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遗传资源的专利权保护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1
人类遗传资源保护措施引言:人类遗传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或拥有的与人类遗传信息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
保护和合理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的相关措施展开详细阐述,包括加强法律法规保护、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等方面。
第一节: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在人类遗传资源保护方面,加强法律法规保护是重要的一环。
各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确保人类遗传资源的合法保护和利用。
具体措施包括:1.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加强对人类遗传资源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创新研究和技术转移,保护发明家和研究人员的权益。
2.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管和管理人类遗传资源。
建立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机构,加强对遗传资源的采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监管,确保资源的合法使用和可持续利用。
3.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非法贸易和窃取人类遗传资源。
加强对非法采集和非法交易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遗传资源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二节: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措施:1. 加强研究和开发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类遗传资源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支持,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研究,推动遗传资源的科学发现和利用。
2. 建立遗传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全球遗传样本库和遗传数据库,收集、保存和共享全球遗传资源信息,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
3. 推动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发展基因组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加强对遗传资源的分析和应用研究,为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第三节:推动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一些推动国际合作的措施:1. 建立合作机制和框架。
各国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的国际机制和框架,共同制定和推进相关政策,加强资源的共享和保护。
2. 加强跨国合作项目。
推动和实施跨国合作项目,共同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确保资源得到全面利用和保护。
遗传物质保障措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深入研究,我们意识到对遗传物质的保障至关重要。
遗传物质的保障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农作物的改良、医学研究的进展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遗传物质保障措施,旨在加强对遗传物质的保护意识和措施。
一、国家政策与立法1.制定法律法规保障遗传物质的权益:国家可以通过立法方式明确对遗传物质的保护,并明确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以为遗传物质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遗传资源数据库:国家可以建立全面的遗传资源数据库,对各类遗传物质进行分类、整理、储存和共享,为科学研究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1.设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可以设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限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保护各类濒危物种和遗传物质的完整性。
2.推动生态恢复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生态恢复计划,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物种多样性,以确保遗传物质的连续流动和保存。
三、农作物遗传资源的保存1.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国家可以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对各类农作物进行分类、整理、储存,确保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
2.推动农作物综合防控技术:鼓励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农作物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遗传物质的影响,保障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四、医学研究中的遗传物质保障1.加强临床样本管理:严格管理医学研究中的各类遗传物质样本,确保其保密性和完整性,避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2.推动生物医学研究伦理规范:制定严格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规范,保护病人和志愿者的权益,确保研究中的遗传物质使用合法、合理。
五、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1.开展遗传物质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遗传物质保护的宣传教育,如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提高公众对遗传物质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2.推动遗传物质保护相关学科的研究:在教育体系中注重遗传物质保护相关学科的培养,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保护学等,增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力量。
中国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中国遗传资源丰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价值凸显,已成为未来中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由于利用率低和西方剽窃严重,其保护已迫在眉睫。
对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中国的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未来生物文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
标签: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事先知情同意;惠益分享一、遗传资源概述(一)遗传资源的内涵目前,在遗传资源保护领域,最为权威、最重要的是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
它规定:遗传资源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
“遗传材料”是指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1]。
具体来讲,遗传资源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的DNA基因、细胞、组织等遗传材料及相关信息。
遗传资源具有稀缺性显著、有形性和无形性相复合、价值性、经济性和可利用性凸显等特征。
了解遗传资源的内涵对我们认识遗传资源,建立中国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对遗传资源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
其直接原因就是,通过对它分析与提取而获取的商业产品和方法受到了知识产权法(主要是专利权和动植物品种权)的保护。
与此同时,世界上各个国家也大都以知识产权法来保护遗传资源。
