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古诗原文
- 格式:docx
- 大小:18.49 KB
- 文档页数:5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有关苏轼《如梦令》诗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有关苏轼的诗词有很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苏轼《如梦令》,希望你喜欢!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 苏轼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
轻手。
居士本来无垢。
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
[宋] 苏轼
自净方能净彼。
我自汗流呀气。
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
但洗。
俯为人间一切。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宋]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
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
[宋] 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
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
居士。
莫望小桥流水。
如梦令·城上层楼叠巘
[宋] 苏轼
城上层楼叠巘。
城下清淮古汴。
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
魂断。
魂断。
后夜松江月满。
李清照《如梦令》课文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分析: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
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
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
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
“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
“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
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
(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
作者在这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如梦令全部诗词年代:唐代《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唐代] 李存勖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唐代] 冯延巳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
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年代:宋代《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宋代] 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宋代] 曹组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
风动一庭花影。
《如梦令·春景》[宋代] 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一饷凝情无语》[宋代] 王之道一饷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
倚竹不胜愁,暗想江头归路。
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
《如梦令·满院落花春寂》[宋代] 杨冠卿满院落花春寂,风絮一帘斜日。
翠钿晓寒轻,独倚秋千无力。
无力,无力。
蹙破远山愁碧。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宋代] 秦观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
帘外五更风雨《如梦令·春思》[宋代] 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宋代] 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野店几杯空酒》[宋代] 向滈野店几杯空酒,醉里两眉长皱。
已自不成眠,那更酒醒时候。
如梦令原文及翻译范文一:《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被誉为“千古第一词”。
这首词非常优美,内容抒情,让人感觉像是在梦中漫步。
词中所描绘的西子湖畔的景色和人物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首词的要点是描绘美丽景色和恋人相思之情。
全词共有八个句子,每句都很有意境。
比如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通过描绘窗外的景色来引申出对忆往昔的感觉。
还有第二句“照水仙别有人堤”描写的是西子湖的独特美丽,此句同样是用景物来表达女主人公对其恋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语言优美,这首词还用了很多的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包括对比、借景抒情、升华等。
这些手法让整首词达到了尽致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词使人感到心情轻松愉悦,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适合用来表达爱情之情或对自然风景的感悟。
范文二:《如梦令》是李清照手写的一首唐词,这首词非常经典,在我们国家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为这首词的语言优美婉转,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通过写景的方式来表达恋人之间的感情,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整个词看起来又有情感,又不失为景观。
这首词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可以用来表达与朋友之间的感情,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可以用来表达恋人之间的爱情。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人们需要一种放松的方式来散发情感,这首词无疑就是这样一种方式,通过诗词来表达心灵的交流和融合。
而这首词中所运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都是非常经典的东西,如句法、音韵、比喻、对仗等,这些手法使得整首词都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更添情趣。
总之,《如梦令》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品,这首词被广泛传颂,不断被唱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是一首灵感独特、优美动人的唐诗。
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爱情的甜蜜与刻骨铭心。
《如梦令》的原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杨柳岸,晓风残月。
桂林楼,夜色闲深。
怕人看,分付只须深锁门。
眼底事,又作风情。
《如梦令》以诗人回忆的形式展开,描绘了雨后清晨的景色。
诗人在庭院里醉卧,感受到雨水洗净了空气,欣赏着窗外绿意盎然的景象,心情愉快而宁静。
通过描绘细腻而生动的画面,李清照将读者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表达了诗人昨晚酣醉入睡,清晨醒来时,仍有余醉未消。
第二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中的“卷帘人”指的是与诗人相伴的爱人,表示诗人对爱人的疼爱与思念。
而“海棠依旧”则意味着昨夜经过雨水洗礼过的景色依然美丽动人。
作品中的“知否?知否?”两句,是通过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浓情蜜意,传递了爱情的甜蜜与感动。
这两句中的“绿肥红瘦”形容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可借喻出爱情的美好与悲伤。
接下来的两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桂林楼,夜色闲深。
”通过景物的描写增加了诗歌的唯美氛围。
透过杨柳岸边晓风下的残月和夜色静谧下的桂林楼,表达了诗人忍受离别之痛的感受。
最后两句“怕人看,分付只须深锁门。
眼底事,又作风情。
”则以命令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并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和外界的对比,表现出诗人苦苦思念的心情。
通过对《如梦令》原文的分析与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爱情的琢磨与追求。
