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己有的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包含六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一一合作探究,实验验证一一表达交流,评价质疑一一总结概括,形成概念一一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每一次探究

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介绍: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环节要创设各种情境,包括生活情境、科学情境、知识情境,问题要由学

生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内容的不同,复习情境等。

提出问题的(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

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

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对问题的解决做一些必要的猜想和假设,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发展。猜想和假设不但要针对问题的答案,也应当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1)在猜想假设阶段,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②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③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④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2)在制定方案阶段,要注意的是: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

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

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②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

设计、再交流探讨一一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③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

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3、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看疑问,

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

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

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

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

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

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4、表达交流,评价质疑。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

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

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

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

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

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

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

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

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5.总结概括,形成概念。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

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真正

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声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

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振动”这个概念很少会出现在学生头脑中,

虽然他们也观察到了一些振动的现象,但他们却认为振动就是拍打、摩擦、敲击等许多方式中的一种。部分老师在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时,会让学生讨论或者

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可能建立起“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的概念。那如何让学生科学地建立起“振动”的概念呢?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多种乐器,让学生进行演奏。经过一一演示,学生发现这些物体发声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总结:这些不同的发声现象和发声的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比较能力、概括能力的一次提升。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振动”的概念靠拢。在“振动”

概念的提升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由表面的理

解进入到概念的提升。

6、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在讲“溶解”这一概念时,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

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注意问题: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

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

“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

I ,“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教

学活动结构由 3 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创设间题情境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I 司题情境,即给学生呈现具体的间题现象,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间题,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以“浮力”知识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物体,如铁块、木块、塑料块、冰块、铝块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真实的现象后,教师向学生

提出间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却漂浮在水面?这时,学生可能七嘴八舌地提出各自的看法。待学生平静后,教师提出:请大家想办法证明物体

沉浮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即让学生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例如给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容器和

各种用于实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以及天平、盛量水的量具和长度测量工具等。

然后让学生自主使用这些仪器和材料,自己根据不同的假设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个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阶段,学生在这时要积极思考,反复探究,

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实验反复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个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而不是提供思路和方法。当学生探究失败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变换假设重新探究,重新实验,直至提出并验证了正确的假设。

第三阶段:发现一概括阶段。当学生提出用相同体积的不同材料做实验,并

试图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时,便进入了发现一概括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独立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物体沉浮原因,并概括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阶段。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当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概括出实验所得出的一般结论。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

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搜集证据解决问题一

一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模块。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当然,这些课型的划分指示相对而言的,因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学生获

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都会包含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我们在划分时,主要看以哪种方法或途径为主。例如三年级上册《金鱼》一课,主要是

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特点,我们把它归为观察课。但这节课中“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实验。)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科学观察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

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的树木》就是典型的观察课。这一个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科学

概念:观察树木,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树木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流程一般为:

1.上节回顾,明确任务。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照片中的大树、回忆了记忆

中的大树。而且大家都认为如果我们带着想获得更多信息的目的去观察大树的话,我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就一起到校园中去观察一棵这正的大树吧。

2.讨论观察的方法和需要的工具。我们要去观察了,先来制定个计划吧。

我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一棵树木?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呢?我们观察到的信息怎么记录?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导论观察的方法和准备的材料。教师讲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记录大树的树皮。教师讲解、演示拓印树皮的方法。

3.实地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观察树木,教师做好指导。

4.整理交流。学生整理实验记录,并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5.归纳总结,实践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小组观察的树木的信息,总结

归纳出树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以上课例,我们发现观察课的基本的教学模式:明确任务一一一活动准备一一一自主观察一一一交流研讨一一一实践运用。

二、科学技术课

科学技术课是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的技术设计、技术制作,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制作小赛车》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技术课。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和制作小赛车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

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

1.明确设计任务。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新型的车辆的图

片,然后点明本教课的设计任务是设计制作一辆小赛车。

2.通过分析赛车上的设计,学习设计程序出示赛车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赛

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进行设计的一般程序。

3.技术设计。学习完设计的一般设计程序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小赛车的挑战任务是:车身长不能超过25 厘米;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我们在设计时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怎样延长动力作用时间?怎样减轻小车的重量?怎样减小有害摩擦?等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运用前

