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困境及其对策探析

广西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困境及其对策探析

广西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困境及其对策探析
广西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困境及其对策探析

广西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困境及其对策探析

马骨胡,壯族拉弦乐器,因琴筒用马腿骨制成而得名。其音色圆润高亢,音质清澈柔美,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马骨胡用途广泛,可用于独奏、重奏、齐奏、伴奏,也可在乐团中进行马骨胡协奏、交响,是壮剧伴奏中的主奏乐器。

马骨胡是绝无仅有的以马腿骨制成的弓弦乐器。马骨胡艺术是壮族音乐文化精髓,于20XX被列入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马骨胡演奏在省市各类比赛、电视节目晚会中常有精彩展示,如20XX获广西第十六届“八桂群星奖”音乐舞蹈比赛金奖、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首届基层群众文艺汇演器乐类二等奖,20XX起连续四届百色市文艺汇演,20XX歌海元宵广西文艺界大型元宵联欢晚会、中国——东盟文化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喜迎十艺节·全民共欢乐”全国群众文化优秀节目惠民展演优秀节目奖、广西第七届音乐舞蹈比赛器乐曲创作优秀奖、广西第二届全区基层群众文艺汇演器乐类一等奖,20XX百色市春节晚会、央视争奇斗艳节目宣传片壮族外景马骨胡齐奏录制、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演出,20XX第四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展演,20XX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演出、第五届广西全区基层群众文艺汇演等,马骨胡艺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和好评。

然而颇为遗憾的是,由于一直流传于民间,马骨胡艺术较长时间内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缺乏全面系统研究。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传承结构单一、资源不足、传承体系脆弱、非遗保护项目执行不力等突出问题。尽管较之过去其受关注的程度有所提升,但并没能改变其失传断层的现实困境。笔者在数年田野调查中,梳理归纳出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传承模式,并在对其传承困境进行分析的同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

一、传承概况

广西德保县是马骨胡艺术的起源地和主要流传区域,在马骨胡艺术传承的过程中,代表性传承人黄一格对该艺术传承体系的形成发挥了核心作用。黄一格先生于20XX五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马骨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他数十年潜心研究马骨胡,造诣深厚。他不仅精通演奏,多年坚持传授马骨胡演奏技艺,还保有精巧的马骨胡制作技艺,堪称当代马骨胡制作大师。同时又进行音乐创作,创作了一批极具壮族风味的马骨胡演奏曲目,是一位一身集四能的传承人。

综观当代的马骨胡艺术传承形式,截至目前主要仍以演奏传承为主。黄一格于1965年向莫世狄学习马骨胡演奏,分别于1976年传给苏其飘,20XX传给陈绍龙,20XX传给黄禾瑞,20XX传给陈宏斌等。

黄一格演奏、创作的不少马骨胡乐曲在壮族在线等网络平台广为流传,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新加坡、泰国、美国媒体均来采访报道黄一格与壮族马骨胡艺术。德保民间马骨胡乐队于20XX1月应邀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开展了以黄一格为首席的德保民间马骨胡乐队专场音乐会,这在区内外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马骨胡演奏爱好者随其音乐文化的传播也日益增多,除了本地的传承学习者外,还有一些高校二胡专业学生、壮剧团、粤剧团等文艺团体的二胡手、高胡手和马骨胡手等慕名前来学习马骨胡,其中也不乏个别外国学生的身影。政府也在相应方面自上而下给予支持,20XX6月在广西德保县揭牌成立了青少年马骨胡艺术培训基地,20XX在广西德保县启动建设马骨胡艺术中心培训基地大楼,马骨胡进校园等,但是由于传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其失传断层的现状并未发生很大的改观。

二、传承困境

(一)结构单一

马骨胡艺术的传承目前还主要是演奏传承。马骨胡音乐创作、马

骨胡乐器制作等方面还鲜有人继承,马骨胡音乐创作和乐器制作的传承与学习,要求有较高的悟性、天赋和较长的时间积淀,要想学其精髓也是大为不易,人才短缺、后继堪忧。

(二)资源不足

1.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

20XX之前没有一本正式的马骨胡教材,学生用的是传承人黄一格手写整理和编创的练习曲和作品曲谱。第一本马骨胡演奏技术教程《马骨胡基础教程》早期已投入编写,经多次修改定稿后,于20XX5月正式出版,但至今仍未及时发行,这远不能满足当下系统规范传承马骨胡的迫切需求。

