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译文】登上这城楼向四面观望,姑且借这闲暇来解忧消愁。
看这城楼所处的环境呵,实在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一边紧挨通向大河的清清的漳水,一边依傍弯弯的沮水中的长洲。
背靠着宽广的高地,面临着低湿的沼泽地上的河流。
北郊之外是陶朱公的坟地,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木果实盖满郊野,禾黍菽稷长满了田畴。
虽然很美却不是我的故土,怎么值得在此稍作羁留!遭逢动乱时势而迁徙流亡,白白度过了十二个春秋。
心中眷恋着我的故土呵,谁能经受这无尽忧愁?依着栏杆向远方嘹望,对着北风敞开我的襟怀。
极目遥望远方的平原,高高的荆山遮蔽了我的视野。
道路曲折漫长而悠远,水流既长又深实难渡。
悲叹故乡被阻隔,我禁不住涕泪横流。
从前仲尼受困在陈蔡,不免发出“归去罢”的感叹之声。
钟仪被幽禁在晋仍然弹奏楚国的曲调,庄舄在楚居高官临终犹呻吟着越国的乡音。
人心相同都会怀念自己的故土,难道能因穷困、显达而有不同之心?想那时光竟如此迅速地消逝,等待黄河水清不知何日来临。
希望国家政局能统—安定呵,让我借助大道的力量来施展才华。
只担忧匏瓜白白地挂着不被使用,更担心淘干净的井水却没人来喝。
我这样漫步地徘徊,白天的太阳忽然迅捷地隐藏起来。
凄凉萧瑟的风声一下子刮起来了,天空凄惨暗淡得无—点神色。
野兽狂吼是想招引同类,鸟儿相鸣就会张翼齐飞。
原野寂静得无一人行走,外出的行人却不敢停留。
心情凄怆就会抒发感触,忧伤的情思更是悲痛凄伤。
我沿着楼梯的台阶慢慢而下,忧郁之气充满胸臆。
已过了半夜我仍不能入睡,思绪徘徊实难以入眠。
【赏析1】1.《登楼赋》是王粲所作,他投奔刘表而不见重视,深抱不遇的愁闷;同时看到战乱日炽,国家混乱,心中悲愤危惧,于是借“登楼”为题,寓情于景,写下了这首抒情名篇。
东汉末年,战乱日炽,汉献帝刚一即位,就被迫迁都长安。
随后王粲也迁到长安,他看到关中政局混乱,又从长安奔赴荆州,投靠以招揽名士闻名的荆州剌史刘表。
可刘表是个“多文少实”徒有虚名的人,见王粲“貌寝而体弱”,没有重用。
登楼赋一、作者介绍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因董卓劫持汉室君臣迁都,王粲随父由洛阳西至长安。
西京扰乱,遂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未被重用,羁留荆州达十五年之久。
后归曹操,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官至侍中。
王粲少有才名,身遭乱离,其诗辞气慷慨,部分诗作反映了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现实性比较强烈。
其小赋抒情真挚,风格清丽。
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
后人辑有《王侍中集》。
二、作品理解《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依附刘表所作,抒发了作者因战乱而漂泊异乡,对故土的浓重思念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开篇至“曾何足以少留”,写登楼的缘起及眼中所见。
作者寄人篱下,百无聊赖,为“销忧”而登楼散心,结果事与愿违,眼前辽阔美丽的原野,非但没有使他获得清凉的慰藉,反而生出“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感慨,心中之“忧”随即而出,也奠定抒情基调,成为笼罩全文的文眼。
第二部分自“遭纷浊而迁逝兮”至“岂穷达而异心”,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前二句回忆往事,以一个“漫”字尽显作者去国怀乡、度日如年的心境。
结尾几句连用孔子厄陈叹归、钟仪囚晋仍奏楚音、庄舄显于楚而不忘越吟三个典故,说明思乡之情无论穷达,自古皆同。
第三部分自“惟日月之逾迈兮”至最后一句,感叹日月流逝,惧匏瓜之徒悬,冀王道一平,自己能够“假高衢而骋力”,但纷乱的现实击碎了他建功立业的梦想。
萧瑟秋风,惨惨天光之中,作者徘徊踯躅,满怀悲愤,夜半难寐,从中可以窥见建安时代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
本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在写法上,有时虚实相间,如第一段中实写秋野景色;有时则由实转虚,如以“陶牧”、“昭丘”的古人故事暗示未遇明君的现实处境;有时明暗相映,如第一段的明朗之景与第三段中昏暗暮景,对感情的启动有感发之效;有时主客相兼,如第一、三段所写之景偏于客观描绘,而第二段中凭栏遥望所见,则属主观虚撰。
登楼赋【原文】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译文】登上这座楼向四面瞻望,暂借假日销去我的心忧。
看看这里所处的环境,宽阔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样的楼。
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弯曲的沮水环绕着水中的长洲。
楼的北面是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面临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
北接陶朱公范蠡长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当阳的坟丘。
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黍稷累累布满了田畴。
这地方确实美,但不是我的故乡,竟不能让我短暂地居留。
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啊,长长地超过了一纪直到如今。