面所学的科学知识,完成设计的方案。

4.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制作。

5.展示评价。制作完成后,每小组选一名成员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制作的小

车。然后举行小赛车比赛,小组间相互评价小赛车的优缺点。对各组制作的小车的性能进行展示,各小组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实际的展示,反思自己的设计,对自己小组的小车进行改进。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明确任务一一一技术设计(掌握方法)一一一形成技能一一一展示评价。但在具体的某一课时,由

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不同,有时会把制作过程放在第二课时或

课外形成不同的变式。有的技术设计课中还会加入该项技术发展史的环节。

三、科学阅读课

科学阅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探究的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的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中培养学生鉴别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

息能力的课型。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阅读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

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会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

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根据教学目标,它的教学流程一般是:

1.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课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2.了解火山和地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和搜集的材料。

(2)汇报交流地震和火山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

3.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

分为地壳、地慢、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

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袖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

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4.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

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

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

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

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阅读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一一一猜想假设一一一阅读资料一一一整理资料一一一抽象概括。

四、科学讨论课

科学讨论课主要是围绕着科学问题,让学生展开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来获取科学事实,形成基本的科学概念,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讨论课。该

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

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根据教学目标,该课的一般教学流程是:

1.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学过的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区分哪些是陆生植物和水生

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2.了解植物的一生

(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2)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3.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

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3)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

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延一一一一通过上面的

课例,我们可以归纳出科学讨论课教学模式:提出问题一一一收集信息一一讨论

交流一一形成认识

五、科学实验课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它是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实验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观察一分

析现象一归纳结论一实践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各个“板块”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

了一些不同的变式。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就是一节典型的科学实验课。《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

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

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

了如下的教学“板块”:

1.概念的学习。通常科学探究都起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因此一般会将问题的提出作为科学实验课的起

始环节。但在《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中,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摩擦力与哪些因素

有关?但学生并没有摩擦力这一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中,首先就要

加入一个概念学习环节。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双新的运动鞋和一双旧的

运动鞋的鞋底,从而引出“摩擦”这一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体验活动,是学

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z.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学生在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后,教师和学生一

起讨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然后学生小组为单位测量自己的笔袋在课桌上拉动时

的摩擦力,教师把各组测量的结果写到黑板上。看到各组测量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同,而且相差比较大,学生很自然的会产生“为什么摩擦力大小不同呢?”“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在本节课中,由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有一些因素

不适合小学生研究。所以,本节课的教师采用课件出示高大、矮小对比明显的两位同学的照片和光滑、粗糙对比明显的照片,然学生根据生活中拉动同学滑行的经验进行选择。这样的假设的既体现假设合理性,又使学生的假设具有了明显的指向性,避免了其他无关因素对学生探究的影响。

4.新的问题的提出。在一般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中,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后,一般会进入实践应用环节,利用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和设计。但本节课作为单元整体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对于摩擦力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所以本节课的结尾不是对于研究结果的应用,而是通过课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在科学实验课一般的教学模式

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它的变式模式为:概念学习一一一实验操作一一一提出问题

一猜想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观察一分析现象一归纳结论-一新的问题。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除了有时会增加或减少一些板块的变

式外,有时因为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侧重于一般模式中某个板块的变

式模式。如:四年级上册《100 毫升能溶解多少实验》这一课教学模式就是侧重于

实验方案设计的变式模式;四年级上册《分离实验与水的方法》这一课的教学模

式就是侧重于实验操作的变式模式;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就是侧重与猜

想假设和数据分析的变式模式。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就是科学教学都会一定的规律可循,相同的课型的课,更会有更多相似的目标和结构,因此一般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的法。而具体的每一课,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它又会有一些小的差异,这些小的差异就会使这节课会在一般的模式基础上有所变化和侧重,从而形成不同的变式,也就是“教无定法”。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仅供参考)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 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 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 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 1 / 14

