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丹参酮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_丹参酮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4.25 KB
- 文档页数:4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也是中药丹参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发现丹参中存在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下面将对丹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1.化学成分: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丹酚酸D、绿原酸、丹参素等。
其中,丹参酮是丹参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2.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酮、丹酚酸等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丹参能够显著抑制炎性物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具有很好的治疗风湿和炎症相关疾病的效果。
(2)抗凝血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减轻血液凝结,从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丹参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抗肿瘤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酮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丹参酮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增殖和分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4)抗氧化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抗氧化应激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5)保护心脑血管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保护心脑血管功能。
丹参还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作用。
(6)调节免疫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抗体产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总的来说,丹参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作用使得丹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炎症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但是,丹参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及其临床应用的优化和安全性评价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蒋晓磊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对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具有保护心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冠脉循环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脑出血。
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肾功能衰竭、病毒性肝炎、早期糖尿病肾病等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总页数】4页(P137-139,134)
【作者】蒋晓磊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药学部,甘肃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56.2
【相关文献】
1.丹参酮ⅡA 磺酸钠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J], 林仁标;陈立军;陈赛贞;田自有
2.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J],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规范
治疗专家组
3.浅谈中药丹参中丹参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徐艳萍
4.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优势分析 [J], 黄定邦
5.丹参酮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梁勇;羊裔明;袁淑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丹参酮保护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进展丹参酮是丹参根中的一种脂溶性化合物,它作为中药中活血化瘀的代表药物,目前已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不断增多,近年来关于丹参酮在心血管保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研究发现丹参酮在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抗纤维化及抗心律失常等方面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丹参酮的认识,本研究主要综述了丹参酮在心血管保护作用方面的机制进展,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中药治疗理论。
标签:丹参酮;心血管;机制进展丹参是唇型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味苦,性微寒。
归心、肝经。
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1-3]。
丹参酮亦称总丹参酮。
是从中药丹参(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根)中提取的具有抑菌作用的脂溶性菲醌化合物,从中分得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等10余个丹参酮单体,经临床试用证明其治疗心绞痛效果显著,副作用小,为一治疗冠心病的新药。
现将丹参酮心血管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治疗心血管疾病及丹参药材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学者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对丹参酮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相关的增殖基因c-myc表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由于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在平滑肌细胞c-myc中出现明显的高表达,且伴有平滑肌细胞的明显增殖,而丹参酮恰恰可以抑制这种高表达现象,使c-myc表达呈现低水平状态,平滑肌细胞增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