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并流露出情感真挚而深沉的态度。
这首诗堪称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也展现了唐代女子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婉约风格。
总之,《如梦令》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为李清照赢得了卓越的文学声誉。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使其成为唐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秦观《如梦令》全文秦观《如梦令》全文秦观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州教授。
元祐初(1086),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
绍圣初(1094),坐元祐党籍,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州、横州、雷州等地。
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熙宁十一年(1078)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
元丰七年(1084)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
20岁,作《浮山堰赋》。
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
《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秦观门外鸦啼杨柳。
春色著人如酒。
睡起熨沈香,玉腕不胜金斗。
消瘦。
消瘦。
还是褪花时候。
《如梦令·遥夜沈沈如水》秦观遥夜沈沈如水。
风系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
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秦观楼外残阳红满。
春入柳条将半。
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
肠断。
肠断。
人共楚天俱远。
《如梦令·幽梦匆匆破後》秦观幽梦匆匆破後。
妆粉乱痕沾袖。
遥想酒醒来,无奈玉销花瘦。
回首。
回首。
绕岸夕阳疏柳。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秦观池上春归何处。
精彩禅诗偈语近日偶读禅学杂书,颇为其中精彩禅诗偈语段落所感,比之李义山"有不尽之意"的《无题》之作,更据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玄机妙义,哲理更深,意境更高.而禅宗偈语遣词用字往往又比较通俗,不象义山诗谜那样悔涩难懂.《六祖坛经》中很多段落便是极为精彩的通俗诗,其蕴意则需要一生的悟性来映证.在这里拟向各网友陆续介绍一系列禅诗,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更求证悟自性!神秀示法证悟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注】神秀系北宗领袖,而慧能为南宗祖师.禅宗五祖弘忍让众弟子作偈证悟示法,神秀时为五祖门下首座,遂作此偈,五祖见偈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但未传衣钵.慧能时初入门下,尚于后院杂务,也作一偈,由此而得五祖秘传衣钵,隐行南下传道说法,遂成禅宗六祖.灵云志勤开悟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何山守旬开悟诗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以上三首均为桃花而开悟,作者皆是得道高僧,若不是禅宗典籍《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载,实难看出奇特之处.昭觉克勤开悟诗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昭觉克勤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高僧,其开悟得道始于听一首艳情诗.乍一看的确是一首风流倜傥的情诗,而此处对悟道的比喻恰恰运用了恋情的感觉.把悟道的感觉与恋爱的滋味相比,这道的滋味也是不能说的,就好象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是无法告诉别人的。
洞山开悟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这首诗表面上写太阳照到他身上,而影子投在水面上的情景,事实上就是写他追求道的一个过程.神照本如开悟诗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龙门清远开悟诗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落.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其二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
李清照《如梦令》的翻译及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向前划啊,向前划,桨声惊起沙滩上的一片鸥鹭鸟。
[出自]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宋苏轼《东坡词》东坡词宋苏轼撰《东坡词》一卷,宋苏轼撰。
《宋史·艺文志》载轼词一卷,马端临《经籍考》则称《东坡词》二卷。
此本乃毛晋所刻,旧有晋跋云:“得金陵刊本,凡混入黄、晁、秦、柳之作俱经删去。
”然刊削尚有未尽者,如开卷《阳关曲》三首,已载入诗集之中,乃饯李公择绝句。
其曰以《小秦王》歌之者,乃唐人歌诗之法,宋亦失传,惟《小秦王》调近绝句,故借其声律以歌之,非别有词调谓之《阳关曲》也。
使当时有《阳关曲》一调,则必自有本调之宫律,何必更借《小秦王》乎。
以是收之词集,未免泛滥。
至集中《念奴娇》一首,朱彝尊《词综》据《容斋随笔》所载黄庭坚手书本,改“浪淘尽”为“浪声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多情应是我笑生华发”。
因谓“浪淘尽”三字於调不协,“多情”句应上四下五。
然考毛幵此调,如“算无地”、“阆风顶”,皆作仄平仄,岂可俱谓之未协。
石孝友此调云:“九重频念此,衮衣华发。
”周紫芝此调云:“白头应记得,尊前倾盖。
”亦何尝不作上五下四句。
又赵彦卫《云麓漫钞》辨贺新凉词版本“乳燕飞华屋”句,真迹“飞”作“栖”,《水调歌词》版本“但愿人长久”句,真迹“愿”作“得”,指为妄改古书之失,然二字之工拙,皆相去不远。
前人著作,时有改定,何必定以真迹为断乎。
晋此刻不取洪、赵之说,仍从旧本,则特为有见矣。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曾敏行《独醒杂志》载“轼守徐州日,作燕子楼乐章。
其稿初具,逻卒已闻张建封庙中有鬼歌之”,其事荒诞不足信,然足见轼之词曲,舆隶亦相传诵,故造作是说也。
阳关曲(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又(军中)受降城下紫髯郎。
戏马台南旧战场。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古诗原文 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 宋代:苏轼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
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 俯为人间一切。
译文 自己洁净才能使他人洁净,我自浴身之后,出现汗流而又哈气之效果。
给参 与浴佛活动的人们传话,只管四大和合幻身与三昧游戏。
径直洗吧!径直洗吧! 俯首为了摆脱人间众生苦难而洗吧! 注释 如梦令: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 (李存勗) 创作。
《清 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彼:他人,别人彼:他人,别人。
呀(ha)气:张口大力呼吸,喘气。
澡浴人:参与浴佛活动的人们,这里代指世人。
肉身:佛教称“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幻身。
游戏:出自《景德传灯 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普愿)扣大寂之室,顿然忘荃,得游戏三昧。
” 这里指自在无碍,而常不失定意。
但洗:径直洗吧!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十二月,苏轼渡淮至泗州治所,该词是苏轼在 佛寺浴身有感而作。
赏析 第一、二句,将心比心,现身说法来谈浴佛的生理效果,只有“自净”才能 彼净。
这一富有哲理的佛学思想,显示出苏轼天涯沦落不沉沦的勇气。
“汗流” 代指污垢除尽, “呀气”代指浊气被完全清除, 所以苏轼感到浴佛是特别舒适的。
第三、四句,进深一层,借“寄语澡浴人”之机肉身游戏,摒除杂念,心不 散乱,专注一境,抒发了苏轼运用佛学思想来游戏人生,以娱身心。
其心理平衡 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苏轼也常得趣于某事或懂得其中奥妙而以游戏出之。
1/5
最后三句,近乎一种呼喊:径直洗吧!径直洗吧!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洗荣 辱”,更重要的是为了冲刷人间众生的一切苦难,这正是苏轼要做一个“清净 人”“肉身”而游戏三昧的真谛。
全词侧重于浴佛的效果及其心理探索, 所表述的思想意义全在于苏轼的“不 须天眼,自然观见,十分世界”的宇宙观和“得于自然,游戏三昧”的人生观。
正因为“居士本来无垢”, 所以苏轼才有资格喊出“俯为人间一切”的人道主义 呼声。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