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考地理七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复习作业手册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3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直觉认识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及月亮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实践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直观看到:人造卫星拍照3、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①麦哲伦环球航行②看帆船出现的过程(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③月食现象④地球的卫星照片⑤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个正球体。
6、地球仪的组成:地轴,点和线。
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7、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形状圆(与赤道平行)半圆(连接南北极点)长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其中赤道是最长纬线圈经线长度都相等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纬线相互平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度数划分范围: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各为90°)规律: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范围:0°~180°(东西经180°是重合的,称180°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起始线。
)规律: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其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字母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0°经线以东是东经,用“E”表示0°经线以西是西经,用“W”表示重要的经纬线①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N都在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南纬S都在南半球)。
①东半球与西半球划分界线:20°W和160°E构成的经线圈(经线圈:东经经线+西经经线=180°)西半球经度包括:160°E——180°——20°W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极:对着北极星方向,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与北极对应,是地球的最南点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也叫子午线。
《地球和地球仪》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及基本结构,理解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加深学生对经度、纬度的认识,能通过地球仪正确读取基本地理坐标。
3. 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作业内容1. 地球基本知识复习学生需完成对地球形状、大小、自转与公转等基本知识的复习,并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或知识树,概括出这些知识的逻辑关系。
2. 地球仪的认知与使用学生需通过课本、网络资源等途径,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功能,并尝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
3. 经纬度学习与练习学生需掌握经纬度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如绘制指定经纬度的位置图,或通过经纬度进行地点定位等。
4. 小组讨论与展示学生需分组讨论地球的地理特征和重要性,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三、作业要求1.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保证质量。
2. 复习内容需结合课本知识,并辅以适当的网络资源进行拓展。
3. 地球仪的认知与使用部分需结合实物或图片进行说明,并附上使用心得。
4. 经纬度学习与练习部分需独立完成,并附上答案及解题思路。
5. 小组讨论与展示部分需积极发言,展示内容需清晰、有条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质量及创新性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作业的整洁度、解题思路的清晰度等。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2. 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
3.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将通过个别辅导或课后答疑的方式进行解决。
4.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积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不仅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的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⑹特殊的经、纬线①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特殊经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赤道4、利用经纬网定位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球和地球仪》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及基本结构,理解地球仪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以及各大洲和各大洋的地理位置。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空间感知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掌握:(1)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中关于地球形状、大小及结构的部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
(2)预习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理解其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2. 七大洲四大洋练习:(1)通过绘画形式,让学生在白纸上绘制七大洲的分布简图,包括大陆边缘及轮廓等。
要求不参考地图资料独立完成。
(2)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需自行总结出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相互关系,并绘制简要的分布图。
3. 课堂互动讨论:(1)组织小组讨论,每组学生讨论地球仪的用途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七大洲和四大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文化等方面。
三、作业要求1. 绘画作业:绘画需用铅笔或水彩笔完成,要求线条清晰、颜色鲜明。
绘画完成后需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如各大洲或四大洋的名称等。
2. 文字作业:学生需在作业本上记录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理解和总结,要求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3. 小组讨论:小组内每位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下讨论要点和结论。
每组需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展示讨论成果。
4. 提交时间:所有作业需在下次上课前一天提交至老师处。
四、作业评价1. 绘画作业评价:根据线条清晰度、颜色搭配、以及洲洋名称标注的正确性进行评价。
对于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
2. 文字作业评价:根据语言流畅度、逻辑清晰度及内容的正确性进行评价。
对出现错误的观点和内容给出纠正和建议。
3. 小组讨论评价:对积极参与讨论并有效推动讨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代表展示的内容进行准确性和完整性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表扬优秀作品,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
2.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5.经线的特点:连接南北两极,每条经线长度相等,可围成半圆,指示南北方向6.纬线的特点:与经线垂直相交,每条纬线长度不相等,可围成圆,指示东西方向7、经度分东经和西经,0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和1800经线8、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0W和1600E(读做西经200和东经1600)9、纬度分北纬和南纬,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北纬和南纬的分界线是:00纬线(也叫赤道)10、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也叫00纬线)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3月21 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6月 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9 月23 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3、地球是个球体,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4、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5、地球五带中,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南、北温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带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2、地图上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是: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
地球和地球仪
一、选择题
1.[2016·凉山州] 下面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B.经线长度不相等
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
[2016·广元] 读下图,完成2~4题。
图1-9
2.图中C点的地理坐标是( )
A.0°,20°W B.0°,30°W
C.30°N,30°E D.90°N,20°E
3.A点位于B点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4.若今天是1月30日,此时关于图中A、B、C三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昼夜等长
B.C地昼夜平分
C.A地与B地相差10小时
D.B地昼短夜长
[2017·青岛]读“经纬网图”,完成5~6题。
图1-10
5.图中四个阴影区域的实际面积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6.对图中四个阴影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全部位于西半球中纬度地区
B.乙全部位于西半球北温带地区
C.丙位于北半球热带地区
D.丁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2017·内江]一不明物体坠落在(62°N,65°E)的地方。
下图为经纬网图,据此完成7~9题。
图1-11
7.要寻找不明物体,应到(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不明物体坠落在( )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北半球
C.西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北半球
9.从内江(30°N,105°E)出发到图中四地考察,距离最近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0.[2017·宿迁]读“经纬网图”,关于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1-12
A.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B.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
C.小兰所在的地方气候终年寒冷
D.小明所在的地方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
二、综合题
11.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13
(1)A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B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
(2)C、D两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___点;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点。
(3)A点位于B点的________方向。
(4)A、B、C、D四点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点。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本题考查经纬线及半球的划分。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指示南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和160°E。
2.B 3.A 4.B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球的公转及其相关知识。
第4题,此时处于北半球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间,A地昼短夜长;C地赤道昼夜平分;A、B两地间相差两个时区;B地在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
5.C 6.D [解析] 本题组考查经纬网图的判读。
第5题,纬度越低,面积越大。
图中甲=乙,乙<丙,丙>丁,丁<甲。
第6题,图中甲位于东半球中纬度;乙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且位于北温带;丙位于南半球,兼跨热带和南温带;丁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7.C 8.B 9.C [解析] 本题组考查经纬网地图的判读。
第7题,从不明物体坠落地的纬度看,62°N位于赤道以北,排除②地和④地;从其经度65°E,排除在西经度区的①地;验证③地,符合(62°N,65°E)。
第8题,不明物体坠落在62°N,故坠落物在北半球;65°E位于20°W向东至160°E之间,属于东半球。
第9题,把内江(30°N,105°E)点在图中相应位置可知,内江位于我国西南部,观察内江到四地的距离发现,内江距离③地最近。
10.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纬网图及地球运动的分析判读能力。
小刚站在赤道上,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小红位于西半球;小兰位于热带,终年炎热;小明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没有直射机会,太阳不会照射在头顶上。
11.(1)(30°N,60°E)(0°,90°E)(2)CD
(3)西北(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