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2—分类田坑石
- 格式:ppt
- 大小:8.46 MB
- 文档页数:47
寿山石种类的介绍及分类(二)寿山石种表:(一)田坑类:环绕着寿山村地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地寿山溪两旁地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
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地,也是最具代表性地石种。
田黄地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地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地下品。
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地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石中帝王”-田黄田黄石:寿山溪中,西起坑头山,东止结门潭,总长约为8公里的小溪及两岸之田地、沙土中,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黄色微透明,肌理隐现萝卜丝纹,通常有黄皮、红筋格。
田黄冻:田黄石中,质极通灵者田黄冻金裹银:外层黄色,肌内为白者之田石金裹银银裹金:外层白色,肌内为黄者之田石银裹金乌鸦皮:外裹黑皮,肌理黄者之田石乌鸦皮白田石: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地纯白,有地白中带嫩黄或淡青。
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
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白田石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
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地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红田石黑田石:黑赭色,萝卜纹较粗黑田石煨红田:外泛红橙色,通常有深赭色纹,裹层黄色煨红田灰田:色淡灰,略带微黄灰田寺坪田:寿山广应寺遗址深赭色,古意盎然,通常已加工成作品寺坪田硬田:不通灵之粗劣田石硬田牛蛋黄:寿山溪流域质坚不透明,有色皮,呈卵状形牛蛋田。
什么是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
寿山石石种总计有一百多种,要是将寿山石的石性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即山坑、水坑和田坑。
一、山坑石
作为寿山石当中品相种类较为丰富的一种,山坑石在寿山石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其自身主要分布在寿山、月洋村,自身的质地各有各自的属性与特点。
寿山山坑石
二、水坑石
水坑石主要生长在坑头各洞中所产生的各类矿石的集合,这些集合我们都将其统一称之为“水坑石”。
由于地下矿体水资源相对较为富足,矿石因而会极易受到相应的侵蚀。
因此,产自于水坑的寿山石都具备非常良好的高透效果,多数呈现出良好的透明状态。
因为水坑石自身的表面具有非常强烈的光泽感,而寿山石中的冻与晶,都出自于水坑石。
水坑石的美名因此而来。
寿山水坑石
三、田坑石
田坑石的特性主要表现在无根、无脉,块状显得相对自然,棱角效果并不明显,它主要生长在1-2米深的田地底部。
因此,这类寿山石的开采与挖掘也是相对较为艰难与艰辛的。
多半主要是当地村民在偶然中发掘所得,这类寿山石因此较为珍惜、罕见,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其自身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寿山田坑石。
寿山地处福州北郊山区,峰高一千多米,山中蕴藏着珍奇宝石名“寿山石”,为雕刻艺术家的珍藏。
寿山石属于石英斑岩、火山角砾岩、砂质砂岩为主。
寿山石按特性主要分为山坑、水坑、田坑。
