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图表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监测与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医药卫生事业。
2、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较强的法律意识。
3、具有正确的职业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4、具有积极创新、勇于批判的科学精神。
5、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勤奋工作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知识目标1、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基础。
2、具有系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理论知识。
3、熟悉我国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5、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不断追求卓越。
(三)技能目标1、具有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与检疫、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2、具有初步的现场处置及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分析能力。
3、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4、掌握英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教学规定的“较高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计算机二级统考。
5、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试标准。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学制5年。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累计修业时间不低于4年、不超过7年。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卫生统计学方法与应用、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社会医学、学校卫生学、卫生学检测技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等。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100401K专业名称:预防医学 (Public Health)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态度,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保健、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毕业后能从事卫生行政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传染病控制与职业病、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改进人群工作、居住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与人群合理营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态度、知识和能力:(一)态度要求:1.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贡献力量;2.热爱公共卫生事业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3.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公正执法,以保护人民健康、控制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为己任;4.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充分认识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5.具有创新精神,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探索;6.尊重同仁、树立团队意识。
(二)知识要求:1.基本掌握相关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研究方法,指导今后的卫生防病工作实践;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及其异常情况下的各种变化特征;3.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理及诊断和防治原则;4.掌握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行为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理论知识;5.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6.掌握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宏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卫生毒理学方法;7.掌握不同条件下对健康有害因素的识别、监测和评价的知识;8.掌握社会医学的基本知识及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监督执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9.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方法。
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监督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及工矿企业包括职业病防治院(所)职业安全监督及各厂矿企业从事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卫生监督),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卫生防疫、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机构等从事预防医学(特别是卫生监督)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医学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一)培养措施本专业的学生通过基本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等各个阶段,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公共卫生监督的程序、各种卫生法规,了解卫生工作和卫生防护措施。
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学生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3)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4)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5)医药卫生法规;(6)公共卫生监督程序与卫生执法程序;(7)卫生监督、法律文书写作技能。
(8)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
(9)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较顺利阅读本专业英文书籍。
.(二)素质、能力、知识结构要求: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自学和实践动手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的能力及准确运用卫生法规,正确处理卫生监督中碰到的问题。
知识结构要求如下:1.基本素质─普通知识教育课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英语、体育、医药计算机应用基础2.基础知识─基础课平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医用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医学机能实验学、寄生虫学。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00401K专业名称:预防医学专业方向: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疾病预防控制、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等公共卫生相关领域的工作,从事公共卫生实践、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流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促进人群健康的专业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疾病控制和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具有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实施卫生监督监测、改进环境卫生、开展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开展疾病控制的基本能力;2.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具有从事群体和个体预防保健及卫生防病工作的能力;4.掌握开展人群流行病学病因调查、疾病监测、疾病筛查的基本技能;5.了解卫生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我国与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6.具备与公众、媒体及其他人员进行关于健康相关信息的有效沟通的基本技能;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9.了解预防医学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学术鉴别力;10.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主干学科: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五、核心课程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学、毒理学基础、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女保健学。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临床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在短学期Ι安排军训(2周)、短学期Ⅲ安排临床实习(4周),短学期Ⅳ安排专业实习A(4周),第九学期安排专业实习B(4周),第十学期安排毕业实习(15周)。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培养目标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预防医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2.掌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等技能和方法,在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3.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导论、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法规、环境卫生学等专业课程。
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实习课、论文等实践性课程。
三、教学模式
本专业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论文指导等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知识和
技能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四、培养方案评估
为了确保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以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评估等。
评估结果将用于指导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发展。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基础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
主要为县级以上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机构培养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与执法等工作的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
二、培养规格1、热爱祖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热爱医药卫生事业,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精神;遵纪守法、艰苦求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2、掌握自然学科、生命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训练,能解决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实际问题,并具有卫生管理和信息数据处理的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受到基础和专业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3、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体健康,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为弹性学制,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教学环节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要求,可提前一年毕业,授予学士学位,并可提前报考研究生。
对在五年内没有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和其它规定要求的学生,如果符合学校有关规定,可适当延长修业年限,最长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时间)为七年。
四、学位授予与学分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200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教育及公共基础课64.5学分(通识教育课中通修课45学分,通选课8学分,军训1学分,劳动1 学分,就业指导1 学分;公共基础课8.5学分);学科基础课75.5学分(其中学科基础必修课59.5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10学分,临床实习6学分);专业方向课56学分(其中专业方向必修课33学分,专业方向选修课12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毕业论文7学分);专业技能与创新4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