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6分类之1
- 格式:ppt
- 大小:11.46 MB
- 文档页数:10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二.水坑(坑头)石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二公里,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凡坑头所产石,统称为「水坑石」或「坑头石」。
水坑石亦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莹澈凝腻,鉴赏家特别将它另列一类以示珍贵;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仅在方寸之间,极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
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
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凝腻富光泽,但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若将杂质剔除干净,多数难以成材,因此若能达基本洁净之要求,即使略有瑕疵,也已经是相当难得的珍品。
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黄色为最罕,明色胜暗色。
旧坑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但矿洞已塌陷开采困难,民间流传之水坑石珍品多为百年前之旧物,甚为稀罕,有「百年稀珍水坑石」的美誉,上品和田黄一样保值;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但所采莹洁佳品甚少,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
由于坑头占位于高山峰之下,同属一矿脉,故凡水坑所产的各种色象纹理石种,高山几乎都有,鉴别颇费功夫,差别仅在质地的结与松、莹澈与浑浊、纹理的隐与现而已;水坑石的质地结而微坚,下刀处线条清晰,高山石则显得松软,惟近年来所产坑头冻石,深入高山矿脉,质地略为松软,已含山坑石的特性,在鉴别上就更加困难。
色白清明的水坑石应尽少油养,尤其上品凝灵晶莹,过度油养反而会变暗或牙黄。
市门所见莹澈灵白的晶冻,除了灰黑或略浑白的坑头石外,莹澈纯洁的水坑真品不多,大部份为山坑所产。
据长居福州的石商表示,曾访问过当年开采水坑的老石农说,其实水坑所产冻石,从来只有白、灰黑或灰赭色,并无所谓红、黄或桃花点;也就是说水坑石,除了白色水晶冻、鱼脑冻、环冻、天蓝冻及带灰赭色的牛角冻、鳝草冻和灰黑色的坑头冻外,并无真正的黄、红水晶冻、黄冻、桃花冻或玛瑙冻,寿山石书上所说的并不确实。
寿山石□寿山石真有三大坑类吗?清·毛奇龄《后观石录》概将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及山坑等三大坑类。
其中以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
后来也常被研究寿山石的专家及书籍拿来引用。
但严格说来,寿山石应该仅略分为掘性及洞产石二种。
因为所谓的田坑,是指矿体受到外力崩落,沿寿山溪流埋在溪二旁水田中的零散独石,无脉可寻,多为当地农人农闲时挖掘偶得,并不是真的有一个「坑洞」;而水坑石并不产于水中,它和其他山坑石一样,也是矿洞采石,只因矿层地下水丰富,矿层稀薄,凝结莹澈,稀罕珍贵,特别将它列为一种坑类。
因此,寿山石有三种坑类,其实只是对于寿山石质地一种概括性的区分。
□寿山石真有一百多个品种吗?寿山石最早是以色泽、色象来定名分类的,后来发现各产地的质性有很大的差别,例如蜜腊,就极可能出现田黄、旗降与连江黄等不同的石种,原先那种以色取名的方法,已无法符合实际的需要,才逐渐改为冠予产地及矿洞来命名。
到目前为止,寿山石仍出现以色泽、质地色象、矿洞、矿状来命名的紊乱情况,例如田坑石仍以色泽来分类;水坑石仍以色象来分类;山坑石则依产地矿洞,配合色泽、质地色象来分类,故种类繁多而紊乱。
