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赏析(九)莱蒙托夫
- 格式:pptx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7
俄罗斯文化之我见——论俄罗斯文化的女性气质一切转瞬即逝\一切都是比喻和象征\无穷的目标\既然已经达到\这里是一切真理的禁地\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前进——题记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论述俄罗斯文化的特征时,曾指出:俄罗斯人犹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时刻期待着一个强壮的伟男子来征服她。
俄罗斯人就其心性而言是女性化的。
这位白银时代的俄国哲人把这种特性称为“俄罗斯民族之魂的女性气质”他写道:“俄罗斯灵魂的巨大灾难......都在于向村妇性转化的隐形的消极性,在于男子气概的不足,在于向往出嫁,在于期望与另一个男人结婚。
”“俄罗斯人民并不需要感到自己是一个男人,它依然像一个新娘,在国家体制面前感到自己像一个女人,屈从于力量。
俄罗斯需要一场完全独特的世界性惨剧,需要一次日尔曼的傲慢自负引起的疯狂,促使俄罗斯认识自己,摆脱自己的消极性,在自己身上激发起男性力量和感到自己负有成就尘世伟大事业的使命”。
这话虽然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从历史上来看,俄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关键点上,俄罗斯人都未曾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相反,他们似乎时时处处甘于被动、受动而非施动、主动。
例如,据俄国历史学家谢索洛维约夫所说,早在基辅罗斯形成之前,苦于纷乱无主、血血亲仇杀不已的俄罗斯人,便向据说系海盗的瓦兰人求助,要求他们来“统治”和“管理”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想象中的俄国文化之神是女性神祗,从19世纪到20世纪都是如此。
在俄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永恒的女性”观念的,是雅各伯麦。
他是一位善于以丰富的比喻阐释深刻神学理念的哲人。
他认为宇宙万物包括邪恶在内都是上帝创造的。
人类应该信奉“上帝的智慧”即神智,而非“爱智慧”。
上帝是个超验的存在和万能的存在。
上帝用自己的本质创造了这个世界。
人所有的理性追求和社会驱动力都是一种思乡病,即人都想和上帝合为一体。
上帝和人都具有同样的愿望。
上帝自己也渴望和古老的东方神智索菲娅即“永恒女性”结合。
初人亚当处于与上帝完美结合状态时,即使没有性,他的精神也是完美的。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当代英雄》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俄国】莱蒙托夫莱蒙托夫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菜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
莱蒙托夫长诗《童僧》心理探析摘要:莱蒙托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是俄国文学中人物心理描写的先驱。
叙事长诗《童僧》代表着莱蒙托夫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
本文通过分析童僧的内心独白,来感受莱蒙托夫描写人物内心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领悟莱蒙托夫深邃的创作思想关键词:莱蒙托夫童僧内心独白心理分析童僧是莱蒙托夫早年就开始塑造的形象,诗人一生中,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莱蒙托夫最早是在长诗《自白》(1829―1830)中对童僧这一主题做了尝试,他描写了一个被关在修道院里的西班牙僧侣。
而后又在《大贵族奥尔沙》(1835―1836)中描写了16世纪俄国修道院中的俘虏阿尔谢尼。
直到1837年,莱蒙托夫在格鲁吉亚的古都姆茨赫特,遇到照看寺院的老僧时,这一构思才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它的基础,1939年写成长诗《童僧》莱蒙托夫在长诗《童僧》中描绘了一个被俄国将军带回的俘虏――一个只有六七岁的孩子,他年纪虽小,却坚忍不屈,他“如山中羚羊,/胆怯而粗野,/又宛似芦苇,纤弱而柔韧。
/他身上难耐的病痛,/激起他先辈不屈的精神。
/他一直受着痛苦的折磨,/可是从来不怨天尤人”。
由于命运的捉弄,他与家人失散,流离失所,被收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寺院中,他无法遏制地想要回到家乡,“他望着东方,/长吁短叹,孤独地、默默地徘徊,/一种不可名状的乡愁,/常常萦回在他的心头”。
寺院的生活虽然使童僧免去了磨难,但是同样也使他失去了童年的欢乐。
阴森森的高墙禁锢了童僧的自由,他孤独又忧伤。
但是,“只有一个念头主宰我,/一种激情,烈焰般的激情……/从令人窒息的祈祷的教堂,/飞向忧患和搏斗的好地方”。
童僧心中燃烧着火样的热情,使他强烈地向往久违的故乡,向往美妙的自然和多彩的人生,于是铤而走险,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童僧逃出了寺院。
在寺院外,他度过了“三个幸福的昼夜”。
在森林里,他与金钱豹殊死搏斗,他相信自己“假如生在故土,/我也会是好汉,/不落人后”。
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作家介绍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
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1814年生于莫斯科。
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哈内度过的。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
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受匿名信的侮辱,而与法国大革命的逃亡者、禁卫军官丹特士进行决斗。
