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准噶尔盆地构造及其演化_曲国胜
- 格式:pdf
- 大小:598.69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中的四棵树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北部,是该盆地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本文将对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行浅析。
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新生代。
早古生代阶段是准噶尔盆地的最早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奥陶纪至志留纪时期。
在这一阶段,准噶尔盆地经历了陆架沉积、断陷和殷都沉积三个阶段的演化。
中晚古生代阶段是准噶尔盆地的第二个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泥盆纪至白垩纪时期。
在这一阶段,准噶尔盆地的演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主要包括离层盆地的形成、巴里坤造山带的发育、夷陵-陇南岛弧的碰撞和阿尔泰造山带的活动等。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包括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地质过程对盆地的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收稿日期:20000507;修订日期:20000911作者简介:蔡忠贤(1963— ),男,博士,副教授,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石油大学博士后站工作。
①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1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R]119851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蔡忠贤1,陈发景2,贾振远2(1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 要: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存在意见分歧;晚二叠世—老第三纪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
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对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却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
(2)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准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
(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裂谷;热冷却坳陷;克拉通盆地;软碰撞;伸展塌陷中图分类号:P54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40431100 引言准噶尔盆地是新疆北部自二叠纪以来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含油气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
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工作,但由于盆地遭受改造,在盆地类型和成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分歧。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①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
吴庆福[1]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后为收缩上隆阶段。
尤绮妹[2]的划分是:石炭纪—三叠纪为裂谷阶段,侏罗纪为中央隆升阶段,白垩纪以后为山前拗陷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结构及演化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基于最新勘探进展及区域研究资料,重新梳理了该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叠合演化过程。
该研究成果对于推进四棵树地区的油气勘探进程具有推动意义。
关键: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一阿尔泰褶皱造山带和天山褶皱造山带之间,为一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的挤压复合叠加盆地。
自形成至今,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四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格局复杂。
四棵树凹陷属于北天山山前坳陷的一部分,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晚海西期四棵树凹陷作为西准噶尔的一部分,开始自西向东剧烈推覆,隆起遭受剥蚀,到晚三叠世停止推覆作用,并开始下沉。
后经历了印支-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构造面貌较为复杂。
总体认为,该区可分为5个构造演化阶段。
1. 区域地质背景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隶属于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北部是车排子凸起,西南边界是伊林黑比尔根山,东邻昌吉凹陷,即凹陷处于北天山构造带和西准噶尔构造带交汇处;主体既归属西部隆起区一级构造单元,又属于北天山山前坳陷带,主体走向为北西西-南东东。
自下而上,钻井揭示的地层有中下侏罗统的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上侏罗统的齐古组,白垩系的吐谷鲁群和东沟组,古近系的紫泥泉子组和安集海河组,新近系的沙湾组、塔西河组和独山子组和第四系。
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2.1 二叠纪及以前,盆地基底形成阶段该区是在海西运动的背景下,形成了以石炭系为基底。
盆地南部的北天山与准噶尔盆地南部前陆盆地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属于天山褶皱系,发育泥盆—石炭系海相—陆相碎屑岩建造和火山岩建造。
石炭系中酸性火山岩十分发育。
北天山广泛发育上石炭统,主构造线方向近东西,以天山北缘断裂与准噶尔盆地分界。
中寒武世—中炭世准噶尔地块南缘为被动型大陆边缘,石炭纪末期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中天山板块碰撞,开始了北天山推覆构造和南部前陆盆地系统演化。
盆地往往随着地史发展呈现出多阶段和多旋回演化的特征,现今构造体制下的盆地——这一大地构造沉降单元必然是涵盖了由不同地质时代和众多的地质结构单元所组成的演化实体。
而沉积盆地中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等等往往为盆地的形成演化所制约,不同类型的盆地因其不同的构造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导致油气生、储、运、聚的特点各异[1~4]。
就叠合盆地而言,恢复其在各构造变革时期的盆地原型尤为重要[5]。