由于寿山石的开采有相当长的历史,有一些石种已绝产无法再一睹真面目,如无佛头坑;有一些则产量极为稀少,即使玩石数十年也无法拥有一方,如鸭雄绿;有一些则因绝产或产量太少,致无法判别徒惹争议,如高山的世元洞、大健洞、油白洞、和尚洞、小高山;杜陵坑的芦荫;月尾的回龙岗;金狮峰的鬼洞、野竹桁;吊笕的鸡角岭;柳坪的黄洞岗;虎岗的栲栳山、狮头石;老岭的豆叶青、圭背石;猴柴南的白九茶;旗山的鸡母孵、马头岗、水洞湾、大洞黄等,均徒有名称而不曾见石。
如果仅将田黄、水坑石各类为一种品种,山坑石仅以质性相差不多的矿脉,不依矿洞、亦不考虑色泽及质地色象来分,则仅有十八、九种品种而已;如果以较常见且知名的品种来分,则仅有高山石、荔枝、鸡母窝、太极头、四股四、水洞、玛瑙洞、鲎箕田、杜陵、尼姑楼、迷翠寮、蛇匏、鹿目格、碓下黄、花坑、月尾、善伯、虎岗石、房栊岩、吊笕、连江黄、山仔濑、柳坪、猴柴南、旗降、焓红、老岭、大山、文洋石、三界黄、牛蛋黄、墩洋绿(二号矿)、鸭雄绿、松柏岭、黄巢洞、寺坪石、山秀圆、芙蓉石、峨嵋石、半山、溪蛋、寺坪石、煨乌等约四十几种品类而已。
科普寿山石寿山石因主要产于福州北郊 30 余千米的寿山而得名。
相传女娲补天余彩石,途经寿山、芙蓉、九峰三山,见这里的山苍郁滴翠、水故滟清澈,激动之余,遂将补天余石尽撒在这山山水水之间,于是便有了闻名遐迩的寿山石。
寿山石印章历史文献记载和宋墓出土的寿山石俑证实了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 年以上的历史。
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大规模开采,经元、明、清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寿山石雕刻生产行业。
寿山石质地晶莹、凝脂如玉、色彩斑斓,享有“细、结、温、润、凝、腻”六德之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
以寿山石制作的印玺在古代就是权力的象征,明清时期的帝、后对寿山石情有独钟,使用寿山石制作印玺,其中田黄自古就有“石中之王”的美誉,寓有“福寿田丰”之意,乃石中极品,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更是无价之宝。
伴随寿山石的不断开采,寿山石雕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明清开始文人雅士的介入,寿山石雕融合历史、文学、书画艺术,吸收了佛、道、儒诸家思想,蕴涵着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寿山石文化。
一、寿山石的基本性质(一) 寿山石的矿物组成寿山石(Larderite)的主要矿物为迪开石、叶蜡石、高岭石、伊利石、珍珠陶土,次要矿物有石英、黄铁矿、硬水铝石、红柱石、绿帘石、绢云母等。
寿山石的矿物组成多样化,所以在印石中寿山石的品种最为繁多。
寿山石的质地与其矿物成分有一定的关系。
当寿山石完全由迪开石组成时,呈无色或白色,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当寿山石完全由叶蜡石组成时,呈白色、淡青色或浅米白色,质地温润、蜡质感很强,当寿山石主要由伊利石组成时,石性不稳定,易脆裂,工艺价值变低;当寿山石中含微晶质石英时,硬度增高,光泽增强,倘若含变余石英斑晶、黄铁矿或红柱石颗粒时,由于它们的硬度远远高于黏土矿物的硬度,不利于雕琢,工艺上称之为“砂钉”,它们的含量越多,工艺价值越低。
(二) 寿山石的化学成分寿山石主要化学成分有:SiO2,A12O3、FeO、Fe2O3 、TiO2,还有少量 CaO、MgO、K2ONa2O,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 Mo、Zn、Cu、Cr、Ni、Co、V、Sn、Pb、Sc 等。
寿山石分类山坑石:是寿山地区的高山、旗山、月洋三个山头方圆几十公里的矿洞中出产的矿石。
山坑石色泽丰富,“人间诸色它俱在,人间所无它也有”。
石种以产地命名,如:高山石、铁头岭、虎岗石、尼姑寮石等。