念念不忘想着回家啊,这种忧思,谁能承受它的蚀侵。
靠着栏杆遥望啊,面对北风敞开胸襟。
地势平坦可极目远望啊,挡住视线的是那荆山的高岑。
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水荡漾长而深。
故乡阻隔令人心悲啊,涕泪纵横而难禁。
从前孔丘在陈遭受厄运啊,发出“归欤,归欤”的哀吟。
钟仪被囚弹出楚曲啊,庄骂显贵越免不了露出乡音。
怀念故乡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会因为穷困或显达而变心。
日月一天天过去啊,黄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
希望国家能统一平定啊,凭借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力。
担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啊,井淘干净了,却无人来取食。
登楼赋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2.详述《登楼赋》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登楼赋》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登楼赋》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之涣所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
这篇骈文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画卷,同时抒发了作者抒怀豪放、志在四方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篇赋的内容和主题。
首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登楼赋》的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之涣,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风气堕落的时代,因此,他的作品中多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登楼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登楼赋》的内容和主题。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登楼、观景、抒怀。
在“登楼”部分,作者描述了自己登上高楼的过程,形象地展现了高楼的巍峨壮观。
在“观景”部分,作者通过描绘楼上所见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抒怀”部分,作者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表示要放眼天下,勇往直前。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登楼赋》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首先,这篇赋在形式上采用了骈文这种富有韵律美的文体,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在主题上,《登楼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壮志的豪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在读过这篇赋后,都受到了鼓舞和启发,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综上所述,《登楼赋》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影响的骈文,通过
生动的描绘和抒发豪情,展现了作者王之涣的文学才华。
登楼赋王粲赏析
《登楼赋》是中国古代唐代杰出的文人王粲创作的一篇名文,作品中对登楼时的万千景象和感受进行了深入的展示,其中所描绘的情景自然、芬芳,唤起读者的无限沉思。
《登楼赋》分为七节,以九折八拐的叙事方式,分别描写登楼前后对于美景的反应。
文章开始,作者形容如何看到了远方的美景,登高望远,撒落阳光,流连忘返,心旷神怡;接着,从楼上俯瞰,一席茶杯,一拨酒壶,及以四朵白菊花殷切地欢迎他,让他动感又感动;此外,作者还言犹在耳,形容了自然界及人界,有云卷云舒,有船过江;最后,作者发出惊叹,感叹世界的美,令人心生深思。
《登楼赋》的语言格调也是它的特色,文字沉郁而温润,节奏悠扬而舒缓,既有灵动,又有优美,抒发出深情款款的意境和情调,令读者感到一阵惊叹。
当今,人们仍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田园的宁静,领略到作者的情思和趣味,这也成就了《登楼赋》深受百代之后人们的赞誉。
总而言之,《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表现出他精致的细腻的文学水平。
作品的情景描写细腻,合理,微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奥秘,永恒不变。
只有去体会这篇作品,才能够感受到自然美、深沉思索,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终将过去的回忆,才能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
同时,它也可以成为人们抒发心情、沉思、散步的好去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体会登高赋的美妙,体验作者情
怀滋味。
登楼赋王粲原文翻译
