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至两晋时期的水灾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的天灾与灾害防治中国古代的天灾与灾害防治,是一个广泛的话题。
古代的中国人经历了许多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地震、火灾、瘟疫等等,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曾非常重视天灾和灾害的防治。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天灾和灾害防治措施。
一、洪水灾害和治水措施洪水对古代中国是最为普遍的灾害之一。
历史上,洪水往往造成重大的伤害和死亡,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由于古代中国的水利设施的不完善,洪水和水灾频繁发生,为了应对这种自然灾害,中国的政府和百姓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治水措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三绝策”。
这个策略的具体内容是:一是绝源,即在河道上游设置水库、堰坝等水利设施,以减少洪水的来势;二是绝中,即在河道中游设置堤坝、挡水墙等设施,以减缓洪水的流速和压力;三是绝口,即在河道口安装闸门、水门等设备,以减少洪水流入下游地区。
这种“三绝策”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被多次采用,如唐代的郑成功、明代的李时中等人都曾成功地治水。
二、旱灾和灌溉技术旱灾对古代中国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在古代中国,由于缺乏现代水利技术的支持,大范围的旱灾往往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应对旱灾,古代中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最重要的就是灌溉技术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的灌溉技术主要有引水、旋风灌溉和排灌三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引水。
引水是指利用山泉、溪水等地下水源为农田灌溉,也称山泉灌溉。
古代中国的引水技术非常先进,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梳田引泉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方,挖开渠道引水到田地进行灌溉。
在隋唐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叫做“龙门引泉法”的技术,这种方法采用了水力学的原理,利用高山上游的水力作用,将水引入田地,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三、瘟疫和医疗卫生瘟疫是古代中国最为可怕的灾害之一,尤其是在战争时期,瘟疫死亡率更是高居不下。
汉朝的洪灾赈济:减免赋税是最常见措施两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其中水灾尤其频繁发生。
对于两汉时期的水灾次数的统计说法不一,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的数字是76次,其他学者诸如陈业新先生的统计数字为105次,而杨振红先生的统计数字是78次,学者甄尽忠统计为92次,相互不一。
但可以确定的是,两汉时期的洪涝灾害频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频繁的水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惨重的损失。
在水灾发生后,为了安抚灾民、保障民生和社会秩序,两汉政府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赈济措施,一旦水灾发生,就会按部就班地启动救灾程序救济灾民、恢复生产。
水灾过后,人民的生活往往陷入了绝境。
为使失去生计的灾民能够度过暂时的难关,以保存民力,两汉时期的朝廷政府按照灾情发生程度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方法。
学者甄尽忠在相关著述中总结了两汉时期政府对于水灾赈济的一些做法。
减免赋税是两汉时期水灾发生后最常见的赈济措施。
政府根据受灾的程度,全部或部分免除赋税,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关于此类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
鸿嘉四年,因关东连年大水,汉成帝下诏:凡“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万,勿出租赋。
逋贷未入,皆勿收。
”绥和二年秋,因河南、颍川郡水出,汉哀帝下诏:“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国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永元十四年,汉和帝诏:“兖、豫、荆州今年水雨淫过,多伤农功。
其令被害什四以上皆半入田租、刍稿;其不满者,以实除之。
”延光元年,京师及郡国二十七因雨成灾,汉安帝下诏:“又田被淹伤者,一切勿收田租。
水灾发生后,人民的家园被毁,无法在当地继续生活,两汉时期的政府就已经开始采取移民就食的方法赈济灾民了。
移民就食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救灾办法之一,由于运输赈济的粮米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政府往往组织灾民向未遭灾、有粮食储备的地区移民逃荒,并派官员沿途护送,到达目的地后再发放粮食救济灾民,或向地广人稀之处移民,到达后给予赈济、发放田亩使其安家。
雨水与中国古代灾害预防与救灾工作中国古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人们在面对种种灾害时必须要有灾害预防和救灾的工作。