以色相命名的如:桃花冻高山石、艾叶绿石、藕尖白芙蓉,以地形环境、民间传闻命名的如:太极头高山石、马背石、无头佛坑石等。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开采历史最悠久,品种最丰富,资源量最大的人间美石。
高山石:出产于高山,高山座落于寿山村的南面,海拔983米,是寿山村的主轴山。
高山石有30多个品种石,色彩丰富多彩,质地通彻透明,惟质稍松,含水分较多,容易干裂,须用油保养。
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纯白的高山石非常罕见。
因高山石质地较软,适宜上油保养,因而称其为“财主石”。
高山石长久抚玩,会上“包浆”颜色变旧,火气褪尽,更加古雅可人。
高山石作品不宜置于强烈的阳光下,最好用玻璃罩或摆设于橱内。
长久收藏高山石,上油后应用不透油的玻璃纸包裹置于盒中。
杜陵坑石:产于杜陵坑山中,石质坚结,有不少凝灵细润的石材。
杜陵坑石质稳定,没偶遇高山石那么松软,也不宜变色,被金石家们称为山坑之首。
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
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迷翠寮石和花坑石。
杜陵坑又有“度麟坑”之说。
(传说不细讲)杜陵坑石有红、白、黄、灰、紫等色,表里如一,永不变色。
善伯洞石:特征明显,质地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半透明或微透明,富有光泽。
老性善伯洞石中有金砂点,有的石中油粉白色的色斑,俗称“花生糕”。
善伯洞石的质地微坚而有韧性,所以雕刻凿坯时比较吃力,修光时刀下石粉的颗粒较大。
善伯洞石的色泽很丰富,有黄、红、白、灰、紫、黑等,单色或多色交融,色界分明。
按色相分可分为红善伯、李红善伯、白善伯、黄善伯、红黄善伯洞石等。
按质地又分:老性善伯、脱蛋善伯、新性善伯、善伯尾等,其中质地纯洁明粹者为上品。
寿山石及分类福建的寿山石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它质地凝腻柔美、通灵温润,纹理婀娜多姿、气象万千,色泽五颜六色、精彩纷呈,在石间世界里,算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是历代文人墨客赋诗赞美的对象。
寿山石主要分布在福州北部与连江、罗源交界的“金三角”地带,以寿山村为中心,北至党洋,南至月洋,东至连江,西至旗山,方圆不过二三十里。
从福州寿山石的分布可以测清楚地看出,该区域按寿山石出产地点名称划分,可分为两大产区:一个是寿山产区,另一个是月洋产区。
寿山产区是寿山石的主要产区,从地形上看是一个盆地,主要山峰有高山、旗山、老岭、猴柴山、金狮公山。
北面和东面海拔700米以上的,还有黄巢山、柳坪和金山顶等。
东面是一条流动的玉带——寿山溪。
这里的田间、水际、山头、坑洞,纵横交错地分布着寿山石矿藏。
寿山石的分类有以下三种:一、三坑分类法即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三种。
田坑石因其产于溪流两旁的稻田底层而得名。
从地质成因上分析,它是内生成矿作用后又经历外生成矿作用而形成的矿石,也就说它是原生成矿经区域构造而支离破碎,从水坑石和山坑石中剥离出来,经过风吹、水流、重力作用,最终掩埋在溪田深层的古砂砾中,故称为“田石”,又因其“无根而璞”,无脉可寻,所以又称“独石”。
这里凝聚着寿山石中的珍品,如黄色的田坑石称田黄,其中透明似胶冻者称田黄冻,又有“熟透”与“未熟悉透”之别。
“熟透”之田黄冻为寿山石中极品;白色的称“田白,如外表还裹一层黄色的叫金裹银,外表白色,内裹田黄石的称银裹金,均为高稀有品种。
红色的田坑石称田红,其中呈橘皮红色的叫红田石,呈橙红色的叫煨红田。
黑色的田坑石称黑田,分黑田石、乌鸦皮、灰黑田三种。
田黄石简称“田黄”或“田石”。
因产于福州闽侯县寿山乡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品种之一,其矿物成分与寿山石基本相同,系由寿山石经风化剥落、冲刷搬运及交代蚀变而成,故变得质地晶莹、温润,色彩转淡,隐约地显现出萝卜状细纹或橘瓤纹,其外包裹着黄或灰黑色石皮状如虾蟆皮,或具红色格纹,这是判别真正田黄石的特征。