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 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固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向学生演示铁球受热膨胀和受冷缩小的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 2. 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 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己有的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 “探究一一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包含六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一一合作探究,实验验证一一表达交流,评价质疑一一总结概括,形成概念一一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每一次探究 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介绍: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环节要创设各种情境,包括生活情境、科学情境、知识情境,问题要由学 生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内容的不同,复习情境等。 提出问题的(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 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 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对问题的解决做一些必要的猜想和假设,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发展。猜想和假设不但要针对问题的答案,也应当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1)在猜想假设阶段,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②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③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④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2)在制定方案阶段,要注意的是: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 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 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 探究教学的结构: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与解释资料——问题解决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这一程序: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情景,向学生提出将要调查研究的领域。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广泛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已确认的问题,由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然后学生开始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分类等活动,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在了解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假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个人或小组共同实施方案(讨论研究,实验验证等),学生记录这一过程将手中的信息资料加工处理。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规律,或提出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用不同方法组织资料,解释资料,再一次进入探究过程。 探究教学与结论式教学比较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教学思想上,结论式教学认为科学概念、结

论是经过验证的,法则、定律是完备的,不可变的。探究教学认为科学概念是暂时的,可变的规律、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学目标上,结论式教学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发展,以学生记忆科学结论的多少为主要目标。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方法上,结论式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只讲教法,不讲学法,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或有关科学原则的教条。探究教学以过程为中心,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概念。 师生关系上,结论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是师“授”生“受”的形式。探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诱导、点拨、提供材料,帮助完善实验。 教学内容上,结论式教学偏重于系统化的分科知识,只讲结论,不讲或很少讲得到结论的方法。探究教学精选典型的范例性的探究实验,以探究性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引言 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探究 式教学模式正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本文将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意义。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和原理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操作实验、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 生主动探索、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深化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方法。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 1. 实验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引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学习 光的反射和折射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光线穿过玻璃棱镜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自主探索光的传播规律。 2. 问题导入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 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植物的茎向上生长?”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观察,引发他们对植物生长原理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3. 小组合作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织小组活动, 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可以

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调查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并形成报告,通过合作和讨论,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实地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地质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山区考察,观察山峰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等,从实践中加深对地质现象的认识。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 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培养了问题意识、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相互支持、交流观点和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独 立思考、主动发问,并且需要不断地调整探究步骤和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科学课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基本教学模式

科学课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基本教学模式 (讨论稿) 一、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因此,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关键环节之一。 1、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创设情境。 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鲜活的问题,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科学探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猜想和假设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假设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思维的一个跨越,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给学生再创情境,提供机会,使学生经历这一过程。 2、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要过早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以保护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3、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个体思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能去思考、去发现,而不提倡一开始就合作。 这个环节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考虑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主要是针对四五年级学生) 四、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观察、实验、操作)

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是实验探究计划的过程。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给他们时间与空间,充分合作探究新知。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要亲自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策略;同时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五、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在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初步作出自己解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检验、评价初步得出的结论,使个人的探究活动、探究方法成为集体的财富,使学生把对一般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但要用语言表达对学生来讲又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一般有如下环节: 1、请每一个学生都独立思考,把自己的发现尽可能多地收集起来。 2、请每一个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汇报。 3、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的要问,尽量不要重复)。 4、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此外,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让评价伴随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参与交流和评价的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有效参与度。要使学生在具有团体性质的评价、争议中发现差异,在思维碰撞中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构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目的。

科学课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 【导学一】(激趣导课)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方法:游戏、猜谜、回忆旧知、出示图片、小视频、开门见山。 教师:借助多种道具或活动、善于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 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 【导学二】(探究学习) 目的:通过探究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交流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将知识内化,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方法:紧密结合科学知识,通过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大胆猜想、亲自体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探究活动,力求突出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采用启发式谈话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维,将陌生、抽象的知识或者模糊的生活经验引向熟悉、直观、形象、具体,降低学习难度,体现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自己身边和老师准备的材料,通过亲身体验或者观看各种数字化资源,认识一些科学现象、理解基本的