其中,雨水的管理和利用在古代灾害预防与救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雨水的管理和利用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灾害预防与救灾工作。
一、雨水的管理古代中国人民深知雨水对农田和人民生命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灾害预防和救灾工作中对雨水进行了管理。
雨水的管理包括水利工程和排水系统建设。
首先,古代中国人民精通水利工程。
他们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来引导雨水,并将其用于农业灌溉。
例如,在北方干旱的黄河流域,人们修建了众多的水渠和灌溉系统,将雨水引导到农田中,以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仅增加了农田的灌溉量,还可以减轻雨水可能带来的洪水灾害。
其次,古代中国人民建立了排水系统来避免雨水灾害。
他们挖掘大量的渠道和池塘来收集和排放雨水。
这些排水系统不仅可以减轻涝灾的影响,还可以缓解城市内部的积水问题。
例如,古代汴京(今天的开封)就是通过灌溉渠道和排水系统来保护城市免受洪水侵袭。
二、雨水的利用古代中国人民还善于利用雨水。
他们将雨水用于农业生产、城市供水和干旱地区的补水。
在农业生产方面,人们利用雨水来灌溉农田。
在没有现代化灌溉设施的情况下,农民会利用土地的坡度和高地来引导雨水到田地中。
他们懂得如何控制排水渠道,使雨水在田间流动,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水分。
这种利用雨水的方法被称为“田间灌溉”。
而在城市供水方面,古代中国城市也建有各种水库和水塘,用于储存雨水。
当城市面临缺水问题时,人们可以用这些储存的雨水供城市居民使用,从而解决饮水问题。
此外,在干旱地区,人们还将雨水收集起来,储存在特制的水井或地下水库里。
这些储存的雨水可以在干旱季节提供给居民饮用和农田灌溉,从而帮助他们渡过干旱时期。
综上所述,雨水在中国古代灾害预防与救灾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排水系统的管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了雨水灾害。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根据材料一“收孤苦无靠者”、“收养流浪贫民”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送入教养院”得出救济弱势群体;根据“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可知救济弱势群体,尤其是流浪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能促进政权认同。
第二小问异同,相同之处,从救济主体、方式、内容、保障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依赖于政府财政”和材料二“英国颁布济贫法”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明初设养济院”、“设栖流所”和材料二“教养院”、“ 贫民习艺所”得出设置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一“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和材料二“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一“主要有灾荒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得出因类而异;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得出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2)结合“福利国家”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
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
(2019·邹城高三月考,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中国古代的历史灾害与救灾中国古代是一个灾祸频仍的时期,不同的灾害给中国的土地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困扰。
然而,在这些灾害中,中国人民也展现出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救灾措施。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灾害以及人们如何应对和救助的情况。
1. 暴雨洪水在古代中国,暴雨洪水是一种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山脉众多,暴雨一旦发生,往往会导致河流泛滥,土石流和山洪爆发。
这种情况不仅对农田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还经常给居住在河岸附近的人们带来生命威胁。
为了应对洪水,古代中国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们修建了一些防洪工程,比如堤防、水库和水渠系统,以便更好地控制水流。
其次,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保护方法,如修建梯田和水稻田,以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一些勇敢的水手还会奋勇救援,使用小船和船桨来救济被困人员。
这些努力有助于减轻洪水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干旱饥荒干旱和饥荒也是古代中国经常遭受的厄运。
由于中国的气候多样性,一些地区在某些季节会发生持续干旱,导致农作物无法生长,人们饥于口粮。
古代中国人民面对干旱饥荒时,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救灾方法。