福建寿山石石质特色福建寿山石石质特色及雕刻艺术种类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石头,深受广大收藏家喜欢。
寿山石的种类五花八门,。
张祖仁说一、鲎其石,出于高山石大洞前面,山脚夹谷中。
1986年由芹石村潘家挖掘发现石头,以地名命名“鲎箕石”。
鲎箕石以块状埋在山里,经过悠久的土壤滋养,有的形成皮,质地细嫩,粗纹萝卜丝。
白色和白田极为相似,俗称“鲎箕田”。
颜色也有金黄色、暗红色。
二、荔枝洞石,1986年出于高山半山腰的北面,洞口有株野荔枝树,故得名。
寿山石农潘家祥等合股开采,石质通灵,艳丽无比,红、黄、白、黑各色俱有,性老质坚,并含细纹萝卜丝,可为寿山石中上品。
1993年又开出新荔枝洞石,但与旧荔枝洞石相比,在色泽上偏差很多。
三、大山石,由于工业用老岭石大量开采,开出较多的大山石,是以地名之。
大山石中有大山通、大山黄、大山绿、大山红、大山白。
质地硬,大部分有圆形斑纹,体现其自然美。
大山通,具有特别通灵结晶体,有红、黄二种。
绿、白色两种多数含砂,难于手工雕刻。
四、鸡母窝石,位于荔枝洞石矿后背。
以地名取名。
其石质相似荔枝洞石,大部分薄性,并含有石皮,少见萝卜丝,石料偏小,多裂痕,质坚,白色有的含有蓝地,相似天蓝冻,石多有黑点,有红、黄、白、黑、蓝色。
五、月尾仙(善伯尾)石,由善伯山脉向月尾方向开采的石头为月尾仙。
其石质相似于老善伯,有红、黄、白、黑色,但含有月尾绿色地,虽然石量很大,但多出现花生糕杂质,好坏石质各占一半。
六、松坪岭石,位于大山隔壁山脉,地名为松坂岭,历史上就有开采的记载并以松坪命名,所以现在仍命名为松坪岭石。
当地石农又开采出石头,石量不大,大部分偏粗,质坚,有红、黄、白、黑、绿色。
俱有细裂纹,有小部分质地通灵,相似于高山石,绿色好的如艾叶绿。
七、马背石,在寿山马鞍山背山开采,取名为马背石,由于和都成坑同一山脉,其石质与都成坑相似,料大、偏粗、石实,少裂痕,有红、黄、白、黑,有的有通灵结晶,薄线相似于都成坑。
寿山石的种类、一(田坑石—田黄)一.田坑石(田黄)田石源自于寿山乡南面的高山峰,此山所产石材产量丰富、质纯细腻,因受地壳变动、山洪及雨水冲涮,使得部份纯洁的高山石矿体崩裂、滚落,流埋于寿山溪两旁水田的古砂层中,数百万年来受地热慢慢蒸酝而成,因此显得特别凝腻、温润、细结,与高山矿洞所开采的高山石有极大的分别;田石从坑头寿山溪随溪而降,可分上、中、下及碓下坂,属掘性零散独石,故呈自然块状,呈鹅卵石状,没有明显的棱角,且具有一层黑或淡黄色的石皮及红色格纹,有红、黄、白、灰、绿与黑等数种颜色,绝大部份都含有黄色基调,故又称为「田黄石」。
鉴别田黄格言有谓:「无皮不成田;无纹不成田;无格不成田」。
也就是田黄必有一层厚薄不一且不甚透明粉黄、白、青或黑色的石皮,这是田石长期经不同颜色田土的沁渍,引起外部皮层的化学变化,例如掩埋在黑砂层的,容易产生黑色皮,掩埋在白砂层的,容易产生白色皮,也有因滚动流埋于不同砂土层而产生二或三层色皮的,因工艺师此在雕刻成品时,都会尽量保留一些石皮,以供辨识;田石石质纯洁细润,必含萝卜丝纹,呈网眼状,由密渐疏,仅有少数透明度高的田黄石,无萝卜丝纹;且大都含有红格、土格、震格(裂纹),这是矿体在滚落过程中受到撞击的天然瑕疵,再经过砂土或其它元素内沁填补而成。
但格痕以少者为佳,以免破坏其美质。
田黄通常由外往内渐淡,难得通体透明或单纯一色的,一块田石有时含二、三种深浅不一的色泽。
但总的来说,上坂田近坑头,所出产的田黄多棱角,色淡莹澈如水坑石,诸如白田、金银田;中坂田色浓美净,出产比较标准的田黄,诸如黄金黄、枇杷黄、熟栗黄;下坂田多产田黄冻,也出产质滞色浓的桐油地或黑田;碓下?质硬色黝,诸如碓下坂田、硬田,为田黄中的劣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各坂所出产的田石都可能出现质差与质佳者,故通常不以何坂所产田石来分。
其中白田及黑田,于田黄中百而无一,但识者不多,故价格较低;白田比一般的田黄来得凝灵(透明),也较稀有,但色泽偏淡、多红格,容易与掘性高山石及其它掘性独石相混淆,价格仅及中级田黄;黑田仅和坑头田、掘性杜陵差不多;硬田格多质逊,甚至比不上优质的鹿目田呢!田黄有特别的油润感,那是一种「感觉」,他石难以比拟,质美者细嫩通灵,可谓温润细结凝腻六德兼俱,把玩时滑不留手,把玩后有强烈的宝光,堪称「石中之王」。