山坑石来源于寿山、月洋两地区十多公里范围内的寿山诸峰,石色艳丽缤纷。
山坑,是穿山凿洞,随山脉流向而采掘。
石之名称,往往因地名、山名而定坑名。
水坑,寿山溪一带,产石有水晶洞、坑头洞、溪中洞等。
水坑石为寿山石中的一大类,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两公里有一矿床,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是寿山溪的发源地,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
凡坑头所产的石头,统称为“水坑石”,产石有水晶洞、坑头洞、溪中洞等。
田坑,数里绵长寿山溪,两旁水田下淹藏着稀宝──田黄石。
零星散落,无脉可寻,无图可索,只凭翻田搜掘,纯属偶得。
田坑石极其温润可爱,显透明半透明状,肌理现萝卜纹、颜色外重而内淡,石表时有裹黄色、灰或黑之石皮,间有红格纹。
萝卜纹、石皮与格纹是田石之特征,正所谓“无纹不成田”、“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
雕工高手将纹、皮、格化为图形,自然天成,妙不可言。
田石分:黄田、白田、红田、黑田、硬田、搁溜田石及溪管独石。
总之,山坑资源最为丰富,层出不穷,石农争相采掘。
水坑蓄量虽不如山坑,然加强勘探,定有新获。
独田黄石,无固定之坑位,掘剔茫然,唯天赐机缘。
寿山石,独家鉴赏
寿山石位列我国“四大名石”之首,是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以其质地莹润,色彩斑斓著称,寿山石被誉为中华瑰宝,“石中之王”,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
于2003年被确定为“国石”候选石。
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寿山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寿山石主要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因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主要种类有:寿山田黄冻石,是寿山田黄石中的珍品,桃花冻石、芙蓉冻石、荔枝冻石、天蓝冻石、大红袍鸡血冻石等等。
寿山石因温润如玉,晶莹剔透,为历代藏石家所珍爱。
寿山石普遍都不大,田坑石达到30g 就算是成材,能达到250g 为就是大材,
500g以上就堪称王中之王。
因为疫情影响经济很是萧条,寿山石雕的价值不降反升,足以说明收藏寿山石是能确保货币保值,是非常适合投资的收藏品。
喜欢的一定要关注我哦!。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二.水坑(坑头)石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二公里,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凡坑头所产石,统称为「水坑石」或「坑头石」。
水坑石亦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莹澈凝腻,鉴赏家特别将它另列一类以示珍贵;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仅在方寸之间,极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
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
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凝腻富光泽,但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若将杂质剔除干净,多数难以成材,因此若能达基本洁净之要求,即使略有瑕疵,也已经是相当难得的珍品。
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黄色为最罕,明色胜暗色。
