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周汝昌
- 格式:pptx
- 大小:7.48 MB
- 文档页数:17
周汝昌周汝昌,字玉言。
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
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
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
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
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主要作品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东方赤子·大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陈晓旭〃生前18首诗词〃悼词〃诔文陈晓旭的外貌、气质,真如“如花如月的貌、多愁多病的身”两句所概括。
天生一个饰演林黛玉的坯子,无人匹敌。
而且才华出众,诗写的也很好,充分表达了她的心声。
1985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时,18岁的陈晓旭拿着一张背面抄着一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的照片打动了导演王扶林,出演林黛玉。
读着陈晓旭写的诗作,朴素无华,让人真切感受到了陈晓旭宁静的心灵。
她的一举一动很像林黛玉,瘦弱的她手抚着胸前的辫梢,恬静、秀美间有种淡淡的忧郁。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生来无忧又无虑,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本诗为陈晓旭14岁时作品,发表于《青年诗人》也是她发表的第一首诗歌)2、【《小麻雀》】停一停吧小雨,难道你不见妈妈为我觅食去?假如你打湿了妈妈的翅膀,她就会掉在冰冷的雨水里。
呵,妈妈她回来了,羽毛还带着点点雨滴。
我问妈妈冷不冷?她却笑着把小虫喂到了我的嘴里。
(这首《小麻雀》和《我是一朵柳絮》是晓旭83年红楼自荐信上附的两首小诗)3、【《梦里三年已是秋》(不全)】因为怕你在鲜艳的人群中把我迷失所以我变得如此苍白柔弱因为想对你低诉的话语太多太多所以我只能静默Array因为每一条苦涩的泉正在我的胸中婉转流成爱河所以我的泪水也日渐干涸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依然执着一如我十五岁时的日记把夏夜留给梦把心留给爱情我等待着你当窗外淡色的晨曦穿过我白色的窗帘镜子里的我早已编好了那条粗大的辫子还系上了你喜欢的那条红丝带我们同样被爱情的网深深缠住我终于这样近这样近地看到你那双噙满泪水的双眼(本诗为陈晓旭15岁时作品,据说全诗较长,为一个系列,曾在《青年诗人》连载)4,【《给十七岁》】我忽然想起一个淡忘已久的角落滚滚红尘淹没的足迹尘封在书架上的十七岁和错过的花季阳光里晒着被雨淋湿的记忆也许不该拿出来晒让它永远沉浸在心里树梢上挂着结冰的月亮仿佛要在某个黄昏凋零而她始终不肯弃枝而去十七岁啊可怜的十七岁什么时候我变得如此冷酷把十七支蜡烛一口吹熄也许我应该在大脑里另缝一只口袋把十七岁的梦全装进去那样即使在无人的世界独旅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孤寂而现在我只能在清明时节燃十七只檀香奠祭我的十七岁祈告所有的梦到天堂相聚(此诗约为23岁所作)5、《石竹》虚怀亮节生石隙,春露秋霜染青衣。
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曹雪芹为了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三百年后,周汝昌为了一部《红楼梦》,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建立红学“四支”,使《红楼梦》之光华,粲然世间。
红学家中,高人辈出,然而,如周汝昌用功之勤,用情之深者,再无二人。
如今,周老先生驾鹤西去,其名字却与《红楼梦》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语录集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的自叙对联,《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的学术研究。
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
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的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天·地·人·我》素描册一身是才的周老周先生的书法非常好,他写的是瘦金体,却不是模仿,有他自己的创造和独特的魅力。
此外,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棒,还曾经注过两本古诗集。
他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非常透彻,那些诗词的意境,今天的人可能已经有了隔膜,但是周先生却能够精确地解读和描述出来,可见功力深厚。