科学知识概念。 【导学三】(班组讨论) 目的: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上一环节感知的知识变得更加深刻。 方法:分组探究活动或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掌握学生的研究动态,为后续的班级交流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听取学生的交流情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 学生:6人一组,分组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观察到的现象。 【导学四】(汇报展示) 目的:是上一环节的延续,展示学生对问题、知识的理解,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认知缺陷,突破教学难点。 方法: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学生发言,适时的提出错误或漏掉的知识点,引向正确结论的得出。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或讨论的结果,发言者围绕讨论中心,抓住重点,讲清道理,其它人做好倾听和补充。 【课堂小结或延伸拓展】 目的:对本课学习作以回顾 方法: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方面对本课进行小结。

六种探究模式及其案例

探究模式特点生物课程案例 学生中心的探究模式这是一种自由式的探究模式, 实施过程比较简单,只要为学生提 供理科某学科的背景信息让学生自 由地进行探索。 例如:高中生物课程的DNA的分子结构案例; (一)创设情境,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园区的 DNA雕像图为什么能成为高科技的标志。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生物体的核心作用。(二)理解上述问题后进一步引出它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它是怎样决定生物形状的?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相关问题。 (三)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沃森和克里克是怎样发现DNA的分子结构的。他们在发现的过程中有什么错误,是怎样改正的。第四,帮助学生整理所掌握的知识,最后带领他们回顾所查到的内容。 例如,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中, 第一阶段:教师为学生提出调查内容,即遗

施布瓦探究模式 1、这是一种结构化的实验室探 究模式,是以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的 工作为基础提出来的,一般认为主 要用于生物科学, 2、这种方法比自由探究模式具 有更多的限制,也更加清晰。 3、这个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必须 思考和判断与调查有关的方面。 传物质的发现实验过程,怎样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引导他们可以通过看书或其 他资料理解这一过程。 第二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问题结构 化确定问题的要点是运用何种方法确定的遗传 物质。 第三阶段:学生思考这一个实验过程,思考 实验过程是否有问题或却少辅助证明,以及与该 实验可能存在的不同实验结果。 第四阶段: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过程,通 过进一步的调查和数据的再组织来彻底证明遗 传物质的发现,DNA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在十年级的生物课上,史密斯女士开始教授关于传 染病的学习单元。她选择了这佯一个课题:50年代失败 的公共健康服务计划。学习的任务是分析计划为什么失 败。这次计划的具体内容如下: 公共健康服务组织试图采取革新措施改善村民的 健康情况。其中一项内容便是鼓励村民们饮用烧开的 水。饮用开水是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在这个有200户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引言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 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 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有助于激发幼 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和自主思考,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探究式 学习中,幼儿常常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幼儿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1. 以问题为导向 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教 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强调实践和实验 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和实验,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让幼儿亲自 体验和发现科学现象。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亲自种植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从中学习和理解植物的生命规律。

3. 鼓励探索和发现 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探索性的学习任务,让幼儿通过实践和观察,自主地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学习水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让他们亲眼目睹水的变化和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有效运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方法 1.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狗会汪汪叫?”,引发幼儿对动物声音的探索和思考。 2. 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如图书、实验器材等,帮助幼儿进行实践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扩展他们的学习内容。 3. 倡导团队合作和交流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幼儿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4. 注重反思和总结 在探究式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和结果,幼儿能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结语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式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式引言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探 究能力。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教学设计模式的概述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 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和教学策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二、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 1. 情境引入 情境引入是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实物 等方式,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和猜测。 2. 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是培养幼儿科学思维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 3. 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是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实验观察、模型制作等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来发现科学规律。 4.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相互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实践探究的 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炼出科学规律和知识,培养他们的归纳思维能力。 三、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 1. 激发兴趣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通过情境引入和问题提出,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2. 培养思维能力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综合发展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 社交和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四、教学设计模式的挑战 1. 教师角色转变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这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教学资源不足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精品文档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精品 文档(总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流派具有渊源关系。任何教学模式不管自觉与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托或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因此,可以说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的灵魂。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受多种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了认识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人的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的说来,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方法,贯彻“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探究式教学正是贯彻这一哲学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原来的认识结构基础上,通过深入探究,不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探究式教学影响重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构建他们的知识,更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多元智力理论。哈佛大学霍华德加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中把智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同时,他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智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至少包括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教学要成为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活动。研究型课程打破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载体,使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具有综合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而不单纯是竞争的关系。由于不同的智力领域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并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究教学模式引言 科学是一门富有探索精神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践探究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究教学模式,包括其定义、特点和优势,并提供一些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 一、实践探究教学模式的定义 实践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究活动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积极构建知识结构,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二、实践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 1. 学生主体性:实践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导向:实践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实践探究教学模式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包括实验室、户外探索、小组合作等。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和探究,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教师的角色转变:实践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 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三、实践探究教学模式的优势 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实 践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践探究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实践探究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探究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活动,掌握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方法。 四、实施实践探究教学模式的方法 1. 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求知欲。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 2. 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包括实验、观察、调查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培 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高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初探-最新文档