旧坑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但矿洞已塌陷开采困难,民间流传之水坑石珍品多为百年前之旧物,甚为稀罕,有「百年稀珍水坑石」的美誉,上品和田黄一样保值;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但所采莹洁佳品甚少,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
由于坑头占位于高山峰之下,同属一矿脉,故凡水坑所产的各种色象纹理石种,高山几乎都有,鉴别颇费功夫,差别仅在质地的结与松、莹澈与浑浊、纹理的隐与现而已;水坑石的质地结而微坚,下刀处线条清晰,高山石则显得松软,惟近年来所产坑头冻石,深入高山矿脉,质地略为松软,已含山坑石的特性,在鉴别上就更加困难。
色白清明的水坑石应尽少油养,尤其上品凝灵晶莹,过度油养反而会变暗或牙黄。
市门所见莹澈灵白的晶冻,除了灰黑或略浑白的坑头石外,莹澈纯洁的水坑真品不多,大部份为山坑所产。
据长居福州的石商表示,曾访问过当年开采水坑的老石农说,其实水坑所产冻石,从来只有白、灰黑或灰赭色,并无所谓红、黄或桃花点;也就是说水坑石,除了白色水晶冻、鱼脑冻、环冻、天蓝冻及带灰赭色的牛角冻、鳝草冻和灰黑色的坑头冻外,并无真正的黄、红水晶冻、黄冻、桃花冻或玛瑙冻,寿山石书上所说的并不确实。
寿山石□寿山石真有三大坑类吗?清·毛奇龄《后观石录》概将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及山坑等三大坑类。
其中以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
后来也常被研究寿山石的专家及书籍拿来引用。
但严格说来,寿山石应该仅略分为掘性及洞产石二种。
因为所谓的田坑,是指矿体受到外力崩落,沿寿山溪流埋在溪二旁水田中的零散独石,无脉可寻,多为当地农人农闲时挖掘偶得,并不是真的有一个「坑洞」;而水坑石并不产于水中,它和其他山坑石一样,也是矿洞采石,只因矿层地下水丰富,矿层稀薄,凝结莹澈,稀罕珍贵,特别将它列为一种坑类。
因此,寿山石有三种坑类,其实只是对于寿山石质地一种概括性的区分。
□寿山石真有一百多个品种吗?寿山石最早是以色泽、色象来定名分类的,后来发现各产地的质性有很大的差别,例如蜜腊,就极可能出现田黄、旗降与连江黄等不同的石种,原先那种以色取名的方法,已无法符合实际的需要,才逐渐改为冠予产地及矿洞来命名。
到目前为止,寿山石仍出现以色泽、质地色象、矿洞、矿状来命名的紊乱情况,例如田坑石仍以色泽来分类;水坑石仍以色象来分类;山坑石则依产地矿洞,配合色泽、质地色象来分类,故种类繁多而紊乱。
由于寿山石的开采有相当长的历史,有一些石种已绝产无法再一睹真面目,如无佛头坑;有一些则产量极为稀少,即使玩石数十年也无法拥有一方,如鸭雄绿;有一些则因绝产或产量太少,致无法判别徒惹争议,如高山的世元洞、大健洞、油白洞、和尚洞、小高山;杜陵坑的芦荫;月尾的回龙岗;金狮峰的鬼洞、野竹桁;吊笕的鸡角岭;柳坪的黄洞岗;虎岗的栲栳山、狮头石;老岭的豆叶青、圭背石;猴柴南的白九茶;旗山的鸡母孵、马头岗、水洞湾、大洞黄等,均徒有名称而不曾见石。
如果仅将田黄、水坑石各类为一种品种,山坑石仅以质性相差不多的矿脉,不依矿洞、亦不考虑色泽及质地色象来分,则仅有十八、九种品种而已;如果以较常见且知名的品种来分,则仅有高山石、荔枝、鸡母窝、太极头、四股四、水洞、玛瑙洞、鲎箕田、杜陵、尼姑楼、迷翠寮、蛇匏、鹿目格、碓下黄、花坑、月尾、善伯、虎岗石、房栊岩、吊笕、连江黄、山仔濑、柳坪、猴柴南、旗降、焓红、老岭、大山、文洋石、三界黄、牛蛋黄、墩洋绿(二号矿)、鸭雄绿、松柏岭、黄巢洞、寺坪石、山秀圆、芙蓉石、峨嵋石、半山、溪蛋、寺坪石、煨乌等约四十几种品类而已。
寿山石的种类、一(田坑石—田黄)一.田坑石(田黄)田石源自于寿山乡南面的高山峰,此山所产石材产量丰富、质纯细腻,因受地壳变动、山洪及雨水冲涮,使得部份纯洁的高山石矿体崩裂、滚落,流埋于寿山溪两旁水田的古砂层中,数百万年来受地热慢慢蒸酝而成,因此显得特别凝腻、温润、细结,与高山矿洞所开采的高山石有极大的分别;田石从坑头寿山溪随溪而降,可分上、中、下及碓下坂,属掘性零散独石,故呈自然块状,呈鹅卵石状,没有明显的棱角,且具有一层黑或淡黄色的石皮及红色格纹,有红、黄、白、灰、绿与黑等数种颜色,绝大部份都含有黄色基调,故又称为「田黄石」。
鉴别田黄格言有谓:「无皮不成田;无纹不成田;无格不成田」。
也就是田黄必有一层厚薄不一且不甚透明粉黄、白、青或黑色的石皮,这是田石长期经不同颜色田土的沁渍,引起外部皮层的化学变化,例如掩埋在黑砂层的,容易产生黑色皮,掩埋在白砂层的,容易产生白色皮,也有因滚动流埋于不同砂土层而产生二或三层色皮的,因工艺师此在雕刻成品时,都会尽量保留一些石皮,以供辨识;田石石质纯洁细润,必含萝卜丝纹,呈网眼状,由密渐疏,仅有少数透明度高的田黄石,无萝卜丝纹;且大都含有红格、土格、震格(裂纹),这是矿体在滚落过程中受到撞击的天然瑕疵,再经过砂土或其它元素内沁填补而成。
