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实践与认识及其规律知识点(总结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3.06 KB
- 文档页数:5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本文主要讨论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曾指出,“理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及其发展的认识。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只有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探索和再探索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经验的规律,不断发现真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真实性的标准。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而且人们提出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基于实践,贴近实践,反映实践。
如果一个理论不符合实践要求,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即要通过实践检验。
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证明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事实。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的深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性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全面认识。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相互联结的。
只有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深度,才能促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广度扩展。
而对事物的广度认识,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总结背诵版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
2、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其含义有二:(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2)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3、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4)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5、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作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2、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2)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
主体能力结构中的这些要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
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个层次,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发生着相互关系。
3、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对于实践的客体要从两方面去理解:(1)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的客观性方面;(2)客体又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
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在考研政治中,认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过程、真理的本质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具有关键意义。
认识论,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以及认识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我们要明白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意味着认识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主体积极主动地对客体进行加工和理解。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比如说,一个科学家要研究某种新型材料的特性,他必须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形成对这种材料的认识。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推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的颜色、形状,闻到它的香味,这就是感性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运用思维的抽象和概括能力,我们可以形成关于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材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是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是一元的,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同时,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考研政治知识要点归纳考研政治必备知识要点归纳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复习政治确实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因为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必备的知识重点,希望对大家有用!考研政治知识总结一、认识的发生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二、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考研政治知识重点中国近代重要会议(一)党的创建时期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研政治中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梳理一下这部分的知识点。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决定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接触事物的现象,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条件,如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研究方法等。
同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能由认识本身或主观标准来判断,只有通过实践,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比较,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二、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认识作为对客体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不是对客体的简单摹写,而是对客体的能动创造。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三、认识的过程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考研政治学知识点归纳考研政治学是考研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考研政治学知识点的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二、政治经济学1.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
2.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
3.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则。
3.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
五、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政治制度的类型。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
六、国际政治与外交政策1. 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和主要力量。
2.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
3. 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变革。
七、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发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2.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
3. 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的培养。
八、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目标。
2. 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治实践的深化。
3. 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结束语:考研政治学知识点的归纳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考生对各个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学的理论内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研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的归纳能够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考研政治学的知识点。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考研政治,作为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知识点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对这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3. 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
政治经济学:1.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2.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表现。
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2. 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3.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 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结束语:考研政治的复习是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深化对这些重点知识点的掌握。
希望以上的归纳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考研政治,取得理想的成绩。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认识论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认识论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原理【原理】实践是人们发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原理】人们在实践中要实现预想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客观联贯起来的特性,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方法论】反对用实践以外的任何东西作为检验认识正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3、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原理【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顽强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职,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以下是关于“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笔记: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2. 改造世界: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进一步的解释,请参考相关的教材、学术著作或请教专业教师。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2024考研政治冲刺背诵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其目标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上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知识点,考生在复习时要注重理解和记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应用。
同时,要注意时事政治的动态,了解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政策,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在背诵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分类记忆、联想记忆、重复记忆等。
此外,做题也是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练习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了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连接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认识内容和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
( 2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 实践的发展不断的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b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c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 3 )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4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 全面小康、民族复兴、供给侧改革全面小康、民族复兴是两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目标任务。
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22 年翻一番 2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3 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5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主要特点一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发展从经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便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考研政治归纳总结一)唯物论原理唯物论包括三个观点: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在物质观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和运动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强调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在意识观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指导改造世界。
同时,意识的正确与错误也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身体健康。
在实践观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都是相互依存的。
二)辩证法原理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在矛盾的不平衡性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贯通,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否定和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
矛盾的斗争性质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第五,内因和外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其中,联系和发展是两个基本特征。
联系包括世界的普遍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发展则包括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质量互变规律包括度的原理、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以及改变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包括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以及辩证的否定观。
对立统一规律则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四个四是指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以及现象与本质。
其中,现象和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以及现实与可能都是并列的关系。
形式和内容则是从属的关系。
在认识论方面,真理观是其中的一观。
其中包括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以及真理的价值性和客观性的原理。
政治实践知识点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政治实践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政治实践知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践知识,因此对政治实践知识的总结和探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政治实践的概念、意义,政治实践知识的特点、要素和价值,以及政治实践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影响等方面,对政治实践知识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政治实践的概念和意义政治实践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所进行的各种实际行动和活动。
这些实际行动和活动包括了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治争取、政治决策等等。
政治实践是一种抽象概念,其本质在于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参与等,而这些政治行为、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是社会、组织、政府和个人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过程。
政治实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实践是政治理论的实践政治实践是政治理论的实践,只有通过政治实践,政治理论才能得以验证和完善。
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而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这些都表明了政治理论是经过政治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证实的,政治实践是政治理论的重要基础。
2.政治实践是政治改革的动力政治实践是促进社会政治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政治实践,政治制度才能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通过不断的政治实践,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的,结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政治实践是政治发展的保障政治实践是政治发展的保障,只有通过政治实践,政治制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中国的政治实践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了政治实践,不断进行政治改革,保障了中国政治的发展。
二、政治实践知识的特点、要素和价值政治实践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治实践知识是具体的和实践性的政治实践知识是具体的和实践性的,它是由具体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政治实践知识是动态和变化的政治实践知识是动态和变化的,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组织、不同人群在不同的政治实践中所取得的政治实践知识是不同的。
考研冲刺复习阶段,考生要把时间用在重点内容上。
通过对真题的总结归纳,一些重要知识点,极有可能考察到,大家关注下。
实践与认识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A.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B.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A.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
阻碍作用;
B.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会影响社会发展。
考研政治:实践与认识及其规律(考点总结笔记)
(一)实践与认识
1.科学实践观
●发展
●中国哲学中,实践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中,康德:理性先天的道德行为、黑格尔:主体自我实现的精神活
动、费尔巴哈: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的社会活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整理的标
准,哲学在于改造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列宁:生活、实践的观点应是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总之,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中把握实践,揭示了实
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科学阐
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实践标准等问题,深刻揭示出实践
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意义
●客服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坚实基础
●为建立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应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变革
●第一次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人类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实践主客体关系
●实践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实践的基本结
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的双向运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
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
●人类能动性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3.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虽然坚持反应论,但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又本质差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的。
但是这种直观
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能动的反映;能动的反映论不仅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
具有实践所要求的能动性、创造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突出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手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统一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从认识到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
●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实践和认识的辨证运动,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这种统
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定义
●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若不依赖于
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
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寞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一元的是针对真理的客规内客而言的,但就真理的主观形式看,
真理的表现又是多样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即绝对主义和相对生义
●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速背的下认识,是对客观手物及其发展
规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
绝对的
●第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的
2.真理的检验标准
●哲学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克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
验其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路标准是确定性
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客体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的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要以真理为依据,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沉规律相一致,以人民群
众的蒂雲和利益为根本,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也是应当遵循的基
本原则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手价值本质的认识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標准,深价原则和沖
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
●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最特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活动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影响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辩证统一的
(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
●
●改造世界
●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一切从世界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3.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