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学概论活动理论的例子
- 格式:docx
- 大小:14.24 KB
- 文档页数:2
老年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论解释人们对于步入老年的生活有多种理论解释,主要包括以下5种理论:(1)角色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在经历老化过程所带来的变化时,会丧失象征中年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
例如,丧偶或同辈人死亡所带来的关系和角色的变化,或者因为退休而失去职业角色等。
这一理论认为,成功的老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角色变化和角色丧失的调整适应。
(2)活动理论与撤离理论。
这两个理论都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满足感与活动间有积极的联系。
活动理论认为成功适应老年生活的人是能够保持活力、力争不从社会生活中退出的人。
而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个体接受甚至渴望减少与社会的交往,老年个体逐渐退出社会生活对社会也是有价值的。
(3)延续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老年不是一个单独的阶段,而是人生之前阶段的延续。
老年人若能延续一生所从事的活动就能适应良好。
比如中年时社会生活活跃的人,进入老年若仍能保持这种活跃的生活状态,就会感到幸福,反之亦然。
延续理论认为,人们年老的时候不是自然而然地退出工作和社会生活,相反,他们选择能让自己继续获得满足感的生活方式,终止那些没有带来满足感的生活方式。
(4)社会建构理论。
这一理论提出,所有年龄的人都是按照自己赋予事物的社会含义来参与日常生活的。
这一理论不认为老年阶段的生活只有一个标准模式,而是更关注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经验。
丧偶对一个老年人来说可能是自我发展的新机会,而对另一个老年人来说则可能是等待死亡的开始。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老年及其随之而来的调整是一个独特的个人过程,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社会认识。
(5)现代化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化导致了老年人地位的不断下降。
经济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年轻人带来了新职业,老年人则由于缺乏再培训的机会而会被要求提前退休,而都市化意味着工作地点与家分离。
年轻人与父母的社会距离增大,这改变了代际关系和代际联系的性质。
年轻人向上流动所取得的高于父辈的社会地位导致了老年人社会地位的相对降低。
老年学概论老年学概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老年学概论就是对老年学这一学科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本文将从老年学概念、老龄人口分布、老年学研究内容、老年学应用等方面,对老年学概论进行系统阐述。
一、老年学概念老年学是一门研究老年人晚年生活各方面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心理、生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老年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幸福和质量提升,同时对于社会发展和老年人扶持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老龄人口分布老龄人口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这一人群在全球各国的分布情况不尽相同。
根据联合国的估算,全球老龄人口已突破1.45亿,到了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近25亿。
在中国,老龄人口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从目前的2.5亿增长至近5亿。
三、老年学研究内容老年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老年学研究:主要包括智力、学习、认知和记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社会行为、自尊心等方面的研究。
2.身体健康方面的老年学研究:主要包括老年人的营养、药物治疗、体育锻炼、康复等方面的研究。
3.社会经济方面的老年学研究: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社会安全、退休金、健康保险、养老院等方面的研究。
4.文化教育方面的老年学研究: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文化兴趣、退休后的教育、生活情趣等方面的研究。
四、老年学应用老年学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支撑。
以下是老年学应用的常见领域:1.老年健康照护:老年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医护人员对老年病患的诊疗和照护,帮助老年人维持身体健康状况。
2.老年人社会安全:通过老年人社会安全方面的研究,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福利保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老年人文化娱乐:老年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文化娱乐机构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和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4.家庭扶持和养老院:通过老年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家庭提供更好的老年人护理和照顾方法,也可以帮助养老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教学大纲、案例及教案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教学大纲、案例及教案北京师范大学王彬一、关于老年教育基本定义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后期阶段,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政治属性积极老龄化教育属性教育学范畴学术属性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研究社会属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
起源希腊“教仆”一词,意照看、管理、教育儿童。
教育学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
《学记》世界最早教育教学专著,1229字,公元前4-3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西方最早专著;英国培根首先提出教育学是独立科学;法国卢梭《爱弥儿》,系统阐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德国康德《论教育》指出,教育方法是一种科学;瑞士裴斯泰洛齐进一步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氏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多学科指除教育学之外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等。
心理学的实质是研究人脑的功能,高度发达的人脑是心理产生的基础;心理的器官是脑。
心理过程是复杂的功能系统: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水平的系统;信息的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运动的计划、调节和控制的系统。
而自我意识,即个人对自己本身的一种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非常重要。
关于老年教育的历史描述《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子“庶、富、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荀子“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学,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刘向(汉)“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137老年社会工作案例一、方案名称俏夕阳—老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小组二、工作理念(1)构思背景在电视剧《最浪漫的事》和《婆婆》中,我们都能看到老年人孤独的身影。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也不少见。
他们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屋子里,显得是那么的无助,着实让人可怜。
做儿女的也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所以不可能天天回家陪老人。
再孝顺的子女,也不能照顾周到。
不管人们的愿望多么美好,人到了老年时期,总会有生离死别现象的发生。