但格痕以少者为佳,以免破坏其美质。
田黄通常由外往内渐淡,难得通体透明或单纯一色的,一块田石有时含二、三种深浅不一的色泽。
但总的来说,上坂田近坑头,所出产的田黄多棱角,色淡莹澈如水坑石,诸如白田、金银田;中坂田色浓美净,出产比较标准的田黄,诸如黄金黄、枇杷黄、熟栗黄;下坂田多产田黄冻,也出产质滞色浓的桐油地或黑田;碓下?质硬色黝,诸如碓下坂田、硬田,为田黄中的劣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各坂所出产的田石都可能出现质差与质佳者,故通常不以何坂所产田石来分。
其中白田及黑田,于田黄中百而无一,但识者不多,故价格较低;白田比一般的田黄来得凝灵(透明),也较稀有,但色泽偏淡、多红格,容易与掘性高山石及其它掘性独石相混淆,价格仅及中级田黄;黑田仅和坑头田、掘性杜陵差不多;硬田格多质逊,甚至比不上优质的鹿目田呢!田黄有特别的油润感,那是一种「感觉」,他石难以比拟,质美者细嫩通灵,可谓温润细结凝腻六德兼俱,把玩时滑不留手,把玩后有强烈的宝光,堪称「石中之王」。
寿山石的分类、特征前言寿山品种石的分类,涉及到对寿山石的界定和特性的认识,是寿山石研究、创作、经营、收藏的基础。
随着新石种的出现和对旧石种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方法的进步和对历史资料的挖掘,必然会有新的寿山石门类、新的观点和方法产生,因此,对寿山品种石的研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海峡文化艺术品保护基金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开展专项研究。
项目组由基金会骨干、业界专家、权威机构、资深石农等组成,是一个集合了寿山石各界代表的联合课题组。
本课题在研究对象上,有传统的内容,也有创新的设计;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尊重传统的务实,也引入了新的研究领域——例如对寿山石的价值和估值这一重要而艰难的领域的分析和表述。
本课题的成果,将与社会各界资源共享。
寿山石的分类分类原则:尊重传统、注重实用。
寿山石自南朝以降,有1500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最主要的分类法有:1、明朝高兆《观石录》,以“坑”分类。
该方法对分类的所有要素皆未提及,其大致的意思,仅是这样:寿山石很好,有水坑、山坑两种,水坑的更好。
对寿山石,既没有下定义,也没有对产地进行严格的溯源。
但其价值在于:提出了后来为大家所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以“坑”分类之法。
2、清朝毛奇龄《后观石录》,“三坑分类法”。
其价值在于提出了沿用至今的“三坑分类法”。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寿山石,乃高山系一统天下。
3、陈石《寿山石图鉴》,“三系五类分类法”。
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新发现了旗山、月洋矿区,高山系已经不能覆盖所有的寿山石品类,因此陈石先生提出的“三系五类分类法”,大受欢迎。
上图是该分类法的标准图示。
但在实际使用中,则以此面目示人:这是一个分类准确、包容性强,可持续扩展的体系。
4、高天钧,“矿物组合自然分类法”。
这个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足之处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经营中并不便利。
5、地理标志法——福建省地方标准《寿山石雕石种名称标识规定》。
寿山石的种类—二寿山石品种介绍(二) (5)太极头产于高山北麓的太极峰,因地形如太极而得名,1980年初出石。
类似太极头的石种的有荔枝洞、鸡母窝及水洞高山等,石质颇佳,惟近来已竭产。
太极头石质颇为晶莹润结,上品清灵色艳,偶含稍乱的萝卜丝纹,有红、褐、黄、白等色。
