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ppt
- 格式:ppt
- 大小:6.75 MB
- 文档页数:43
时代的必然趋势:杨叔子摘要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主要为后者导向,后者主要为前者奠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者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不可分割,对其形而下的基层与形而上的顶层而言,则完全一致,而在知识这一中层,两者互异,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的交融,在人生追求、知识、思维、方法、相互关系与身心健康诸方面,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学习、思考与实践三方面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的交融,以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科学人文文化教育一、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这是江泽民%&&!年’月在一次讲话中的精辟论述。
国力竞争之所以激烈,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之所以初见端倪,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归根结底,当今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与技术之源,技术的重大进展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亦即来自科学文化的进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是客观世界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赐福于民,也可造祸于民,问题在于人如何去认识、去把握。
二、三百年来,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与精神问题以及科技本身发展问题。
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正越来越快,科技成果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年出版的《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一著中,忧虑此事。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旨在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关系。
科学文化以实证、逻辑、量化为核心,追求客观真理和实用性;而人文文化则强调价值、意义、情感,追求主观体验和人文精神。
这两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既存在冲突,又有交融的可能,共同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aims to explore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in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culture focuses on empirical,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pursuing objective truth and practicality; Humanistic culture emphasizes value, meaning, and emotions, pursuing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se two cultures have both conflict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blending in modern society, jointly shaping our worldview and values.本文将首先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阐述两者在知识体系、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
接着,通过历史与现实案例,揭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实践中的冲突表现,如科技发展与道德伦理的冲突、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失衡等。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所反映的实质:钱学森的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答案是很简单的。
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没氛围;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没数量;关心的往往是创业问题并非科学研究----没火候;现在社会,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绝不可能造就出像,牛顿,冯,特斯拉,诺贝尔,这种伟人的!“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换个角度提出也就是钱学森之问,欧洲能从中世纪的千年落后背景下创建近现代科技,为何近代落后的我国却不能急起直追,培养出自主创新型杰出人才,从而再度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国呢为何落后封建的自然经济,官办的手工业,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周期性的战乱,崇尚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直觉的思维方式,表意性质的中国文字。
追根溯源,说到底,可以归结为文化问题,说明我们的文化是有缺陷的。
1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始的和谐;近代的分离;现代的融合古希腊时期,哲学和科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不少哲学家在潜心研究哲学之外,仍然致力于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质”,把万物的本原解释成数,一切由数组成。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数学家。
而后文艺复兴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也是科学与人文紧密联系的有力证据。
文艺复兴不仅表现为文学与艺术的复兴,同时也表现为科学的高涨。
人文主义的出现与传播使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目的,并开始颂扬人的尊严,激发了诗人、画家和其他人成为“巨人”的热情。
最着名的例子当然要数达·芬奇,他不仅是伟大的画家,同时还是伟大的科学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两种文化的提出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C.P.Snow,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
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犹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
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
科学文化可比喻为日神阿波罗文化,人文文化又称为酒神文化。
人文文化“人文”一词的英文humanity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性、教养),有这样一些含义: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
人道指对人和人类福利的关心;博爱指对人和人类的广泛的爱;人本主义指与神本主义相对立,主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人文文化是以人道、博爱和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与科学文化追求真实理性至上不同,追求首先是美与善。
并对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潜意识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两种文化的对立从历史上讲,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立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反对至高无上的神权。
与神学不同,这两种文化都推崇人,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性。
理性是人的本质。
要冲破神学的束缚就要唤醒人的理性。
显然近代科学是在人文主义的帮助下诞生的。
只是在科学主义把理性推崇至极,而人文主义对非理性或反理性顶礼膜拜时,两种文化的鸿沟才越来越深。
斯诺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
我们总是希望一个人能很快地在某个领域达到深入的境界,而且认为专业化教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捷径。
我们也是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我们现存的社会模式永久不变,力图使它固定下来,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而这却是一种保守僵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