首先,他们会积累粮食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一些地区还创造了一种称为“护粒”的制度,通过减少耕地上的耕种面积,储备更多的粮食。
其次,他们还会组织浇灌活动,利用有限的水源,将水引入农田中,增加作物的产量。
此外,政府还会采取减税减租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3. 地震灾害地震是古代中国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中国位于多个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频繁。
在古代,地震常常导致房屋倒塌,造成大量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地震,古代中国人采取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
首先,他们利用传统建筑技术,如“斗拱”、“悬山”等,使房屋更加稳固。
其次,他们还发展了地震预警系统,用于提前发现地震迹象。
一些勇敢的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进行救援行动,搜救被埋压的人员。
4. 瘟疫和疾病除了自然灾害外,古代中国还经常受到各种瘟疫和疾病的侵袭。
洪水灾害的历史背景与防治措施洪水是由降雨、融雪等因素导致水位上涨而引起的灾害,是人类最早遭遇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中国的历史上,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损失。
本文将介绍洪水灾害的历史背景,分析导致洪水灾害发生的因素,并探讨防治洪水的措施。
一、洪水灾害的历史背景中国的洪水灾害可追溯到古代。
在史前时期,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出现了多次的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在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禹治水和伏羲治水等传说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也都有广泛的传说。
古代中国的洪水灾害往往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因为这两个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区域,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洪水灾害给这两个流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影响深远。
二、洪水灾害发生的原因洪水灾害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由于极端气候和天气因素、人类活动以及水文因素等。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这是洪水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外,人类的活动也是导致洪水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巨大的人口和区域增长,导致城市和人类活动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地表水循环方式的改变,使得城市和农村区域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
三、防治洪水的措施目前,防治洪水的措施主要有三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染治理和提高民众的意识和应急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河道治理、大坝建设、排水系统建设和防洪墙路建设等。
这些工程能够有效地减少洪水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同时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客观保障。
污染治理是另一个重要的措施。
成千上万吨的废水、废气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对河流的水质和生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开展污染治理是防治洪水的必要步骤。
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应急能力,是防治洪水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普及有关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加强社会联动等,是提高公众应急能力的必要手段。
结论总之,洪水灾害历史深厚,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类因素。
古代治理水患的措施一、水利工程建设中国古代采取了多项水利工程来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这些工程包括:1.防洪堤:漕渠的两岸通常建造了坚固的防洪堤来阻挡洪水。
这些堤岸经过外掩法的设计,弯曲成多个弧形,这样可以减少洪水水流的冲击力。
2.河道疏导:通过疏浚河道,拓宽河床,加深河槽等手段来提高河流的排水能力,减少洪水的滞留。
3.渠道引水:修建渠道将洪水引导到可容纳的地方,同时将农田用水引入灌溉,起到双重的治理作用。
4.河岸固防:修筑岸堤,通过加固河岸来防止水流冲蚀河岸,减少水患发生的可能。
二、水利管理1.水官制度:古代建立了相应的水利管理机构,设立水官专门负责管理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护,并负责监测水位的变化、洪水的预警等任务。
2.水利管理法规:制定了一系列水利管理法规,规定了灌溉秩序、水利税收等相关事项,强调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与管理,防止过度开采与浪费。
