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作者:杨春相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03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本文分析了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诸多问题,旨在为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1.假冒伪劣食品由城市转移至农村。
随着城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假冒伪劣等问题食品开始由城市转移至农村市场,与假冒伪劣食品相依存的不法食品生产厂、小加工作坊也渐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与流通领域的商贩合力组成危害农村消费者的主力军。
受经济因素制约,农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大多不高,在购买商品时往往贪图便宜或者只注重外观,对食品的品质不会过多追求,这就导致低成本、低价格、低品质的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泛滥。
2.农村食品经营者素质偏低,对质量要求不严格。
农村的食品经营者大多是本地或者周边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守法经营观念缺失。
少数经营者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注重食品质量,甚至销售过期食品,或者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以获取高额利润等。
笔者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城郊及农村食品经营者因销售的食品品种相对较少、经营规模偏小,往往忽视索票索证环节,或者没有索证索票的保护意识,甚至错误地认为索证索票会引起商品价格提升,从而加大销售成本。
有一些规模稍大的批发经销商经过几级批发后就难以索取到相关票证,再加上索证索票繁杂琐碎、耗时费力,大部分经营者出于侥幸心理户就懒于去做,一旦出现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就无法从票据上溯源。
部分农村食品经营者因为文化水平低,不会建立进销货台账,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不严格,进货时只看是否畅销、价格是否便宜,却不查验对方的经营资质,不关注食品是否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甚至忽视食品的生产日期等,这就为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农村及城郊市场打开了便利之门。
3.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形式落后。
当前,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多是分散经营,比如小作坊、小餐饮、小商店、小摊点等,管理经验落后,守法理念淡薄,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却偷偷摸摸生产的现象屡有发生,他们不舍得投资生产设备,生产卫生条件差,生产环境堪忧,加工出的食品质量难以通过合格检查。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既与生产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也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监管的不足有关。
本文将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1.1 生产环节问题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生产环节问题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如农药滥用、化肥超量施用、畜禽饲养中的药物残留等,都会对食品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此外,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薄弱,常常会忽视生产、加工环节中的卫生问题。
1.2 销售环节问题农村食品销售环节问题也是导致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食品保存、卫生条件差的小摊贩,他们的食品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较差,常常以追求利润为主导,对于食品的质量把关不严,容易导致食品产生异味、变质、受污染等问题。
二、危害描述2.1 健康问题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出现,将直接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以及细菌污染等都可能导致食品中毒、肠胃疾病等健康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2.2 经济问题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还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会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还可能引发社会不信任,增加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三、应对策略3.1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针对农村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完善监督体系,确保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合规操作。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食品安全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对食品安全的责任感。
3.2 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加强农民对农药、化肥使用方法和原理的培训,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责任感和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提供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和措施,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
城乡规划与园林景观58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徐庭明(句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黄梅分局)摘要: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区都属于社会热点性问题,对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有着极大地影响;而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再加之卫生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市场监管水平不足,极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对农村地区整体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与阻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并为其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及监管机制,加强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开展,保障农村地区食品安全,为农村地区及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主要对现代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农村食品市场;监管问题;解决对策一、现代农村食品市场的常见问题通常情况下,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与城镇相距较远,人们文化水平及法律意识等相对较差,当食品市场经营运转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食品生产加工的设施大多较为简陋,不仅对食品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当农村食品市场运转时,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自身缺乏足够的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当出现消费问题时,没有及时进行举报等措施,导致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此外,由于城镇地区对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力度较大,由此导致部分不法分子将劣质食品向部分农村地区进行销售,对农村地区食品市场的健康性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1]。
二、现代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的实际状况(一)实际监管力量不足当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进行时,其主要需要依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工作,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相关部门的人员数量较少,且工作范围过大,由此导致市场监管任务量较重,而实际工作人员不足,再加之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监管人员日常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再加之农村食品市场主要以流动摊贩居多,增加了隐蔽性,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水平与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I【篇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I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该镇成立食品安全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确立20xx年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为:“尚德守法,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法治化水平”。
要求各村(居)各单位认真准备,精心组织,严格把关,切忌走形式、走过场,结合实际,确保宣传活动落到实处。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
充分利用各村(居)信息公开栏,向广大群众发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中小学、幼儿园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媒介,通过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自觉抵制“三无”食品,重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安全、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是开展餐饮食品行业安全大检查活动。
联合公安、工商、卫生、安监、等部门,重点检查沿街饭店、食品摊点是否有卫生许可、从业人员健康证、各项食品安全制度、餐具消毒保洁等,并对排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有效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是认真总结。
要求各村(居)各单位对宣传周活动期间取得的经验与做法进行认真总结,把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化、经常化。
I【篇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I20xx年,我镇在区食安委办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食品监管工作紧紧围绕科学监管理念,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维护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生产、违规经营等行为。
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安全责任网络,确保全镇人民的消费安全,我镇及时调整了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由镇长孙荣宏任组长,副镇长孙潼洁任副组长,组员由镇食安办、计生办、经管办、法制办、派出所、农科站纪检等部门组成,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安全队伍。