登楼赋
【原文】
望楼殿门,望飞檐台。
深寒冰雪,沉穆孤城。
高朝芳官,恩祚甚明。
翻身揖让,端庄入衢。
光辉盛夏,锦葫日出。
金鸡起舞,红雀护城。
苍翠之色,笔洗令衣。
池影湖面,柳垂天涯。
秋夕幽香,消失若影。
月明窗前,粲情弹竹。
【译文】
俯瞰楼宇大门,望着飞檐台,寒冰雪融融,宁静孤寂的城市。
皇宫高贵的官员,恩祚明显,翻身恭敬地拱起,端庄入城衢中。
盛夏光辉灿烂,日出把锦葫落地,金鸡舞动起来,红雀护持坚固的城墙。
苍翠的颜色,笔洗令衣,池影湖面,柳垂至天涯。
秋夕幽香,渐渐消失如影,月亮明亮中,粲情弹着竹箫。
魏晋-王粲《登楼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篇赋见于《文选》卷十一,是王粲南依刘表时所作。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战乱关中,王粲南下投靠刘表。
建安九年(204),即来到荆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归,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万感交集,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
原文:登楼赋魏晋-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翻译: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登楼赋赏析作者:王粲;朝代:汉;原文如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翻译: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
(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
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
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
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
(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
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
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
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
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
《登楼赋》
王粲
一、教学目的
1.简要了解中国文学史中“赋”这一文体的发展概况。
2.了解王粲的生平和文学上的成就。
3.体会作者在赋中所抒发的情感和心情。
二、王粲简介
王粲(177—217),东汉末年文学家。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
先随献帝西迁长安,后因董卓党人李傕、郭氾举兵作乱,困扰长安,他南迁荆州,依附刘表门下十五年,一直未被重用。
刘表死后,归事曹操,任右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又升军谋祭酒。
曹丕立魏国时,官侍中。
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文学创作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刘勰说他“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早七子之冠冕”。
三、赋简介
赋,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
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
“铺采离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
此为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及到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此为内容上的特点。
最早以赋名篇的当为战国荀卿的《赋篇》,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当时颇为盛行。
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
接近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四、解题
《登楼赋》为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时登当阳城楼所作。
王粲本汉末三公王畅之孙,
幼有才华,为时贤推重。
刘表系皇族支裔,故时局扰乱时,士类争相趋附。
但此人“外貌儒雅,内多疑忌”,身无济世之才,又无知人之明,满怀大志的王粲一直被屈抑下僚,不被重用。
于是写下这篇登楼之作,抒发了作者登楼时所兴起的相关之思和离乱之感,倾吐了怀才不遇郁闷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作品从登楼览物写起,以黯然伤怀作结,这种写法开千百年登临之作的先河,多为后人遵循。
五、朗诵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六、讲读
1.结构
全文按“忧思”感情的逐步发展和层层深化,可分为三层:
第一段:初步透露心中隐含的忧思,确定了全篇的抒情基调。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把握全文结构的关键所在。