3.水利税收:古代朝廷对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护实行了税收制度,通过对水工的征税来提供资金支持水利工程的建设。
三、防汛准备1.民间组织:古代人们意识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建立了一些民间组织来应对洪水,如米船组织、保群组织等。
这些组织通常由当地村民自愿组成,协助进行河槽清理,修补河堤等工作。
2.抢险队伍:根据洪水的预警与预测,古代政府会组织抢险队伍,提前做好准备,以便能在洪水来临时及时进行抢险救援,尽量减少损失。
四、水文观测与预警1.水文观测:古代开始在重要水系河流上设置水文测站,使用简单的测绳与刻度板来测量水位的变化,以便及时预判洪水的形势。
2.河水预警:当洪水水位超过警戒线时,通过吹响警报等方式向周边地区发出河水即将泛滥的预警信号,以便民众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综上所述,古代治理水患的措施包括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管理、防汛准备以及水文观测与预警。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古代人们有效地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保障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而这些古代的治水经验也为今天的洪水防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㊀2019年1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陇东学院学报Nov.2019㊀第30卷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Vol.30㊀No.6㊀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异的处理对策李晓梅(陇东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ꎬ甘肃庆阳745000)摘㊀要:魏晋南北朝是灾异多发期ꎬ处理灾异便成为这一时期朝政的一个重要方面ꎮ在处理灾异方面ꎬ魏晋南北朝各政权采取两种措施ꎬ一类是举贤纳谏㊁治理刑狱㊁赈济灾民㊁弛山泽之禁等务实性措施ꎻ另一类措施就是务虚性措施ꎬ如下罪己诏㊁转嫁灾祸㊁听取直言㊁减少用度等ꎮ灾异说在限制君权㊁与民休息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ꎮ关键词:魏晋南北朝ꎻ灾异ꎻ措施中图分类号:K23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 ̄1730(2019)06 ̄0075 ̄04收稿日期:2019 ̄03 ̄23作者简介:李晓梅(1983 )ꎬ女ꎬ甘肃兰州人ꎬ讲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㊁文化产业的教学和研究ꎮ一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灾异祥瑞灾异思想由来已久ꎬ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ꎬ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体现ꎮ灾异ꎬ灾是指灾害ꎬ异是指怪异ꎬ二者有轻重之分ꎮ西汉董仲舒认为: 灾者ꎬ天之谴也ꎻ异者ꎬ天之威也ꎮ谴之而不知ꎬ乃畏之以威ꎮ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ꎬ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ꎻ谴告之而不知变ꎬ乃见怪异以警骇之ꎻ警骇之尚不知畏恐ꎬ其殃咎乃至ꎮ [1]可见ꎬ异是比灾更为严重的ꎮ灾异主要有地震㊁山崩㊁日食㊁月食㊁星陨㊁大风㊁大水㊁旱灾㊁蝗灾㊁鸡祸㊁服妖等ꎮ根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ꎬ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ꎬ各种灾异㊁灾害现象频繁发生ꎮ根据有关文献记载ꎬ魏晋南北朝360多年的历史中ꎬ灾异发生之频繁为历史上所罕见ꎮ两汉灾异次数共为906次ꎬ魏晋南北朝为5420次ꎬ隋唐为724次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灾异次数比两汉㊁隋唐都要多[2]ꎮ天象变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有重要比重ꎮ«魏书 天象志»载: (高宗兴安)三年二月壬子朔ꎬ日有蚀之 [3]2335ꎮ同书同卷载: (孝静武定)七年九月戊午ꎬ月在斗ꎬ掩岁星 [3]2384ꎬ天象变异没有具体的损失ꎬ但是地震㊁大水㊁大旱等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ꎮ 显祖天安九月ꎬ州镇十一旱饥......后岁夏ꎬ旱ꎬ河决ꎬ州镇二十七皆饥ꎬ寻又天下大疫 [3]2411ꎮ 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十月ꎬ大旱民饥 ꎮ[4]910每当社会出现灾异ꎬ都会对统治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ꎬ引发恐慌ꎮ所以这一时期各政权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灾异的处理ꎬ采取措施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ꎮ二㊁灾异出现后的对策(一)务实性措施1.赈济㊁安抚灾民大旱㊁水灾㊁蝗灾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大量流民和严重的社会问题ꎬ所以为了缓和社会矛盾ꎬ统治者一般会采取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去解决这些矛盾ꎬ其中积极救灾就是表现之一ꎮ«魏书 高祖纪»载: 十月二日丁亥ꎬ诏曰:朕以寡薄ꎬ政缺平和ꎬ不能仰缉纬象ꎬ蠲兹六沴ꎮ去秋淫雨ꎬ洪水为灾ꎬ百姓嗷然ꎬ朕用嗟愍ꎬ故遣使者循方赈恤ꎮ [3]152北魏高祖拓跋宏认为出现洪水这样的灾害是因为他 政缺平和 造成的ꎬ所以派遣使者到各处去赈济灾民ꎮ太和二十年ꎬ 以南北州郡旱ꎬ遣侍臣巡察ꎬ开仓镇恤ꎮ [3]2369 神瑞中ꎬ并州饥民游食山东ꎬ诏几领众镇博陵之鲁口以安集之ꎮ [3]7262.