准噶尔作为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演化历史复杂;因此,对准噶尔盆地的构造—层序沉积充填系统进行分析,恢复盆—山系统的形成演化历史,揭示构造活动对原型盆地面貌形成的控制作用及后期构造变形对早期盆地的改造等,是研究准噶尔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油气分布规律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
特别是通过把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叠加与相邻造山带的演化相结合,在更大尺度上解析盆地的构造沉积环境与变形特征,系统地对准噶尔盆地及其周缘山系整体开展原型盆地研究对于完整认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史十分必要。
准噶尔盆地是一大型叠合盆地,目前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前景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
近20年来,盆地的油气勘探获得一系列新的突破,相继发现了多个大中型油田,由盆地边缘向盆地腹部推进,由浅层转向中深层,由局部研究转入整体研究、整体评价、整体勘探阶段。
随着勘探的深入,对于盆地的地质研究和认识也逐步加深,对推进油气勘探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20世纪30年代不少中外地质学家到新疆进行地质调查,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地质学家从“多旋回槽台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开合构造说”等观点出发,对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而且各自提出了划分新疆北部大地构造单元和盆地类型的方案[6~16]。
由于学术观点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张朝军1 何登发1 吴晓智2 石 昕1 罗建宁3 王宝瑜4 杨 庚1管树巍1 赵 霞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市834000;3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省成都市610081;4新疆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0)摘 要:准噶尔盆地是在拼合增生的微陆块和古生代岛弧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受控于古亚洲洋和周边造山带的演化,显生宙以来盆地经历了五大构造演化旋回,即寒武纪—中志留世的北准噶尔洋伸展—消减旋回、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克拉美丽有限洋盆拉张聚敛旋回、晚石炭世—三叠纪的古亚洲洋全面消亡、早侏罗世—古近纪的陆内断坳旋回和新近纪—第四纪的压扭强挤压聚敛造山旋回。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先寒武纪-奥陶纪:早期盆地形成和扩展阶段在先寒武纪-奥陶纪,准噶尔盆地是一个非常浅的海湾,受到了北部和南部高地的影响。
盆地的北、西和南部边缘有较强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断层和背斜。
同时,盆地中部受到了沉积物的充填,形成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
2.志留纪-泥盆纪:洼地盆地转化为海盆阶段在志留纪-泥盆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强烈的俯冲和挤压作用,形成了洼地盆地。
同时,盆地中心出现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粉砂岩。
这一时期的构造活动引发了许多岩浆活动,形成了火山岩。
3.石炭纪-二叠纪:构造转换和复合盆地形成阶段在石炭纪-二叠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构造转换。
斑块碰撞引发了构造活动,形成了新的背斜、断层和逆冲褶皱。
盆地中部逐渐升高,周围出现了复合盆地。
在这一时期,盆地出现了良好的成矿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铅、锌等。
4.侏罗纪-白垩纪:褶皱和断裂盆地阶段在侏罗纪-白垩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断裂作用。
北部和东部出现了大规模的褶皱构造,盆地东南部和西部出现了断裂。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边缘的活动性最强,而盆地中部则相对较稳定。
此时,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砂岩和泥岩。
5.新生代:盆地隆起和构造反转阶段在新生代,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构造反转。
东部和北部的隆升最为明显,形成了新的山脉和高原。
同时,盆地中心也有一定程度的隆起。
这一阶段的构造活动使得断裂活动加剧,成为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
盆地中的沉积物主要是内陆河相沉积和风成沉积。
总的来说,准噶尔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个构造演化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活动逐渐减弱,但自然力量的较量仍在继续。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特征与盆地构造演化摘要:准噶尔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本文从石油角度出发,阐述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时期沉积-构造空间展布的规律。
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主力生油期的地层发育概况及其演化特征,以一级、二级、三级的12条等时界面,划分了侏罗系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这一时期,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活动性在在侏罗系遭燕山运动的影响较强烈,发生区域性挤压及准平原化,改变了侏罗系的沉积中心。
关键词:住噶尔盆地;沉积特征;侏罗世;构造演化;层序地层1.区域地质概况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新疆境内三大盆地之一。
它的四周为褶皱山系所环绕,西北为西准噶尔山,东北为阿尔泰山,南面为天山山脉,呈现一个三角形封闭式的内陆盆地,面积13×104km2,东西长700km,南北宽370km,沉积岩最大厚度14000m,平均海拔约为500m,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的油、气、煤共生盆地,特别是依罗纪煤系,它集油、气、煤于一体,在我国各个时代的含煤地层中也是十分少见的[1]。
图1.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2.侏罗系沉积体系特征2.1 侏罗系沉积地层侏罗系是准噶尔盆地振荡演化阶段的产物,下侏罗统分为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中侏罗统分为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上侏罗统分为齐古组和喀拉扎组。
依据岩性、测井、地震和古生物组合特征以及煤层的发育情况,可将侏罗系划分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煤系地层和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头屯河组,齐古组,喀拉扎组)基本不含煤地层[3]。
在盆地内,不同的区域沉积的特征有所差异。
