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备课的有效性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备课的有效性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有效性,所以才会有名师说“对于一节课来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对于一堂课来说,则只用了15分钟。”所以,在课堂上,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设计,还是在一些教学细节上,“旁观者”们看到的只是挥洒自如,只有“当局者”才知道,在课堂上轻松随意后面,教师为了准备这一节课该付出多少的心血——何况,还要知道怎样的准备、怎样的设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远的目标。所以,我想以“如何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为主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从关注教参、课本向关注学生转变。

到底备课应备什么?教师应该准备什么?引起了有思考的老师的层层思索。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则必然无效。然而,反思我们的教学,则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的很辛苦,但学生学得不快乐。“教师很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备课的有效性不大。这是由于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了解学生包括很多的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了解学生喜欢的听棵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等。要想使我们的教学顺利而有效的进行,就要更多的了解学生。

新教材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在备课时也要充分了解学生,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我在备《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先调查了一下学生,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每天都在吃各种各样的水果,但却从来不自己削水果,更不可能发现水果中的秘密,所以最后我设计了拓展作业,让学生回去后自己试试切水果,比比平常的切水果和横切水果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中开拓了思维。

在备课时,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进行了解。

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后,需好好分析学生。分析学生包括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等,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于教学。我想分析学生要与分析教材同步进行,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把备学生与备教材结合起来。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学生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

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处理好文本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因为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

“教”是为“学”服务的,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开展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从设定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向拟定具体的、可实现的教学目标转变。

教学目标是备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每每备一节课分析教材之后就是制定目标了,可见制定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因为它是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所以它起到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教学目标往往是以具体的行为来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陈述了教师讲授或学生学习的具体技能、任务、内容和态度。因此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学目标可以知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通过目标确定学习结果的类型以及所处的阶段,然后就可以设计教学方法了。教学目标还可以知道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上好一节课或听了一节课之后评价的标准有很多,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唯一最可靠最标准的。如果一节公开课,学生思维很活跃,参与程度很高,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可是学生没有得到新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这节课也就只能算是练习课。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时必须首先考虑课的目标。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是在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没有目标或目标不甚明确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没有意义的。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研究教学目标。那如何设计有效教学目标呢?

1、要使教学目标的成功落实,最重要的是把目标整合优化。所谓“整合”,就是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1)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整合。(2)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整合。(3)各级目标的整合。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全面。要求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目标的表达要准确和明确。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知识目标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4、目标的设计应具有是可测量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生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5、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6、目标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发展性。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只有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从滥用教学方法、媒体和学习形式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使用转变。

在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和学习形式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合作学习等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挑战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帮助学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明确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给出小组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中不仅要求这个小组能完成某个任务,还要求全体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合作,能有共同的进步,从而使小组成员不仅自己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尽力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取得成功。教师在评价学习成果时,除了评价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对错,还要对组内的合作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对小组中是否每个人都有了进步作出肯定,这样的评价机制能激励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尽心尽力,努力在完成小组目标的同时使自己获得较好的个人评价。其次,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那么小组讨论,只能是组内优等生的“一言堂”,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使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而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会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总之,只有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第三,要充分发挥小组中核心人物的作用。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可以由教师指定组内的优等生,也可以由学生群体认定,或是由学生自发认定(同等生合作时适用)。这个核心人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组织组内的成员有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个组员都有表达的机会,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要善于引导组员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相同,哪些与自己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要善于总结组内成员的各种不同意见,在全班交流中担任“代言人”,全面反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实验仪器。模型标本等)和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总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门教学艺术,不能盲目地运用。运用时,需精选有益的信息,避免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出现虽然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