与此同时,各行政村、各社区等部门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监管小组,充实了镇二级监管责任网络,使食品工作形成及时有效的体系。
在构建网络的同时,明确了镇、村、单位等的监管责任,抓好对所属辖区、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落实责任,努力加强安全监管执法力度。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监管能力提升的建议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饮食消费也日益丰富多样。
同时,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相对较为薄弱,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也相对较为有限。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较为薄弱,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程度也有待提高。
因此,如何提升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环节的风险。
农村地区的生产环节相对较为简单,生产工艺及设备较为落后,自然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因此生产出的食品往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感染病菌、添加有害物质等。
二、流通环节的风险。
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物流条件相对差,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相对薄弱。
违规操作、假冒伪劣、滞销过期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三、居民饮食生活方式的风险。
农村地区的居民饮食生活方式相对简单,食源性疾病的风险也较大。
此外,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也相对较低,很容易上当受骗,影响健康。
一、加强农村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
加强农村食品生产企业的规范化建设,规范生产和销售行为,加大对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做到从源头上保障食品的安全。
二、完善农村地区的食品流通监管服务体系。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完善农村地区的冷链物流、仓储设施等服务设备,建立食品流通监管体系和应急预案,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
三、加强农村居民的饮食管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和健康教育,普及科学健康的饮食知识,提供健康饮食指导,引导农村居民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加强监管部门的专业能力提升。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规,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提高监管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和科技化建设。
总之,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食品安全是保障健康的基础,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保障农村居民饮食安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农村,由于监管不到位,农村地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食品安全问题。
设置县级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乡镇设食品安全监管办公室,在各村安排食品安全监督员,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监管网络,同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标签:食品安全;安全监管;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的不安全不只是指会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也包括会造成任何慢性危害。
我国在2009年2月28日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题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增强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然而在一些相对偏远,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一)监管不到位1.监管力量薄弱我国广大农村幅员辽阔,监管力量薄弱,在农村,虽然乡镇设有站、所,但人员有限,监管力量薄弱,也未能全面及时地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点多面广,难度大的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一些假冒、三无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等存在着安全隐患的食品充斥着这些地区。
2.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农村地区食品的生产、经营相对分散,就食品生产者而言,农村市场上的食品多以小规模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为主。
这些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馆等存在于农村的院落中,且数量非常多,导致监管难度很大。
就食品的售卖而言,在农村地区也是由一些小卖部零售,这些小卖部,数量多,售卖食品杂,较隐蔽,不易监管。
(二)农村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1.对食品的安全性重视不够现在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收入逐年提高,也有了一定的积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但是在消费的过程中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对食品的安全性重视不够。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是指农村地区因自然灾害、化肥农药超标、疫病药物残留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面就具体分析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几个方面。
1.种植业方面种植业是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其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许多农民在不了解化肥农药的具体性质和使用方法的情况下,滥用这些有毒有害的农药,进而导致食品中残留化肥农药超标。
2.畜牧养殖方面畜牧养殖业也是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领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主要的问题有动物疫病药物残留、饲料添加剂超标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畜产品的质量下降,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3.流通销售方面在农村食品流通销售领域,农村小作坊和黑作坊食品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生产过程中缺乏现代化的种植和加工设备,很容易导致食品中存在各种残留物以及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针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切实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等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新型高效、安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
加强农村生产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规模与技术含量。
2.加强农村生产点监管加强农村生产点的监管,全面排查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建立健全农村生产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生产领域的监测和抽检力度,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按照“从源头到餐桌”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全过程监管。
对农村市场的食品经营和食品加工企业,加大监管力度,明确责任,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增强企业责任意识对从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执法部门有关责任人员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
同时还需要加强企业责任意识,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中注重产品安全质量,切实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存在的问题1、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维权意识差。
农村有句俗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反映了农村消费者对食品卫生的认识水平,加上很多农村消费者不识字,导致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
对买到的食品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加上农村执法力量薄弱,致使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的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
从而使得农村消费者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大多自认倒霉,即使觉得该用法律来维权,可又不知道要去哪里申诉,所以当买了假劣食品时,只要不危及生命,一般采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因此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的横行。
2、食品经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差。
农村的食品经营者主要是当地的农民或居民,缺乏必要的食品专业知识。
部分经营者只求经济利益,不管商品质量,更不会去考虑人们食用不合格食品所造成的后果。
有些经营者为了不让自己亏本,即使食品已经超过保质期,或是明明知道是劣质食品,仍然将其摆在货架上想办法销售出去。
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普遍较差,无《食品经营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从事食品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
经营的商品互相混杂,有的食品商店甚至同时经营化肥、农药、饮料,为农村食品消费安全留下了隐患。
3、农村消费者消费心态不正常。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大多数农村消费者收入低,消费能力弱,只要可吃可喝,填饱肚子就行。
因此,价格便宜是农村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现在,农村的商品市场也日益繁荣活跃,各种小商店、小卖部在农村也越来越多,卖的食品也是价格低廉。
从而也导致,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塞,农村消费者只注重价格而忽视投师的弱点,将过期或是即将过期的食品、劣质的“三无”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农村消费者贪便宜的消费心态诱使经营者铤而走险经销假冒伪劣食品,从而使食品安全整治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打而不净的怪圈。
农村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嘿,咱今天就来唠唠农村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存在的那些问题,还有该咋整的办法!