我国也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基于遗传资源而获取的商业产品和方法,主要有三类,化学物质、生物技术发明以及植物新品种。
这是遗传资源划拨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需要。
除了现实需要外,简单来说还有以下几点:首先,动物、植物资源是可以作为专利来进行保护的。
同时,植物的新品种权、育种者权等都在知识产权保护之列。
其次,专利制度中有一个要求就是信息公开。
这可以运用到遗传资源中,这样方便获取与它有关的利用、保护等方面的信息。
成为保护遗传资源的有效手段。
最后,我国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独占权的获得,必须在有关机构进行登记,获得批准。
将遗传资源保护纳入知识产权,若要对遗传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和检测,它的获取必须首先获得我国有关机构的批准,可以减少非法获取遗传资源的可能性。
遗传资源保护的措施引言遗传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基因组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的遗传资源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遗传资源的消失不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了挑战,也可能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保护遗传资源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遗传资源保护的措施,旨在保护地球上的遗传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1. 国际法律框架为保护全球的遗传资源,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框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条约》。
1.1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全球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的法律文件。
该公约规定了各国有责任保护本国遗传资源,并加强国际合作,促进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各国根据公约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1.2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条约《国际植物遗传资源条约》旨在促进全球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该条约规定了植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分发和利用的原则,要求各国建立国内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和利用植物遗传资源。
2. 生物保护区的建立生物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特定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区域。
通过建立生物保护区,可以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维护遗传资源的完整性。
生物保护区的建立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2.1 生态系统的选择选择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作为生物保护区的建立对象。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和维护遗传资源的完整性。
2.2 管理和监测建立生物保护区后,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监测措施。
通过定期巡逻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各种问题,确保生物保护区内的遗传资源受到有效的保护。
2.3 与当地社区的合作生物保护区的建立需要与当地社区进行积极的合作。
当地社区对生物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强与当地社区的沟通和合作,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探讨○ 王湘君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样的生物资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衣足食的基础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其隐含的遗传资源也为开展优质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新药物与疫苗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
生物遗传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国际竞争的重要原始材料和战略资源。
但由于缺少完善的遗传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保护意识淡薄,我国特有的、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生物遗传资源正面临着严重流失、丧失的局面。
遗传资源概述——遗传资源的内涵《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遗传资源是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具有遗传功能的遗传材料,包括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的DNA、基因、基因组、细胞、组织、器官等遗传材料及相关信息。
遗传资源存在的物质基础——生物基因等符合自然资源的一般特性,即物质性和可利用性,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种。
——遗传资源的特殊性复合性。
生物遗传资源兼具有形性和无形性。
在实体材料上,强调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其他任何遗传材料等载体;在无形信息方面,主要强调蕴含于生物体内的决定性因素——遗传信息。
生物遗传资源的对象不仅指具有物理表现形式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生化材料,更强调这些生化材料上所记载的遗传信息及其所体现的遗传功能。
在静态法律关系上,物质载体和载体上附着的信息分别为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予以调整。
遗传资源同时具备有形的物质载体——遗传材料和无形的遗传信息,足以证明遗传资源在自然资源中的特殊性。
不可再生性。
遗传资源的形成相当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进化过程。
它的形成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制约。
人类违法狩猎、滥砍滥伐、污染环境导致许多物种灭绝。
这些物种所携带的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也随之永远消失。
可复制性。
遗传信息是遗传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脱离遗传材料而单独存在。
知识产权保护的“特定的信息”具有可自由流动性。
但是,遗传资源“信息的流动”不像文艺作品、发明创造那般显而易见,它隐藏于生物体内的代际传递中。
我国生物遗传资源法律保护问题探讨【摘要】近年来,生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同时对一国生物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也提上日程。
虽然我国已初步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利用数据库等科技手段加强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但是在动植物遗传资源利用及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针对我国现今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所面临的困境,本文从遗传资源的基本知识开始,介绍了我国遗传资源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生物遗传资源法律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生物遗传资源;法律保护;流失;对策建议一、生物遗传资源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第二条规定,“遗传资源”是指有实际或潜在价值和用途的、具有遗传功能的来自动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其他来源的包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遗传材料。
