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吃虫子》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8
第3课时青蛙吃虫子教材第53~54页的内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知道环保和爱护小动物。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计数器,小棒。
一、谜语导入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解谜语)揭示谜底:青蛙2.师:今天小青蛙想要出题考一考大家,怎么样,有信心接受小青蛙的考验吗?有信心的就坐正。
3.师:看,有两只小青蛙正在干什么呢?生:比赛吃害虫。
(板书课题:青蛙吃虫子)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青蛙图)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在说些什么?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板书:(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2.探究第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板书:56+30=师:同学们真聪明,你能用你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请把你的想法与小组交流一下吧,一会儿由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生:小组汇报,交流。
生1:口算:因为:5个十加3个十是8个十,8个十和6个一合在一起是86。
所以:56+30=86。
生2: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
生3:拨计数器。
师:请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学生动手操作)和你的同桌说一下你是怎么拨的?生:到前面演示。
边拨边说。
先在计数器十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5个十。
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表示6个一,合起来就是56;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是30。
5个十加上3个十是8个十,最后等于86。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学青蛙吃虫子》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学青蛙吃虫子》。
这是一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通过青蛙吃虫子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一、教材分析《学青蛙吃虫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青蛙吃虫子这一情境,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故事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在观察图片、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接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最后,教材在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教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他们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习起来不会太困难。
学生的学习重点是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青蛙吃虫子的故事情境,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同时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青蛙吃虫子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青蛙吃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青蛙吃虫子的问题。
2.学生理解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结果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青蛙吃虫子的问题。
2.运用加减法结果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加减法结果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纸、笔、小石子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笔和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课题(1)学生观察图片(青蛙和虫子),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学生回答:“青蛙和虫子。
”(3)教师继续问:“青蛙在做什么?”(4)学生回答:“青蛙在吃虫子。
”(5)教师再问:“如果青蛙想吃更多的虫子,该怎么办?”(6)学生思考后,回答:“吃更多的虫子。
”2. 教师板书题目:“青蛙吃了三只虫子,还剩下五只虫子,问这个水池里一共有多少只虫子?”3.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教师进行解答。
4. 教师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问题,再交给同桌寻找答案。
5.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说明这道题应该如何解法。
6. 教师提问:“如果青蛙吃了七只虫子,还剩下十一只虫子,这个水池里一共有多少只虫子?”7. 教师将上面的题目变化,让学生继续思考。
8. 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练习。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教育学生如何思考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很好地表现了自己。
但是教师也发现,学生们在使用黑板计算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错误。
因此,下次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仔细地帮助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计算。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七、巩固练习:1.请用数学公式正确地回答问题。
问题:如果青蛙吃了五只虫子,还剩下三只虫子,这个水池里一共有多少只虫子?答案:令水池里的虫子数量为x,则有x-5=3,解得x=8,答案为8只虫子。
2.请将以下单元格中的数字放入适当的位置。
青蛙吃虫子课件一、概述青蛙作为一种典型的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以昆虫、小鱼等小型动物为食,对控制害虫数量、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蛙捕食虫子的过程,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青蛙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点。
二、青蛙捕食虫子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青蛙的眼睛长在头顶,视野开阔,有利于观察周围环境。
它们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非常敏感,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并捕捉到猎物。
青蛙的舌头长且富有粘性,捕食时能迅速伸出,将猎物粘住并拉回口中。
2.感应系统青蛙的皮肤裸露,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它们的眼睛和耳朵能捕捉到猎物的动静,从而迅速作出反应。
青蛙还能通过振动感知猎物的位置,进一步提高捕食成功率。
3.行为特点青蛙通常在夜间或清晨捕食,此时昆虫等猎物较为活跃。
它们善于伏击,能长时间保持静止,等待猎物上门。
捕食时,青蛙会迅速伸出舌头,将猎物粘住并拉回口中。
青蛙还能跳跃捕捉空中的猎物,如蚊子、苍蝇等。
三、青蛙捕食虫子的过程1.觅食青蛙在觅食时,会根据猎物的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它们通常在夜间或清晨活动,此时昆虫等猎物较为活跃。
觅食过程中,青蛙会保持警觉,利用敏锐的感官捕捉猎物的动静。
2.伏击发现猎物后,青蛙会迅速调整姿势,准备伏击。
它们能长时间保持静止,等待猎物上门。
在猎物进入攻击范围时,青蛙会迅速伸出舌头,将猎物粘住并拉回口中。
3.捕捉青蛙的舌头长且富有粘性,捕食时能迅速伸出,将猎物粘住并拉回口中。
青蛙还能跳跃捕捉空中的猎物,如蚊子、苍蝇等。
捕食过程中,青蛙会根据猎物的种类和大小调整捕食策略。
4.消化青蛙的消化系统较为简单,食物在口腔内被咀嚼后,通过食道进入胃部。
在胃部,食物被进一步消化,吸收养分。
消化后的残渣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四、青蛙捕食虫子的意义1.控制害虫数量青蛙以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降低农作物损失。
同时,青蛙还能捕食病媒昆虫,如蚊子、苍蝇等,有助于预防疾病的传播。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青蛙吃虫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蛙吃虫子》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动物》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通过青蛙吃虫子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学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故事情境、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练习巩固等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10以内的数字有所了解,但加减运算能力还不够熟练。
学生对故事情境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具备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团队合作中还需加强沟通与协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准确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计算,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动画、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青蛙吃虫子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数学问题。
2.新课导入:介绍10以内的加减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学运算的意义。
3.观察发现:学生观察故事情境中的图片,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4.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知识要点。
《青蛙吃虫子》完整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十章“图形与几何”,详细内容为第一节数学故事“青蛙吃虫子”。
通过讲述青蛙吃虫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平面几何中的直线、线段、角度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直线、线段、角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直线、线段、角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直线、线段、角度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讲述青蛙吃虫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图形元素。
(2)提问:故事中的直线、线段和角度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线段和角度。
(2)讲解: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识别直线、线段和角度。
3. 随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线段和角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直线、线段、角度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1. 青蛙吃虫子2. 内容:(1)直线、线段、角度的定义及特征(2)例题及解答步骤(3)课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线段和角度。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2. 答案(1)直线:AB、CD、EF;线段:AC、BD、CF;角度:∠A、∠B、∠C、∠D、∠E、∠F。
(2)第三个角的度数为:180° ∠A ∠B。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直线、线段、角度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直线、线段、角度,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5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探究并把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运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把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运算方法,正确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学具教具预备:课件。
学具预备:小棒,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明白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能损害它们,做一个爱护动物的好小孩,好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青蛙有关的知识——青蛙吃虫子。
师:同学们喜爱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伙儿一起听听小青蛙说了什么?利用主题图(课件1)讲解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虫子的故事。
(二)探究新知师: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虫子。
”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虫子。
”听了它们的话,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件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虫子?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你们打算如何样列式呢?(课件3、4、5)指名回答。
生:56+30=□(只)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运算出来的。
师:同学们能够利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运算的过程。
小组汇报交流。
生1:5个十加3个十是8个十,8个十加6个一是8个十6个一,即86。
生2:我用小棒摆:一捆小棒是10根,5捆小棒加3捆小棒是8捆小棒,即80根,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生4:用计数器拨珠,在十位上拨5个珠,个位上拨6个珠,再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表示加上了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即86。
师:什么缘故3要加在十位上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