纯白者润似羊脂白玉,不甚透明的称为「太极白」,质性透明的也会多少含有这种特殊的新白,类近半熟蛋清的白,有时新采荔枝或水洞高山也有类似这种特性,但通常透明的范围比较大,石质却不及太极头润结;通体红色或黄色者,偶含脉状透明白晶痕,黄者明媚如蜜糖,红者色点极细,红如鸡冠似晚霞,偶呈稍暗的色彩,肌里通常隐白点或紫铁砂。
质佳者透如水晶,但通常微带不甚透明的新白,含细密的红或黄色晕彩,二色混杂交界处并不明显。
一九三八年曾出产一批水晶冻、天蓝冻、玛瑙冻、桃花冻质特佳,晶莹坚结酷似坑头冻,市门难得一见,由于质结晶莹,为高山难得的佳品。
旧产石的色泽稍暗,近产的色泽较鲜,但质地略逊旧产,有些甚至比一般高山石还差,并非太极头石材均为佳品。
(6)荔枝萃产于1987年,因开采的洞前有棵野荔枝树及质色嫩白如荔枝肉而得名。
由于此洞和太极头仳邻,质细嫩而灵透,近似太极头,结晶体以白色为典型,白者晶莹洁白,清灵者似水晶,通体含细而绵密清晰的网状萝卜丝纹,偶含白色片状结晶砂或黑色细砂纹,有红黄白黑等色,未见有青绿色。
以黄为贵,黄者呈粉黄或透明铬黄;体白饱含黄丝纹或体黄含白丝纹者称为「哈蜜冻」,颇为澄净明媚;以纯红者较为稀有,一般呈不太通明的红豆色,少数呈红艳的晕红冻状或桃花点状,亦极为珍罕名贵;色两边白中间呈黄或红者,似三合板者,称为「夹板荔枝」;也有二或三色的巧色荔枝;亦有油白、玉白微透,质润结但不透明、丝纹不显者为「老性荔枝」。
荔枝洞的质地、灵度比高山其它矿洞凝灵润结,以「红妹洞」所产质色最佳,产于一九八七年,盛产期仅约二、三年,所产石的质色也最好,近年已经竭产,以后陆续产出的零星矿块,质量略逊,因此精品价格暴涨。
寿山石石种图典一田坑田坑主要出产“田石”。
矿石呈块状,埋藏在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
外表润滑无明显棱角,“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只能靠人工在田中挖坑至一至二米的深层搜掘,偶然而得,故极稀有。
·类? ?别:田坑·产? ?地:田黄·品种名称:田黄·外观特征:田黄·类? ?别:田黄石·产? ?地:中坂田中·品种名称:枇杷黄田黄·外观特征:黄色,半透明,肌里隐现细萝卜纹·类? ?别:橘皮红田石·产? ?地:上、中坂田中·品种名称:橘皮红田·外观特征:色红如橘皮,鲜艳通明·类? ?别:硬田·产? ?地:寿山村水田中·品种名称:硬田石·外观特征:田坑石中,质粗劣者·类? ?别:黄田·产? ?地:中坂田中·品种名称:乌鸦皮田黄·外观特征:乌鸦皮田黄二山坑山坑石产自寿山及日溪、宦溪一带山峦岩层中,分寿山和峨嵋两大区域。
已开发的矿脉有:高山、都成坑、月尾山、虎岗山、金狮公山、吊笕山、金山、柳坪尖、旗降山、九柴兰山、柳岭、旗山、黄巢山、加良山14处。
·类? ?别:高山·产? ?地:高山荔枝洞·品种名称:荔枝·外观特征:质细通灵,含萝卜纹三水坑水坑石产自寿山村外洋南面约一里许的坑头尖山麓,临近坑头溪水的上游。
矿脉呈东西走向,垂直倾斜,延伸至溪涧之中,矿层稀薄,约在15~30厘米之间,时断时续。
水坑石品质优良,属地开石类矿石。
高兆《观石录》称:“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
寿山石的分类有以下三种:一、三坑分类法即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三种。
田坑石因其产于溪流两旁的稻田底层而得名。
从地质成因上分析,它是内生成矿作用后又经历外生成矿作用而形成的矿石,也就说它是原生成矿经区域构造而支离破碎,从水坑石和山坑石中剥离出来,经过风吹、水流、重力作用,最终掩埋在溪田深层的古砂砾中,故称为“田石”,又因其“无根而璞”,无脉可寻,所以又称“独石”。
这里凝聚着寿山石中的珍品,如黄色的田坑石称田黄,其中透明似胶冻者称田黄冻,又有“熟透”与“未熟悉透”之别。
“熟透”之田黄冻为寿山石中极品;白色的称“田白,如外表还裹一层黄色的叫金裹银,外表白色,内裹田黄石的称银裹金,均为高稀有品种。
红色的田坑石称田红,其中呈橘皮红色的叫红田石,呈橙红色的叫煨红田。
黑色的田坑石称黑田,分黑田石、乌鸦皮、灰黑田三种。
田黄石简称“田黄”或“田石”。
因产于福州闽侯县寿山乡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品种之一,其矿物成分与寿山石基本相同,系由寿山石经风化剥落、冲刷搬运及交代蚀变而成,故变得质地晶莹、温润,色彩转淡,隐约地显现出萝卜状细纹或橘瓤纹,其外包裹着黄或灰黑色石皮状如虾蟆皮,或具红色格纹,这是判别真正田黄石的特征。
