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式过马路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综合分析——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1.2012年10月10日遨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
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
2.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网友A: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
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
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
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C:小则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也很难落实所造成.长此以往人民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
而且这种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网友D: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网友E: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
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
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网友F:“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
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行人,既提示、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浅谈中国式过马路最近在国内流行一个词,“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过马路,和红绿灯无关。
“红灯停,绿灯行。
”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规则的制定,就要自觉遵守,这样才有章可循,然而在现今中国的大部分地方红绿灯却形同虚设,说起来不仅是笑谈,实质上这是破坏规则,违规的表现,显然这应该被国人所不齿和唾弃,是我们应当坚决反对,坚定杜绝的行为。
“不守规矩走遍天下,守规矩寸步难行”国人规则意识的淡漠缺失,国人法治观念的淡薄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存在从众心理和群体效应,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等等造成了“”过马路现象的存在,我认为“”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早就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
可当今中国规则的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
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
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
每个人都知道乱闯红灯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法不责众”的从中心里让大家看到了破坏规则的机会,红灯来了,跟着众人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不仅能节约时间也能减少发生交通事故的奉献,带来的认为自己正确聪明选择的沾沾自喜而不是破坏规则的愧疚感,不走的一类人反而似乎会招来一样的眼光,被视为“缺心眼儿”。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
交通规则是现代人最常见的公共规则。
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实现道路安全畅通。
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效应,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
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因此也使得“不违法、小违规”在社会上大行其道。
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中国式过马路”都折射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守规矩方式”,要想改变国民素质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整体性的提高是重点。
试论“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及应对措施试论“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及应对措施“`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
”近日,“中国式过马路”走红网络,引发热议。
反思现状,集体闯红灯现象在中国确实屡见不鲜进一步说,“中国式”的集体违规行为,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地上垃圾多,自己也会扔有一人坐在养护的草坪上,大家也会上去坐坐踩踩……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理直气壮地挑战着社会公德。
“中国式过马路”表面看来是城市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诸多“小事”一起,透视出当代中国社会正在遭遇的道德问题的冰山一角。
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过马路”不道德现象发生与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客观方面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的发展跟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使得各条道路上都车满为患。
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行人只得见缝插针地跟机动车抢道了。
不少城市在道路规划中缺乏超前意识,存在忽视和漠视行人通行权利的倾向,一些路段的红绿灯设计得不合理,行人通行的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又多,而且根本没有礼让行人的意识。
一百多秒的等待只换来十来秒的通行时间,个别人耐不住性子,看准时机,“挺身而出”,后面的人赶紧尾随而上,很快“凑齐了一撮人”。
行人乱穿马路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很少有人反思城市交通设施是否周到方便。
国外城市交通研究表明,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 米,否则就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可能造成行人乱穿马路。
