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培训班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31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中学版目录1. 中学教育心理学 (2)1.1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3)1.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3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 (5)2. 中学教育学 (8)2.1 中学教育目标与任务 (11)2.2 中学课程设置与实施 (13)2.3 中学教学方法与策略 (15)3. 中学德育工作 (16)3.1 中学生德育内容与方法 (17)3.2 中学生德育组织与实施 (19)3.3 中学生德育评价与反馈 (21)4. 中学班级管理 (22)4.1 中学生班级组织结构 (24)4.2 中学生班级管理原则与方法 (27)4.3 中学生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 (28)5. 中学生学习指导 (29)5.1 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 (31)5.2 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与训练 (32)5.3 中学生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 (34)6. 中学生考试评价与选拔 (37)6.1 中学生考试评价目的与原则 (39)6.2 中学生考试评价方法与标准 (40)6.3 中学生选拔制度与实施 (41)7. 中学教育信息化 (42)7.1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内容 (43)7.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资源 (45)7.3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与研究 (47)8. 中学教育研究方法 (48)8.1 中学教育研究目的与任务 (50)8.2 中学教育研究设计与实施 (51)8.3 中学教育研究结果分析与报告 (53)1. 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学教育心理学便是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涉及两方面,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正如任何其他学科一样,中学教育心理学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不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引导作用。
教师需要依据学习心理学理论制定合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辅导班讲义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培训教育方法:第一章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1.孔子——学思结合,启发诱导。
(“博学、多问、敏而好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学记》——我国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论著,善喻。
3.颜之推——“勤、博、眼、实”,《颜氏家训》。
4.韩愈——勤学深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博学求精(读书必提其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师其意不师其辞)。
《进学说》,《师说》。
5.朱熹——朱熹读书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循序渐进、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6.王夫之——知行并进、学思相资、因材施教、积渐不息。
7.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因材施教、手脑并用、解放儿童创造力、开展创造性活动。
)不强调教师相对学生的主体地位。
8.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9.李吉林——“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蕴10.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学生自学、自练、自批,教师指导、辅导、监督。
11.邱学华——尝试教学(*旧知识基础、准备题引导、课本示范、学生互补)12.顾泠沅——“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迫切要求下学习。
组织好课堂教学层次。
讲授法辅之“尝试指导”。
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
)历来片: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
13.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1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教学四程序(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弟子莱因改进(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形成五段式。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
15.杜威——从学中做,以儿童兴趣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提倡在活动中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
16.凯洛夫——“三中心”(以教师、课堂教学、教科书为中心。
)17.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教学内容,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无超越性。
)18.赞科夫——“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走在发展前。
(不强调教师中心,不强调学中做。
)认为:以高难度、高速度教学、理论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全班都得到发展。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一、心理与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行为是指受机体内隐心理活动支配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不能加以直接观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现。
所以通过对人的行为观察描述使我们可以探讨其内部的心理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1)个体心理●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指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指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包括个性心理倾向与个性心理过程。
前者主要指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后者主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
(2)社会心理个体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之中,并与其他人结成各种关系的心理现象称为社会心理。
3.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人的意识活动包括:①对外部事物的觉知,觉察到外部正在发生的事情;②对内部刺激的知觉,感觉到自身内部发生的事;③对自身的觉知,觉知到自己正是上述各种体验的主体,这时将自己当做一个客体来认识,即所谓的自我意识;④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如觉知自己正在下决心认真学习,争取下一次成功;觉知自己了解哪些事物,不了解哪些事物,自己能否了解还未了解的事物。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冲刺课程讲师:孟贞贞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3)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于发展 (3)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4)
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 (5)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6)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7)
第四章教育目的 (8)
第五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9)
第六章课程 (10)
第七章学习的认知基础 (12)
第八章学习动机 (15)
第九章学习迁移 (16)
第十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7)
第十一章知识与技能 (19)
第十四章小学班级管理 (22)
第十五章教学 (23)
第十六章教学设计 (25)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第六章课程
第七章学习的认知基础
第十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十一章知识与技能