——刘梦溪著名古典文化学者、红学家、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素材运用周汝昌论书法的书是《书法艺术答问》《永字八法》等,注的诗集是《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单单一本,就足以名世,足以传世,而周老先生却几乎在传统文化方面多管齐下,且都有不俗的建树。
更鲜为人知的是,周汝昌大学的专业是外语,且极为地道精通。
这样的通才,研究起《红楼梦》来,自然具有超越一般人的“大视野”。
适用话题模仿与创新、通识教育、才能黛玉岂容亵渎周先生性格耿直,为人多情多义,专攻《红楼梦》研究。
20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受聘任教我校外文系(因先生系北大英语专业出身),单身生活,闲时喜阅世景,一天他走到九眼桥头与文里巷,但见一个小饭馆挂着招牌“潇湘馆”,不禁非常生气,找店主交涉说明:“潇湘馆”是林妹妹的雅舍,你怎么可以亵渎圣贤呢?店主见他一介教书匠,也不作答理。
天津市津南区历史名人,周汝昌,1918年生于天津。
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作家协会会员等。
工书,其书法为世所重。
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石头记鉴真》、《献芹集》、《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等十几部红学专著,200余万言著述,影响巨大,深受赞许。
另出版有:《书法艺术答问》、《岁华晴影》、《脂雪轩笔语》、《北斗京华》、《天地人我》、《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1953年版《红楼梦新证》为其首部也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丰富详备的内容以及开创意义在红学史上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被评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其历经五十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周汝昌的红与黑周汝昌,红学家。
人们都会这样认为。
可是,周汝昌本人却说:“简单地把我当成红学家是外界的一种误会。
我很不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
”这种回答让人大感意外。
是什么原因使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红楼梦》这本书上?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在82岁高龄的今天,却矢口否认自己是红学家呢?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瘦骨嶙峋的老人,让人一时不知该问他些什么?一部《红楼梦》曾经给他带来过荣誉,因《红楼梦新证》的出版,使他红极一时,成为当时的热点人物,因“红学”成了“红人”。
这部《红楼梦》也曾经给他带来过厄运,使他因“红人”成为“黑人”。
《红楼梦》影响了他的一生,“红”与“黑”的人生经历不断转换伴随着他。
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欣喜也有酸楚。
他尝够了其中的苦与乐,悲与喜,荣与衰的人生大滋味。
曹雪芹十年辛苦,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成了《红楼梦》。
周汝昌却用了五十年心血,半只眼睛苦作,完成了几百万字的专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第37卷㊀第3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7㊀No.32018年5月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May2018文章编号:1006-2920(2018)03-0001-08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8.03.001«周汝昌红学论稿»出版学术座谈会综述拜剑锋㊀㊀摘要:2018年1月13日ꎬ由知识产权出版社㊁江苏省红学会共同主办的 «周汝昌红学论稿»出版暨纪念周汝昌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于知识产权出版社多功能厅举办ꎮ座谈会主要研讨了«周汝昌红学论稿»的价值㊁意义以及问题与不足ꎬ与会专家学者对«周汝昌红学论稿»做出了积极评价ꎬ同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ꎮ这部论稿不仅对于 周氏红学 的研究具有学术参考价值ꎬ而且对于红学的学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ꎮ关键词:«周汝昌红学论稿»ꎻ周氏红学ꎻ新范式ꎻ座谈会㊀㊀作者简介:拜剑锋ꎬ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ꎮ㊀㊀一㊁引言2017年12月ꎬ中国矿业大学高淮生教授的红学新作«周汝昌红学论稿»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ꎮ2018年1月13日ꎬ由知识产权出版社㊁江苏省红学会共同主办ꎬ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部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㊁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 «周汝昌红学论稿»出版暨纪念周汝昌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多功能厅举办ꎮ来自北京㊁天津㊁江苏㊁河南㊁河北㊁山西㊁四川等省市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㊁高校研究生三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ꎮ座谈会围绕着高淮生教授的«周汝昌红学论稿»一书展开研讨ꎬ旨在推动红学学科建设ꎬ明确红学学科发展方向ꎮ座谈会主要有三个议题:①«周汝昌红学论稿»的价值与意义ꎻ②«周汝昌红学论稿»的问题与不足ꎻ③周氏红学研究与红学著作出版选题等ꎮ与会专家畅所欲言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ꎬ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ꎮ辽宁师范大学梁归智教授虽因故未能出席座谈会ꎬ但欣然提交了一篇万言 读后感 ꎬ题为«当艺术成为学术的张力 读‹周汝昌红学论稿›的感想»①ꎮ梁归智教授认为: 高淮生教授是近些年在红学上相当活跃且颇有建树的学人ꎬ«周汝昌红学论稿»具有相当的学术品位和理论视野ꎮ高教授是在做当代人的 学案 ꎬ面对派系纷繁矛盾丛生斗争激烈的现当代红学界ꎬ他希望改良红学界的风气ꎬ希望青年一代研红者摆脱老一代历史恩怨的负面影响ꎬ使红学发展能有一个更明朗的未来ꎮ高教授的愿望是可敬的ꎬ努力是真诚的ꎬ应该支持他的工作ꎮ二㊁座谈会情况简介2018年1月13日上午9时ꎬ座谈会于知识产权出版社多功能厅开幕ꎮ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㊁著名红学家胡文彬ꎬ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启章ꎬ南京大学教授㊁江苏省红学会会长苗怀明ꎬ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伟科研究员ꎬ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赵建忠教授ꎬ中国矿业大学教授㊁«周汝昌红学论稿»作者高淮生ꎬ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主编李金齐教授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主编朱雪里ꎬ邢台学院乔福锦教授ꎬ天津外国语大学郑铁生教授ꎬ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ꎬ天津百花①该文刊发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ꎮ2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文艺出版社任少东编审ꎬ北京曹雪芹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位灵芝ꎬ苏州大学周生杰教授ꎬ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张志教授ꎬ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樊志斌副研究馆员ꎬ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马经义副教授ꎬ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奎副教授ꎬ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肖爱华ꎬ«曹雪芹研究»编辑胡鹏ꎬ国家图书馆于鹏馆员ꎬ«红楼梦研究»主编顾斌ꎬ«周汝昌红学论稿»责任编辑徐家春等ꎮ开幕式上ꎬ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启章代表主办方致辞ꎮ李启章介绍了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发展情况ꎬ以及«周汝昌红学论稿»一书的编辑㊁出版过程ꎬ充分肯定了本次座谈会的学术意义ꎮ他认为ꎬ作为2018年全国第一场红学专题活动ꎬ本次座谈会一定能够取得有益于红学学科建设以及未来发展的学术成果ꎮ肯定了出版高淮生教授撰著的«周汝昌红学论稿»一书的学术意义ꎬ并表示愿意为高水平的红学著作出版提供平台ꎮ江苏省红学会会长苗怀明教授首先代表江苏省红学会向高淮生教授致以热烈的祝贺!