即所谓“无纹不成田”、“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
行家们还根据田黄石产出部位归纳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坂。
上坂亦称“溪坂”,指靠近坑头溪水发源地的水田,所产田黄石色淡而透明,像坑头的“水晶冻”。
中坂紧接上坂,中有溪管屋,下有铁头岭,所产田黄石色浓质嫩,质地优良,为标准田黄石。
下坂位于坑头,贝叠两溪汇合处的下游,所产田黄石似桐油,油脂光泽强。
礁下坂靠近礁下,所产田黄石颜色黑暗,质硬而粗。
四坂之中以中坂所产为最珍贵,色泽则首推“橘皮黄”,次“黄金黄”,而“桂花黄”、“熟栗黄”、“枇杷黄”次之。
其枳皮黄四方者,两以下价三倍黄金,为寿山石第一品。
若全石通体透明,色如新鲜蛋黄,则称田黄冻(其主要成分为珍珠陶土),则价值连城;如一层半透明纯白色地开石裹在田黄冻或田黄石上,则称为银裹金,亦甚珍贵。
什么是寿山石的三系五类
福州的寿山石,分布在福州市的北郊寿山乡。
这一带东至连江,西到旗山,北自党洋,南到月洋,方圆l0多千米,山峦起伏,百里连亘,众峰巍峙,可以划分为寿山和月洋两大产区。
如果根据矿脉的走向来划分的话,又可以分为旗山、高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很早就已经开采了,旧时所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这个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涧开采的矿石。
经过1500年的采掘之后,现在出现的品种已经有百数十种之多。
品种的名称,繁杂雅俗并存,有的是采掘者自号的,有的是文人起名的,但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可循,就是从一个品名中,可以说出该矿石的采掘洞,或可以得知该矿石的出产地,或可以揣摹出该矿石的色相等。
以福州市寿山乡为中心,周围山峦起伏,万山屹立,众峰巍峙,其间寿山矿藏纵横交错,新旧矿洞迭出无穷。
以寿山村为中心的“百里连亘”、“万山村立”的群峰里,寿山矿藏纵横交错,新老矿洞迭出无穷。
根据矿山的走势,可分为三大系: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
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
⼀张图就弄清楚寿⼭⽯品种分类!这个必须收藏!作为中国国⽯,寿⼭⽯以其丰富妖娆的姿态,瑰丽的⾊彩,深深折服了国内外藏友。
但有不少⼈对寿⼭⽯的众多品种⼀知半解,这⾥就⽤⼀张图为⼤家系统介绍⼀下。
(点击图⽚可放⼤)坑头矿寿⼭村东南⾯有⼀座⼭峰名为坑头⼭,是寿⼭溪的发源地,沿溪流有坑头洞和⽔晶洞两个主要产洞。
由于⽔浸⽓润,故⽯质晶莹⽆⽐。
⽔晶冻 --- ⽩⽔晶、坑头⽔晶冻通体⽩⾊透明,肌⾥含棉花纹鱼脑冻 --- ⾊⽩,半透明,含棉花纹,凝腻脂润坑头冻 --- 坑头洞坑头砂⼟中质稍坚,微透明,各⾊俱备。
玛瑙冻⽯⾼⼭矿⾼⼭位于寿⼭村南约⼆公⾥,是寿⼭主峰。
⾼⼭在寿⼭诸峰中矿⽯储量最⼤,品种最丰富,开采历史也最悠久。
⾼⼭⽯--- 产于⾼⼭峰各矿洞,质细⽽松、⾊泽瑰丽多彩红⾼⼭--- ⾼⼭⽯中,纯红⾊者玛脑洞⾼⼭--- ⾼⼭玛脑洞,⾊红或黄、微透明似玛脑油⽩洞⾼⼭--- ⾼⼭油⽩洞,质涩⾊⽩,似油脂⽔洞⾼⼭--- ⾼⼭⽔洞,质透明,含罗⼘纹荔枝树⾼⼭--- ⾼⼭荔枝洞,质细通灵,含萝⼘纹⾼⼭冻--- ⾼⼭峰各矿洞,⾼⼭⽯中,质特通灵者⼩⾼⼭--- ⼩⾼⼭啼嘛洞,质粗松,含裂纹、泪痕太极头--- ⾼⼭⽯极头,质晶莹透澈,有红、黄、⽩、赭⾊都成坑矿黄都成--- 都成坑⽯中,纯黄⾊者掘性都成--- 都成坑砂⼟中质温润,含⽯⽪,红筋及萝⼘纹⿅⽬格--- 都成坑⼭坳中,质细润,微透明,外裹⾊⽪善伯矿善伯洞--- 都成坑临溪⼭中,晶莹脂润,半透明,含'⾦砂地'⽉尾紫--- ⽉尾⽯中,⾊浓紫者(芙蓉⽯类)⽉尾绿--- ⽉尾⽯中,⾊翠⽽通明者(芙蓉⽯类)⽥黄⽯类⽥⽯,即出于⽥中。
黄⾊者为⽥黄。
⽥黄历有“⽯帝”、“⽯中之王”的尊称。
因产地不同,⽥⽯⼜分为上坂⽥、中坂⽥和下坂⽥。
上坂⽥指寿⼭溪上游即坑头⼀带所产⽥⽯,⽯质甚佳,多为晶灵剔透的宝⽯。
中坂⽥指坑头以下⾄铁头岭地带所产之⽥⽯,此⽯质亦属上乘,⽥⽯中之黄⾦⽥⽯、橘⽪黄⽥⽯等均产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