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了重伤,29日逝世,死时38岁。
莱蒙托夫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至极,当即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诗人之死》。
诗人对杀害普希金的凶手投出了匕首般的诗句,激怒了沙皇,震惊了整个社会。
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自安排下,他被流放到高加索。
由于外祖母的奔走,诗人于1838年4月回到彼得堡。
1840年2月有人煽动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与莱蒙托夫决斗而死。
代表作品《当代英雄》本书是莱蒙托夫借鉴普希金诗体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创作经验,经过大胆创新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树起的又一丰碑,它所采用的多渠道,多角度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新的描写方法和对作品人物心理深层剖析,形成了社会心理与哲理小说的新文体,对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等斯基等人的心理描写起了开拓者的作用。
如果说《叶夫盖尼•奥涅金》是诗歌中的散文,那么,本书便是散文中的诗,两部杰作双双成为俄罗斯长篇小说的源头,连朵果戈理的《死魂灵》一起,牢牢地奠定了近代俄罗斯长篇小说的基础。
主要作品有《海盗》、《罪犯》、《奥列格》、《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预言家》。
抒情诗《鲍罗金诺》、《祖国》充满了爱国感情,《孤帆》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长诗《恶魔》抨击了黑暗的农奴制社会。
《童僧》描写了一个不愿过监狱般修道院生活的少年山民的悲惨遭遇。
《商人卡拉悉尼科夫之歌》叙述蔑视沙皇权势、敢于和沙皇卫兵决斗的青年商人的悲剧。
莱蒙托夫散文一、莱蒙托夫散文的魅力莱蒙托夫的散文就像是一个个装满惊喜的小盒子。
他的文字特别有画面感,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他所描绘的世界里。
他描写景色的时候,那真的是绝了。
比如说他写俄罗斯的荒原,你就能感觉到那种空旷和寂寥,风呼呼地吹着,只有一些顽强的小草在风中摇曳。
他描写人物的时候也很有一套,把人物的性格、情感通过一些小细节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散文里充满了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就像一个知心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心事。
二、莱蒙托夫散文的风格特点1. 情感真挚莱蒙托夫在散文里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高兴的时候,他的文字就像欢快跳跃的音符,让你也跟着心情愉悦。
悲伤的时候,那种忧郁就从字里行间渗出来,能让你也跟着难过起来。
就像他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那种浓浓的乡愁,仿佛能把你的心都融化了。
2. 描写细腻他描写事物的时候特别细致。
像描写一场雨,他会写出雨滴的大小、落下的速度、打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还有雨后泥土的气息,真的是细致入微。
他描写动物也很有趣,一只小松鼠在他笔下仿佛就是一个灵动的小精灵,动作、神态都活灵活现的。
3. 富有哲理他的散文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会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然后引申出一些关于人生、关于人性的思考。
比如说他看到一朵盛开的花,就会联想到生命的短暂与美好,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
三、莱蒙托夫散文中的经典篇章1. 谈谈祖国这篇散文充满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他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讲述了祖国的历史文化。
读这篇文章就像在进行一次穿越俄罗斯的旅行,能让我们更加了解俄罗斯这个国家。
2. 我的寂寞是一座花园在这篇里,他把寂寞比作一座花园,很独特的比喻。
他在花园里独自徘徊,思考着自己的内心世界,那种孤独感让人感同身受,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自己内心的那份宁静。
四、莱蒙托夫散文对我的影响莱蒙托夫的散文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觉得散文就是一些优美句子的堆砌,但是读了他的散文后,我发现散文可以是如此有血有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纵谈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杨婉莹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多余人”这一崭新的名词,无疑是俄罗斯19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新发现”,因为有了它,使得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孤单、平凡。
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可谓是“多余人”的鼻祖,在他的笔下,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的“多余人。
”当然,深入了解“多余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俄罗斯19世纪文学史和漫长悠久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俄罗斯文化。