致辞中说: 江苏省红学会自从2017年换届之后ꎬ从一个 爱好者组织 变成了一个 学术组织 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诸如高淮生教授这样的高校学者的积极参与ꎮ高淮生教授在«红楼梦»研究方面非常活跃ꎬ近年来ꎬ发表了许多红学研究成果ꎬ从«红学学案»(新华出版社2013年出版)到«周汝昌红学论稿»ꎬ高教授的红学研究已经先期进入对21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学术总结和反思过程中了ꎮ开幕式之后是上㊁下两场学术座谈ꎬ每场学术座谈设一名主持人㊁一名评议人ꎬ嘉宾按次序发言ꎬ由评议人进行点评ꎮ各位发言人围绕«周汝昌红学论稿»的价值与意义㊁问题与不足㊁周氏红学研究与红学著作出版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阐述ꎮ专家发言虽不乏观点的碰撞交锋ꎬ但温文儒雅ꎬ文质彬彬ꎬ不失学者风范ꎮ会务组还安排了视频采访ꎬ分别访谈了胡文彬先生㊁李启章副总编辑㊁苗怀明教授㊁乔福锦教授㊁赵建忠教授㊁曹立波教授㊁李金齐主编㊁任少东编审㊁高淮生教授等ꎮ胡文彬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 在周汝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来临之际ꎬ有这么一位耐得住寂寞㊁脚踏实地的学者推出«周汝昌红学论稿»这本书ꎬ这对广大红学研究者来说ꎬ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ꎮ可以说ꎬ敢于碰这个问题ꎬ就是一种勇气ꎮ打破这种寂寞ꎬ也是一种勇气ꎮ我们现在的红学界就应该重视这种勇气ꎮ我觉得淮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ꎮ闭幕式上ꎬ高淮生教授致闭幕词ꎮ他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能够齐聚北京参加本次座谈会ꎬ同时感谢为本次座谈会成功召开付出辛劳的师友们ꎮ正如«周汝昌红学论稿»一书责编徐家春所表达的那样ꎬ本次座谈会可谓 彩虹之上ꎬ共话未来 ꎮ三、座谈会研讨的主要问题(一)«周汝昌红学论稿»写作有 三难众所周知ꎬ周汝昌先生是红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ꎬ同时也是红学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位学者ꎮ围绕周汝昌其人其红学的话题最多ꎬ加之尚不得知的有关其人其红学的文献资料有待发掘ꎬ这就为研究周汝昌其人其红学增添了很大的难度ꎮ苗怀明认为ꎬ«周汝昌红学论稿»相对于之前的«红学学案»更为难写ꎮ这本书的写作有 三难 : 第一难 在于周汝昌先生本人的红学论著特别多ꎮ周先生应该是诸多红学家中出专著最多的专家之一ꎬ真正算作专著的话ꎬ几十本还是有的ꎮ如何从中间厘出他的观点和头绪?这本身就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ꎮ 第二难 是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和研究相当复杂ꎮ他的研究涉及红学的各个方面ꎬ要完整和全面地关注ꎬ显然又是一件难事ꎮ 第三难 是对周汝昌先生的评价难ꎮ周汝昌先生是红学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ꎮ目前ꎬ对周汝昌先生的研究呈现 两极 的趋势ꎮ 一极 是以一种无限崇拜的心理去研㊀第3期拜剑锋:«周汝昌红学论稿»出版学术座谈会综述3究ꎬ另 一极 是以一种无限贬低的心理去研究ꎮ但是高教授以客观㊁学术的立场对周汝昌先生的学术进行了总结ꎬ更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ꎮ他采取 以点带面 的方法ꎬ从三个方面进行观照:一个是«红楼梦新证»ꎬ一个是红学ꎬ一个是新国学ꎮ他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集中梳理ꎬ同时进行评述ꎬ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ꎮ当然ꎬ对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挖掘的东西ꎬ用一句比较时尚的话即 永远在路上 ꎬ就是说对周汝昌先生的研究和评价我们 永远在路上 !期待高淮生教授有更为精彩的论著面世ꎮ«周汝昌红学论稿»写作之 难 并非限于苗怀明所谈到的 三难 ꎬ若从当代红学学术史构建的角度来看ꎬ其写作之 难 并不亚于以上所谈 三难 ꎮ孙伟科研究员说: 淮生兄这样的书ꎬ对构建当代红学学术史ꎬ并做出一个学人的专题性研究ꎬ是非常有价值的ꎮ当然ꎬ高淮生不仅致力于建构 当代红学学术史 ꎬ他同时致力于建构百年红学的 现代红学学术史 ꎮ他之所以一如既往地坚持这样做下去ꎬ即构建学案体现代红学史ꎬ这就与他的学术信念密切相关:只要值得立案的红学学人在ꎬ红学就会一直都在!他是从红学学科建设的方向上坚持做学案体现代红学史构建ꎮ樊志斌认为ꎬ周汝昌先生曾经有建立 红学学 的愿望ꎬ是有方法和体系的一位红学大家ꎬ高淮生教授对周先生堪称 理解的同情 ꎮ文学理论在红学这块土地上进行了长期密植的耕耘ꎬ但是能够说服大家的不多ꎮ高淮生教授对周汝昌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包括他的研究成果ꎬ具有一种理解的同情ꎮ理解的同情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ꎬ也是一个人的能力ꎮ不仅要有深入的研究ꎬ更要有驾驭它的宏观高度ꎬ才能有理解的同情ꎬ这一点是非常难的事情ꎬ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ꎮ这一 难 可谓 难上之难 ꎬ学术史写作是一种 百年之后论升降 的历史编写工作ꎬ如果缺失 理解的同情 ꎬ学术史就会走样ꎬ甚至歪曲ꎬ造成恶劣影响ꎮ高淮生早在第一部«红学学案»的序言中就明确地谈到撰述学人学案的原则ꎬ即 秉持了解之同情ꎬ摈弃学派性偏见 ꎮ周生杰认为«周汝昌红学论稿»是一本充满着胆识和智慧的研究作品ꎮ 