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液及其组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九十四中学刘艳艳一、教材分析1. 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应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
学生还知道很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但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仅仅是感性,不系统的。
所以本课题在编排上,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蔗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能描述出它们溶解于水或汽油的微观过程和宏观现象。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并能说出一些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3)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重要的溶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2)通过“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中和汽油中,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1)教法:问题启发,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2)学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总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创设动画,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活动探究,积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对化学概念的能动建构。
所以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四.板书设计: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溶解现象;②了解溶解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应用;③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一般特点;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②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理解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理解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初步形成辩证理解事物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溶解现象.2.物质溶解于水时形成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探究.教学准备:相关实验的器材及药品练习题相关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指出下列物质的颜色3、高锰酸钾溶液4、硫酸亚铁溶液5、稀盐酸6、稀硫酸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互动1设问: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交流:出示课件1互动2提问: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后归纳小结。
小结:因为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了混合物。
互动3提问:上述实验过程中,混合物中最少有几种物质?归纳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出示课件2互动4提问:溶液有哪些成分组成呢? 出示课件3提示:溶质能够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液中溶质可由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
互动5实验9—2交流:出示课件4互动6 演示实验9—3交流:出示课件5互动7 实验9—4交流:出示课件6归纳: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升,详见练习题出示课件7四、总结反思:1、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组成和乳化现象2、启示: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中走入社会。
五、作业:1、课堂作业2、课外作业。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一. 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特征以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液的特征,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液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溶质、溶剂等。
2.课件:溶液的形成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溶液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溶于水?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溶液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资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班级:科目: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能够形成一种叫做乳浊液的混合物。
在生活中时常遇到“乳化”现象,乳化并不是溶解,但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其附在溶液的后边让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
溶质+溶剂错误!溶液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使其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向溶液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反应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第1课时溶液的形成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五种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
一、新课导入1.我们发现在寒冷的冬季,水易结成冰,而食盐水、食醋不易结成冰,这是为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些内容。
2.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无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铜溶液(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紫色)、氯化铁溶液(黄色),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看到想到了什么?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生齐答:想!(教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二、新课教学一、溶液【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溶液及其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特征;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出具体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液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溶液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及其特征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蔗糖(或食盐)溶解,得出结论:蔗糖(或食盐)能溶于水形成溶液。
2.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
【合作探究】
1.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吗?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
答: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含铁离子的溶液呈黄色,含亚铁离子的溶液呈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等。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水、酒精等纯净物尽管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都不是溶液。
2.蔗糖(或食盐)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蔗糖(或食盐)溶解的快慢与蔗糖(或食盐)颗粒的大小、溶剂(水)温度的高低、是否
搅拌等因素有关。
【教师点拨】
1.溶液的特征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组成溶液的成分就不会分离。
2.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3.由于粒子之间存在间隔,所以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4.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未溶解的那部分不能算在其中。
【跟进训练】
1.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B )
A.高锰酸钾B.蔗糖
C.植物油D.面粉
2.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D )
A.酒精B.食盐
C.氯化氢气体D.冰块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一瓶液体长期放置后不出现分层,该液体就是溶液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C.食用油加入水中,振荡后可形成溶液
D.溶液一定是无色、澄清的知识点二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完成下列填空:
1.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结论:由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由(1)(2)[或(3)(4)]可知,同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2.乙醇溶于水的实验报告: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2
2
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无论水量的多少,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合作探究】
汽油为什么能洗掉衣服上的油渍?
答:因为油渍能溶解在汽油中。
【教师点拨】
1.物质溶于水,与水反应有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则新物质为溶质;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溶质是去掉结晶水的那部分。
2.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为溶剂的溶液。
【跟进训练】
1.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C )
A.医用酒精B.生理盐水
C.碘酒D.白醋
2.下列混合物中的物质,不能称为溶质的是( C )
A.碘酒中的碘B.食醋中的醋
C.泥水中的泥沙D.生理盐水中的盐
3.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写化学式)。
(1)氯化钾溶液KCl。
(2)澄清石灰水Ca(OH)2。
(3)稀盐酸HCl。
(4)硫酸铝溶液Al2(SO4)3。
(5)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H2CO3。
知识点三溶液的用途
【自主学习】
观察教材第28页有关图片及文字,完成下列填空: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如:
(1)农业生产上,将化肥配制成溶液后对作物进行浇灌;无土栽培的植物生长在营养液中;对果树或庄稼杀虫、灭菌时,将农药配制成溶液喷洒。
(2)化学实验室中,物质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由于接触充分,反应速率加快。
(3)医疗上广泛使用的葡萄糖注射液、医用酒精、生理盐水以及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要求配制成的溶液,以便于人体吸收。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