首先,丧偶就是任何老年人终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传统观念里,老年人丧偶后,就应该独善其身,自己或者跟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寂寞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期,不应该再有什么“非份”的念头。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老年人“独身”有害无益。
如果老年人有勇气再次点燃爱情之火,那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心理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甚至还会使老年人奇迹般地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
其次,精神上的需要。
老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面对的不再是喧嚣的机关、工厂、学校而是家,从一个社会人变成一个家庭人,和孩子的沟通也有一定的困难,毕竟生活的时代背景不一样。
现在人们都是生活在高楼大厦里,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少。
老人的情感得不到释放,长期这样,势必引发各种疾病。
再次,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
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怀恋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情绪。
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他们与后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2)理论背景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老年研究理论老年研究理论论文中所提的研究理论基本上服务于老年工作,现实的老年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的说明和指引, 于是, 各国学者纷纷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老年理论, 试图为人们的实际工作提供某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
这些理论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通过分析它们的利弊得失, 有助于解决在实际的老年社会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1)脱离理论,又社会撤离理论( Disengagement Theory),是从西方社会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功能学派理论分离出来的, 最早由美国的库明( Blaine Cumming ) 和享利(Wiliam E. Hery) 在1961 年合著的《变老》一书中提出。
理论认为, 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 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 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 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理论看来, 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 减少与人交往, 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 这会使老年人过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 老年人主动地撤离社会, 能使社会权利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 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突然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理论认为, 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 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 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理论最初的提出是建立在社会调查( 库明和亨利曾到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对2457 位50—90 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 基础之上的, 观点也不乏其合理之处, 但其理论前提( 假设所有老年人都原意脱离社会) 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也正因为如此, 它遭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和批判。
在老年社会工作领域, 这一理论也遍遭拒斥, 其理由如下:( 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 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延长, 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 很难想象, 在如此长的生命年轮里, 老年人都愿意脱离社会, 枯守家中, 过一种仅体验内心生命的生活。
老年学概论活动理论的例子
1.理论假设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是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有活动力的老年人比没有活动力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满意,并且也更能适应社会。
因此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在社会参与中肯定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
这与角色理论中,退休后进行社会角色的转变,形成新的积极角色的部分不谋而合。
其中,该理论有四个重要的假设为:
第一,个体的角色丧失越多,所参与的活动就越少。
第二,个体保持高水平的活动,会使老年生活所要求的角色认同在角色支持方面有更多的资源。
第三,个体拥有稳定的角色支持,可以保证稳定的自我认识。
第四,个体的自我认识越明确,生活满意度也就越高。
(1)假设方面。
①首先,忽视了个性在老年人参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因而难以解释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比如说一位老年人本身就喜欢独处,自己在家中进行个人娱乐,所以不参与社交活动。
在活动理论看来,缺少参与就是不成功、不成熟的老年生活,但是对于该老年人本身来说,独处确是享受老年生活的一个过程,所以说,活动理论缺乏了对老年人个性的考虑。
②其次,活动理论倾向于忽视个体的生命历程,因而难以有效地解释个人的经历与老年期个人参与社会的程度的关系。
活动理论的支
持者认为,对于一一小部分老年人,通常是年事已高的老年人来说,脱离理论可能适用,但就大多数老年人而言,继续保持适度而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地维护他们的幸福观念。
但是,对脱离理论的批评者仍然指出,一些可变因素如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代际关系等可能比老年人的活动性与生活满意程度、健康、幸福等更为重要。
3.意义
在我国的老年社会工作中,活动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活动理论强调的是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活动与社会认同,而这正是我国老年人所缺少的,近几年经常强调的“老有所为”也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
因此,老年社会工作在实施中就应该重视调动老年人的活动积极性、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在我国,通常是在社区工作中嵌入老年社会工作,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建设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里插入一下关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介绍: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Community elderly day care center)是指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设施。
一般是白天入托接受照顾,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属于社区居家养老的一种形式。
照料中心为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开放,重点服务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等,社区内需要日间照料所有老年人。
大概分为有偿、低偿、无偿三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