2.师资力量有限

马骨胡是拉弦乐器,比较于其他种类乐器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马骨胡没有琴键和品位,演奏时需要通过敏锐的听觉和左手按弦找音准,手指稍有偏位就会出现跑音,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同为拉弦乐器的小提琴比较,小提琴四根弦、有指板,马骨胡则是两根弦、无指板,马骨胡演奏时按弦的纵向跨度及技法的运用掌握上更具难度。培养一个马骨胡学生投入精力更大,成才周期较长,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师资匮乏的问题愈加突出。

黄一格是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体系的核心,黄一格的学生现在可以胜任马骨胡教学的,有剧团的乐师、文化馆艺术馆演奏员、高校教师,他们多在德保以外的地区工作。从事乐师、演奏员的学生平时单位排练任务重,均是单位的骨干演奏员,进行马骨胡传承教学的时间较少;从事高校教师的学生,会通过演出、授课、指导学生排练参赛等方式推广传承马骨胡,但受众群体、教学实践与推广环境多重局限,且马骨胡推广教学只是众多教学任务中的冰山一角。

德保地区目前正在培养的学生尚不足以独当一面,多数为初学的小学生,小部分老年人,学习成果还达不到可以系统教学的阶段,仍需继续深入学习。原本曾在德保工作的学生陈绍龙调去南宁工作后,教学重任依然落在传承人黄一格一个人身上。因传承人黄一格有马骨

胡艺术其他方面的传承工作在身、德保当地教学范围逐步扩大等因素,使得黄一格老师分身乏术。相关组织安排有一定演奏基础、但演奏技巧风格等方面还欠纯熟的演奏者教授马骨胡初学者,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精湛的马骨胡演奏技艺的专业化传承,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师资力量不足就越发明显。

3.硬件设施缺乏

目前德保县马骨胡初级教学多是以一对多的大课授课方式为主。授课地点多设在马骨胡进校园几所学校的试点教室,没有单独琴房,群聚演奏,每个学生悟性各异,吸收知识点的进度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一对多的大课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独特性的发展,也无法在每个周短暂的几节课上全面满足学生差异性的指导需求。一对多、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其硬件需求不同,增加完善符合条件的琴房等硬件场地设施,势在必行。

(三)体系脆弱

1.传承艺人年龄分布不均

目前,德保县马骨胡艺人有166人,最小的10岁,年长的有70岁,平均年龄为38岁。尽管马骨胡学习者几乎横跨各个年龄层,但是马骨胡艺人年龄分布却两极分化严重,现在还在世的老艺人仅24人,中年人较少,多数为县里马骨胡进校园教学点的小学生。年龄分布不均且断层是当下面临的突出问题,这将导致以后的传承后劲不足。

2.新生代传承学习者难以持久学习

自马骨胡进校园以来,在德保校园中涌现了一批新生代马骨胡传承学习者,这些学习者从小学开始学习,但持续学习到中学、大学只有极个别。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业压力逐年增加,无法兼顾马骨胡操习和文化课学习,未等成才就中途放弃了马骨胡学习。二是目前没有高校开设马骨胡演奏专业,认为学习马骨胡对升学无用便不再继续。第三,很多家长认识不足,没有树立好文化自信,鼓励支持孩子学习传承这样的优秀文化,不少家长认为学业第一,甚至反对孩子继续学琴。这些干预将会中断当地马骨胡艺术的传承链。

(四)非遗项目执行不力

1.马骨胡艺术进校园验收力度不够

德保县在实验小学,鉴河小学,云山小学等几所小学推行马骨胡进校园试点教学,试点学校将马骨胡课程安排在学生自主报选的每周兴趣文体课中,多为三四五年级学生。此外,县里还开设中小学音乐教师马骨胡培训班,遗憾的是只举办了一届。中学暂没有推行,授课教师也多参差不齐,在考核机制上还有待完善,对学习成果和传承效果验收执行力度不够。