但是,中国城市规划者闭门造车,常让行人兜大圈。
主观方面,还是国人的素质问题,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不强所致。
从道德层面来讲,一些人缺乏遵守社会公道的意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马路上的红绿灯,是衡量我们人性的一个尺标。
面对闪烁的红灯,太多的人总是急不可耐,好像是去赶火车似的,分秒耽搁不得。
有时我们也抱怨社会风气不好,但在抱怨的同时自己又没做好诸如讲诚信、讲礼貌,不乱扔垃圾、不乱写乱画等一些“小事”。
浅说“中国式过马路”
什么叫做“中国式的过马路”呢?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指的就是凑够一撮人,就随意过马路,不管红绿灯,也不管斑马线。
相信大家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发生,行人在马路上任意穿行,无视信号灯的存在,造成了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
1至10月份,全国因闯红灯肇事造成死亡798人;因违反道路标志线肇事造成死亡26154人;因机动车未礼让行人肇事造成429人死亡;因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肇事造成161人死亡。
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灯”、86人死于“越线”、1.4人死于“不让”、0.5人死于“强占”。
(数据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红灯停,绿灯行,本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在网站上看到有记者采访了一些人,一个小学生说自己也是这样,知道这种现象的严重性,但是主要是想早点回家。
另一位行人说自己不想闯红灯,但是很多人都过去了,自己也就跟着过去了。
采访的另一位交警说着主要是从众心理引发的现象,因为法不责众。
但是大众应该敬畏红灯,应该本着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态度来遵守交通法规。
这不仅是自己的问题,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文明的问题。
文明交通的意识如何提升?江苏省无锡市交巡警部门设计出新的电子警察抓拍器,从去年10月11日起开始对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不停车让行的行为进行抓拍并处罚金50元。
据了解,以罚款的强制手段促进文明意识的培养这个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文章来源:惠宾特产商城,,转载请注明出处!。
浅谈“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其产生的原因。
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盲目从众盲目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大家所看到的行人闯红灯,一般都是一群人一起闯的,这就是因为人们有盲目从众的心理。
根据调查,有网友表示:“有时候大家都过,自己站那儿等反而会觉得傻乎乎的”,“别人都闯,自己不闯,好像显得很清高似的,别扭”。
盲目从众会使人变得没有主见,淡化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导致闯红灯变成一种潮流。
(二)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本身的性质,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违反那些为了维护事物发展而制定的规则,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就能使事物按着自己的愿望发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
很多人闯红灯就是抱着侥幸心理。
他们觉得:“没事,我怎么会碰上事故”,“大家都这样过来了,会有啥事”,“我们没事,是你多管闲事”“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
侥幸心理,是一种信念的迷失,缺少坚持,是对事件把握控制力上的懒散,若形成习惯,则为成很严重的问题。
(三)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很多路段的红绿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一些马路太宽,而绿灯时间太短,往往才走到一半,就亮起了红灯。
有时候绿灯亮了,还是有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与人同行,时间长了,人们就司空见惯了,慢慢的,对红绿灯的意识就薄弱了。
有些路段的红灯等待时间过长,超出行人的忍耐范围,甚至一些路段的红灯等待时间在100秒以上。
很多人抱怨:“我们行人也赶时间呀,这么多红灯,要是一个个等,上班肯定要迟到。
”事实上,红绿灯在设置条件上不合理,这也是人们闯红绿灯的原因之一。
(四)执法力度弱行人“闯红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了。
大多数城市对闯红灯的行人处以警告或罚款10元。
虽然我们的法律对行人闯红灯有处罚规定,可是却没有办法真正落实起来。
“中国式过马路”这个词来源于微博上一个段子:“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而后新闻媒体进行了推进报到,引发观众和网友的关注。
接下来,我将从立法角度浅谈一下我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理解。
首先,中国式过马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必然有一定原因。
从立法上来看,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可能。
一方面,是交通法规的不完善。
有专家表示,交通信号灯中红灯时长超过行人忍耐限度会导致闯灯现象的发生。
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几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
并且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比如我们都知道,人行横道的灯绿只有行人可以走,可是实际法规却规定了灯绿时对方一侧十字路口的机动车仍然可以右转,这样势必会与过路的行人有交集,这时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短暂的绿灯时间里行人走到路中间要等待同样有右转弯权利的机动车,应该说右转弯的机动车和行人抢一条道路。
另一方面,大家对交通立法意识不够。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我国的交通立法大多是约束机动车及其驾驶人。
对于行人违法并没有显著有效明确的惩罚措施。
大家对立法认识不清,进而不重视法律法规。
中国式过马路产生的危害众所周知,在此我不再赘述。
也有很多人提倡可以从立法方面解决中国式过马路这一问题。
贵阳,广东,江西等地也曾召开人大会议,讨论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立法。
比如说明文规定行人违反交通法规的具体惩罚措施,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罚金。
对此,我认为这一系列措施会对中国式过马路起到一定遏制作用。
但我更有理由赞同“堵不如疏”。
仅针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显然不能起到根治作用。