减轻赋税拓跋宏时期曾下诏: 朕政治多阙ꎬ灾眚屡兴ꎮ去年牛疫ꎬ死伤太半ꎬ耕垦之利ꎬ当有亏损ꎮ [3]144耕牛在农业社会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ꎬ与国计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ꎬ历朝历代对耕牛都非常重视ꎬ57视为耕稼之本ꎮ拓跋宏时期发生牛疫ꎬ所以下令减轻赋税ꎬ减轻百姓的负担ꎮ3.减刑法ꎬ理冤狱灾异发生后ꎬ为了体现统治者的宽厚仁德ꎬ统治者最常用的措施就是减轻刑罚ꎬ治理冤假错案ꎮ«周书 武帝纪»上载: (保定元年)秋七月戊申ꎬ诏曰:亢旱历时ꎬ嘉苗殄悴ꎮ岂狱犴失理ꎬ刑罚乖衷欤?其所在见囚:死以下ꎬ一岁刑以上ꎬ各降本罪一等ꎻ百鞭以下ꎬ悉原免之ꎮ [5]65北周武帝保定元年七月出现大旱ꎬ武帝认为是由刑狱不当造成的ꎬ所以他减轻刑罚以 答天谴 ꎮ«魏书 肃宗纪»载: 癸未ꎬ诏曰:攘灾招应ꎬ修政为本ꎬ民乃神主ꎬ实宜率先......况今炎旱历时ꎬ万姓凋敝ꎬ而不抚恤穷冤ꎬ理决冤狱ꎮ可严敕州郡ꎬ善加绥隐ꎬ务尽聪明 [3]230ꎮ«北齐书 薛琡传»载: (正光中)时以久旱ꎬ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ꎬ理问冤滞ꎮ [6]这两则史料则说明ꎬ皇帝认为出现大旱的原因是因刑狱不当造成的ꎬ所以严加理冤ꎮ4.举荐贤才在封建专制政治条件下ꎬ大臣干政要冒极大风险ꎬ而灾异学说为他们表达政治愿望提供了方便条件ꎬ大臣们可以利用灾异举荐官员ꎮ«宋书 五行志»载:魏文帝黄初四年五月ꎬ有鹈鹕集灵芝池ꎮ案刘向说ꎬ此羽虫之孽ꎬ又青祥也ꎮ诏曰: 此诗人所谓污泽也ꎮ«曹诗»刺恭公远君子ꎬ近小人ꎮ今岂有贤智之士ꎬ处于下位ꎬ否则斯鸟胡为而至哉?其博举天下俊德茂才ꎬ独行君子ꎬ以答曹人之刺ꎮ 于是杨彪㊁管宁之徒ꎬ咸见荐举[4]941ꎮ魏文帝时期有很多鹈鹕鸟集于灵芝池ꎬ所以曹丕认为是他 远君子ꎬ近小人 的惩罚ꎬ所以让大臣举荐有贤德的人ꎬ杨彪㊁管宁等有才能的人都被举荐了ꎮ«梁书 武帝纪»载: (普通三年)五月壬辰朔ꎬ日有蚀之ꎬ既ꎮ癸巳ꎬ赦天下ꎬ并班下四方ꎬ民所疾苦ꎬ咸即以闻ꎬ公卿百僚各上封事ꎬ连率郡国举贤良㊁方正㊁直言之士ꎮ [7]66梁武帝普通三年五月发生日全食ꎬ梁武帝为了 答天谴 ꎬ他大赦天下ꎬ问民疾苦ꎬ让郡国的官员推荐贤良㊁方正ꎬ直言之人ꎮ5.弛山泽之禁山泽资源可以说是百姓生计的重要辅助来源ꎬ对于那些因天灾人祸而破产㊁流亡的贫民来说ꎬ山林川泽资源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ꎮ在重大自然灾害后实施 弛山泽之禁 ꎬ是历代君主赈恤灾民的一种惠民措施ꎬ统治者通过施行 弛山泽之禁 ꎬ可以暂时起到稳定社会秩序之功用ꎮ«晋书 石季龙载记»载: 于时大旱ꎬ白虹经天ꎬ季龙下书曰: 朕在位六载ꎬ不能上和乾象ꎬ下济黎元ꎬ以致星虹之变ꎮ其令百僚各上封事ꎬ解西山之禁ꎬ蒲苇鱼盐除岁供之外ꎬ皆无所固ꎮ公侯卿牧不得归占山泽ꎬ夺百姓之利ꎮ [8]2770石季龙时期出现天象异常ꎬ即 白虹经天 ꎬ所以他下诏书让大臣们 上封事 ꎬ解除西山的禁锢ꎬ可以让百姓去自由樵采ꎬ捕鱼ꎬ不要与百姓争夺利益ꎮ(二)务虚性措施1.君主自我检讨依董仲舒 天人感应 说ꎬ灾异是对统治者治理不力的谴责ꎮ所以当有灾异发生时ꎬ统治者为答天谴ꎬ下诏承认自己的过错ꎮ在灾异面前检讨政治得失ꎬ表示痛切悔过ꎮ«晋书 元帝纪»载: (大兴元年)十一月庚申ꎬ诏曰:朕以寡德ꎬ篡承洪绪ꎬ上不能调和阴阳ꎬ下不能济育群生ꎬ灾异屡兴ꎬ咎征仍见ꎮ壬子ꎬ己卯ꎬ雷震暴雨ꎬ盖天灾谴戒ꎬ所以彰朕之不德也ꎮ [8]151晋元帝认为雷震暴雨是因为他的 不德 造成的ꎬ所以下诏自我检讨ꎮ«魏书 肃宗纪»载: 六月己巳ꎬ诏曰:朕以沖昧ꎬ夙纂宝历ꎬ不能祗奉上灵ꎬ感延和气ꎬ致令炎旱频岁ꎬ嘉雨弗洽ꎬ百稼燋萎ꎬ晚种未下ꎬ将成灾年ꎬ秋稔莫觊ꎮ在予之责ꎬ忧惧震怀 [3]233北魏肃宗认为历年的大旱是因为他自己 沖昧 造成的ꎬ不能很好地供奉神灵ꎬ所以上天降下大旱ꎬ这是对自己的惩罚ꎮ«魏书 卢玄传»附«卢昶传»载洛阳获白鼠一事ꎬ北魏皇帝因此而发的诏书: 朕纂乘鸿绪ꎬ伏膺宝历ꎬ思靖八方ꎬ惠康四海ꎮ当必世之期ꎬ麟凤不降ꎻ属胜残之会ꎬ白鼠告咎ꎮ万邦有罪ꎬ实唯朕躬ꎮ [3]1057北魏皇帝认为自己即位以来不能使麒麟㊁凤凰这样的祥瑞到来ꎬ却使白鼠这样的灾异出现ꎬ这是他造成的ꎮ«梁书 武帝纪»中载: (梁武帝天监六年春正月)己卯ꎬ诏曰:夫有天下者ꎬ义非为己ꎮ凶荒疾疠ꎬ兵革水火ꎬ有一于此ꎬ责归元首ꎮ今祝史清祷ꎬ继诸不善ꎬ以朕身当之ꎬ永使灾害不及万姓ꎬ俾兹下民稍蒙宁息ꎮ不得为真祈福ꎬ以增其过ꎮ [7]44梁武帝认为只要出现凶荒疾疠㊁兵革水火这样的灾异ꎬ责任都在皇帝一人身上ꎬ所以祈求上天降灾不要殃及百姓ꎬ所有的惩罚他都一人顶着ꎮ«陈书 世祖纪»载: 天康元年春二月景子ꎬ诏曰:朕以寡德ꎬ篡承洪绪ꎬ日昃劬劳ꎬ思弘景业ꎬ而政67道多昧ꎬ黎庶未康ꎬ兼疹患淹时ꎬ亢阳累月ꎬ百姓何咎ꎬ寔由朕躬ꎬ念兹在兹ꎬ痛如疾首ꎮ [7]60陈世祖认为疹患 ㊁大旱等灾异是因为他 政道多昧 造成的ꎬ希望上天不要降灾给人民ꎬ全是他一人的罪过ꎮ当然ꎬ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 罪己 是因 天意 所迫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策略ꎮ2.转嫁灾祸与君主见灾自我检讨相反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些君主遇到灾异把灾异转嫁到大臣身上ꎬ这继承了两汉以来君主把灾异转嫁给三公的传统ꎮ清赵翼曾指出: 是时汉三公ꎬ犹知以调和阴阳引为己职ꎬ因而遇有灾异ꎬ遂有策免三公之制ꎮ [9]灾异的出现跟君主施政不仁有关ꎬ但作为君主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王公大臣ꎬ与他们的失职亦有很大关系ꎮ如«宋书 五行志»载: 魏文帝黄初二年六月戊辰晦ꎬ日有蚀之ꎮ有司奏免太尉ꎮ诏曰:灾异之作ꎬ以谴元首ꎬ而归过股肱ꎬ岂禹㊁汤罪己之义乎? [10]1011虽然魏文帝没有因日食而免去太尉之职ꎬ但我们仍可看到这一时期人们转嫁灾异的想法ꎮ«晋书 苻生载记»记载: 纳董荣之言ꎬ诛其司空王堕以应日蚀之灾ꎮ [8]2873从这条材料来看ꎬ司空王堕成了此次日蚀的牺牲品ꎮ所以ꎬ灾异的出现对于君权的限制有一定作用ꎬ而且对于宰辅大臣在处理政事和日常行为中加强自我约束㊁尽职尽责㊁提高政务处理水平等方面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ꎮ3.