2.没有充分利用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才能

传承人黄一格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实践运用,在马骨胡教学传承、演奏、制作改良、创作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培养的学生多担任乐队首席、骨干,制作改良的马骨胡曾荣获“八桂天工奖”铜奖,创作的马骨胡音乐作品,也多次获得自治区音乐舞蹈大赛等赛事创作奖和演奏奖,荣誉成果丰硕,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级活动展演,享誉全国。然而自内而外对马骨胡艺术及其传承人的创作成果、研究成果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出现不尊重这些成果的现象,无形中打击了传承人的积极性,这些现象使得马骨胡艺术的传承“危机四伏”。

三、应对策略

马骨胡艺术是壮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继承和保护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壮族特有马骨胡艺术,主要措施如下:

(一)基于马骨胡艺术资料的收集和完善,大力加强马骨胡艺术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建立马骨胡艺术资料馆,既要注重场地环境和建筑风格上体现壮族风格和马骨胡元素,也要在内部设施建设上加强现代化新理念和新技术的融入。一方面深入当地收集和整理马骨胡的各类史料、近现代留存的艺术资料、物品等,对提供者给予报酬奖励,使马骨胡研究有迹可寻、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对目前的马骨胡制作过程、创作曲目、演奏方式,教研成果等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全面细

致记录、整理、展示、存档,同时加大马骨胡艺术资料馆的宣传力度,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二)加大对马骨胡艺术传承人的奖励力度,为多重技艺继承人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骨胡艺术多重技艺的传承,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传承体系,为重点挖掘寻找各项技艺的传承接班人和继承人提供激励支持和制度保障。加大对传承人的重视奖励力度,保护好马骨胡艺术的活化石,以期更专业系统地培养马骨胡艺术多重技艺接班人。

(三)组建马骨胡专业乐队、马骨胡技艺传承团队,为马骨胡传承提供专业师资保障

组建马骨胡专业乐队,举办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培训班,培养一批马骨胡艺术传承人、文化产业传承队伍。以乐队全国巡回演出等途径,扩大传播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马骨胡乐队、参与专业性演奏及技术交流。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组建集演奏、制作、创作、教研等多方面人才的马骨胡技艺传承团队,提供经济保障以避免人才流失,利用专家集中优势重点培养那些具备先天禀赋且热爱马骨胡的求学者,以充实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宣讲展示的平台以增强文化认同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多维度培养文化产业传承队伍。

(四)将马骨胡艺术教育融入民族地区的课堂教学,夯实马骨胡艺术传承的持久生命力

让多流传于民间的马骨胡艺术进入校园,在学生中形成从小接触马骨胡,了解马骨胡,热爱马骨胡的氛围,通过长期熏陶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而又切实有效的民族艺术教育;将马骨胡课程列为学校通识课程,既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艺术和推动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也有益于马骨胡艺术的持续传承与稳定发展。继而成立专项马骨胡艺术研究院,给予政府补贴,联合高校建立馬骨胡专业学科,扩大该专业就业机会,上升到教育传承层面进而丰富马骨胡的传承模式。

(五)强化对马骨胡艺术传承的重视,推动马骨胡文化走出去

北有马头琴,南有马骨胡。内蒙古的马头琴作为蒙古族的代表乐

器,宣传效应强,认知度高。相比之下,壮族马骨胡的宣传力度和认知度就远不如马头琴,应积极主动推动壮族马骨胡“走出去”,自内而外强化重视,大力推广宣传,加大资金投入,推选优秀演艺者、优秀节目到有影响力的舞台展示,扩大壮族马骨胡艺术的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通过好的作品、好的演艺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马骨胡,打造成为一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四、结语

壮族马骨胡艺术承载了壮族人民的文化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心理,是壮族艺术精粹的代表形式之一。政府对于马骨胡艺术的传承保护给予了支持,但其推广关注还可以更富专业性、更具前瞻性、更重长远性。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优秀民族艺术文化的直接受益者更应积极参与,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与民间广泛支持的双重优势。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梳理了广西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传承现状、传承体系数据,分析了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探讨相应的可行对策,以期更好地传承壮族马骨胡艺术,为实现这一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