寿山石的分类、特征前言寿山品种石的分类,涉及到对寿山石的界定和特性的认识,是寿山石研究、创作、经营、收藏的基础。
随着新石种的出现和对旧石种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进步和对历史资料的挖掘,必然会有新的寿山石门类、新的观点和方法产生,因此,对寿山品种石的研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海峡文化艺术品保护基金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开展专项研究。
项目组由基金会骨干、业界专家、权威机构、资深石农等组成,是一个集合了寿山石各界代表的联合课题组。
本课题在研究对象上,有传统的内容,也有创新的设计;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尊重传统的务实,也引入了新的研究领域——例如对寿山石的价值和估值这一重要而艰难的领域的分析和表述。
本课题的成果,将与社会各界资源共享。
寿山石的分类分类原则:尊重传统、注重实用。
寿山石自南朝以降,有1500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最主要的分类法有:1、明朝高兆《观石录》,以“坑”分类。
该方法对分类的所有要素皆未提及,其大致的意思,仅是这样:寿山石很好,有水坑、山坑两种,水坑的更好。
对寿山石,既没有下定义,也没有对产地进行严格的溯源。
但其价值在于:提出了后来为大家所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以“坑”分类之法。
2、清朝毛奇龄《后观石录》,“三坑分类法”。
其价值在于提出了沿用至今的“三坑分类法”。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寿山石,乃高山系一统天下。
3、陈石《寿山石图鉴》,“三系五类分类法”。
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新发现了旗山、月洋矿区,高山系已经不能覆盖所有的寿山石品类,因此陈石先生提出的“三系五类分类法”,大受欢迎。
上图是该分类法的标准图示。
但在实际使用中,则以此面目示人:这是一个分类准确、包容性强,可持续扩展的体系。
4、高天钧,“矿物组合自然分类法”。
这个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足之处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经营中并不便利。
5、地理标志法——福建省地方标准《寿山石雕石种名称标识规定》。
寿山石品种图典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中华瑰宝“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一、田坑石种:田坑产地: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特征: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田坑主要出产“田石”。
矿石呈块状,埋藏在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
外表润滑无明显棱角,“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只能靠人工在田中挖坑至一至二米的深层搜掘,偶然而得,故极稀有,是寿山石中最珍贵的品种,备受藏家所珍宝,被尊为“石中之王”。
其价值与金玉相埒,甚至易金数倍,世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
清毛奇龄《后观石录》记:“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
田石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
在微透明或半透明的肌体中,隐约可见纤细纹理,状似剥皮后的新鲜白萝卜,故称“萝卜纹”。