古人讲做史要有 才㊁学㊁识 ꎬ高教授有 才㊁学㊁史㊁胆㊁慧 ꎬ他有担当ꎬ不因人废言ꎬ用史料说话ꎬ所有的分析都建立在文献的基础上ꎮ从高教授撰写的这部书中ꎬ读者能够体味出一位当代红学家的仁爱之心ꎮ他试图给多年来纷繁复杂的周汝昌先生的红学研究说几句公道话ꎬ给红学增加一把正义的火气ꎬ这是一种善良的愿望ꎮ (二)«周汝昌红学论稿»的价值㊁意义与写法乔福锦对于高淮生教授«周汝昌红学论稿»有几个方面的体会ꎮ第一个是此前出版的«红学学案»其实是红学学术反思的经典性成果ꎬ«周汝昌红学论稿»则是学案的具体深化ꎬ是整个学案研究大课题中的一个专题研究ꎮ第二个体会是ꎬ«周汝昌红学论稿»是研究周汝昌的第一部通论著作ꎬ或者说是 周氏红学 研究的第一部专著ꎮ以往关于周先生的研究专著ꎬ多从两方面进行研究ꎮ一类是周汝昌问题性的研究ꎬ比如像胥惠民先生的研究ꎬ它是对周汝昌本身红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ꎮ(郑铁生对此有同感: 淮生这本书是从正面来谈周先生的ꎬ这之前出版了几本都是讲周汝昌的问题的ꎬ从正面讲周汝昌的还真不是很多ꎮ当然有许多文章ꎬ比如乔福锦㊁梁归智㊁邓遂夫等人写的一些正面性的东西ꎬ但是我觉得这些东西还不多ꎮ )另外一类就是周汝昌本人的研究ꎬ例如梁归智先生的«周汝昌先生传»ꎮ但真正从 周氏红学 或者 周学 的角度进行研究的ꎬ«周汝昌红学论稿»堪称海内外 周氏红学 或者 周学 研究的第一部专著ꎮ第三个体会是«周汝昌红学论稿»的框架可归为三点:第一点即 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 ꎻ第二点即 匀称得体的文本结构 ꎻ第三点即 节制公允的论析评判 ꎮ这三点可分别做如下解说:一是 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 ꎮ说起来好说ꎬ但真正做起来很困难ꎮ好在高淮生教授在写«红学学案»的过程中已经把水火不相容的观点游刃有余地 并置 在一起ꎬ很巧妙很有策略地讲出事实来ꎬ4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这是出于学术公心做学人研究ꎮ由此可以看出ꎬ他这个 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 实际上是保持着一种大智慧ꎮ如果对照此前的研究更容易认同这一点ꎬ以往的许多研究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ꎮ如果把双方不同的观点都摆出来ꎬ让大家去评判ꎬ这个做法非常有意思ꎮ二是 匀称得体的文本结构 ꎮ«周汝昌红学论稿»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介绍周汝昌学术的背景ꎻ第二部分阐述«红楼梦新证»是周汝昌研究的基础或者是 周学 的基础ꎻ第三部分讲红学的框架ꎻ第四部分阐述文化或者新国学是对 周氏红学的一个定位ꎻ第五部分是阐述 周氏红学 的影响ꎮ可以说ꎬ这书中所涉及的几个方面ꎬ几乎包括了周汝昌红学研究备受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ꎮ这个框架搭配得特别好ꎬ结构设计得很匀称㊁很得体ꎮ三是 节制公允的论析评判 ꎮ高淮生教授聪明之处在于许多地方自己不做评判ꎬ他是把双方观点都给予客观呈现或归总ꎬ有时甚至用疑问的方式放置在那里ꎬ当然有的时候也有自己的评判ꎮ这种公允和有节制的评判给后来的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ꎮ«周汝昌红学论稿»形成这样一个框架的原因有如下方面:①高淮生教授写作学案的学术积累ꎮ通过写作学案ꎬ他能够将不同时期㊁不同学派ꎬ甚至不同领域内的学人的著作加以梳理ꎬ这样ꎬ他的知识面就一下扩展开来ꎬ他的视野也就开阔起来ꎬ这是基于写学案时的不断积累ꎮ②他个人的经历和才赋ꎮ他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将广博的知识和各种学术观点吸纳于自己的胸中ꎬ最后形成他自己的想法ꎮ由此ꎬ他的原创能力就显得特别强ꎬ譬如«红学学案»就是原创性的ꎮ«周汝昌红学论稿»这本专著ꎬ的确堪称向传统用力的典范之作ꎮ樊志斌认同«周汝昌红学论稿»是研究 周氏红学 的奠基之作的看法ꎬ并认为这部«周汝昌红学论稿»是对周汝昌先生学术的系统回顾ꎮ 从学术的系统性回顾来说这是第一部ꎬ这部书也预示着周汝昌先生红学的系统回顾和反思翻开了新的一页ꎮ学术研究其实是一种学术传承的事业ꎬ真要能够把学术向前推进一点是很难的ꎮ仅仅从这一点上来讲ꎬ高淮生教授的这部«周汝昌红学论稿»也堪称研究周氏红学的奠基之论了ꎮ曹立波教授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高淮生的学术工作和«周汝昌红学论稿»的学术价值: ①很强的执行力ꎮ高淮生教授这一方面是非常值得肯定的ꎬ去年听他说了一次要为周老写一本书的想法ꎬ结果没有再听到任何的海誓山盟ꎬ这本书就放在我们眼前了ꎮ能够感受到他真正是在专心地写书ꎬ除了教书㊁写字ꎬ就是在写书ꎮ这本身就是对他的人品㊁学品的最好的肯定ꎮ② 60后 学者的一种责任感ꎮ乔福锦教授对于红学几代人的分析很有道理ꎬ我们 60后 学者的责任感是可以从淮生这本书里非常明显感受的ꎮ我们如何去承接上一辈学者的所有研究成果?就今天看来ꎬ这其实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ꎮ除了周汝昌先生ꎬ冯其庸先生㊁林冠夫先生等已故的上一代红学学者ꎬ他们的成果都需要我们去加以梳理ꎮ大家常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 ꎬ其实ꎬ我觉得对周汝昌先生生生死死这个过程的纪念本身也是一种悲悯的情怀ꎬ也是一种«红楼梦»赋予我们的多情的精神ꎬ更是一种责任感的问题ꎮ③大学教师的事业心ꎮ红学研究到底有没有话题了?