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负载及其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20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负荷计算方法1、 计算负荷的内容(1) 计算负荷又称需要负荷或最大负荷,通常采用30min 的最大平均负荷作为发热条件选择电器或导体的依据。
(2) 尖峰电流是指单台或多台用电设备在短时间内的最大负荷电流。
单台电动机的尖峰电流就是起动电流;多台电动机的尖峰电流是指计算电流再加上一台最大电动机的起动电流。
如果多台电动机中最大电动机是双电动机驱动时(例如:大吨位起重机中的主卷扬往往是双电动机驱动)则尖峰电流应是计算电流加上这两台同时工作电动机的起动电流。
尖峰电流用于计算电压损失、电压波动和电压下降以及选择电器和保护元件等的依据。
此外在校验滑触线和较长线路供电的电动机起动时能否满足允许电压损失的要求时,也用尖峰电流来校验。
(3) 平均负荷为某段时间用电设备所消耗的电能与该段时间之比,常选用最大负荷班的平均负荷,作为计算电能消耗和选择无功补偿装置的依据2、 负荷计算的方法(1) 需要系数法:使用最为广泛,尤其适用于配、变电所的负荷计算。
(2) 利用系数法: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实际,但计算过程复杂,工程中很少采用。
(3) 二项式法:一般用于用电设备较少的场所,计算结果偏大。
(4) 单位面积功率法、单位指标法和单位产品耗电量法:前两者多用于民用建筑,后者用于某些工业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电力负荷估计。
(5) 3台及2台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取各设备功率之和;4台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取设备功率之和乘以0.9的系数;5台及以上的用电设备,可采用二项式法计算,但计算负荷不能小于其中一台最大电动机的功率。
3、 设备功率的确定:用电设备铭牌标明的功率系厂家规定工作条件下的额定输出功率。
各种设备规定的工作条件不完全相同(如JZR 型电动机在不同的负载持续率下有不同的功率),故负荷计算时应将其换算为统一规定工作条件下的功率,即设备功率。
设备功率换算的规定如下:(1) 连续工作工作制电动机的设备功率等于额定(铭牌)功率。
负载能力计算公式负载能力是指一个系统或设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或压力。
它是衡量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对于各种工程和科技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负载能力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总体来说,它通常与系统的资源和需求相关。
一个常用的计算公式是负载能力=资源总量/资源需求。
资源总量可以包括处理器的速度、内存的大小、带宽的宽度等,而资源需求则取决于系统的负载和运行的任务。
通过计算负载能力,我们可以了解系统在当前配置下的工作能力,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为了提高负载能力,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增加资源的数量或提升资源的质量来增强系统的能力。
例如,可以增加处理器的数量或提升处理器的速度,增加内存的容量,增加带宽的宽度等。
其次,可以优化系统的设计和架构,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系统的效率。
例如,可以采用分布式计算、负载均衡、并行计算等技术,将任务分配到多个节点上进行处理,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调度和管理,对系统进行监控和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负载能力的计算和优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合理的优化,才能使系统达到最佳的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系统的负载能力,满足用户对系统性能的需求。
总结起来,负载能力是一个系统或设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或压力。
它是衡量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与资源和需求相关。
通过合理的计算和优化,可以提高系统的负载能力,满足用户对系统性能的需求。
因此,负载能力的计算公式和优化方法对于各种工程和科技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负荷计算用无功功率补偿第一节概述 (1)1负荷计算的内容和目的⒉负荷计算的方法第二节设备功率的确定 (1)⒈台用电设备的设备功率 (2)⒉电设备组的设备功率⒊电所或建筑物的总设备功率⒋油发电机的负荷统计第三节需要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 (3)⑴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⑵配电干线或车间变电所的计算负荷⑶配电所或总降压变电所的计算负荷……………7 ⑷对于台数较少的用电设备(4台及以下)的计算负荷用系数⑸自备柴油发电机组的计算负荷第四节利用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7 ⑴用电设备组在最大负荷班内的平均负荷⑵平均利用系数……………………………………8 ⑶用电设备的有效台数……………………………8 ⑷计算负荷…………………………………………9 ⑸例1-1第五节单位面积功率法和单位指标法确定计算负荷 (11)⒈单位面积功率(或负荷密度)法⒉单位指标法⒊单位产品耗电法第六节单相负荷计算 (12)⒈计算原则⒉单相负荷换算为等效三相负荷的一般方法⒊单相负荷换算为等效三相负荷的简化方法…13 ⒋例1-2第七节电弧炉负荷计算 (14)第八节尖峰电流的确定 (15)⑴单台电动机、电弧炉或电焊变压器的支线尖峰电流公式⑵接有多台电动机的配电线路,只考虑一台电动机起动时的尖峰电流公式⑶对于自起动的一组电动机⑷供电给起重机的线路第九节企业年电能消耗量计算……………15 ⑴用年平均负荷来确定(公式) ⑵单位产品耗电量法第十节电网损耗计算…………………………16 ⒈电网中的功率损耗⑴三相线路中有功及无功功率损耗(公式)⑵电力变压器的有功及无功功率损耗(公式)⑶变压器空载无功损耗公式……………………19 ⑷变压器满载无功损耗公式⑸变压器负荷率不大于85%时,功率损耗公式⒉电网中电能损耗…………………………………20 ⑴供电线路年有功电能损耗公式⑵变压器年有功电能损耗第十一节无功功率补偿……………………20 一、提高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二、采用并联电力电容器补偿……………………21 ⒈功率因数计算⑴补偿前平均功率因数公式⑵已经投入使用的用户,其平均功率因数⒉补偿容量的计算⑴补偿容量的计算方法⑵补偿计算负荷下的功率因数三、利用同步电动机补偿 (22)⒈同步电动机输出无功功率公式一⒉同步电动机输出无功功率公式二四、电力电容器补偿、控制及安装方式的选择...23 五、全厂负荷计算及无功功率补偿计算实例 (23)第二章供配电系统第一节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25)一、规范对负荷分级的原则规定…………………25 ㈠一级负荷及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4条) ㈡二级负荷(2条) ㈢三级负荷二、部分行业的负荷分级⒈机械工厂的负荷分级表…………………………26 ⒉民用建筑负荷分级………………………………27 三、一级负荷对供电电源的要求(2条)⒈应由两个电源供电,一个电源故障时,另一个不应同时损坏⒉特别重要的负荷,还必须增设应急电源四、二级负荷对供电电源的要求……………………27 ⒈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即两回线路供电,供电变压器亦应有两台⒉负荷较小地区可由一回6kV及以上专用架空线供电;采用电缆线路时,应采用两根电缆组成的电缆段供电,每根应能承受100%的二级负荷第二节供配电系统设计要则…………………29 ⒉用电单位宜设置自备电源时符合的条件(4条) ⒊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保证专用性、防止反送电) ⒋除特别重要的负荷外,不应考虑电源检修时,另一个又发生故障⒌需要两回电源线路的用电单位,宜采用同级电压⒍有一级负荷的用电单位,难从地区电力网取得两个电源时,宜从临近单位取得第二电源⒎同时供电的两回及以上供配电线路中,一回中断时,其余能满足全部一级、二级负荷的用电需要同一电压供配电系统的变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两级⒏变电所、配电所宜靠近负荷中心,可将35kV直降至220/380V配电电压⒐单位内部邻近的变电所之间宜设置低压联络线⒑小负荷的一般用电单位宜纳入地区低压电网⒒冲击性负荷引起的电网电压波动和电压闪变(不含电动机起动),宜采取下列措施(4条)⒓非线性用电设备的谐波引起的电网电压正弦波形畸变率,应采取的措施(4条) ………………………30 第三节高压配电系统…………………………30 一、电压选择⒈3kV及以上交流三相系统的标称电压及电气设备的最高电压值(表) ……………………………………31 ⒉各级电压线路的送电能力(表) …………………31 ⒊决定配电电压高低的因素⒋供电电压为35kV及以上的单位,配电电压宜采用35kV 二、接地方式…………………………………………31 ㈠接地种类⒈中性点直接接地(大接地电流系统、有效接地) ⑴零序电抗与正序电抗的比值X0/X1≤3,零序电阻与正序电抗的比值R0/X1≤1⑵过电压水平、设备绝缘水平低,动态电压升高不超过系统额定电压的80%⑶单相接地电流大。
负载能力计算公式
负载能力是指系统、设备或组织所能承受的压力和负担的能力。
它是衡量一个系统或设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正常运行的能力。
负载能力计算公式是用来评估系统或设备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性能和稳定性的一种数学模型。
在计算负载能力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系统的硬件配置、网络带宽、处理能力、存储容量等。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负载能力:
负载能力 = 硬件能力 × 网络带宽 × 处理能力 × 存储容量
其中,硬件能力指的是系统或设备的物理性能,如CPU的主频、内存的大小等;网络带宽指的是系统或设备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处理能力指的是系统或设备进行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存储容量指的是系统或设备能够存储的数据量。
通过计算负载能力,可以评估系统或设备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如果负载能力超过系统或设备的承载能力,就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性能下降或数据丢失等问题。
因此,在设计和部署系统或设备时,需要合理评估负载能力,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和优化。
除了硬件因素,负载能力还受到软件系统的影响。
例如,系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等都会对负载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在计算负载能力时,还需要考虑软件系统的因素,并结合实
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负载能力计算公式是一种用于评估系统或设备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性能和稳定性的数学模型。
通过合理评估负载能力,可以为系统或设备的设计和部署提供参考,确保其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并保持稳定和可靠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