色以纯黄为主,亦有少数呈红、白、黑等色调。
色泽往往外浓而向内渐淡,表层常裹淡黄或灰、黑色皮,间有红色格纹。
埋藏田石的地域,仅限于傍溪得到坑头水灌溉滋养的田地,即民间所云:“吸坑头之水,出石中之王”。
田石产地可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个坂段。
上坂又称“溪坂”,是坑头溪发源地的一段田地;中坂紧接上坂,与大段溪会合后,下至铁头岭;下坂自铁头岭至碓下;从碓下到结门潭瀑布一段称为碓下坂。
旧时挖掘田石较集中于上、中坂,色正质嫩,其中精华列为“贡品”进献宫廷。
在清代曾出现过“掘田田尽废”的情景,历经数百年的不断翻掘,几至绝产。
近年以来石农多在下坂乃至碓下坂搜掘,时有佳石出土。
东莞丽馨珠宝有限公司
寿山石是用于雕刻为印章的重要材质,所以它以制印而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赏识和欢迎。
天然寿山石色泽莹润,料质细腻,加之资源匮乏,其价值尤为珍贵。
寿山石种类丰富,根据不同的矿藏山脉分布可以划分为高山、月洋、旗山三类。
其中的高山系寿山石最具有代表性,其又可细分为山坑、田坑、水坑三类;而月洋系分为芙蓉石与峨眉石两类。
另外,每种寿山石石料都是以矿洞名称、色相、质地等进行细分,常见的如田黄、灰田、黑田、白田等等;还有倔性石、老性石、冻石等等,其中以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冻”石的价值较高。
再者,在寿山石众多的种类中,以高品质的田黄石与芙蓉石最为罕见而昂贵。
业内将田黄石称之为“石皇”,而芙蓉石被称为“石后”,且它们与昌化鸡血石共称为“印石三宝”。
精品寿山石可塑性强,极具观赏性,可以说每方上等寿山石印章都是十分名贵的。
1。
中华瑰宝:璀璨夺目的瑰丽寿山石中华瑰宝:璀璨夺目的瑰丽寿山石中华瑰宝——寿山石(Shoushan Stone):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
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
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种类:1.寿山田黄冻石:田黄冻石是寿山田黄石中的珍品,田黄冻石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
2.桃花冻石:桃花冻石形状如同片片桃花瓣浮沉在清澈溪水之中,故名桃花冻石,桃花冻石又叫“桃花水”,或者“浪滚桃花。
它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深浅大小不一,疏密有致,聚散有情,浓淡掩映,点点分明,光彩夺目,娇艳欲流,似三月桃花散落水上,凝而视之,似动非动,如花飘静水。
所以桃花冻石是非常美丽的寿山石之一3.芙蓉冻石:芙蓉冻石凝结脂润、细腻纯净,按照冻石质地主要有:白芙蓉石、黄芙蓉石、五彩芙蓉石、红芙蓉石、青芙蓉石、绿芙蓉石、竹头窝芙蓉石、瓷白芙蓉等,产地主要是将军洞、上洞、天面洞、半山芙蓉石等。
4.荔枝冻石:荔枝冻石的石性凝结,透明度强,晶莹透澈,红、黄、白、黑等各色俱有,艳丽无比,肌里有粗萝卜丝纹,有些原石还有黄色皮。
荔枝冻石分为老性荔枝、新性荔枝冻石、红荔枝、黄荔枝、红黄荔枝、纯白荔枝。
5牛角冻石:牛角冻石也是寿山石的一种,因色泽似牛角而得名。
牛角冻石质地通灵,肌理隐存水流纹,纹色浓淡交错,黑中带赭,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色或灰黑色的棉花纹,其中以羊脂冻最好。
6.鱼脑冻石:鱼脑冻石也是寿山石的一种,鱼脑冻石石质温润莹洁,半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纹,产量稀少,十分难得,是水坑中的珍品。
《后观石录》称其为“半脂”,因状如煮熟的鱼脑而得名鱼脑冻石。
7.天蓝冻石:天蓝冻石,颜色蔚蓝带白或黄,肌理有黑点和棉花纹,如云霞朵朵。
什么是寿山石的三系五类
福州的寿山石,分布在福州市的北郊寿山乡。
这一带东至连江,西到旗山,北自党洋,南到月洋,方圆l0多千米,山峦起伏,百里连亘,众峰巍峙,可以划分为寿山和月洋两大产区。