红学研究到底有没有问题意识了?如果把红学放在讲台上ꎬ我们说 讲台红学 也许是区别于 草根红学 的一个视角ꎬ其实 草根 是很幸福的ꎬ我也很愿意去做一个 草根 ꎬ随便地去说点什么ꎮ但是ꎬ当你站在讲台上的时候ꎬ无论你怎样 百忧缠身 ꎬ你都必须笑着谈论千古ꎮ即便是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ꎬ你要教给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条分缕析地告诉他ꎬ哪些东西可以继续学ꎬ哪些东西还值得进一步研究ꎬ当你分清楚这些内容的时候ꎬ就比较理解淮生写这本书的一些思路和研究方法了ꎮ所以我希望把淮生这本书当成一本教材ꎬ一部站在讲台上能够讲清楚的教材ꎬ从这一点上说ꎬ我是非常理解他写这本书的这份辛苦的ꎮ总而言之ꎬ我觉得淮生的这部«周汝昌红学论稿»真的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ꎮ 这三个方面也可以看作乔福锦对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才赋方面的进一步概括ꎮ㊀第3期拜剑锋:«周汝昌红学论稿»出版学术座谈会综述5曹立波谈的非常中肯ꎬ且对于后学具有启示性ꎮ在谈及«周汝昌红学论稿»的写法时ꎬ曹立波认为这部书稿是一种多重视角的写法ꎬ所以也就需要读者保持多重视角的读法ꎮ从高淮生的«红学学案»即可看出ꎬ作者立意从学术史写法上有所创新ꎬ事实证明这一创新已经形成了可观的学术影响ꎮ梁归智认为(书面发言):高教授的写作方法ꎬ是以每个论题为中心ꎬ撮述红学界有代表性的各种不同派别的态度㊁立场和意见ꎬ让这些不同的甚至彼此尖锐对立的说法自然形成对比㊁对照和对垒ꎬ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ꎮ高教授大量引述原文ꎬ使撮述基本上都能反映出各家各派的本真立场ꎬ而不会发生 歪曲 走样 的问题ꎮ比起 转述 来ꎬ这是讨巧的做法ꎬ也是聪明的做法ꎮ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ꎬ这省去了阅读海量文献的麻烦ꎮ如果没有高教授的这本著作ꎬ不说一般读者ꎬ就是 红学界中人 ꎬ恐怕也很难对红学界如此错综复杂的争论㊁纠缠一下子了解得如此清楚ꎮ当然ꎬ涉及一些更深入的情节和细节ꎬ本书也不可能完全明晰呈现ꎬ或一语道断ꎬ需要有兴趣者去亲炙原始文献ꎮ高教授个人对各种争论的意见和评判ꎬ在引述过程中往往旁敲侧击ꎬ用简短的话谈言微中ꎬ有时候则比较模糊ꎬ显得 狡猾 (高教授自谓 智慧 )ꎬ所谓 借力打力ꎬ曲终奏雅 [1]ꎮ这也是做 学案 研究的苦衷吧ꎮ乔福锦对梁归智的说法有自己的看法: 关于梁归智教授说淮生的这个写作策略ꎬ他也承认这是有苦衷的ꎮ因为ꎬ当代人写当代人这是非常难的ꎮ他指出说这是 模棱两可 ꎬ这也有他的道理ꎬ但是ꎬ我总感觉梁教授的这个观点ꎬ还是要留下一些时间在历史的空间里慢慢去说清楚ꎮ赵建忠认为«周汝昌红学论稿»这本书具有以下几个很鲜明的特色:①这本书写得很有个性ꎮ高淮生教授结合周先生个性ꎬ来谈周先生的学术观点ꎬ做到了 知人论世 ꎬ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的ꎮ高淮生教授本身就是一个性情中人ꎬ他又去写周先生这样一个性情中人ꎬ可能个别语言是有些不见得那么准确ꎬ但是要把周先生写得四平八稳了也就太 官样儿 化了ꎬ那就不是周汝昌了ꎬ也不是高淮生了ꎮ高淮生教授在写作时可能会缺乏某些方面的资料ꎬ但换个角度而言ꎬ这正是他的长处ꎮ由他来写就会显得更客观一些ꎬ有些地方写得非常有学术个性ꎬ有些语言不见得妥当ꎬ但总比写出一个平庸的㊁四平八稳的周汝昌要好ꎮ总体来看ꎬ高淮生教授的«周汝昌红学论稿»不虚美㊁不隐恶ꎬ还是相当不错的ꎮ②这本书写得很全面ꎮ周先生一辈子都在钻研«红楼梦»ꎬ整整65年ꎮ65年的学术经历ꎬ高淮生教授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拿出来这么一部书ꎬ他之前肯定是有积累的ꎬ他写«红学学案»就有一章是涉及周先生的ꎮ尽管如此ꎬ几个月时间来写周汝昌这么一个红学史上很重要的人物ꎬ仍是件很辛苦的事情ꎮ虽然在很多细的地方还需要打磨ꎬ但是周先生主要的学术贡献或者他的学术特色还是涉及了ꎬ比如周先生提出的红学四个分支的问题ꎮ周先生的红学的诸多特点ꎬ淮生都写出来了ꎬ并且有理有据ꎬ这是毫无疑问的ꎮ③这本书对周氏红学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ꎮ 刚刚有学者也谈到了ꎬ周先生对«红楼梦»中华文化说的阐发ꎬ可见他不是一般人认为的仅仅是考证的集大成者ꎬ这只是看到一个方面ꎮ中华文化说和新国学说ꎬ淮生在书中也做了一些系统的梳理ꎬ应该说几个大的节点ꎬ这本书都抓住了ꎬ我觉得这应该是这部书的一个贡献ꎮ位灵芝也看到了高教授在«周汝昌红学论稿»中表现出来的个性ꎮ她认为: 高教授说在周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感到某种 孤寂 和他对学术的 执拗 [2]9ꎮ其实ꎬ这是很多学人在治学过程中也能够有的感觉ꎮ在这本书里ꎬ既可以看到高教授对周先生的独特表达ꎬ也可以看到一个独立的灵魂ꎮ跟高老师接触的这些年来ꎬ一直觉得他是有 古风 的ꎬ这本书里面ꎬ他的这种写法上也让我有一种感觉ꎬ就是颇具 古风 的那种用心和用力ꎮ周生杰认为: «周汝昌红学论稿»这本书的撰写体例不拘一格ꎮ有学术评述ꎬ有学术争论ꎬ还有很多插叙ꎬ很灵活ꎮ既像讲课又像讨论ꎬ一会儿在历史中ꎬ一会儿让我们又回到现实之中ꎬ有一种时空交6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错感ꎬ像画面一样频繁地切换着ꎮ初读这本书ꎬ感觉是一种学术小品文ꎬ我在与高教授的沟通中了解他对这个 