从此研究中可以推断,丹参酮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而发挥出来的。
另有报道指出,脂质代谢的异常变化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血浆中TC、TG、LDL-C升高,HDL-C降低时,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害,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中LDL-C的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膜,促进血小板聚集,HDL-C的降低能够促进胆固醇逆转运,降低胆固醇在外周组织的沉积[5-7]。
[3]朱巧凤.鼻咽肿瘤放疗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0,7(6):83-84.[4]胡碧云.早期康复训练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张口困难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06,21(9):60-61.[5]张金桃.鼻咽肿瘤放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康复指导[J ].广西医学,2003.25(8)卷:1750-1571.[6]李萍.持续教育对鼻咽癌康复锻炼及效果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58.[7]张勇敏.鼻咽肿瘤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1.[8]李斌峰.开口器支撑锻炼预防鼻咽肿瘤放疗后张口困难[J ].实用医药杂志,2006,23(7):810.[9]黄虹.康复干预对放疗后鼻咽肿瘤患者放射后后遗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微创医学,2008,3(5):457-458.[10]龙碧霄.鼻咽肿瘤患者出院后康复教育初探[J ].广西医学,2003,25(4):658-659.[11]赵京文.张口功能锻炼预防鼻咽肿瘤放疗后张口困难[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5,14(3):199-200.[12]阎英.鼻咽肿瘤放疗后张口困难及嚼肌痉挛的咬合板治疗[J ].中国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8,2(6):42-43.[1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051.[14]陈明,曾祥发,赵充等.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张口困难及其影响因素[J ].癌症,2001,20(6):651-653.[15]吴永如,张永望.鼻咽肿瘤放疗前后张口变化[J ].中华放射肿瘤杂志,1994,3(2):154.(本文校对:林宝琪收稿日期:2010-12-24)丹参酮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王昕关键词:丹参酮;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综述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7.132文章编号:1003-8914(2011)-07-1514-04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丹参酮(tnshinone )在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 )中的含量较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是丹参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丹参酮的药理作用极其广泛,不仅具有天然抗氧化、心血管药理作用、性激素作用、脑血管药理作用及抗菌消炎作用,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本文对丹参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便促进中药丹参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丹参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理血药,为唇形科植物,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等功效。
丹参酮是中药丹参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或是醚、醇等有机溶剂的提取物,其中含有多种成分,总称丹参酮。
国内外对丹参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从中分离到15种成分,测定了结构式,并依次命名为丹参酮Ⅰ、ⅡA 、ⅡB ,隐丹参酮,异丹参酮Ⅰ、ⅡA ,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 ,丹参酸甲酯,miltirone ,salviol ,二氢丹参酮Ⅰ,丹参新醌甲、乙、丙。
研究表明,丹参酮类均含有邻醌或对醌结构。
由于醌类成分易被还原为二酚类衍生物,后者再被氧化又易转变为醌,在转变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同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容易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并作为生物反应的辅酶对某些生化反应起促进或干扰作用,表现出以抗菌作用为主,兼有抗炎、性激素作用。
近年其在心脑血管方面的作用及抗肿瘤作用正在不断深化研究,也被广泛应用。
本文对丹参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天然抗氧化作用丹参酮中丹参酮ⅡA 是一种有效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 相互作用的抑制剂。
它对DNA 的保护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消除脂类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DNA 加成物的生成,从而减少了后者的细胞毒性。
丹参酮能消除心肌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脂类自由基,使线粒体呼吸功能不受影响。
2抗菌作用2.1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房其年[1]对丹参10种成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
其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B 、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酮ⅡA 和二氢丹参酮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耐药菌株有较强抑菌作用,其中隐丹参酮作用最强,是其主要成分。
高玉桂[2]以总丹参酮进行体外及动物体内实验均证明,丹参酮对以金葡菌为主的急性感染,特别是对耐药金葡菌株有显著疗效。
2.2抗杆菌作用丹参酮及其单体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 )菌株有较强抑菌作用。
罗厚蔚等[3]的测定结果还显示,丹参酮及其单体对分枝杆菌607、溃疡分枝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3抗真菌作用丹参酮100μg /ml 时,体外可抑制铁锈色毛发癣菌和红色毛发癣菌的生长。
3抗炎作用高玉桂等[2]采用小白鼠作实验证明丹参酮局部应用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用动物模型经灌胃给丹参酮,结果显示丹参酮对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对慢性期炎症并无作用。