如果根据矿脉的走向来划分的话,又可以分为旗山、高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很早就已经开采了,旧时所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这个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涧开采的矿石。
经过1500年的采掘之后,现在出现的品种已经有百数十种之多。
品种的名称,繁杂雅俗并存,有的是采掘者自号的,有的是文人起名的,但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可循,就是从一个品名中,可以说出该矿石的采掘洞,或可以得知该矿石的出产地,或可以揣摹出该矿石的色相等。
以福州市寿山乡为中心,周围山峦起伏,万山屹立,众峰巍峙,其间寿山矿藏纵横交错,新旧矿洞迭出无穷。
以寿山村为中心的“百里连亘”、“万山村立”的群峰里,寿山矿藏纵横交错,新老矿洞迭出无穷。
根据矿山的走势,可分为三大系: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
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
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区分和鉴别保养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古时诸多诗人文士拟石比人,相石绘影,心石交流,感情至深。
今天带大家领略名石之美!1、寿山石寿山石名字源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40公里的一个名叫'寿山'的小山村,寿山石矿脉分布在村庄四周的群山溪野间,明朝以后,寿山石开始应用于印章材料。
寿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称,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其石质、石色、石形,石纹丰富多彩,晶莹滋润,储藏品种丰富,硬度为摩尔 2.5 - 2.7 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贵石而贱玉'之说。
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寿山石亦称塔石,其石质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为历代藏石家所珍爱,是进行石雕创作的上等原料。
关于寿山石的生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有的说是女娲当年补天路过寿山,被这里的青山秀水、绮丽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将五色彩石散落在这里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这光彩夺目的宝石。
有的说是远古一只凤凰神鸟的彩蛋液渗入寿山附近的地下变成了寿山石。
1999年8月,中国宝玉石协会在京进行首次“国石”定名活动。
推选出福州寿山石、浙江昌化鸡血石、新疆和田玉、浙江青田石、辽宁岫岩玉、内蒙古巴林石等6个石种为候选石。
寿山石名列榜首。
2002年10月,寿山石再次亮相京城参加第四届国石评选,并正式被中国宝玉石协会命名为“中国国石”。
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其中,田坑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
山坑石的代表是高山石。
2、青田石青田石名字源于浙江省东南部的瓯江中下游一座叫'青田'的县城。
寿山石简介第一章矿藏寿山石矿藏(是指含有地开石和叶蜡石等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石矿。
)主要分布在福州晋安区的寿山乡、日溪乡、宦溪镇与日溪乡毗邻的连江县小沧乡的寿山村、芹石村、芙蓉村、汶洋村、党洋村、南峰村、山秀园村、东坪村、瓦坪村、峨嵋村、湖垱村和山仔濑村等。
