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深构造成像特征与规律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4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中的四棵树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北部,是该盆地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本文将对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行浅析。
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新生代。
早古生代阶段是准噶尔盆地的最早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奥陶纪至志留纪时期。
在这一阶段,准噶尔盆地经历了陆架沉积、断陷和殷都沉积三个阶段的演化。
中晚古生代阶段是准噶尔盆地的第二个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泥盆纪至白垩纪时期。
在这一阶段,准噶尔盆地的演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主要包括离层盆地的形成、巴里坤造山带的发育、夷陵-陇南岛弧的碰撞和阿尔泰造山带的活动等。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包括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地质过程对盆地的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分布规律李涛;隋风贵;张奎华【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06(013)001【摘要】根据生、储、盖的基本特征,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划分为下部、中部和上部3类油气成藏组合,以及由该3类油气成藏组合派生的下部-中部和中部-上部油气成藏组合,各个油气成藏组合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特征.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沉积中心自东向西发生迁移,南、北出现构造分带,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地层、沉积产生差异,生、储、盖的发育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下部油气成藏组合主要分布在南缘东段和中段及西段南部靠近山前的地带,即靠近山前的第一排构造带,而中部和上部油气成藏组合则主要分布在南缘中段和西段北部的第二排、第三排构造带.其中,南缘中段主要分布中部和中部-上部油气成藏组合,而西段则主要分布上部和中部-下部油气成藏组合.【总页数】4页(P55-58)【作者】李涛;隋风贵;张奎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0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南缘三个油气成藏组合研究 [J], 李学义;邵雨;李天明2.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组合及控制因素 [J], 达江;宋岩;柳少波;洪峰;赵孟军;傅国友3.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组合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评《准噶尔盆地构造沉积与成藏》 [J], 李欣潞4.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生成与分布规律——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史 [J], 陈建平;王绪龙;邓春萍;赵喆;倪云燕;孙永革;杨海波;王汇彤;梁狄刚;朱如凯;彭希龄5.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生成与分布规律——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分类 [J], 陈建平;王绪龙;邓春萍;赵喆;倪云燕;孙永革;杨海波;王汇彤;梁狄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52古地理学报图4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及盆地边界分布A一八道湾组;B一三工河组;C一西山窑组;D一头屯河组;E一齐古组;F一喀拉扎组Fig.4SedimentaryfaciesevolutionandbasinboundariesdistributionofsouthernmarginoftheJurassicinJunggarBasin1一三角洲;2一滨浅湖;3一半深湖一深湖;4一冲积扇;5一辫状河;6一曲流河;7一地层尖灭线;8一预测的盆地边界;9一推测的地层尖灭线;10一现今盆地南缘的老山边界;11一不能确定沉积水体是否相连;12一地名;13一井名;14一河流待进一步研究。
后峡地区现今仅残留部分头屯河组紫红色河流相沉积,盆地南缘头屯河剖面的头屯河组向上红色条带逐渐变多,显示头屯河组沉积时期,盆地沉积范围发生一定的萎缩,气候开始逐渐变得干燥。
总之,后峡地区侏罗系地层划分、沉积相特征、沉积序列均可与盆地南缘剖面进行对比,沉积体系分析也显示早~中侏罗世的盆地边界至少位于后峡附近(图4),头屯河组沉积时期及其以后,盆地边界开始向北迁移,气候逐渐变得干燥。
晚侏罗世时期,盆地南缘形成特征的红色喀拉扎组砾岩,分布范围介于乌鲁木齐以西至安集海河以东地区,为一套冲积沉积体系,除在准噶尔盆地东部有部分钻井钻遇外,盆地其他构造单元均未钻遇,表明晚侏罗世盆地沉积范围明显向北迁移,气候变得干燥。