毕竟没有谁天生愿意乱闯红灯。
而且在交通繁忙时,无法起到全面的监督作用。
要从规范交通法规本身出发,合理设置信号灯,加大对行人的约束力度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谢谢。
如何看待“中国式过马路”继多个城市对“中国式过马路”开罚后,厦门也准备对这样的行为实行惩罚。
仿效其他多个城市的做法。
厦门市将首先采用信息化手段,先对闯红灯的行人予以警告,不听劝阻且情节恶劣的,民警将对其开具10元罚款。
此外,民警还要通过手中的移动警务系统,记录下闯红灯人的违法行为,并且永久保存。
一旦被记录在案,今后考驾照、找工作、贷款都将受到影响。
所以在政府部门强力出击的同时,“中国式过马路”这个现象,也引起了舆论的广泛注重和热议。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对‘中国式过马路’开罚”“中国式过马路”既是规则意识浅薄导致的,也是规则本身不完善造成的。
一方面,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点等不无关系。
尤其是行人“闯红灯”的“违法成本”太低。
行人只要一个匆忙的理由,就能够置交通法规不顾,横闯红灯而去,而很多正常行驶的机动车不得不小心翼翼对“闯红灯”行人实行避让。
而近些年我国对机动车安全驾驶的要求愈加严格,也在一定水准上淡化了行人的安全意识。
在很多城市大量“高清摄像头”的“监督”之下,司机对于闯红灯能够免于处罚的侥幸心理已经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重点路段,机动车都要严格按照标志线通行,否则都会受到处罚。
这在一定水准上淡化了行人在“闯红灯”过马路时的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不足,也在客观上导致了“闯红灯”行为的发生。
一些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变成了事实上的机动车道,路边的人行道变成了汽车的临时停车场,有的红绿灯时间间隔太短,来不及让行人通过。
“中国式过马路”是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规则失范的表现。
“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不但存有于交通规则之中,在社会管理、官场治理、商业伦理上同样存有。
表面上是“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在作怪,其实还是社会规则失范所致。
正是因为对“法不责众”过于迁就与放纵,才形成了结伴而行的群体心态。
如果不能重塑规则意识,实现真正的制度治理,那么这样的状况将难以改变。
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让一个人过马路,可能会有很多种看法,而在中国,我们普遍认为过马路是一种艰难的事情。
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对安全的重视,穿行在道路上的安全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但大多数人仍然会非常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路上。
中国式过马路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大多数人会等到绿灯才会穿过马路。
不管道路上的车辆有多少,有多多少少时间,大多数人都想在绿灯的情况下过马路,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安全,更有利于减少堵车的情况。
其次,当中国人在过马路时,他们会非常小心地去过马路,尤其是当路边有车辆时,他们会非常谨慎地处理,以保证安全。
再次,在中国的交通现代化的今天,有一个关于过马路礼仪的文明行为,即在路口等待,不在横道上越线行走。
当有车辆行驶时,另一方更有义务礼让,不影响过路。
最后,在中国,关于过马路,另一个重要的礼仪就是关于路面横向标志的遵守。
这些标志指出了行走方向,并且表明了在哪一侧等待。
闯红灯或者不遵守横向标志是非常严重的,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危险。
总的来说,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不但体现了对交通安全的重视,也是对文明行为的尊重。
中国人一直以来强调遵守交通规则,尊重其他人,并重视自己的安全和责任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马路上更加安全、舒适和平安地行走。
在21世纪,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
也在慢慢改变。
未来的过马路,不仅仅是要求安全和文明,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人们的责任感,增强安全意识,以达到最佳的交通安全。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有更加安全、文明和平安的过马路体验。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看法“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看法敬爱的党组织:最近,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人们有很大的讨论,尤其,近期深圳、南京、北京等地纷纷颁布各种处罚条例整治中国式过马路。
对于该问题,我也认真地思考了一番,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看法。
首先,我得做一下自我批评。
中国式过马路由来已久,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一个诟病,在我们学校也存在这种现象.无可否认,绝大多的地方与绝大多数的人,有红绿灯,就有中国式过马路 .是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当别人闯红灯的时候,我能够坚持住原则,严于律己,做到不违反交通规则,也会规劝他人不要闯红灯.在这方面,坦诚地说我做得还行---这不是我的自我夸奖与得意,我认为,做到这点与一直坚持做到这点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当美善之行,正确之为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当其有朝一日终于是出于人的本能或意识的时候,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是有了本质上的进步.当然,我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也闯过红灯,在这一点,我必须自我反省,必须自我批评.只有意识到错误,承认错误,分析错误,才能很好地改正错误,取得进步.在这次党课的前段时间,我就曾闯过红灯。
在这次党课上,老师和同学们都谈论了一下中国式过马路,使我感受颇深。
还记得一个女同学上齤台发表看法的时候,他就叙述了一段小时候的回忆。
当她儿时闯红灯遭到母亲制止与批评的时候,她问了她母亲这么一个问题:车还很远呢,为什么不过马路呢?而她母亲的回答大概是这样:对于司机来说,他行进方向所看到的是绿灯,他是可以通过的,但当他看到有行人在行进方向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会受到影响的,有可能心情变坏等等,这会加重司机的心理负担,很不利于交通安全。
而且,马路这不是你个人的,它是公共的,司机们也是很重要的主体,他也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考虑自己个人的方便与否。
我想,这位母亲已经给我们许多人填写了一份很有意义的良心问卷了。