关键词:多余人;主要典型;现实意义作者简介:杨婉莹(199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136-01一、“多余人”的诞生在19世纪、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文学史从未出现过“多余人”——这一文学现象,而它的诞生也推动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发展。
最初“多余人”的形象源自于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著名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而这部长篇诗体小说也是作者最重要的作品,被称之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写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就生活在富庶的家庭环境里,自幼便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却远离于人民;他们对当时的现实社会都有极大的不满,但缺乏行动。
因此有这样一句话是对他们的最好概括——那便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所以,这样一群多余人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他们异于常人的才华和禀赋。
二、“多余人”形象的主要典型最早是在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希金是“多余人”的鼻祖,但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却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
在普希金之后,先后有四位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多余人”的形象。
2013年第3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3, №3 总第41期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41作为戏剧家的莱蒙托夫与普希金黄晓敏(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提要:俄罗斯19世纪经典作家普希金与莱蒙托夫无疑首先是被冠以伟大诗人头衔的。
但两位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的创作都涉猎了广泛的体裁,并且都留下了经典之作。
其中,戏剧创作是两位作家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他们戏剧创作的最初动机、戏剧艺术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成果的最终舞台命运等方面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人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显见的迥异之处。
他们同为俄罗斯戏剧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这是不争之事实。
关键词:莱蒙托夫;普希金;戏剧;《假面舞会》;《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同为俄罗斯的伟大诗人,莱蒙托夫与普希金的名字经常会并排出现。
“莱蒙托夫不仅是普希金的后继者, 而且是普希金与一切普希金后继者之间的纽带。
可以说, 没有普希金, 便没有莱蒙托夫, 反过来, 没有莱蒙托夫, 便没有普希金的天才后继者, 至少在当时来说是如此”。
(顾蕴璞1999:79)作为诗人身份的他们无论是从个案角度,还是从对比角度都曾是学者们争相探讨的话题。
但作为戏剧家的莱蒙托夫与普希金还鲜见对比性研究。
本文专门从两位作家戏剧创作的角度展开对比性研究。
普希金一生共创作了7部剧本,其中2部未完成。
而莱蒙托夫共创作戏剧6部,有1部未完成。
也就是说,就完成的剧本数量来说,普希金与莱蒙托夫是一样的,都是5部。
戏剧这一体裁与两位作家的结缘皆始于童年时代。
普希金很早就开始对剧院艺术感兴趣,童年时代曾经用法语编写悲剧,并亲自在其姐姐的面前表演。
年轻时代普希金的生活与剧院联系紧密,可以说他是个戏迷,这在当时是人所共知的。
他在自己的回忆录、诗歌等作品中也曾提到对剧院、对舞台活动的热爱,并曾和一些艺术家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
俄罗斯文化之我见俄罗斯是一个有着伟大发展历程的国家。
这个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国家,日然而然的融合着东西方两种文化,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对于文化知识的丰富理解。
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
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
东正教的传播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并以其强势的姿态给社会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建筑艺术在俄罗斯的繁荣和发展亦是见证了这个铁一样的历史演变进程,并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昭示出这种演变的真实风貌。
一、俄罗斯文学在欧洲各国中,俄罗斯发展是比较晚的。
文学的发展更是如此。
十七世纪以前,除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之外,俄罗斯文学是一片空白。
十七世纪末彼得大帝向西方开放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俄罗斯文学才发展起来。