学术小品 这个词也表示很感兴趣ꎮ马经义把«周汝昌红学论稿»这本书的写法总结为 四维三层 模式说ꎮ所谓四维三层ꎬ即以时间维度㊁以流派为维度㊁以传播为维度㊁以学人为维度ꎻ这四种维度的每一种维度里又有三层ꎬ这三层很清晰ꎬ第一层是红学资料的收集层ꎬ第二层是各家观点的综述层ꎬ第三层是在这个综述层之上做历史的评判ꎮ当然ꎬ每一个学者可能他的维度不一样ꎬ但是高教授是很清晰的ꎮ评价«周汝昌红学论稿»可以联系着高教授的«红学学案»来看ꎬ乔福锦教授曾说过 «红学学案»是学术转型时期的建档归宗之作 [3]17ꎬ马经义在乔教授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句:不仅仅是建档归宗之作ꎬ它还代表着一个新的思路的诞生ꎮ当然ꎬ这个新的思路和新的写作方式的诞生ꎬ到圆满的程度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ꎬ但是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模式ꎮ第一ꎬ 新 在写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案ꎬ 新 在将知人作为论世的前提ꎮ纵观现在的学术史㊁红学史ꎬ真正将 知人 作为 论世 前提的ꎬ其实还不多ꎬ而高教授的这本书让读者看到了 知人论学 和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人ꎮ第二ꎬ 红学史 竟然多出了一种慈悲之心ꎬ高教授在写作的时候是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学者的自然人格和社会人格ꎮ(曹立波对此回应: 在高老师的书里面ꎬ马经义竟然看到了做红学史也要多出一种慈悲之心ꎮ我们今天这个会虽然在冬天ꎬ但是让人感觉到这个会议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会议ꎮ )(三)«周汝昌红学论稿»的学术影响梁归智认为(书面发言):«周汝昌红学论稿»的最大贡献ꎬ就是把这个红学的根本症结给赤裸裸地 逼 了出来ꎬ周汝昌红学的功过是非将随着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而自然明晰ꎬ对红学应该怎样搞也极有启发性ꎮ梁归智所谓 红学的根本症结 即所谓 当艺术成为学术的张力 ꎬ即«红楼梦»是 极品艺术 ꎬ解读«红楼梦»需要 诗性领悟 ꎬ周汝昌做到了这一方面ꎬ而所谓当代 学术共同体 则以西方文艺理论解读«红楼梦»ꎮ所以ꎬ现代意义上的 学术 (红学)与作为 民国学人 的周汝昌所理解的 学术 自然形成很大的反差ꎮ也就是说ꎬ周汝昌所理解的 学术 与一般意义上的 学术 是有冲突的ꎮ«周汝昌红学论稿»把这种 反差 和 冲突 鲜明地呈现了出来ꎬ并且是颇具反思性地呈现了出来ꎮ任少东认为ꎬ高淮生教授«周汝昌红学论稿»一书为以后评价周汝昌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ꎮ高教授在书中对周汝昌的评价不做 意气用事 的评议ꎬ着实是 啃了一块硬骨头 ꎮ书中用了大量客观的材料ꎬ使用了周先生与他人的信件内容来表述自己的想法ꎬ这为研究周氏红学开了一个好头ꎮ高教授对周汝昌先生的个案研究ꎬ对其他红学学人的个案研究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ꎮ(乔福锦认为:«周汝昌红学论稿»一书具有个案意义ꎬ它的个案意义在哪里呢?就是真正地开创了研究周氏红学的新局面ꎬ甚至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新天地ꎮ这几年红学在转型ꎬ有没有新的话题?有ꎬ这本书里就有无穷的话题ꎮ)顾斌认为: 高淮生老师一直以学案体的研究模式在对红学史进行学术批评和反思ꎬ今天ꎬ他又把学案研究的个案研究成果«周汝昌红学论稿»呈现在我们面前ꎬ可以说这是对整个红学事业的一个大的贡献ꎮ在跟高老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ꎬ我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作为红学人的那份赤子情怀ꎮ他的这本著作我想更多的是惠及第四代和第五代的红学学人ꎬ我在学习他这本书的过程中ꎬ有两点切实的感受对我影响很大ꎬ而这两点我个人觉得是其他对周汝昌红学进行学术评论的著作所不具有的ꎮ第一点是«周汝昌红学论稿»这本书的作者就直接将读者的视线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ꎮ这本书的第一章让读者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的现场ꎬ而且高淮生教授对周汝昌先生的性情做了很深入的剖析ꎮ第二点是«周汝昌红学论稿»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深地进入到了周氏红学的体系中了ꎮ对于«红楼梦新证»的写作缘起及架构的解读ꎬ以及对于«红楼梦新证»全面而深刻的剖析ꎬ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