矿区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其间高山耸拔,总称为北岭。
该山自屏南、古田南趋而来,再由西南转向东北,曲折蛇行百余里至寿山村南境。
它分为三支:第一支向西北而行,分别为旗山,贝坑山、旗降山、鸡冠山、牛角山、连江黄山、九茶山、月尾山等;第二支由西南向东北,分别为大高山、小高山、水晶岩山,都成坑山;第三支由大小高山再分岐而东南行,蜿蜒数十里,入宦溪镇湖垱村,再折东北为月洋高山顶,至连江县而止。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平缓。
寿山山系和月洋山系的岩石皆为花岗岩,伴以石英斑岩,寿山石矿则胎育其间,成为矿脉。
部分矿石受风雨侵蚀,崩裂移动或散于溪床、或散于水田、或散于低山之坳,成为掘性独石(坡石),虽不再成矿,但习惯亦以矿藏视之。
第一节寿山石形成的地质构造在大约距今150~135百万年前的晚侏罗纪时期,浙、闽、粤的东部处于板块边缘地带,受到来自南东方向另一板块挤压、碰撞、俯冲、下插的岩石板块被地壳深部炽热岩浆所熔融,沿上复板块内北东向断裂上涌、侵入或喷发,形成闽东沿海北东向的火山—侵入岩浆岩带。
在大规模火山喷发间歇期,形成寿山—峨嵋火山喷发盆地。
盆地基底地层为流纹质凝灰熔岩。
盆地内火山喷发岩系,分为两个岩段:下段以沉积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包括晶屑凝灰岩、粉砂岩、角砾熔结凝灰岩等;上段由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等组成。
在太平洋西岸板块碰撞环境下,北东、北西两组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
在两组构造线上,特别是交汇部位,控制火山通道的分布。
这种线形构造,表现在旗山—老岭—松柏岭和高山—善伯洞—金山顶线上发育两条北东向断裂构造;虎口—金狮公山和高山—加良山发育两条北西向断裂构造,其分布具有等距性和网格性特点,控制叶蜡石、寿山石成带状分布。
⼀张图就弄清楚寿⼭⽯品种分类!这个必须收藏!作为中国国⽯,寿⼭⽯以其丰富妖娆的姿态,瑰丽的⾊彩,深深折服了国内外藏友。
但有不少⼈对寿⼭⽯的众多品种⼀知半解,这⾥就⽤⼀张图为⼤家系统介绍⼀下。
(点击图⽚可放⼤)坑头矿寿⼭村东南⾯有⼀座⼭峰名为坑头⼭,是寿⼭溪的发源地,沿溪流有坑头洞和⽔晶洞两个主要产洞。
由于⽔浸⽓润,故⽯质晶莹⽆⽐。
⽔晶冻 --- ⽩⽔晶、坑头⽔晶冻通体⽩⾊透明,肌⾥含棉花纹鱼脑冻 --- ⾊⽩,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坑头冻 --- 坑头洞坑头砂⼟中质稍坚,微透明,各⾊俱备。
玛瑙冻⽯⾼⼭矿⾼⼭位于寿⼭村南约⼆公⾥,是寿⼭主峰。
⾼⼭在寿⼭诸峰中矿⽯储量最⼤,品种最丰富,开采历史也最悠久。
⾼⼭⽯--- 产于⾼⼭峰各矿洞,质细⽽松、⾊泽瑰丽多彩红⾼⼭--- ⾼⼭⽯中,纯红⾊者玛脑洞⾼⼭--- ⾼⼭玛脑洞,⾊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油⽩洞⾼⼭--- ⾼⼭油⽩洞,质涩⾊⽩,似油脂⽔洞⾼⼭--- ⾼⼭⽔洞,质透明,含罗⼘纹荔枝树⾼⼭--- ⾼⼭荔枝洞,质细通灵,含萝⼘纹⾼⼭冻--- ⾼⼭峰各矿洞,⾼⼭⽯中,质特通灵者⼩⾼⼭--- ⼩⾼⼭啼嘛洞,质粗松,含裂纹、泪痕太极头--- ⾼⼭⽯极头,质晶莹透澈,有红、黄、⽩、赭⾊都成坑矿黄都成--- 都成坑⽯中,纯黄⾊者掘性都成--- 都成坑砂⼟中质温润,含⽯⽪,红筋及萝⼘纹⿅⽬格--- 都成坑⼭坳中,质细润,微透明,外裹⾊⽪善伯矿善伯洞--- 都成坑临溪⼭中,晶莹脂润,半透明,含'⾦砂地'⽉尾紫--- ⽉尾⽯中,⾊浓紫者(芙蓉⽯类)⽉尾绿--- ⽉尾⽯中,⾊翠⽽通明者(芙蓉⽯类)⽥黄⽯类⽥⽯,即出于⽥中。
黄⾊者为⽥黄。
⽥黄历有“⽯帝”、“⽯中之王”的尊称。
因产地不同,⽥⽯⼜分为上坂⽥、中坂⽥和下坂⽥。
上坂⽥指寿⼭溪上游即坑头⼀带所产⽥⽯,⽯质甚佳,多为晶灵剔透的宝⽯。
中坂⽥指坑头以下⾄铁头岭地带所产之⽥⽯,此⽯质亦属上乘,⽥⽯中之黄⾦⽥⽯、橘⽪黄⽥⽯等均产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