第十二章德育
第十三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四章小学班级管理
第十五章教学
第十六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目标应为三维的,分别为知识技能、过程
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表述的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
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常用“知道”、“了解”、“理解”等词语来表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常用“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来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常用“体会”、“体验”、“感受”、“认识”等词语来表述。
例1:小学语文《观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书写盐、据等8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例2:小学数学《除法买新书》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包括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感价值)
的内容。
教学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
(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
(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从宏观到微观)
例1 《观潮》(小学)
(1)教学重点: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记叙。
(2)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例2 《除法买新书》
(1)教学重点: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准确地计算连除、乘除混合计算题。
(2)教学难点:运用除法知识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新授
(3)巩固练习
(4)小结
(5)布置作业
例1:小学语文《一只贝壳》
1.导入
采用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选用几幅有关由贝壳做成的美丽的手工艺品的图片,让同学们欣赏,同时提出问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2.新授
(1)第一环节: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做示范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时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和工具书,将不懂的字词解决。
其次,学生读完后,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生字词,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的字和词,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道路。
然后根据课文向学生提问,通过学生回答,概括总结。
(2)第二环节:理解文章,体会文意。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思考贝壳的经历,并引导学生概括出贝壳的经历:大海里-------沙滩上-------沙滩里------不见了(板书1)。
同时,在总结出贝壳的上述经历后,相对应的贝壳的状态:很普通--------没人捡---------破碎---------被人踢------留下珍珠(板书2)。
通过一一对应,学生对贝壳的遭遇,有了全面的了解,为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3)第三环节:运用所学,鉴赏评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有重点的朗读段落,主要让学生体会出贝壳的形成过程,重点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它不仅是一只可怜的贝壳,它更是一只可敬的贝壳”理解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通过学生的讨论,为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并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说明这只贝壳的可贵之处和他值得我们值得敬仰的原因所在。
通过老师的总结,同学们对这只贝壳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终全面理解作者的意图。
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在本课中比较好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4)第四环节:勇于质疑,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鼓励学生针对本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3.巩固练习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4.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给自己的启示或收获。
5.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中存在的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有不为人所关注的事物。
例:《除法买新书》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学情的分析,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程序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向学生播放一组图书阅览室摆放图书的书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设置悬念,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要解决一些关于图书阅览室多隐藏的数学问题。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能够带着好奇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 动手操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让各小组成员先搜集20本书,将这20本书放在两张桌子上,每个桌子分两层来放书,可以分别放在书桌上和书桌里,看哪个小组放的最快,并最后报出平均每个桌子的每一层放了几本书。
学生通过这样的
动手操作活动,激发了学习热情,并能够在实际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完成最后的比赛任务。
2. 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给予打分,同时对每个小组给予鼓励与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图片中的图书室要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让学生算出平均每层要放的书。
同学根据刚才活动的思路,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再将大家的思考过程分享出来,大家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于正确的分析给予肯定,错误的分析给予指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3. 总结
在分析完毕后,教师让学生分别在本子上,针对两种思路进行列式计算,并让大家根据所列的分式,思考能否列出一个综合的算式?
让学生观察200÷2÷4综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独立总结连除法的运算法则是按顺序进行计算。
再让学生观察200÷(2×8)这个乘除混合运算,并进行交流,如果不加小括号,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题意。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总结乘除混合运算顺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三)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的个人发展特点,设置了一系列有梯度的习题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掌握。
首先让学生对一些混合运算,遵循运算顺序进行准确计算,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规范学生的书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游泳等场景的实际应用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知识,把握重点
以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独立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分析、总结的习惯。
(五)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习题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自己联系身边的生活,自己出一道应用题,并用所学知识予以解答。
将此题作为选做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