十九世纪文学是俄罗斯文学最辉煌的篇章。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潮于19世纪传入俄国,并带动了俄语诗歌的繁荣。
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和亚历山大·普希金是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
然而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高于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时期被后世称为俄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人物包括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剧作家格波多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巴拉丁斯基、巴丘什科夫、涅克拉索夫、丘特切夫等。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小说大师,包括尼古拉·果戈理,代表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费奥多·杜斯妥也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地下室手记》;伊凡·屠格涅夫,代表作品《父与子》等。
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
19世纪俄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是和巴尔扎克齐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俄国〕莱蒙托夫帆《诗人之死》赏析《〔俄国〕莱蒙托夫帆·诗人之死》经典诗文赏析诗人死了!——光荣的俘虏——倒下了,为流言蜚语所中伤,低垂下他那高傲不屈的头颅胸中带有铅弹和复仇的渴望!……诗人的心灵再也不能够容忍那琐细非礼的侮辱和欺压了,他挺身而起反抗人世的舆论,依旧是匹马单枪……被杀了!被杀了!……如今哀泣悲痛和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空洞的同声赞扬,又有何用?命运的最后的决定已经宣判!不正是你们首先这样凶狠地迫害了他那自由勇敢的天才而你们为了给自己寻欢取乐又把那将熄的大火煽扬起来? 好?称心了……——他已经再也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 稀有的天才已象火炬般熄灭,那辉煌壮丽的花冠已经凋残。
他的凶手冷酷无情地射出了致命的一击……已无可挽救:他空洞的心在均匀地跳动着,手中的枪也不曾有些微颤抖。
真怪?……听着命运的意志,给我们这里从远方抛来一个同千百个亡命徒一样的东西;来追逐幸运、猎取高官厚禄;他无礼地讪笑、粗暴地蔑视他方的语言,和他方的俗习;他对我们的光荣不晓得爱惜;他在这血的瞬间也不会懂得,他把自己的手朝着什么举起!……他被杀了——已被坟墓带走,正如那个未可知但却可爱的诗人,那个不可解的嫉妒的牺牲品,那被他用惊人的力量所歌唱的人,象他一样在残酷无情的手下丧失性命。
他为什么抛开平静的安逸纯朴的友爱,而走入这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污浊世界?他为什么向那渺小的中伤者伸出手来,他为什么相信那花言巧语和虚情假义,他年轻时已看穿人们心中的鬼胎?……他们摘掉他从前的花冠——给他戴了一顶前后满插着月桂枝的荆棘的花环:但是那荆冠上看不见的芒刺生生地刺伤了他美好的容颜;那可笑的无知的蠢才们用奸黠的流言毒害了他在弥留时挨过的最后的瞬间。
他死了——带着复仇的无用渴望,带着被欺骗的希望留下的隐秘的憾念。
那些奇妙的歌声已经沉默了,它们再不会发出嘹亮的声音:歌手的隐身处阴森而又狭小,在他的嘴唇上还打上了烙印。
俄罗斯名作家天才诗人莱蒙托夫○郭 利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М.Ю.Лермонтов) (1814—1841)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仅次于普希金的伟大诗人、浪漫主义的顶峰作家,他与普希金、果戈里三人一起被誉为俄罗斯古典小说的鼻祖。
俄罗斯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给予莱蒙托夫很高的评价:“我们所失去的莱蒙托夫是一位就作品内涵而言会比普希金更加深厚广博的诗人。
”莱蒙托夫的祖辈源自苏格兰,是十三世纪传奇诗人和预言家托马斯・里夫马奇的后代。
里夫马奇被称作莱蒙特(按照地名),他还被誉为苏格兰文学的创始人。
1613年,准尉格奥尔格・莱蒙特离开苏格兰加入俄军,后来以军官身份被封地,莱蒙托夫家族就在俄罗斯繁衍生息起来,而且几乎代代是军官。
后来,莱蒙托夫曾多方考证自己家庭的来源,还献诗给自己的祖先,如《奥西安的棺木》、《愿望》等。
莱蒙托夫1814年在莫斯科出生后不久,就和母亲回到外祖母阿尔谢尼耶娃的领地塔尔罕内庄园。
其父以上尉军衔退役,身无长物。
而母亲则出身于显赫的斯托雷平家族,外祖母当然瞧不起这样的女婿。
再加莱蒙托夫的母亲温柔贤惠、知书达礼,而父亲则酗酒好赌,两人婚后不很和睦。
所以,小莱蒙托夫还不满三岁时,体弱的母亲就在家庭矛盾的折磨下早逝了。
父亲很快就被外祖母赶出塔尔罕内庄园。
虽然外祖母为小莱蒙托夫提供了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他从小缺少父母疼爱、懂事后又了解到自己的家庭悲剧,因而过早地体验到了人世的悲哀,他将这些感受写进了剧本《奇怪的人》。
《人与情》、莱蒙托夫在外祖母的塔尔罕内庄园度过了生命的一半时光。
塔尔罕内在奔萨省,离省府奔萨120俄里。
庄园的风光旖旎,园林、果园、花圃、林荫、池塘与周围的河流、湖泊、田野、山冈、森林、草原等交相辉映。
美丽的庄园风光从小给莱蒙托夫美的熏陶,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莱蒙托夫很爱自己的故乡塔尔罕内,不仅爱它迷人的风光,而且爱故乡淳朴的乡民。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经常描写故乡,如在诗歌《每逢黄澄澄的田野泛起麦浪》、长诗《契尔克斯人》、自传体长诗《萨什卡》、长诗《恶魔》都有所体现。