具体指动物和人的细胞、组织、器官、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等所有生物遗传功能单位以及植物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
二、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我国生物遗传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其中,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而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17300种;在全世界850种裸子植物中,我国就有大约250种。
同时脊椎动物占世界种数近14%。
我国有1938个品种和类群的家中动物品种,是世界之最。
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我国具有完备的地球陆生生态系统,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
由于人口基数大,民族多,同时由于一些偏远地区相对隔离,我国人类基因资源十分地丰富的,也极具研究价值的。
但2009年的统计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生物遗传资源面对着严重的流失状况,生物物种面临的濒危甚至灭绝情况几何数攀高,各类物种受威胁的比例高达到38%同时由于人们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加剧,土地开发扩大,威胁和侵蚀大量动植物的原生环境。
其中,西南的青藏高原和云南的亚热带雨林已有濒危及受威胁的高等植物1893种、濒危及受威胁的陆栖脊柱动物206种、濒危及受威胁的鸟121种。
中国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作者:卫波倩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8期摘要:中国遗传资源丰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价值凸显,已成为未来中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由于利用率低和西方剽窃严重,其保护已迫在眉睫。
对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中国的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未来生物文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
关键词: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事先知情同意;惠益分享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31-02一、遗传资源概述(一)遗传资源的内涵目前,在遗传资源保护领域,最为权威、最重要的是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
它规定:遗传资源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
“遗传材料”是指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1]。
具体来讲,遗传资源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的DNA基因、细胞、组织等遗传材料及相关信息。
遗传资源具有稀缺性显著、有形性和无形性相复合、价值性、经济性和可利用性凸显等特征。
了解遗传资源的内涵对我们认识遗传资源,建立中国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对遗传资源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
其直接原因就是,通过对它分析与提取而获取的商业产品和方法受到了知识产权法(主要是专利权和动植物品种权)的保护。
与此同时,世界上各个国家也大都以知识产权法来保护遗传资源。
我国也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基于遗传资源而获取的商业产品和方法,主要有三类,化学物质、生物技术发明以及植物新品种。
这是遗传资源划拨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需要。
除了现实需要外,简单来说还有以下几点:首先,动物、植物资源是可以作为专利来进行保护的。
同时,植物的新品种权、育种者权等都在知识产权保护之列。
其次,专利制度中有一个要求就是信息公开。
这可以运用到遗传资源中,这样方便获取与它有关的利用、保护等方面的信息。
我国遗传资源的保护第一篇: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及保护现状遗传资源是指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有机种质,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具有遗传信息和生物活性的物质。
遗传资源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与利用,遗传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我国的遗传资源势在必行。
遗传资源的保护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也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遗传资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
植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来源,提供了食物、药物、建材等生活必需品。
动物资源则提供了肉类、奶类、皮革等丰富多样的产品。
此外,许多草药、中药材和生物制剂都是基于遗传资源进行研发和生产的,受益于这些资源的是千家万户。
其次,遗传资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
科学家通过研究遗传资源,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深化对生物世界的认知,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遗传资源还为新药研发、农作物遗传改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保护遗传资源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每个地区的遗传资源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知识,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这些资源,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尽管我国在遗传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是资源未充分认识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对遗传资源重视不够,很多遗传资源的价值和潜力未被充分认识。
其次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的问题。
一些开发者缺乏对遗传资源的正确认知,过度采集和滥用遗传资源,导致资源的过度损耗和退化。
再次是监管不严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导致遗传资源的滥用和侵害行为难以得到制约。
此外,文化传统知识的保护和传承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加强我国的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遗传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全面了解遗传资源的分布、数量和潜力。
其次,建立健全遗传资源的保护体系,加强对资源的法律保护和管理,明确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防止滥用和非法侵权行为。
浅谈我国遗传资源的专利权保护对策作者:罗崇举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遗传资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遗传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
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我国《专利法》规定了遗传资源的来源披露制度,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协同发挥作用,构成专利保护机制。
《专利法》要求申请人说明遗传资源的合法来源,证明其合法获取,是为了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公正公平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产生惠益的目标。
关键词:遗传资源;专利保护模式一、专利制度与遗传资源管理制度的关系遗传资源管理制度与专利制度并没有内在的根本联系,更不属于同一个制度框架。
但是,由于使用遗传资源所获得技术研发成果往往会被申请专利,而对这些成果的商业使用也相应地转化为专利权的行使行为。
遗传资源使用权的行使必然涉及到对利用遗传资源的专利申请和行使专利权的行为予以监督。
其目的在于判断相关技术是否使用了遗传资源、使用遗传资源所获技术的专利申请、专利权行使等行为是否符合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原则等。