此外,中央低凸起(车排子一莫索湾凸起)侏罗系遭受强烈的剥蚀、博格达山前喀拉扎砾岩的分布(图4)以及广泛分布的白垩系底砾岩(方世虎等,2004)表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盆地边界已发生明显的向北迁移,博格达山已构成盆地南缘重要的物源体系之一。
4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以盆地南缘四条重点露头剖面和后峡剖面的沉354古地理学报图5早、中侏罗世(A)和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B)准噶尔盆地南缘盆山格局Fig.5Patternofbasin—orogenyframeworkoftheEarlyandMiddleJurassic(A)andtheLateJurassic—EarlyCretaceous(B)insouthernmarginofJunggarBasin含煤层序,显示相似的沉积环境,表明天山在早、中侏罗世时期不可能是高耸的山脉,对气候的切割作用可能不如Hendrixet口z.(1992)认为的那样显著。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
阶段。
本文将对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进行浅析。
第一个阶段是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早期的伸展构造期。
在这个阶段,由于大陆向两侧
伸展,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发生了广泛的伸展构造活动。
在这个阶段,地壳开始发生断裂,形成了许多断裂构造,如北缘断裂、南缘断裂和二级断裂等。
地壳开始下沉,形成了
浅海相的沉积盆地。
这个阶段的构造活动为后期的构造运动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挤压构造期。
在这个阶段,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
区经历了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
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造成了古特提斯洋闭合和
喀喇昆仑造山运动。
在四棵树地区,印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相互挤压,形成了盆地的抬
升和压扁,同时还引发了众多的断裂活动。
这个阶段的构造活动导致了地壳的抬升和地表
隆起,盆地开始逐渐形成。
第四个阶段是早第三纪到现在的隆升抬升期。
在这个阶段,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活动主
要表现为地壳的隆升和抬升。
随着构造应力的逐渐积累,地壳开始产生隆起和抬升的变形。
这个阶段的构造活动还导致了盆地中广泛的断裂活动,形成了许多断裂盆地和断层地貌。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早期的伸展构造期、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挤压构造期、早白垩世到早第三纪的伸展构造期和早第三纪到现在
的隆升抬升期。
这些构造活动对地壳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该地区的地质
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结构及演化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基于最新勘探进展及区域研究资料,重新梳理了该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叠合演化过程。
该研究成果对于推进四棵树地区的油气勘探进程具有推动意义。
关键: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一阿尔泰褶皱造山带和天山褶皱造山带之间,为一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的挤压复合叠加盆地。
自形成至今,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四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格局复杂。
四棵树凹陷属于北天山山前坳陷的一部分,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晚海西期四棵树凹陷作为西准噶尔的一部分,开始自西向东剧烈推覆,隆起遭受剥蚀,到晚三叠世停止推覆作用,并开始下沉。
后经历了印支-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构造面貌较为复杂。
总体认为,该区可分为5个构造演化阶段。
1. 区域地质背景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隶属于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北部是车排子凸起,西南边界是伊林黑比尔根山,东邻昌吉凹陷,即凹陷处于北天山构造带和西准噶尔构造带交汇处;主体既归属西部隆起区一级构造单元,又属于北天山山前坳陷带,主体走向为北西西-南东东。
自下而上,钻井揭示的地层有中下侏罗统的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上侏罗统的齐古组,白垩系的吐谷鲁群和东沟组,古近系的紫泥泉子组和安集海河组,新近系的沙湾组、塔西河组和独山子组和第四系。
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2.1 二叠纪及以前,盆地基底形成阶段该区是在海西运动的背景下,形成了以石炭系为基底。