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莱蒙托夫《祖国》;休斯《黑人谈河流》)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祖国(俄)莱蒙托夫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还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还是那沉思中的无限的眷恋,——我对你一往情深,更加炽热,更加深沉。
我并不懊悔诞生在这个世界,纵使这世界欺凌我,压迫我,噬碎我的心,噬碎我的脑,我也爱这个欺凌我、压迫我的世界。
虔诚地祈求上苍:让我纵情地生活,热爱我所爱,永不懊悔,哪怕是在痛苦、烦恼的时候,也发自内心地倾吐真言。
黑人谈河流(美)休斯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我沐浴在河流的奔流之中。
夕阳倒映在河流之上,如我的父亲一般温暖而深沉。
我在河流的涌动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
河流带走了我的忧愁,带来了我的希望。
河流是我心灵的母亲,哺育我成长。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它们流淌在我心中,如歌曲一般激昂而动人。
它们是黑人的灵魂,是我们的历史和传统。
我在河流的歌唱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它们是我生命的源泉,是我精神的寄托。
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想起那流淌的河流,那是我永恒的家园。
赏析: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莱蒙托夫的《祖国》用深情的语言描绘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无论祖国给他带来什么痛苦和烦恼,他仍然坚定地爱着祖国。
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则以河流为象征,表达了黑人对历史和传统的珍视和传承,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韵律和精神的寄托。
两首诗都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
〔俄国〕莱蒙托夫《无题》诗词原文及赏析
无题
〔俄国〕莱蒙托夫
我俩分离了,但你的姿容
依旧在我的心坎里保存:
有如韶光留下的依稀幻影,
它仍愉悦我惆怅的心灵。
我虽然委身于新的恋情,
却总是无法从你的倩影上收心,
正像一座冷落的殿堂总归是庙,
一尊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
(顾蕴璞译,选自《莱蒙托夫抒情诗选》)
【赏析】
莱蒙托夫是俄国19世纪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生涯虽然极其短暂,但是他的诗作熠熠闪光。
他写了被誉为“俄国诗歌中最有力的诗”(高尔基语),“纲领性的诗”(别林斯基语),深刻地反映时代、揭露俄国社会的脓疮;政治与抒情、诗情与画意的有机融合,把俄国的诗歌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无题”诗是诗体的一种。
“无题”其实是有题的,只不过诗人把立意溶化在诗行中。
《无题》写的是对昔日恋人的思念。
“我俩分离了,但你的姿容/依旧在我的心坎里保存”,诗中的“我”还在思念着“你”。
“你”光彩照人的形象“有如韶光留下的依稀幻影,/它仍愉悦我惆怅的心灵”。
“我虽然委身于新的恋情”,一切无法挽回了,但“我”是无法收心的。
诗人由衷地发出赞叹:“正像一座冷落的殿堂总归是庙,/一尊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你”永远是圣洁的!
初恋、热恋、失恋,都可以成为爱情诗的选取角度,只要诗人有高尚的情操,有生花的妙笔,就可以写就妙不可言的名篇。
(陈绍伟)。
关于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的评价如何?他对俄国有什么影响本文导读:莱蒙托夫此时诗歌关注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的俄罗斯历史(《最后的自由之子》1831年、《立陶宛女人》1832年),另一个是异域的高加索题材(《伊兹麦尔一白》1832年、《巴斯通志村》1833一l 834年、《哈吉一阿勃列克》1833年)。
1832年,莱蒙托夫离开莫斯科大学前往圣彼得堡,希望在圣彼得堡大学继续求学;但他在莫斯科所听课程被拒绝评定合格。
为了不重新开始学业,莱蒙托夫听从亲戚们的建议选择从军。
1832年11月他通过近卫士官生入学考试,在军校度过丁两年时光,队列勤务、值勤和阅兵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创作时间(军校生活粗糙自然地反映在他的士官生诗中一一《彼得戈夫的节日》等)。
1835年,在莱蒙托夫毕业成为近卫军骠骑兵团的一名骑兵少尉(1834年9月)后,他的创作又趋活跃。
这一年面世的长诗《哈吉—阿勃列克》是莱蒙托夫第一次在印刷刊物上发表作品(据传,手稿是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投给杂志社的)。
莱蒙托夫将剧本《假面舞会》的初稿交给书刊审查机关,同时还在创作诗歌《萨申卡》和《大贵族奥尔沙》,并开始写作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
莱蒙托夫同A·H·穆拉维约夫、И· И·科兹洛夫以及与正在组建的斯拉夫主义小组关系密切的人的交情众所周知。
在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写于1836年,未完成,1882年发表)中,莱蒙托夫首次对社会生活进行描写,并提前预料到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生理学”。
他同时还在创作着《假面舞会》(1835-1836年),这是第一部他认为值得发表的作品,他三次将剧本交付审查,两次修改,但剧本最终还是被禁。
1836—1837年,莱蒙托夫创作了第一首成熟的独具特色的长诗《大贵族奥尔沙》(1835—1836年)。
奥尔沙是他第一次尝试塑造的历史人物———名伊凡雷帝时期按照贵族荣誉法则生活的农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