你想想啊,咱每次去农村农贸市场,是不是有时候心里会犯嘀咕,这菜新鲜不?这肉靠谱不?可不是咱瞎担心,那问题可真不少嘞!有些商贩啊,为了多挣几个钱,啥都不管不顾。
好比说,那卖肉的,肉都有点变质了,还在那吆喝着卖,这不坑人嘛!还有那卖菜的,农药残留超标了都还在卖,这吃下去能健康嘛!哎呀呀,这不是害人嘛!
那咱得想想办法啊!首先,政府得加大监管力度呀,不能任由这些不良商贩乱来呀!得经常去检查检查,查到问题就严惩不贷,看谁还敢乱来。
就像警察抓坏人一样,让那些坏商贩无处可逃!其次呢,咱们消费者自己也得多个心眼儿呀!买东西的时候多看看,多问问,不要稀里糊涂就买了。
咱得学会辨别好坏呀,不能让那些不良商贩得逞呀!
咱再说说那些卖食品的商户们,你们也得有点良心呀!别光想着赚钱,也得为大家伙的健康着想啊!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把大家的健康都给搭上了呀!这就好比盖房子,根基要是不稳,那房子不就得塌嘛!
咱老百姓的健康可不是小事儿,这农村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可得好好管管!可不能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呀!这就是我的看法,咱都得重视起来,才能让咱的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当前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农村食品经营者素质不高,农村经营户对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尤其是农村商店、小卖部的店主多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低,由于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经营中不重视索票索证,谁的商品便宜,就进谁的货,不问是否属于合法经营,因而出现了问题无从寻根求源,导致低价质劣产品泛滥,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
二是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强。
农民选择消费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容易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
加之,制假者在包装、装潢上鱼目混珠,使农村消费者识别困难。
三是城市假冒、质次食品向农村市场转移。
包装低劣,质量较低的小包装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
二、农村食品安全面临的监管困难
(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较薄弱
(二)农村监管区域广,工作量大、难度大
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比较分散,执法部门要把辖区内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户)检查一遍,需要十
天半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甚至有的边远牧区可能一年都难去一次,因而对农村季节性无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边远地区无证食品经营户、餐饮店等缺乏有效监管,成为假劣食品“转战”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村食品检测手段不足
农村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测设备设施配备不完善,检测手段较为简单。
三、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将监管关口前移,重点抓好产品源头与批发领域的规范经营,从源头上切断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因为食品越往消费终端走越难管理,只有抓住源头及食品集散中心,才能有效进行管理。
做到监管网络化、管理制度化、检查日常化,重点实施食品准入制度。
推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监督经营者向供货商索证索票,建立进货验收台账,并实施不合格商品下架与召回制度。
根据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实施商品准入工程的商贸企业到农村开辟便利连锁机构,引导、扶持大型正规的超市、连锁店进入农村,规范、整合食品市场,形成规模经营,这既有利于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形成示范,又有利于淘汰一些经营不规范、质量无法保证的企业,促进当地消费观念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二)强化食品行业自律,促进企业自觉规范
农村区域面大,食品经营单位分散,面对众多食品经营单位,单靠部门监管实现食品安全目标是不够的,必须通过行政指导促使经营者自觉守法、规范经营。
监管部门应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促进经营户诚信经营。
一是在食品行业内大力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使行业、企业信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纳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区分守信企业、警示企业、失信企业和严重失信企业等不同情况,依法实施不同的监管,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培植一批注重品牌质量、恪守商业信誉的食品生产、加工与零售企业;运用失信惩戒机制,把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列入“黑名单”,使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分子在农村也寸步难行。
促使企业自律式监管,从而影响带动其他企业合法经营。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
优化整合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逐步形成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负监管职责、食品经营户负主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网络。
1在农村广泛、深入地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宣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不仅使消费者知道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而且让经营者了解违法经营将受到何种处罚。
引导健康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识假辨假
的能力,使食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营造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氛围。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深入发展农村监管与维权网络,乡镇(街道)、行政村设立消费维权监督站点,聘任监督员、消费维权义务监督员开展农村监管、消费维权工作。
建立打假与维权的快速通道,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收集、披露工作。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加大与新闻媒体的配合,对失信单位和违法、违规的食品经营者进行曝光,广泛形成部门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氛围。
构建联合执法协调机制食品部门应该加强和各司法部门的组织协调与配合工作,提高食品安全部门的执法能力,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
相关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执法力度,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保证国家的食品安全。
3.4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往往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来源。
而加强农药的管理,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个各方面是,加强对农药生产过程和流通渠道的管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作用,坚决抵制一些剧毒农药的生产和流通;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教育,向
农民普及农药知识,提高农民对农药的鉴别能力,让农民安全的使用农药。
加强《食品安全法》的普法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法》的普法教育,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咨询和专业讲座,向社会群众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保健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保健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