缅怀周汝昌先生周汝昌先生的逝世,是中国红学界的重大损失,从此中国又痛失一国宝级大师,此吾国文化之巨大损失,黄鹤西去,万马齐喑,惜哉痛哉!作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与胡适先生对红学的探讨推动了红学的进步,是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令人敬重的大师学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人家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风范深深的影响了我们。
周老!一路走好!周汝昌先生自幼喜文慕学,丝竹粉墨,无所不涉。
学程至为坎坷,中经多种灾难。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
一生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
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这部著作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
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
”又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
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周汝昌作的这两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如果真有另一个世界,周老应该能见到雪芹,希望在那个世界,先生耳聪目明,与雪芹高谈快论,然后能通过什么渠道给我们把《石头记》的真本全本捎过来……愿先生一路走好!感谢您一生为芹宣教!“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感谢您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大爱!又一位大师离我们远去,我们无限缅怀,大师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周汝昌先生不仅在红学上很有造诣,同时也是、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大学时候对《红楼梦》的研究感觉很高深,但是耳濡目染也知道这位大师的成就。
很多同学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毕业论文更是不可避免的提到这位大师,我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红学影响。
毕业后很少看文学名著了,一是没有大学图书馆那种合适的条件,二是被繁华的社会追求物质和急促的生活所掩盖,忘记了文学的感悟,少了心中的那份感动就会迷失自我,迷失自我就会感到生活的苦闷。
周汝昌是红学考证集大成者作者:刘梦溪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7期周汝昌先生是诸多红学研究者中最有学问的一位。
他的逝去,不独对红学一科,对整个古典学研究,都是重大损失。
特摘拙著《红楼梦与百年中国》论周之专节,以寄追悼缅怀之意。
斯人已去,不胜依依,呜呼哀哉尚飨!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者不是俞平伯,而是周汝昌。
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系1947年秋天至1950年写就,1953年由上海棠棣出版杜出版。
这之前,他于1947年12月5日,发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载天津《民国日报》“图书”第七十一期,提出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除夕。
第二年,即1948年2月20日,天津《民国日报》发表胡适之先生《致周君汝昌函》,表示同意周说(后胡适又改从壬午说)。
当时周汝昌刚30岁,他的红学研究开始就身手不凡。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只是给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才真正构筑了一所设备齐全的辉煌住室。
关于曹雪芹上世的资料,迄今为止,没有哪部著作像《红楼梦新证》搜集得这样丰富,以至于和《新证》相比,胡适的《考证》中所引用的资料,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曹家上世的三轴诰命、四轴《楝亭图》、敦敏的《懋斋诗钞》、裕瑞的《枣窗闲笔》、萧地的《永宪录》等孤本秘笈,都是周汝昌以惊喜的心情一手发掘出来。
《新证》设有《史料编年》专章,引用书籍达一百二十种以上。
1976年增订时,该章扩展为三十六万字,约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内容更加充实。
此外周先生还撰有《曹雪芹家世生平丛话》和《曹雪芹小传》等著作,有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生平的历史资料,如果不能说已被他“一网打尽”,确实所剩无多。
他凭借这些资料,运用严格的考证学的方法,建构了自己的红学体系。
周汝昌红学考证的重点,是曹雪芹的家族历史和作者的生平事迹,也就是胡适强调的“时代”和“作者”。
这后一方面,周汝昌先生称作“芹学”,作为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