盆地南部的北天山与准噶尔盆地南部前陆盆地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属于天山褶皱系,发育泥盆—石炭系海相—陆相碎屑岩建造和火山岩建造。
石炭系中酸性火山岩十分发育。
北天山广泛发育上石炭统,主构造线方向近东西,以天山北缘断裂与准噶尔盆地分界。
中寒武世—中炭世准噶尔地块南缘为被动型大陆边缘,石炭纪末期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中天山板块碰撞,开始了北天山推覆构造和南部前陆盆地系统演化。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先寒武纪-奥陶纪:早期盆地形成和扩展阶段在先寒武纪-奥陶纪,准噶尔盆地是一个非常浅的海湾,受到了北部和南部高地的影响。
盆地的北、西和南部边缘有较强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断层和背斜。
同时,盆地中部受到了沉积物的充填,形成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
2.志留纪-泥盆纪:洼地盆地转化为海盆阶段在志留纪-泥盆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强烈的俯冲和挤压作用,形成了洼地盆地。
同时,盆地中心出现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粉砂岩。
这一时期的构造活动引发了许多岩浆活动,形成了火山岩。
3.石炭纪-二叠纪:构造转换和复合盆地形成阶段在石炭纪-二叠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构造转换。
斑块碰撞引发了构造活动,形成了新的背斜、断层和逆冲褶皱。
盆地中部逐渐升高,周围出现了复合盆地。
在这一时期,盆地出现了良好的成矿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铅、锌等。
4.侏罗纪-白垩纪:褶皱和断裂盆地阶段在侏罗纪-白垩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断裂作用。
北部和东部出现了大规模的褶皱构造,盆地东南部和西部出现了断裂。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边缘的活动性最强,而盆地中部则相对较稳定。
此时,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砂岩和泥岩。
5.新生代:盆地隆起和构造反转阶段在新生代,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构造反转。
东部和北部的隆升最为明显,形成了新的山脉和高原。
同时,盆地中心也有一定程度的隆起。
这一阶段的构造活动使得断裂活动加剧,成为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
盆地中的沉积物主要是内陆河相沉积和风成沉积。
总的来说,准噶尔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个构造演化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活动逐渐减弱,但自然力量的较量仍在继续。
准噶尔盆地南缘基本构造样式、特征与勘探潜力摘要:本文在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演化和对地震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该区中新生界构造样式、构造特征,对构造变形在平面上的东西分段性与南北分带性、垂向上变形的差异性以及走滑扭动变形特征和扩展方式进行了研究。
证实该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构造控油作用明显,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样式构造特征勘探潜力0 引言准噶尔盆地南缘指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南部山前褶皱—冲断带地区,西起精河,东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长约650km;南与依林黑比尔根山相邻,北到准噶尔盆地腹部昌吉凹陷,南北宽40~90km,面积约3.0×104km2。
该带已先后发现了独山子、柴窝堡等油气田(藏)以及西湖背斜、古牧地背斜等多个含油气构造,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1 基本构造样式1.1 构造滑脱层及主要分布区该区主要存在6个构造滑脱层:①二叠系上统芦草沟组泥岩和油页岩,博格达山尤其博格达山北麓最为明显,如在西大龙口沟可见到逆断层沿油页岩层面顺层滑动;②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煤系和③中统西山窑组煤系,这两套地层的构造滑脱现象在全区均可见到,如吉木萨尔石场沟等;④白垩系吐谷鲁群上部泥岩,主要见于独山子—昌吉一带;⑤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泥岩,主要发育于霍尔果斯至吐谷鲁一带;⑥上第三系塔西河组盐膏层和膏泥岩层,主要发育于四棵树凹陷。
1.2 基本样式准噶尔南缘地区构造成因主要为挤压和压扭应力体制,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期构造变形的改造与叠加,目前识别出的构造样式主要有以下3大类型。
1.2.1 压缩构造断层传播褶皱:是区内最常见的构造样式,其形成与下伏逆冲断层的断坡有关,褶皱(背形)产生于断坡之上,与断坡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
这种褶皱一般一翼很陡而另一翼很缓,背斜核部岩层变形强烈。
独山子、齐古和苜蓿沟背斜等属于这种类型(图1)。
断层转折褶皱:是逆冲岩块在爬升断坡过程中形成的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