B .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C .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D .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A 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4.图中B 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 .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B .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C .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D .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新华网联合国2008年5月14日电: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14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6届会议高级别部分部长会上发言,呼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挑战。
各方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据此回答5~8题。
5.结合材料判断下列有关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B.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弱的国家之一C.我国的荒漠化问题是刚刚开始出现的D.世界荒漠化问题已基本得到治理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D.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形成的8.材料中提到应对荒漠化,各国要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森林资源的作用及现状1.资源属性: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作用3.现状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已被破坏殆尽,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
连线把以下三种森林与其对应的主要作用用线连一连。
答案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2.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生态的优势全年高温多雨→形成雨林群落→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1)土壤贫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一般很贫瘠。
(2)生态难以恢复: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破坏(1)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2)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3)主要活动: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2.雨林开发(以亚马孙开发计划为例)(1)20世纪50年代以前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的环境,一直未被开发;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稀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此时,对雨林系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实施大规模的公路建造计划;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首都迁往内陆高原。
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3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3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3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2.3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2)【学习目标】1.说出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及其开发背景。
2。
分析亚马孙雨林的保护措施。
【重点】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
【难点】亚马孙雨林的保护措施。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雨林被毁的原因二、深入学习1.亚马孙开发计划开发计划错误!2.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三、拓展运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热带雨林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秘鲁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和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
秘鲁农业人口比重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请你具体阐述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益。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20%。
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3)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答案(1)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知识梳理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荒漠化)、生物资源(热带雨林)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
生态破坏(ecology d estr 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二。
教材导学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1)干旱导致 贫乏,河流欠发育, 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沉积物,再加上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2。
荒漠化空间分布的差异3、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4。
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读图2、16)(1) 分解和 再循环旺盛,由于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养分流失过多,土壤一般特别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 ,植被最容易遭受破坏。
(3) 被毁, 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特别难恢复。
5。
森林的作用与雨林的全球性效应6、水土流失的过程: 7、盐碱化的过程:8。
荒漠化的过程:三、能力提升训练“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2、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③控制人口增长④严禁过度放牧⑤防治水土流失A。
①②⑤B、②③⑤C。
①③④D。
②④⑤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
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①②B、①③C。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学习目标:本节重点:①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②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本节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知识准备1.读西北地区地形与河流图:(1)西北地区大致位于 以西, 以北。
在行政区上大致包括 、 、 北部和 大部分(2)填写出图中字母和数字所代表的地理名称A 山脉,B 山脉,C 山脉,D 山脉,E 山脉,F 山脉,G 山脉 ,H 山脉 , I 平原,J 平原, K 高原 ,L 盆地,M 盆地,N 盆地,② 河知识点(一) 荒漠化的概述 【知识形成】阅读教材,完成知识填空1.荒漠:指气候 ,降水 ,蒸发 、植被 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 。
2.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化、 化和 化。
3.荒漠化的发生过程:4.中国荒漠化类型与分布1.荒漠化是指: ) A.荒漠扩张的过程 B .降水减少的过程C .人为破坏草场的过程D .很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荒漠的过程 2.下列不能用于指示荒漠化的迹象是:( )西北 化化西南 化土地缺少了 和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 和 使土壤中 和 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 长期丧失,发生土地退化,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
A .地表的反射率增加B .生物生产力下降C .土壤的紧实度增加D .气候干旱少雨3.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有( )①干旱地区 ②半干旱地区 ③半湿润地区 ④热带地区 ⑤两极地区 ⑥草原地区 ⑦高山地区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④⑥⑦C .①③⑤⑦D .①②③知识点(二)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知识形成】1.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过程 2.西北地区内部的景观差异【知识形成】 本区自然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气候②物质条件 ——土壤发育差,地面 ,为 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 的季节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影响荒谟化进程。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学习目标:1.知道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的作用及现存的原始森林的类型和分布地区。
2.会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及其生态的脆弱性。
3.结合亚马孙开发计划,面对雨林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人类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雨林。
二、我的预习预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26第一自然段,思考回答。
有人说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下面一些形象比喻,请说出各蕴含了森林的哪一种环境功能:A.天然“净化器”;B.天然“吸尘器”;C.天然“蓄水池”;D.天然“绿色卫士”;E.天然“消声器”;F.天然“美容师”预习任务二:阅读P26第一个框题,完成下列问题:1、全球热带雨林的分布:①纬度位置:②分布地区:③亚马孙雨林的概况:(查地图册)a.地理位置:b.地形:c.气候:2、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①②③三、我的疑惑四、典型案例1.读迁移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发展过程,四幅图排序正确的是。
A.acdb B.cbad C.bcad D.dacb(2)分析这种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是。