求直言有时ꎬ君主为了表现出虚心改过的姿态ꎬ也会让臣下极尽直言ꎮ譬如宋文帝元嘉三十年七月辛丑朔ꎬ出现日食现象ꎮ因此宋文帝求谠言ꎬ诏曰: 王公卿士ꎬ凡有嘉谋善政ꎬ可以维风训俗ꎬ咸达乃诚ꎬ无或依隐ꎮ [11]535«南朝宋会要»载: 文帝元嘉五年正月ꎬ诏以阴阳愆序ꎬ求谠言ꎮ [11]535谠言 就是正直的话ꎬ宋文帝因阴阳不协而求谠言ꎬ这也是 答天谴 的一种方式ꎮ«周书 明帝纪»载: (武成元年)六月戊子ꎬ大雨霖ꎮ诏曰:昔唐咨四岳ꎬ殷告六眚ꎬ 谅朕不德ꎬ苍生何咎ꎮ刑政所失ꎬ罔识厥由ꎮ公卿大夫士爰及牧守黎庶等ꎬ今宜各上封事ꎬ谠言极谏ꎬ罔有所讳ꎮ朕将览察ꎬ以答天谴ꎮ [5]57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六月下大雨ꎬ明帝认为是由他刑政不当造成的ꎬ所以他要求各级官僚 上封事 ꎬ说正直的话ꎮ4.礼仪形式礼仪上的形式主要有避正殿㊁祈禳㊁祈雨等ꎮ正殿是君主处理政务的地方ꎬ离开正殿表示不处理政务ꎮ出现灾异后ꎬ为了消灾弥难ꎬ帝王一般会采取避正殿的形式ꎮ (保定三年)五月甲子朔ꎬ避正殿不受朝ꎬ旱故也ꎮ [5]58 京师旱ꎮ甲辰ꎬ祈天灾于北苑ꎬ亲自礼焉ꎮ [3]145祈禳㊁祈雨等仪式则跟古代巫术有关ꎮ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ꎬ人们普遍认为出现日食㊁大旱等灾异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惹怒了神灵ꎬ因此通过祈禳等形式祈求神灵不要降灾ꎮ这种古老的形式在后世延续下来ꎬ 魏明帝太和初ꎬ太史令许芝奏日应蚀ꎬ与太尉于灵台祈禳ꎮ帝诏曰:盖闻人主政有不得ꎬ则天惧之以灾异ꎬ所以谴告使得自修也ꎮ 宜励政自修ꎬ以报于神明ꎮ 群公卿士ꎬ其各勉修厥职ꎮ [10]1011这是魏明帝时期ꎬ太史令许芝预测将会有日食出现ꎬ所以皇帝与太尉到灵台去祈福ꎬ希望通过这种仪式以求上天不要出现日食这样的灾异现象ꎬ魏明帝认为是人主施政不当ꎬ上天才会降下灾异的ꎬ上天降灾的目的是为了使他能 励政自修 ꎬ王公大臣们也要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ꎬ这样才能得到上天的宽宥ꎬ避免日食的发生ꎮ5.减少用度这项措施也是统治者乐于做的ꎬ而且对他们的生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ꎮ«魏书 高宗纪»载: 闰月戊子ꎬ帝以旱故ꎬ减膳责躬ꎮ [3]122 上下群官ꎬ侧躬自历ꎬ理冤狱ꎬ止土功ꎬ减膳撤悬ꎬ禁止屠杀ꎮ [3]233这类措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惯用手段ꎬ通过减少皇帝的日常开支来体现自己对灾异的警惧ꎬ摆出一副体恤百姓的样子ꎬ在客观上也减轻了对百姓的剥削ꎮ灾异还对于警诫君主ꎬ抑制某些弊政具有一定的效应ꎮ如有灾异ꎬ有些君主便会减少奢侈的程度ꎬ举贤纳谏ꎬ听取直言ꎬ治理刑狱ꎬ停止大兴土木ꎬ减膳ꎬ这些措施有利于让人民休养生息ꎬ也可以适当减轻地主对百姓的剥削ꎮ三㊁见灾修德的效应 灾异变祥瑞灾异说是上天对君主施政违背天道进行谴责ꎬ如奢侈过度㊁滥用刑罚㊁服役繁重等都会导致灾异的出现ꎮ但是只要君主见灾修德ꎬ灾异也可以变为祥瑞ꎬ可见上天是仁慈的ꎬ可以给君主㊁大臣们改过的机会ꎮ如«魏书 高宗纪»载: 闰月戊子ꎬ帝以旱故ꎬ减77膳责躬ꎮ是夜ꎬ澍雨大降ꎮ [3]122同书«高祖纪»载: 京师旱ꎮ甲辰ꎬ祈天灾于北苑ꎬ亲自礼焉ꎮ减膳ꎬ避正殿ꎮ丙午ꎬ澍雨大洽ꎮ [3]145同书«世宗纪»载: 戊戌ꎬ诏曰: 酷吏为祸ꎬ绵古同患ꎻ孝妇淫刑ꎬ东海燋壤ꎮ今不雨十旬ꎬ意者具有冤狱乎?尚书鞫京师见囚ꎬ务尽听察之理ꎮ 己亥ꎬ帝以旱减膳撤悬ꎮ辛丑ꎬ澍雨大洽ꎮ [3]196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北魏皇帝因为大旱的缘故ꎬ所以 减膳 ꎬ而皇帝的这种实际行动感动了上天ꎬ所以上天降下大雨ꎮ«周书 武帝纪»载: (保定三年)五月甲子朔ꎬ避正殿不受朝ꎬ旱故也ꎮ甲戌ꎬ雨ꎮ [5]58又如 (建德元年)五月壬戌ꎬ帝以大旱ꎬ集百官于庭ꎬ诏之曰: 盛农之节ꎬ亢阳不雨ꎬ气序愆度ꎬ盖不徒然ꎮ岂朕德薄ꎬ刑赏乖中欤?将公卿大臣或非其人欤?宜尽直言ꎬ无得有隐ꎮ 公卿各引咎自责ꎬ其夜澍雨ꎮ [5]81又如 (建德二年)秋七月己巳ꎬ祀太庙ꎮ自春末不雨ꎬ至于是月ꎮ壬申ꎬ集百僚于大德殿ꎬ帝责躬罪己ꎬ问以治政得失ꎮ戊子ꎬ雨ꎮ [5]82同书«宣帝纪»载: (大象二年)夏四月己卯ꎬ诏曰: 朕以寡薄ꎬ昧于治方ꎬ不能使天地休和ꎬ阴阳调序ꎮ自春涉夏ꎬ甘泽未丰ꎬ 良由德化未敷ꎬ政刑多舛ꎬ万方有罪ꎬ责在朕躬ꎮ思覃宽惠ꎬ被之率土ꎮ见囚死罪并降从流ꎬ流罪从徒ꎬ五岁刑已下悉原宥ꎮ 壬午ꎬ幸仲山祈雨ꎬ至咸阳宫ꎬ雨降ꎮ [5]123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北周皇帝因为大旱的原因ꎬ或者 避正殿 ꎬ或者求直言ꎬ或和大臣们自我检讨ꎬ或减轻刑狱ꎬ所以上天感应之后才降下大雨ꎮ综上ꎬ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异现象频繁发生ꎬ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ꎮ每当社会出现灾异ꎬ都会对统治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ꎬ引发恐慌ꎮ所以这一时期各政权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灾异的处理ꎬ主要有君主自我检讨㊁求直言㊁开仓赈济㊁处理冤狱等措施ꎮ通过这些措施ꎬ可以限制君主胡作非为ꎬ同时也可以促使臣下兢兢业业处理政务ꎻ另外对百姓而言ꎬ弛山泽之禁ꎬ开仓赈济等措施则可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ꎬ所以对社会的稳定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ꎮʌ参考文献ɔ[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2:2498. [2]李晓梅.魏晋南北朝时期祥瑞灾异的特点[J].陇东学院学报ꎬ2015(3):85.[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4. [4]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4. [5]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1. [6]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2:369. [7]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3. [8]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4. [9]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4:47. [10]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ꎬ1954. [11]朱铭盤.