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2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牙齿切断,磨碎食物,舌使食物与唾沫混合均匀,唾液能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馒头变甜是由于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三.制定计划。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搅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或者将舌头顶住口腔上部,闭嘴不说话,储蓄唾液)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把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或直接吐到烧杯内部去)。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1)(2)(3),然后做如下处理:1号瓶:将A 馒头碎屑放入里面,注入2毫升唾液进行充分的叫搅拌。
2号瓶:将B 馒头碎屑放入里面,注入2毫升唾液进行充分的叫搅拌。
3号瓶:将C馒头碎屑放入里面,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任何搅拌。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搅匀。
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四.讨论和完善计划。
制定出初步的计划后,通过小组讨论来检查自己的计划,对考虑不周的地方进行修改。
1.能自然放入试管中的馒头块做实验最适宜,且3块馒头块大小要差不多。
2.可提前储备,舌头顶着口腔上部,闭嘴,不说话。
且取唾液的时候切忌从咽喉处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3.在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不能太短,约5~6分钟合适。
四.实验现象。
说明1号试管内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麦芽糖。
六.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牙齿切断,磨碎食物,舌使食物与唾沫混合均匀,唾液能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馒头变甜是由于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讨论:1.我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一样。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里的探究实验。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能够得出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并感受实验探究中重要的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为下一节课学习食物的消化打好基础。
本节课先让学生品尝馒头,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增加实验探究的趣味性,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馒头变甜是因为口腔中的哪些结构在发挥作用?通过层层设疑,环环相扣,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接下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理清实验思路的基础上,也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验创新,尝试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的新思路。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说出实验创新点,比如:馒头块容易被唾液泡软变碎,可以用手指饼干来代替;水浴加热可以用手握紧试管来代替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大胆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对于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的小组,教师也给予充分关注,让小组成员反思失败的原因,如唾液量不足或不纯;馒头的大小可能有问题;水温过低;保温时间不够等,提高学生对消化及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的认识。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收获团队合作的乐趣。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收获,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饮食的生活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密度较大,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讨论实验计划,完成探究活动,表达和交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没有展示的机会。
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过程中,想出的实验改进措施是很有创新价值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应该让每个小组交流实验成败的原因,鼓励学生尝试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节实验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也为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创造意识奠定基础,将生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口腔中馒头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探讨口腔中馒头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探讨1. 引言馒头是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它的制作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化学、物理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口腔中对馒头的变化过程,并进一步讨论这些变化现象的原因和结论。
2. 口腔中馒头的变化现象实验中,我们将在嘴中放入一块馒头,观察和记录其变化现象。
以下是我们观察到的几个主要现象:2.1 漂白现象嘴中的唾液和馒头表面的淀粉发生反应,导致馒头表面逐渐变白。
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对馒头中的淀粉分子进行降解,使馒头的表面颜色变浅。
2.2 咀嚼现象当我们咀嚼馒头时,馒头逐渐变得越来越软,形状也发生变化。
这是由于嘴中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它们对馒头中的淀粉和蛋白质进行降解,导致馒头变得易于咀嚼和消化。
2.3 味觉现象当我们品尝馒头时,嘴中的味蕾对馒头中的味道做出反应。
这是由于馒头中含有一些有味道的物质,例如蛋白质和油脂,在嘴中接触到味蕾时,会引起味觉反应。
3. 口腔中馒头变化现象的原因口腔中馒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嘴中的唾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它们对馒头中的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等成分进行降解和转化。
3.1 唾液中的淀粉酶唾液中的淀粉酶是一种消化酶,可以将馒头中的淀粉分子分解成糖分子。
当我们咀嚼馒头时,唾液中的淀粉酶与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作用,导致馒头变得软化和易于消化。
3.2 唾液中的蛋白酶唾液中的蛋白酶可以将馒头中的蛋白质分子分解为较小的肽链和氨基酸。
当我们咀嚼馒头时,唾液中的蛋白酶与馒头中的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馒头的口感变得更加细腻。
3.3 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除了消化酶的作用外,口腔中的各种物质还会与馒头中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唾液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与馒头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产生味觉上的变化。
4. 结论再探讨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口腔中馒头的变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发现,嘴中的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些酶起着关键的作用,将馒头中的淀粉、蛋白质和油脂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使得馒头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在新课标中地位馒头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食,其营养成分丰富,口感各异。
然而,你是否想过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以及实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我们的口腔中,馒头经过牙齿的咀嚼和磨碎,变成了细小的颗粒。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食物进行了物理性消化,使得食物变得更易于消化吸收。
与此同时,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开始对馒头中的淀粉进行分解,转化为麦芽糖。
这个过程被称为化学性消化。
接下来,舌头发挥重要作用,将咀嚼好的馒头颗粒与唾液充分搅拌,使得麦芽糖和馒头中的其他营养成分更好地溶解在唾液中。
舌头还将食物推向食管,开始下一阶段的消化过程。
食管将馒头颗粒运输到胃中,胃酸和酶开始对馒头中的蛋白质进行分解。
随后,食物进入肠道,胰腺和肠液中的消化酶对麦芽糖进行进一步分解,转化为葡萄糖。
这个过程使得馒头中的营养成分得以充分吸收。
在新课标中,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具有重要地位。
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实际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具有很强的实践与应用价值。
了解馒头消化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摄取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为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此外,这一实验还可以推广到其他食物的消化过程,为我们日常饮食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揭示了食物消化的奥秘,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消化系统。
通过新课标中的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班级:第()小组姓名:
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一、提出问题:
(提示:可以只就一个变量来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针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
提示: 1、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麦芽糖有甜味。
2、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3、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
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材料用具:新鲜馒头块、唾液、试管、碘液、烧杯、量筒、培养皿、试管夹、试管刷、热水、温度计等。
方法步骤:(可参考教材P30-31页的制定计划步骤)可以用简单的表格或图的形式呈现。
四、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六、表达与交流(你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你还想探究什么?)
源-于-网-络-收-集。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第一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
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
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
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二)实验变量的控制两个对照实验。
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
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 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李雯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同样情况下,温度不同效果是否相同?唾液也能消化蛋白质吗?唾液量的多少能否影响淀粉的消化?如果直接将等量的干淀粉加入水中代替用淀粉作成的馒头效果如何?若同效,将淀粉制成馒头有何意义?如改变方案一中的实验顺序:先加碘,再加唾液结果如何?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可以设计这样几套实验探究方案:(1)馒头碎屑、馒头块与清水、唾液在适宜温度下的实验。
(2)馒头屑碎与唾液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
(3)唾液量的多少能否影响淀粉的消化。
(4)干淀粉能否代替馒头碎屑。
(5)改变方案一中的实验顺序:先加碘,再加唾液。
2探究方案2.1方案一馒头碎屑、馒头块与清水、唾液在适宜温度下的实验。
2.1.1探究器材量筒、小烧杯、保温大烧杯、试管、试管架、玻璃棒、小刀、镊子、馒头、稀碘液、清水等。
2.1.2探究过程(1)取1个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 3小块。
将A、B两块馒头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馒头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2 min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 ml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 ml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 ml唾液不进行搅拌。
再将1、2、3号试管一起放入37 ℃左右的温水中水浴加热。
(4)大约10 min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表1中。
2.1.3探究结果及分析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1号试管与2号试管对照,探究了唾液的作用:淀粉需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分解;1号试管与3号试管对照,探究了牙齿和舌的作用:馒头块与唾液没有充分混合,影响唾液发挥作用,淀粉不易消化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