在涉及遗传资源的专利权申请中披露遗传资源的来源,并由于专利申请、专利许可、专利转让等行为的登记公告制度而使得对遗传资源使用的监督、控制容易实现。
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专利立法和获取遗传资源立法之间积极的联系,改进惠益分享”,并将专利制度作为一种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使用的政策限制手段。
就此,遗传资源使用与管理制度就与专利制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多方面的,目前探讨最为集中的就是专利申请中的遗传资源来源披露。
二、我国对遗传资源的专利权保护现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生物资源也极具有多样性,这也导致我国遭受“生物剽窃”的现状较为严重。
我国目前针对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并不是很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大多数规定较为抽象、原则,实际操作性极差。
另一方面,我国实行分级分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进一步恶化了对遗传资源的保护。
法制沙龙
zhigong falv tiandi
-92-2017 年第 7 期职工法律天地摘 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遗传资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
价值。
遗传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
对
于遗传资源的保护,我国《专利法》规定了遗传资源的来源披
露制度,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协同发挥作用,构成专利保护
机制。
《专利法》要求申请人说明遗传资源的合法来源,证明
其合法获取,是为了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公正公平地分享
利用遗传资源产生惠益的目标。
关键词:遗传资源;专利保护模式
一、专利制度与遗传资源管理制度的关系
遗传资源管理制度与专利制度并没有内在的根本联系,更
不属于同一个制度框架。
但是,由于使用遗传资源所获得技术
研发成果往往会被申请专利,而对这些成果的商业使用也相应
地转化为专利权的行使行为。
遗传资源使用权的行使必然涉及
到对利用遗传资源的专利申请和行使专利权的行为予以监督。
其目的在于判断相关技术是否使用了遗传资源、使用遗传资源
所获技术的专利申请、专利权行使等行为是否符合知情同意、
惠益分享的原则等。
在涉及遗传资源的专利权申请中披露遗传
资源的来源,并由于专利申请、专利许可、专利转让等行为的
登记公告制度而使得对遗传资源使用的监督、控制容易实现。
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专利立法和获取遗传资源立法之间
积极的联系,改进惠益分享”,并将专利制度作为一种遗传资
源和传统知识的使用的政策限制手段。
就此,遗传资源使用与
管理制度就与专利制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多方面
的,目前探讨最为集中的就是专利申请中的遗传资源来源披露。
二、我国对遗传资源的专利权保护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生物资源也极具
有多样性,这也导致我国遭受“生物剽窃”的现状较为严重。
我国目前针对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并不是很完善,缺
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大多数规定较为抽象、原则,实际操
作性极差。
另一方面,我国实行分级分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方
式进一步恶化了对遗传资源的保护。
综上可见,我国对遗传资
源的保护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对于遗传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遗传资源的关注和研究较发达国
家相比而言,起步晚、研究水平低,且缺乏实际调研,在有些
领域对遗传资源的研究几乎空白。
根据相关统计,截止到目前
为止,在我国仍然有大部分作物的遗传资源信息没有被收集与
保存。
甚至有些已经被收集与保存的遗传资源信息,也没有得
到合理的对待,更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评价。
同时,对于遗
传资源的核心,也就是遗传信息的分子水平研究,我国目前仅
仅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极大。
2.我国对遗传资源的保护表现为低水平、范围窄、不健全
众所周知,遗传资源的保护核心就是遗传信息。
但是,我
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主要集中于保护生物品
种的多样性,并不能有效、及时地保护到遗传信息。
此外,由
于我国对遗传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对遗传资源保护重要
性的认识,导致保护力度过小,甚至保护不到的问题。
虽然林
业部近几年将一些稀有植物列入保护名录,但是大多数的稀有
植物仍然处于不被保护的状态,这种局面无疑会直接造成我国
植物资源的大量流失,甚至是遗传信息的流失。
我国目前并没
有系统地建立有关动物基因资源保护的法律文件,这种立法缺
失让动物资源的法律保护更是无从提起。
三、增强我国遗传资源的专利权保护建议
由于生物技术通常是通过专利制度获得并取得各种独占权
的保护,通过对上述遗传资源保护立法不完善的现状,为了能
够有效切实地保护到我国的遗传资源,尽快制定出一部单独的
遗传资源保护、管理法律乃是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对于遗传
资源的保护应着重于在专利制度中加强对遗传资源的保护,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一部专门法律
我国目前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公
约》、《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专利审查指南》中,
但是对于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细微内容并没有作出详尽的规定,
特别是关于执行《公约》中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相关规定。
同时,
要对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的取得条件、权利的行使及侵权责任等
内容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这样才能达到保护遗传资源的立法
效果,实现立法目的,即保护遗传资源专利权。
所以,制定一
部单独的遗传资源保护管理法,专利法才能与其配合,相互辉映,
充分发挥出其对遗传资源的保护作用。
2.完善部门机构设置,合理规制生物剿窃行为
对遗传资源保护的问题中,生物剽窃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
为,但从我国国情以及立法体系来看,我国现在对生物剿窃的
法律规制相当不完备,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极其缺少具备
相关执法及司法经验的专门人员。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外国
公司以及一些机构对我国的生物剿窃行为越发的严重,制定出
一部具备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专门性法律是当务之急。
同时,
也应当配套建立起专门保护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机构部门,
培养具备相关知识的专业工作人员,建立系统的专利权保护体
制以打击生物剽窃行为。
3.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全方位保护模式
在遗传资源的保护上,仅仅依靠传统的工业知识产权来保
护遗传资源显然力度过小,应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不仅要依靠
本国或是本地区的力量来进行遗传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也
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来实现对遗传资
源的保护。
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要联合起来,齐心协力,
共同创设出一种新的遗传资源保护模式来保护本国利益;加大开
发遗传资源的分工合作力度,联合打击一些发达国家对遗传资
源的侵略与盗窃行为。
同时,《公约》各成员国也应在本国范
围内采取强硬的保护措施,不能仅仅靠国际公约或是一国的力
量来实现对本国遗传资源的有力保护。
参考文献:
[1]吴小敏,徐海根,朱成松.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与知识产
权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2年2期.
浅谈我国遗传资源的专利权保护对策
罗崇举
(100080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电学发明审查部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