南朝宋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4.ʌ责任编辑㊀柴玲玲ɔCountermeasuresforDisastersintheWeiꎬJinꎬ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iesLIXiao ̄mei(CollegeofHistoryandGeographyꎬLongdongUniversityꎬQingyang745000ꎬGansu)Abstract:TheWeiꎬJinꎬ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iesaretheperiodofmultipledisasters.Disastertreat ̄mentwasanimportantaspectofstateduringthisperiod.IndealingwiththedisastersꎬthegovernmentsoftheWeiꎬJinꎬ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iestooktwokindsofmeasuresꎬnamelyꎬvirtuousgovernanceandpenaltyremon ̄stranceinrelievingthevictimsandrelaxationofmountainsandriversbanandotherpragmaticmeasures.Theotherkindofmeasuresarethemeasuresofseekingemptinessꎬsuchasself ̄punishmentꎬpassingondisastersꎬlisteningtothebluntwordsꎬreducingthecostꎬetc.Thetheoryofdisasterandheresyplaysanactiveroleinrestrictingthemonarchy spowerandrestingwiththepeople.Keywords:WeiꎬJinꎬ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iesꎻdisasterꎻmeasures87。
古代治理洪水的措施
嘿,你知道吗,古代的时候洪水那可是个大麻烦呀!那时候的人们为了治理洪水,可真是想尽了办法。
先来说说堵吧,就跟咱们现在补个洞似的,他们用土石啊去堆在那儿,想要拦住洪水。
这办法简单直接,可有时候洪水太凶猛了,就好像那脱缰的野马,哪是那么容易就被堵住的呀!这就好比你想拦住一群横冲直撞的大象,谈何容易呢?
还有疏呢!这个办法就比较巧妙啦。
他们挖沟渠,把洪水引到别的地方去,给它找个“出路”。
这就像是给洪水开了个专门的通道,让它顺着走,别乱跑乱闹。
古代的人们多聪明呀,能想到这样的办法!
那他们挖沟渠容易吗?哎呀,那可真是难啊!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铲子一铲子地挖呀。
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他们还会建堤坝呢,把洪水挡在外面。
就好像给村子围了个坚固的城墙,保护大家的安全。
这堤坝可不简单,得修得结结实实的,不然洪水一冲就垮了,那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嘛!
古代治理洪水的措施虽然没有咱们现在这么先进,但那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努力和洪水作斗争,保护自己的家园和亲人。
他们的勇气和坚持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我们现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可也不能忘了古代先人们的付出啊!他们的这些经验和智慧,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呀!。
两汉至两晋时期的水灾防治措施
作者:汪文忠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8年第03期
在自然灾害当中,水灾是我国古代最为频繁的灾害之一。
正如《史记·河渠书》言:“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
”在经过了先秦时期较为零散的灾害防治经验和教训之后,两汉时期的灾害防治措施初步具备了法律化、规范化特点。
两晋的灾害防治承袭两汉,虽然某些地方有所创新,但由于战乱、政治动荡等原因,总体上有所后退。
两汉至两晋时期的灾前防备
两汉至两晋时代,最重要的防灾思想就是重农崇本,积贮备荒。
隐患险于明火,防灾胜于救灾。
汉代有识之士,如贾谊、晁错等,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都大谈重农积谷及积贮备荒的重要性。
他们总的看法是,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业,尽量多储备粮食,这样不但国家安全有了保障,还能防灾备荒。
积贮备荒防灾理论是汉代乃至以后王朝防灾救灾的基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西汉的耿寿昌提出了设立常平仓的建议,并得到了汉宣帝的肯定。
常平仓设置之初是为了平抑谷价,在谷价贱时,官府增价籴入;谷价贵时,官府减价粜出。
后来成为国家的一种粮食仓储形式。
常平仓和中央粮仓——太仓、汉代郡国所设置的其他粮仓一道,在荒年赈济灾民。
两晋时期继承了两汉时期的重农崇本,积贮备荒之说。
该时期皇帝经常下诏令劝课农桑,除了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外,还有备荒防灾的意识在里面。
另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州郡及县)都设有粮仓,多层次的正仓系统已初具规模,这种仓储体系后来为隋唐所继承。
比起秦汉,这个时期防灾的仓储制度不太健全,仓储时时亏空;另外,用于救灾的常平仓兴废无定,导致该时期防灾能力较低。