丹参酮能使大白鼠血中PGF23和PGE水平降低,这可能与丹参酮的抗炎作用机制有关。
高骥援等[4]应用琼脂糖玻片观察不同浓度丹参酮对白细胞的随机运动、趋化性研究发现:当健康人白细胞(5ˑ107/ml)与50ng/ml丹参酮共同孵育1h,可使白细胞趋化性发生明显抑制,而对白细胞的随机运动无影响。
若孵育时间连续19h,则5ng/ml 丹参酮足以使白细胞趋化性及随机运动均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抑制。
采用Smith琼脂糖微滴法测定4种不同剂量丹参酮对人白细胞化学运动影响的研究发现:一定浓度(10ng/ml以上)丹参酮能有统计学意义地抑制白细胞化学运动。
由此可以推测,丹参酮抗炎效应是通过这种抑制作用阻止白细胞过度的游出和集聚,防止溶酶体酶、氧化代谢产物过多释放,从而减轻组织损伤,以控制炎症发展,进一步证实了丹参酮的抗炎效应。
4性激素作用4.1雌激素样作用用子宫重量法及阴道涂片法可证明丹参酮有较温和雌激素活性。
李隆敏等[5]利用丹参酮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证明丹参酮有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化率,延缓或阻断绝经后快速骨丢失作用;并通过丹参酮治疗原发性痛经显示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含量有显著差异,说明丹参酮具有使泌乳素分泌减少的作用。
4.2抗雄激素样作用丹参酮对去睾丸大白鼠再给予丙酸睾酮呈明显对抗作用。
高玉桂等[6]用精囊和前列腺重量法证明丹参酮有抗丙酸睾酮作用。
利用丹参酮抗雄激素作用来控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产生,是其治疗痤疮机理之一[7]。
5心血管方面作用5.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简称DS-20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发现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c-myc高表达,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而DS-201能阻止这种作用,使c-myc表达水平下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提示DS-201可能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8]。
5.2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利用结扎狗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心肌梗死模型,静注DS-201,结果心肌梗死范围缩小,疗效非常显著。
冠状动脉内给药后同样显著缩小狗心肌梗死面积,其疗效与潘生丁相当[9]。
5.3降低心肌耗氧量阻断狗冠状动脉血流后,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其左室舒张压上升,而静脉注射DS-201的试验组则明显降低[9]。
说明DS-201可能通过降低左心室壁张力和心脏体积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血性冠心病的治疗。
5.4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徐长庆等[10]采用膜片钳全细胞式记录方法,观察了丹参酮ⅡA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L-型钙电流的影响。
结果证明,丹参酮ⅡA具有类异搏定样L-型钙通道阻断剂作用,可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
陶军等[11]利用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到缺血和再灌注前给予DS-201(5mg/kg)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后兔心肌中2,4-亚基二氧苯丙胺(MDA)的生成和减少心肌血清肌酸激酶(CK)的释放;同时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有消除作用。
由此推测消除氧自由基是丹参酮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买长江[12]用离体大鼠工作心模型,研究了丹参酮对心肌保护效果,并与异搏停对比,证实丹参酮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异搏停,作用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有关。
5.5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实验表明[9],DS-201对小鼠和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5.6预防心室肥厚作用长期应用丹参酮ⅡA可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酮ⅡA能降低心脏蛋白激酶C的表达有关[13]。
亦可能与丹参酮ⅡA降低了心脏PKG的表达有关[14]。
6脑血管方面作用王军等[15]通过凝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病灶性脑缺血,观察丹参酮对其血液发光学的影响。
结果丹参酮使血液超弱发光强度减弱,脑组织充血、水肿和缺血性坏死明显减轻,由于血液超弱发光性与氧自由基浓度的平方成正比,表明丹参酮有促进机体氧自由基的代谢、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减少脑损伤的作用。
7抗肿瘤作用7.1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有研究证实,丹参酮是丹参中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16]。
早有报道丹参可以延长Ehrich腹水癌小鼠的存活时间[17],对喜树碱、环磷酰胺的抗肿瘤活性有增效作用[18 20]。
后又报道对小鼠Ehrich腹水癌也有杀伤作用[21]。
用125-IUdR 掺入法证明丹参可以抑制肉瘤细胞DNA合成,表明丹参对肉瘤18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22]。
1991年,Wu Wu-lung等[23]对丹参的15种成分的抗癌活性进行了研究。
他们采用MTT法测定药物对癌细胞杀伤作用,比较了丹参酮类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205)和人喉癌细胞株(Hep-2)的细胞毒作用,发现其中某些成分(如丹参酮Ⅲ、Ⅺ、ⅩⅡ、Ⅹ、Ⅸ及Ⅵ等)在1μg/ml浓度下对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
丹参酮类有着广泛的菲醌结构是其细胞毒作用的基础,其中菲环结构与DNA分子相结合,而呋喃环、醌类结构可产生自由基引起DNA损伤,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
7.2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是癌肿治疗研究的新途径,它与传统化学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为正常细胞或接近正常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且少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故与其它抗癌药物相比有较大优越性,由此而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24]。
1986年,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成功,大大推动了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进展[25]。
但维甲酸相关综合征及快速发生的耐药性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