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_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望洞庭》专项练习含答案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银盘里一青螺。
1.将故事补充完整。
2.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写出这两
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湖光和月光互相映衬,突出了洞庭湖的宁静、柔
和之美
B.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青螺,写出了湖水的
清澈
C. 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1.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2.湖面未打磨的镜子平静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
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3.B
解析:此题考查考查理解古诗的能力。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正确的,但是是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写出君山的清脆,因此B项是错误的。
望洞庭练习题(打印版)### 望洞庭练习题一、选择题1.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位于哪个省份?- A. 湖南- B. 湖北- C. 江苏- D. 浙江2. 洞庭湖的名称来源于哪个历史人物?- A. 屈原- B. 范仲淹- C. 李白- D. 杜甫二、填空题1. 洞庭湖是中国重要的_______和_______基地之一。
2. 洞庭湖的水域面积在不同季节会有所变化,主要受_______和_______的影响。
三、判断题1. 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对/错)2. 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对/错)四、简答题1. 简述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国湖泊中的地位。
2. 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哪些挑战?五、论述题1. 论述洞庭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湖南2. B. 范仲淹二、填空题1. 洞庭湖是中国重要的渔业和农业基地之一。
2. 洞庭湖的水域面积在不同季节会有所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长江水位的影响。
三、判断题1. 错2. 对四、简答题1.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仅次于鄱阳湖。
它在中国湖泊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是重要的渔业和农业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目的地。
2. 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包括水污染、过度捕捞、非法采砂、湿地破坏等。
这些因素都对洞庭湖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五、论述题洞庭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洞庭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洞庭湖的保护和开发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洞庭湖的旅游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习题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第二课时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练习题《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佳作,也是三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古诗。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诗,以下是一些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和:____________________(2)镜未磨:____________________(3)遥望:____________________3、默写《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诗中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练习1、诗中把洞庭湖比作什么?又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什么?诗中把洞庭湖比作______,把君山比作______。
2、诗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观赏洞庭湖景色的?诗人是在______(时间),在______(地点)观赏洞庭湖景色的。
3、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字用得好在哪里?“和”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湖水与秋月______的画面,表现出了______。
4、“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写出了洞庭湖湖面怎样的特点?这句诗写出了洞庭湖湖面______的特点。
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练习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请写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2、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洞庭湖边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色?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当我站在洞庭湖边上,我看到了______。
3、用自己的话把《望洞庭》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在一个______的夜晚,我来到了洞庭湖。
只见______,月光洒在湖面上,湖水与月光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三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针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根据《望洞庭》完成以下练习[1]默写古诗《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意思。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为句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释义。
(1)游园不值(_____)①值得②遇到③价钱(2)应怜屐齿印苍苔(_____)①应该②怜惜③可怜[2]这首诗抓住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来表现春天。
[3]《游园不值》描写了诗人_______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
[4]诗人游园赏花进不了门,本来是件______的事,但他从“________”联想到满园的美好春色,心情自然也由失落转为________。
3. 古诗鉴赏。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1)径:___________________(2)霜叶: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3]“霜叶红于二月花”包含着怎样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
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2.下面对《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3.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有误的是()A.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B.“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
C.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
()A.相安、和谐的意思;一面铜镜B.连词,跟‘同“相同;洞庭湖的湖面C.相安、和谐的意思;洞庭湖的湖面5.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选填序号)①碧水东流至此回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②山色空蒙雨亦奇A.云雾迷茫的样子B.空的,没有东西③水光潋滟晴方好A.非常美丽B.波光闪动的样子④山色空蒙雨亦奇A.奇怪B.奇妙6.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夸张(1)飞流直下三千尺。
(2)白银盘里一青螺。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诗中的“楚江”指的是。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练习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最后四句写诗人想要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说得很说得很委婉。
故选C。
)A.首联写得洞庭湖的湖水浩荡满溢,与岸齐平,天空倒映湖面,湖上湖中浑然一体。
“虚”和“太清”均指天空。
B.颔联写洞庭湖的水气蒸腾迷漫了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发出震天撼地的洪响,诗人直感城墙也在撼动。
C.最后四句写诗人想要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说得很直接。
“端居耻圣明”表露出他的心迹。
D.这首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盛世出仕建功立业的心志;在写景上则于大处落笔,把洞庭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故选C )A.首联写诗人远眺湖面的景色,突出了浩瀚的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的雄伟景象。
B.颔联描写了洞庭湖水汽蒸腾、波涛汹涌的景象,渲染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C.颈联写诗人欲渡湖无船为喻,表达自己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退隐江湖的决心。
D.尾联巧妙化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委婉含蓄地希望对方给予帮助。
3.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济”即渡,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空,“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4.对下面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有误,“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湖水暴涨后的浩瀚;B.有误,“波撼岳阳城”的意思是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不是真的摇摇欲坠。
C.有误,后两联委婉地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的表达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四年级古诗词望洞庭练习题在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古诗词《望洞庭》是一首经典之作。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诗,下面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的练习题。
一、诗词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诗词理解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和:_____(2)镜未磨:_____(3)遥望:_____2、诗中把洞庭湖的湖面比作什么?把君山比作什么?3、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三、诗句默写请将《望洞庭》这首诗完整地默写出来。
四、诗句赏析1、“湖光秋月两相和”这句诗中,“和”字用得好在哪里?2、“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五、拓展练习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请写出来。
2、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处洞庭湖,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下面我们来依次分析一下这些练习题。
对于词语解释,“和”在这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镜未磨”指湖面无风,水平如镜,犹如未经打磨的铜镜;“遥望”则是远远地望。
诗中把平静的洞庭湖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铜镜,把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宁静、祥和、朦胧的景色。
湖水和月光相互交融,无风的湖面平静如镜,远处的君山在月光的笼罩下宛如一颗青螺镶嵌在白银盘中。
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诗句默写中,同学们要注意书写规范,不要出现错别字。
“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字用得精妙,形象地展现了湖光与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风的潭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生动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和朦胧。
拓展练习部分,比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想象身处洞庭湖,可能会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还有天空中皎洁的明月,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凉和水草的香气。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些练习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望洞庭》这首诗,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练习题3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练习题1(一)阅读刘禹锡《望洞庭》,完成第7题。
(6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庆历四年八月,刘禹锡被贬,在前往安徽和州途中,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了这首诗。
7.⑴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1分)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C.衔远山,吞长江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⑵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2分)⑶王老师认为,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
(3分)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练习题3篇扩展阅读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练习题3篇(扩展1)——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3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1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 这是一篇_____体裁的文章。
A 童话B 记叙文C 寓言2 课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主要写了哪三个方面。
()A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B 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C 满月,腿脚不稳定就爱玩。
D “什么都怕”又那么“勇猛”。
二、细读课文深感悟。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表现猫的性格真的很________。
如果你养了这样一只猫,你会怎样呼唤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的性格古怪还表现在它高兴时__________;不高兴时,却__________;有时它__________,有时很__________。
明贬实褒,表达了一种_______________之情。
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题)(四)(4分)阅读下面古诗,回答24—25小题。
望洞庭湖赠XXXXXX八月湖水平,XXX混太清。
气蒸XXX,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XXX。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4.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2分)【答案】(2分)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了XXX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1分),(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
三四两句“气蒸云XXX,波撼岳阳城”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XXX在江北,XXX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XXX,波撼岳阳城”,与XXX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本领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分)【答案】(2分)本诗委婉地表达了墨客想仕进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投机的苦衷;(1分)但愿可以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1分)(意义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四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