“科学探究,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科学教育不可或缺,探索精神弥足珍贵,因为它是通往真理之路。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早日实现自主,只有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而我们结合黄爱华老师大问题教学的研究,着力进行构建小学数学“科学探究,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个人觉得“科学探究,自主创新”教学更适合规律性知识的学习。下面以苏教版第九册教材“梯形的面积计算”为例,谈谈如何构建“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分层提问,促进科学探究 上课前一天老师针对“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挑战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问题(锦囊):一是大问题,二是粗线条铺垫问题,三是细线条铺垫问题。三个自主“锦囊”分别如下: 1.大问题:你如何想办法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2.粗线条铺垫问题:回想我们如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想办法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3.细线条铺垫问题: (1)回想我们是如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把第129页的梯形剪下来,看看哪两个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呢?

(4)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全班46个学生,选择1号锦囊的有18人,选择2号锦囊的有20人,选择3号锦囊的有8人。这样由难到易分层搭梯,提出恰当的问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尽可能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学习能力强、有挑战意识的学生往往挑战第一个问题。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会挑战2、3号有明确线索并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全体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实践,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课前进行了兴趣盎然的自主实践,科学探究,很多同学能够把图1转化为图2至图6。其中选择1号锦囊的18人中,转化为图2的有11人,转化为图3的有4人,转化为图4的有3人,转化为图5的有4人,有人转化为两个以上的图形,还有1人没做出来。选择2号锦囊的20人中,转化为图2的有12人,转化为图4的有1人,转化为图5的有2人,有人转化为两个以上的图形,还有5人没做出来。选择3号锦囊的8人中,转化为图2的有3人,有5人没做出来。 由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问题的外延越大问域越宽,越具有开放性与自由度,越具有挑战性,越能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留下充分的空间,学生想的方法也越多,创造性也越强。问题越具体,提示越多,挑战性也越小,方法也越少,创造性也越受束缚。也只有

生物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生物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的结构、功能、发展和演化等方 面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生物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将探讨生物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实践、发现和探究的方式,在生物课堂中引导学 生主动掌握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 原理和知识。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和观察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一种理性、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工作中 的问题。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新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和 探索知识。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二、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要实施生物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下是几个实施方法的介绍: 1. 设计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给出一定条件和问题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寻找答案。这种实践过程将锻炼学生的探索和合作能力。 2. 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案例或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疑问进行探究,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找出答案。 3. 创设情境学习环境 情境学习是指将学生放置在一个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学习和探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和观察,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是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生物学的课题,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的科研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结论: 生物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积极采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和探究中去。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物学人才。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模式引言: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阶段,实验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模式,旨在提供一种多样化、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直观体验式实验教学 直观体验式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育中常见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直接观察和体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学现象,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物体浮沉原理时,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水槽、浮球等实验器材,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变化,从而直观地理解浮沉原理。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将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来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条件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光照、水分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三、合作探究式实验教学 合作探究式实验教学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电路的搭建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和搭建电路,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和讨论来探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概念。 四、示范实验教学