(据卢辉楠)八道湾组总体上是由砾岩、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的具有明显旋回性的沉积,底部为灰白色底砾岩,与下伏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不整合接触,厚14~541m。
一般厚300~800m,自下而上由粗到细再到粗,依其旋回特征分为3段[4]。
三工河组是盆地侏罗纪最大湖侵期沉积,以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黄绿色中、细砂岩,一般厚100~700m,与八道湾组整合接触,依岩性可分为3(J1s3,J1s2,J1s1);J1s2又可划分出被泥岩分隔的两套砂岩组合(J1s12,J1s22),其中J1s22横向不稳定,盆地边缘区多被削蚀,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消失。
准噶尔盆地的原型和构造演化陈发景;汪新文;汪新伟【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5(012)003【摘要】文中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洋-陆转换时限和中、晚石炭世盆地原型.根据准噶尔盆地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研究,洋-陆转换时限应为早石炭世末,中、晚石炭世裂陷槽是由于造山期后伸展塌陷作用产生的;(2)二叠纪-早更新世陆内盆地的原型.根据陆内盆地的鉴别标志,提出了二叠纪盆地为陆内裂谷-裂谷期后弱伸展坳陷-弱缩短挠曲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为弱伸展或稳定大陆内坳陷和陆内前陆坳陷或弱缩短挠曲坳陷交替的叠合盆地;(3)准噶尔盆地原型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总页数】13页(P77-89)【作者】陈发景;汪新文;汪新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 [J], 文磊;孙相灿;李程;周新桂;杜小弟;高永进;易立;龚晓星2.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演化的物理模拟实验 [J], 韩守亮; 李萧; 胡秋媛; 历鑫; 刘洋3.准噶尔盆地沉积环境‒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 [J], 胡小文;杨晓勇;任伊苏;吴兆剑;杜高峰;黄婷婷4.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不整合成因和构造演化意义——齐古断褶带剖面的启示 [J], 周彦希;关旭同;周天琪;周家全5.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探究 [J], 董孟玲;李弘林;万宇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
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引言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
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
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
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
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
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物源体系演化规律
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前陆盆地之一,是研究古
地理环境演化和沉积物物源的重要区域。
以下是该地区物源体系演化
规律的几个方面:
一、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
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物源体系的演化与古地理环境变迁密切相关。
在
晚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该地区处于广泛的沉积盆地和浅海区,
物源主要来自周边隆起和地缘构造抬升区。
随着北山隆起和天山造山
带的形成,晚中生代至新生代时期,该地区逐渐转化为前陆盆地,物
源主要来源于山脉的物源供给和风化作用的影响。
二、古地貌演化的影响
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古地貌演化的影响也是物源体系演化的重要因素。
古地貌的形成与构造抬升、巨型侵蚀体的发育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
相关。
例如,晚新生代至第四纪时期的构造抬升和风化剥蚀作用导致
该地区大量的风成沉积物和深成沉积物输入前陆盆地。
三、水系演化的影响
水系演化也对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物源体系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水系演化的变迁主要受构造变化和古地貌演化的影响。
例如,晚新生代至第四纪时期随着大量冰川消融和河流的深切侵蚀,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的主要河流逐渐从地下水系改变为表层水系,对物源的贡献也发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物源体系演化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古地理环境变迁、古地貌演化和水系演化是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
研究这些影响因素的演化规律,能够更加深入地解析准噶尔南缘前陆盆地多阶段、多层次的沉积过程。
准噶尔盆地构造分区和变形样式
王伟锋;王毅;陆诗阔;马宗晋;吉利洋;高雄;王照明;鲁学瀛
【期刊名称】《地震地质》
【年(卷),期】1999(021)004
【摘要】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晚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多期构造变形叠加复合使盆地内构造变形复杂多样.由于各期构造运动影响的范围、应力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因而盆地不同地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圈闭类型和分布特征各不相同.西北部构造区(带)发育"鱼鳞"状冲断推覆构造;东北部构造区(带)以雁列状展布的冲断构造为主;东、西部构造区(带)发育近直线状冲断构造;南部构造区(带)发育"瓦垅"状推覆构造;中央构造区变形较弱,以隆坳变形为主,发育少量正断层和逆断层.各构造区(带)发育了特征不同的油气圈闭.
【总页数】10页(P324-333)
【作者】王伟锋;王毅;陆诗阔;马宗晋;吉利洋;高雄;王照明;鲁学瀛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焉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控油(气)作用 [J], 陈文学;李永林;赵德力;田纳新
2.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 [J], 何明喜;杜建波;古哲;谢其锋;马荣芳;张冬梅
3.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及分区 [J], 马宗晋;曲国胜;陈新发
4.陕西凤太拉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与动力学及金-多金属成矿 [J], 方维萱;黄转盈
5.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南海动力变形分区 [J], 任建业;雷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