另外一个重要防灾措施就是加强水利建设。
自古以来,中国对水灾就比较敏感,大禹治水的传说和许多关于旱灾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长期与水旱等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古人发现兴修水利对水旱灾害防治有重大作用。
因此,兴修农田水利、防水抗旱,也是国之大事之一。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这都表明兴修农田水利、沟渠堰塘等水利工程的重要。
西汉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是以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为重点,当时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六辅渠、龙首渠、成国渠、白渠等。
东汉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以汉明帝时期(公元58年至75年)王景和王吴修筑的黄河堤防工程最为巨大。
与此同时,在长江流域的南阳地区,西汉时期的召信臣,东汉时期的杜诗,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对当地防治水旱灾害起到了很好作用,被百姓歌颂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两晋时期,总体看来,这个时期更多的是整修汉魏以来原有的水利设施,新修筑的水利工程不多,水利工程兴修的高潮主要集中于东晋。
比较有
名的水利工程,如西晋时期,杜预在南阳一带修复召信臣所筑的旧有水利设施,公私同利。
陈谐在太湖西北曲阿(丹阳)修筑练湖(练塘)。
张闿在曲阿建新丰塘,工程建成后,“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晋书·张闿传》)。
两汉至两晋时期的灾后救治
大的水灾的发生,首先会导致饥荒和人民的流离失所,以及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两汉及两晋朝廷在灾异观的指导下,通过既有的制度和一些临时办法,尽量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并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由于两汉及两晋社会还主要流行天人感应的灾异观,因此,每遇到大的水灾等灾害,社会便认为是政治不清明造成的,认为灾异的出现与皇帝及为政者的缺失有关,因此,要去除灾害,作为天的代言人和国家元首的皇帝及重要朝廷官员如宰相等,有不容推辞的责任。
因此,执政者必须修德、修政,或者进行一些带有巫术性的活动,这即修政禳灾或巫术救灾。
因此,皇帝往往会进行敬天与修政活动,以期减少灾害的发生。
皇帝的敬天与修政活动主要包括:第一,要下诏书进行自我谴责,承担灾异责任。
自我谴责方式包括向天谢罪,避正殿、裁减后宫人数等。
同时,官方或民间要进行盛大的祭祀、祈祷等禳灾活动。
第二,要检讨施政得失,整顿吏治。
包括改元(年号)、更换丞相、宽狱减刑等。
第三,整个官僚阶层都要厉行节约,减少耗费。
除了皇帝本人,皇帝还常号召官僚、贵族等统治阶层节约,减少浪费,有时甚至还削减官员的俸禄。
节约的项目很多,包括诸如宫廷花费、工程建设、行政开支、裁减官员等方面。
如东晋太元六年(381年)夏六月,“扬、荆、江三州大水。
己巳,改制度,减烦费,损吏士员七百人”(《晋书·孝武帝纪》)。
两汉至两晋时期的救治措施
(1)赈济与赈贷。
赈济是指国家以粮食、钱款或布帛等物品无偿救济灾民。
这些救济物品主要从国家的仓储里调运。
这类赈济行为在《汉书》及《后汉书》等史书里的记载比比皆是。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赈贫民”(《汉书·食货志》)。
赈贷是指政府借给灾民钱物,待灾民恢复生产和正常生活后再归还钱物,这种救济方式一般针对受灾程度不很严重的灾民,并且借贷是无利息的。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大水,政府“转谷赈贷穷乏”(《汉书·食货志》)。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赈济方式,就是移粟就民。
若当地仓储的粮食及钱物等不够用,则需要国家从异地调集粮食等物品到灾区来救济灾民。
(2)蠲免。
蠲免是指灾后国家或减少或免除灾区灾民赋税、徭役。
不言而喻,大灾之后,民生艰难。
为了减轻灾民压力,利于社会稳定和灾民生产自救,灾害发生后,两汉王朝推行蠲免赋税徭役措施,这也成为定制,并一直被后世所延续。
西汉时期减免的赋税项目较少,主要是田租。
东汉时期,政府灾后减免的赋役范围扩大,除了田租之外,还包括口赋(人头税)、更赋(徭役钱)等。
(3)安辑。
当政治较为腐败,政府对灾区的赈济有所欠缺时,有可能会发生大面积灾民流亡现象,而流民不利于社会稳定,甚至可能发生流民起义。
所谓安辑,就是为了防止灾民演变成流民而实行的一些救灾措施。
最常见的安辑措施,就是把皇帝或国家的土地、山泽等“公田”“园囿”租借给灾民耕种、使用,并且时常不需交租税。
例如,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下诏“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汉书·宣帝纪》)。
还有一种安辑方式是移民,就是把灾民大规模、有组织地迁移到没有遇灾、收成较好的地区,这也是所谓的“移民就粟”。
如武帝元狩四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乃徙贫民于关以西……”(《汉书·食货志》)。
(4)推广旱作。
在长江流域大力推广旱作是东晋时期灾后救治的一个富有创新的措施。
当南方地区干旱而无法种植水稻等喜水作物时,朝廷就会督劝百姓种植小麦、菽、粟等旱作物,以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大兴元年(318年)连续大旱后,晋元帝下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所益甚大”(《晋书·食货志》)。
旱作作物在南方的移植,使南方原本抗灾能力较薄弱的水田农业向有效抗灾的水陆兼营的农业结构转变,有效提高了防灾、抗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