②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③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是。
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
2. 读拉丁美洲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区是A: B:,A、B两地区的典型植被分别是、。
(2)与A处相同的植被还集中分布在、地区,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是导致A地区植被被毁的直接原因,破坏的方式有哪些?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该地区的植被?参考答案: 1.(1)A (2)①气候恶化②水分蒸腾量和下渗量减少,原来的水循环规律被打破③使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使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
答案:2.(1)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2)刚果盆地东南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3)人类的开发焚耕开垦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对亚马孙雨林保护的措施有: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等五、迁移案例(2014辽宁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认识自己、经营自己的长处;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所处的环境,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以积极心态去解决困难。
1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两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土地退化的含义。
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掌握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4.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第一课时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学习过程】 活动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土地退化的含义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学习札记你可以花费无数时间纠结于往事,拼命理清思绪试图证明哪些事本该或应当发生。
或者,你也可以选择让如烟往事尘封在你的记忆深处,然后跨出家门去呼吸一些新鲜空气。
2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2.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导学案(编号04)【学习目标】1、森林的环境效应和现存的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区。
2.理解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和脆弱性的表现。
3、雨林被毁的原因、表现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4、关注森林的环境效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基础知识】(预习提纲)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1.森林的作用⑴既是重要的,又是不可替代的。
生态作用:_____、 _____ 、 ______、_____ 、_____ 和_______。
被誉为⑵环境效应“ _______”环保功效: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等,2.世界森林现状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和地区。
它们或因,或因,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问题探究】1、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2、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⑶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①现状:a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b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受到破坏。
②:导致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森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分布(1)纬度分布: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_______________。
(2)三大集中分布区: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3)最大分布区:_________。
【问题探究】1、雨林为什么又称赤道雨林?其分布有什么特点?2、亚马孙河流域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热带森林,原因是什么?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自主学习1】1.森林的作用⑴重要的,⑵又是不可替代的。
大气:调节、稳定;水:涵养、保持;生物:繁衍、维护;环保:净化、美化环境、、。
被誉为“”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和地区【问题探究1】森林急剧减少的后果?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自主学习2】1.分布规律:两侧,但在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一25°。
三大集中分布区:2.作用:——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深刻影响大气中的;促进的作用;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问题探究2】1.雨林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2.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和全球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自主学习3】1.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生物生长,群落生产力高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过程:(整理循环图)【问题探究3】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为什么?【释疑解惑】(针对问题,教师点拨)【巩固训练】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B.热带雨林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热带雨林能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D.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2.热带雨林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强烈B.土壤肥沃C.生物生长迅速D.生物循环旺盛3.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繁衍物种④维护生物多样性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⑥吸烟除尘、防风固沙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⑤⑥4.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位于()A.东南亚地区B.非洲刚果河流域C.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D.加拿大北部5.有关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枯枝落叶使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肥沃B.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C.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植物很容易恢复D.地下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是最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整理提高】(学生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末總結學案(人教版必修3)[學習目標] 1.理解我國西北地方、熱帶雨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
2.從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兩個角度分析西北地方荒漠化,熱帶雨林遭受破壞的原因。
3.學會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針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結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相結合”的原則闡述自己的環保理念和措施。
專題一結合區域實際,分析區域出現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總體來講與兩大因素有關,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因素。
1.自然因素分析區域自身生態的脆弱性,往往是出現生態環境問題的誘因。
某一自然要素發生變化,必然導致其他自然要素發生變化,這是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光照、熱量、降水等因素出現異常,會成為區域生態破壞的潛在威脅,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要結合區域的地形、地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進行整體分析。
2.人為因素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人口數量快速增加、不合理經濟活動起到了加劇加速,甚至決定性作用。
歸納人為因素要從人口規模、人類主要的活動方式、生產水準等方面入手。
【專題練習1】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被譽為“中國母親的皺紋”,歷盡滄桑,苦難深重。
據此回答(1)~(3)題。