首句中的“望”字,登楼时外在行为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景物描写部分,说文中的写景,均为“望”中所见。
次句中的“忧”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抒情部分。
从“览斯宇之所处兮”到“黍稷盈畴”,是写景,承“望”字而来;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二句,是抒情,承“忧”字而来。
第二段:抒发思乡欲归之情,集中表达了内心沉重的忧思。
开头四句,从上段“非吾土”转到抒发怀乡之情。
“凭轩槛以遥望兮”一句中的“望”字,引出下面的山高水长之景,把景物化为情思,目的仍在倾诉思念家乡的感情。
第三段: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完成了全篇的抒情主题。
思乡之情,自然过渡到抒发政治感慨,怀念家乡推进到怀才不遇。
第一层六句,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第二层八句:以景物描写来烘托作者的内心忧思。
第三层六句,突出展现了抒情主人公忧思无尽的自我形象。
文章末两句:“循阶除而下降兮”写下楼,呼应文章开头“登兹楼以四望兮”的登楼;“气交愤于胸臆”写忧思难销,呼应文章开头“聊暇日以销忧”之销忧。
更显得登楼销愁愁更愁。
2.思想内容
王粲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著名作家。
身当乱世,经历流离颠沛的生活,因此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有真切的反映,具有沉郁悲愤,慷慨任气的格调。
他又怀抱进步的社会政治理想,在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
《登楼赋》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粲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情绪
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思念故土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表现了渴望舒展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
七、艺术特色
1.情景相生
本文以抒情为主,以作者个人的情绪感受、内心活动作为表现的主体。
汉代大赋大多偏于“体物”,即大肆铺陈描绘客观景象事物;而抒情小赋则重在“写志”。
本文的首在于其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
内心感情的抒发与景物描写结合起来,使写景对抒情起到了陪衬、辅佐的作用。
这就是所谓“情景相生”。
全文三段都有景物描写,而且变化灵动。
2.铺陈排比
“赋者,铺也。
”赋体在表现上的特点;就是善于铺陈排比事物。
本文三段中的景物描写,用的都是铺陈手法,句式上是排比。
如“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四句,分别从东、西、北、南四方铺陈排比,一句一个方位,一个画面,既概括,又形象。
这种铺陈,不像汉代大赋那样面面俱到、堆砌累叠、呆板冗长,也体现了抒情小赋的特点。
3.清丽自然
赋体讲究辞藻色泽,本篇则略施文采,自然流畅,具有清丽雅洁的风格。
首先,用典十分贴切,注意与自我要抒发的感情相契合。
其次,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不少富于音乐性的修饰词,叠词有“眷眷”、“惨惨”,双声连绵词如“凄怆”、“忉怛”、“憯恻”、“栖迟”,叠韵连绵词如“徙倚”、“盘桓”,音节流利,累如贯珠,读来和谐上口。
此外,选用的动词十分准确洗炼,富于表现力,如“挟”、“倚”、“蔽”、“盈”等。
八、译文
登上城楼向四处眺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
遍观这楼所处的环境啊,实在是明亮宽敞、世间横有。
一边挟带着清澄的漳水的通道啊,一边倚靠着弯曲的沮水的长洲。
背靠着高而平的大片陆地啊,面对着低湿原野中的肥美水流。
北面可到达陶乡的郊野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坟丘。
花卉果实遮蔽了田野,小米高粱长满了垅头。
即使很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啊,又哪里值得作片刻的停留! 遇到这混乱的世道只得迁徙流亡啊,悠悠忽忽超过十二年到了今天。
情怀深切总想着返回故乡啊,谁能承受住沉重的感情负担?靠着栏杆向远方膫望啊,迎着北风我敞开了衣衫。
平原广阔我极目远望啊,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了视线。
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流悠长渡口深远。
悲叹故乡的阻塞隔绝啊,止不住泪水纵横满面。
当初孔子困在陈国啊,曾发出“回去吧”的哀叹。
钟仪被囚禁仍演奏楚国的乐曲啊,庄舄显达了仍操着越国的方言。
人情在怀念故乡上是一样的咽,难道会因穷达不同而把心思改变?
想到时光的飞速流逝啊,等待黄河水清却令人失望。
但愿王政能一旦安定啊,可以凭借清明的时世施展力量。
我害怕像葫芦那样空挂不用啊,又担忧像井水淘清了却无人品尝。
走走停停我反复徘徊啊,太阳匆匆要到山后躲藏。
风声飒飒从四面吹来啊,天色昏暗惨淡无光。
野兽惊惶四顾寻找着同伴啊,鸟儿相互鸣叫鼓起了翅膀。
原野寂静悄无人影啊,只有赶路的人在匆匆奔忙。
心里悲伤而有所感触啊,情意哀痛而悲愤凄伤。
顺着阶梯往下走啊,愤闷的情绪充塞胸膛。
直到半夜还无法入睡啊,翻来覆去我在苦捱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