示范实验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解释反应机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五、实践探究式实验教学 实践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将实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实验的一种模式。通过实际情境的模拟和实验操作的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例如,在学习水的沸腾时,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烧水壶,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煮水现象,理解水的沸腾原理和应用。 结语: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通过多样化、有效的实验教学,将科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需要探讨适合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本文将从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帮助教育工作 者更好地实施科学教育。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的选择对于科学教育至关重要。合适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科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 参与和自主探索。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并总结规律, 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模式。通过 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中也会互相促进、激励和批评,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 的理解和运用。 3. 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模式。通过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策略的运用 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外,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是科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1. 激发问题意识 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可以是真实存在的科学问题,也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问题意识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引导探索和实践 在科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索和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实地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践。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激发兴趣和乐趣 在科学教育中,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乐趣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有趣的实验、多媒体资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奇妙和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探究发现式教学结构模式

小学科学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 一、模式结构: 复习导入----观察实验----整理信息----表达交流----巩固运用 二、模式特点: 1、教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思考的能力,运用“动手操作---表象观察---符号记载”这一方式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2、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激情,运用“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这一方式提高学生思维拓展能力。 三、建构背景: 为解决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内容单调,通过构建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完善实验过程,启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分析,找出探究问题的共同特点。 四、理论依据: 1、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强调学生直接思维。 2、倡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借助和利用自己的知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不断充实知识结构。

3、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操作要领: 1、设置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探究的“问题信息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多个问题。努力创设教学情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2、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讲解—实验—小结。图例标本展示—观察理解分析---解答讲解运用。猜想—提问—讨论---实验验证等方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眼、口、耳、脑、手都动起来,使科学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注重观察方式。A、时间观察,如《控制铁生锈的速度》试管中的两枚铁钉,分别注入盐水和淡水,通过长时间观察,可以看到铁定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快,在水中生锈的速度慢。B、实物观察。如白色的米饭滴入碘酒,米饭变成蓝紫色。C、实验过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新的科学教育理念要转化成教育实践,不需依靠相应的教学形式来实现。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教孩子们“搞科学”,就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干预下,为孩子们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和学具,让他们在短短的40分钟内跨越人类几十年、几百年的科学进程。要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爱上科学、迷上科学,从而把他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我们科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一名科学的鼓手,以生动的语言、诱人的实验、巧妙的课堂教学计划,千方百计的吸引孩子们,引导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积累,常用的科学教学模式如下: 一、“四动”课堂教学模式 “四动”的含义是动眼、动脑、动手、动口。 1.动眼,即观察 观察是儿童认识大自然的开始,儿童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观察的钥匙,使他们在认识自然过程中自觉地掌握观察的方法,这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有效手段。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观察可分为独立观察和半独立观察。半独立观察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观察,重点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为后一步探究打基础;独立观察要求学生根据研究对象,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观察,是前一步观察的必然发展。 2.动脑,即思考 儿童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对“问题’做出假说。假说是人

们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出假定性的解释,他总是以观察到的事实为根据,以已知的知识为武器,经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推想出来的。它是科学研究中必经的过程,又是儿童认识事物规律必要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敢想、多想。学生想的多了,思路才能开阔,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思考才能合乎逻辑。 3.动手,即实践 这是继“假说“而来。由于事实材料不够充分,或由于已有知识不足以揭示问题的本质,或由于两者兼而有之,对假说难以验证,因此,必须经过亲自动手,一次次修正不圆满、不正确的地方,逐步达到经得起事实的检验的科学结论。根据教材内容,除了让学生动手实验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动手解剖、动手饲养、动手种植、采集…… 4.动口,即研讨 研讨,就是把动眼观察到的现象,动脑作出的假设,动手的到的科学结论,以学生为主说出来,包括课堂讨论、小组交流、个人发言、质疑问难式的辩论等。通过语言的交流,互相启发,从而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四动”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连续的整体,是动动相连,不可分开的。前动是后动的前提,后动又是前动的继续。当然,这里“四动”的表述只是为了形象、方便,实际上所有过程、环节都离不开动脑。 二、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模式 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她早年从事教育工作,20世纪40年代创立“探究——研讨”教学法,70年代后期开始多次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