(1)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蝕B.環境污染C.風力強大D.土質疏鬆(2)引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降水集中於夏季且多暴雨②黃土質地疏鬆且垂直節理發育③植被破壞嚴重④不合理開發造成地表黃土裸露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3)形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觸發機制是()A.毀林開荒、營造房屋B.輪荒作業、破壞林草C.過度樵采、過度放牧D.露天開礦、開挖地表專題二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與關聯性1.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森林破壞自然原因:森林火災、病蟲害人為原因:毀林開荒、砍伐薪柴、商業採伐等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溫室效應增強、物種滅絕等封山育林、采育結合、退耕還林,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草地退化自然原因:氣候異常、降水減少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農墾載畜量下降,草地生態環境惡化,還會使整個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控制人口數量、改善經濟結構、退耕還草、牲畜舍飼等濕地乾涸自然原因:沉積物自然充滿湖泊和沼澤人為原因:土壤侵蝕、環境污染、圍湖造田等氣候惡化、水旱災害加劇、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加大對濕地保護的宣傳,加強濕地保護立法和執法,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濕地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原因:自然滅亡人為原因:狩獵、污染、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破壞將惡化人類生存環境,限制人類生存發展機會的選擇,甚至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2.生態環境問題的關聯性生態環境問題的關聯性較強,一種生態問題的出現常常成為其他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條件。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B)(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4.楼兰古城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说明了()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5.引水治沙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
下列属于引水治沙工程的是()A.京杭运河B.卡拉库姆运河C.基尔运河D.巴拿马运河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D.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降水量在1 100mm以上,本地有“地下有河滚滚流,地表流水贵如油”的说法,据此回答8~9题。
8.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B.我国冻土分布广的地区C.有我国最大的湿地D.有大面积石质荒漠分布9.该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A.植树种草,防治荒漠化B.小流域综合治理C.发展交通,加强对外联系D.合理灌溉,防治盐碱化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10~11题。
10.“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11.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样的功能。
据此回答12~13题。
12.森林是()①自然资源②环境资源③大自然的总调度室④人类的保护伞⑤不可再生资源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13.利用森林的正确做法是()A.禁止采伐,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B.人类需要多少,就采伐多少C.有计划地采伐,及时更新林木D.全部采伐光,再重新植树[来源:学科网ZXXK]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
据此回答14~16题。
14.热带雨林是()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②“地球之肺”③“地球之肾”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⑤仅属于当地国家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15.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16.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①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②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③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④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原始森林面积最大的两种类型分别是()①热带雨林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③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亚寒带针叶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8.热带雨林作为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主要成员,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
在热带雨林系统中,你认为最主要而且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是()A.热带雨林的土壤层B.热带雨林的地上植物C.热带雨林里的动物D.热带雨林植被的根系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
据此完成19~20题。
[来源:]19.面对当前热带雨林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A.保护B.开发C.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D.保护的同时加以开发20.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①雨林观光②生态旅游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B9 21.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大气层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
读图回答问题。
(13分)(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为______℃,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
(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______,风速日变化幅度较______。
(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
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________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________风速。
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
(5)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数据,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研究。
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
气象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09年9月23日宁夏各界人士在银川举行盛大集会,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
结合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Q、R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
(3)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
[来源:Z。
xx。
](4)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试举例说明。
[来源:学*科*网]2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来源:](2)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3)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
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24.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1分)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资源的开发力度。
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图和沼泽湿地垂直剖面图(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B) 1.B[西北地区的地形分为两部分,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脉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贺兰山的高度远不及天山和昆仑山等,内蒙古高原仅分布在本区的东部。
]2.A[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关键在于干旱,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植被的破坏,由此而引发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逐渐丧失。
]3.A[在干旱区,土地的植物产出极为有限。
而在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此外,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因此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过度樵采。
]4.C[荒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部分是自然原因形成的,还有一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荒漠化较多指的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土地退化、沙化,发展为荒漠的过程。
在各种人类活动中,人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5.B[京杭运河、基尔运河、巴拿马运河都是为了通航而开凿的运河。
卡拉库姆运河是前苏联为了在卡拉库姆沙漠防沙、灌溉而修建的水利工程。
]6.D[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过度开垦会造成荒漠化。
]7.A[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加剧了这一过程。
]8.D[由年均温、降水量及水文特征判断该区位于云贵高原,石质荒漠化严重。
] 9.C[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发展对外联系是国土整治的重点。
]10.C11.D[江南丘陵地区降水丰富,土壤以红壤为主,比较贫瘠,受流水侵蚀而成“红色荒漠”,治理措施是退耕还林。
]12.A[本题主要考查对森林的认识。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在自然界中,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13.C[森林既是经济资源又是环境资源,取得经济效益要砍伐森林,获得环境效益要保护森林。
而为了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供给,正确的做法应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采伐与及时抚育、更新相结合。
]14.A[热带雨林生物循环旺盛,生产力高,自然条件恶劣,受人类干扰少,形成最古老的生物群落;依靠光合作用,维护着碳氧平衡,被誉为“地球之肺”;“地球之肾”指湿地;因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应是全人类共有的自然环境资源。
]15.A[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是由于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受人类的影响最小,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1/5以上。
]16.A[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一是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使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二是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土壤长期受到淋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