那些闯红灯的惯犯们,试问,你们会这样规劝身边的朋友和教育现在或是将来的孩子们呢,还是会对它们说不会有事的,走吧?试问,你们会怎样叩问自己的心灵与良知道德呢?试问,你们会如何在法律法规的天平上衡量自己、审判自己?其次,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很有必要探讨思考这个问题。
浅议中国式过马路
成云云
摘要:“中国式过马路”这一话题曾引起热烈的社会讨论,这是一个与每个人以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的话题。
对待这一问题,不能只是讨论了事,还应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关键字:中国式过马路、素质、交通。
中国式过马路,简单来说就是“只要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因其在中国各地屡见不鲜而被网友自嘲为“中国式”过马路。
每每谈及这个话题,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指责行人素质低下,却总是忽略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的深层次问题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简单的认为只要制定严苛的法律就可以杜绝这一现象的出现,实则治标不治本。
不可否认,我们面对中国式马路现象的存在,同行人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行人在为求方便时往往会选择忽视交通秩序。
国人做事喜欢凑堆,只要有一人带头,后面就会有一堆跟风者。
于是那一句我们只要凑够一撮人便可以走了,也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也成为现下交通拥堵的一个头疼问题。
这并非仅仅是我们的行人不自觉,而某个路口其红灯的设置是否合理也决定了是否拥堵的程度。
在那些车流人流繁忙的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车行与人行的时间将会是决定拥堵的关键所在。
但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未能引起交通部门的重视,那么在通车时间过长,行人等候时间过长的情况下,疏堵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显而易见,拥堵的问题其实不能简单地归结在行人的素质问题上。
在传统的交通中,信号灯往往留给机动车的时间很多,而对于行
人和自行车的等非机动车,通行的时间被过度挤压,造成了行人和自行车主因赶时间而无视这些信号灯的设置甚至无视交通法规,也使行人和自行车主们依然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一张罚单。
因此,在今后的交通决策中,应该让各个阶层和选择各种出行方式的交通参与者,都有参与讨论、决策的机会,使各方的合理权利都得到体现。
如果说,严刑苛法能够让人畏惧因而起到尊重之心,但这种法的建立还必须建立在能否尊重个人的权益之上,如果一味的强调法而忽略现实状况,这样的遵守似乎又缺少了一些人情味。
其实,行人闯红灯这一现象并不是只在中国频繁出现。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很多的欧美国家,例如以国民高素质著称的美国、以严谨守时著称的德国,都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至于为什么冠以“中国式”这个定语,许多到过国外或者澳门的人都知道,人家是车让人,起码绿灯时一定是这样的。
而在大陆,行人却像欠了司机一笔债似的,明明是绿灯,却都战战兢兢不敢迈步,任凭车辆从身旁呼啸而过。
法律已经规定的礼让,司机竟敢熟视无睹。
所以中国式过马路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为社会所诟病。
或许有人会反驳,欧美国家地广人稀,中国地少人多,如果总是车让人是不现实的。
但就算是在北上广,也并不是从早到晚都是车水马龙,除去一天中的几个高峰期,其他时候车让人并不是不可行。
且要说人多,全球所有大城市都人多。
因此在注重提高行人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司机的素质,并且对于司机的培训更为便利,毕竟司机都是要考驾照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方便行人闯红灯才这样做的,而是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
当中国式过马路被视为社会的“毒瘤”,其实我们更应该深层次地去剖析一个城市的道路建设枢纽是否合理、其十字路口通行红灯设置时间是否合理,再过来谈如何提高司机行人的素质问题也不晚,而不是一味地把这种问题归结于素质论上。
综上所述,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一:设施问题。
主要是信号配时问题,在规定绿灯时间内,行人无法以正常速度安全过街,特别是老人和儿童。
这主要和早期中国交通规划注重小汽车有关,导致行人不得不违章过街,这也是全世界的通病。
好在现在交通规划更注重于“以人为本”。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知识,意识,行为不一致,这主要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有关交通规则的教育欠缺有关。
三:违法成本过低。
对于行人违章过马路等行为,中国基本没有任何处罚措施。
而针对这几个问题,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一:加强文明交通的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意识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灵活多样,形式内容富有趣味性,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接受的交通安全活动。
二:创新管理手段。
目前,交警部门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通常采用的是罚款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可以采取疏堵结合和点线结合的方式。
疏通结合,即对针对市区人车流量大,机动车乱停乱放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交警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缓解停车难问题。
同时,
加大查处机动车乱停乱放管理力度,对禁停路段违法停放的车辆拍照、贴单、拖移,疏堵结合,着力规范机动车停放秩序。
点线结合,即加强非机动车管理,对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上机动车道和三轮车乱停乱放等显见交通违法行为,综合运用教育、罚款、扣车等管理手段,严查、严管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全面规范重点路口非机动车通行秩序。
三:合理分配“路权”,保障行人权利。
目前,交警部门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通常采用的是罚款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可以采取疏堵结合和点线结合的方式。
疏通结合,即对针对市区人车流量大,机动车乱停乱放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交警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缓解停车难问题。
同时,加大查处机动车乱停乱放管理力度,对禁停路段违法停放的车辆拍照、贴单、拖移,疏堵结合,着力规范机动车停放秩序。
点线结合,即加强非机动车管理,对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上机动车道和三轮车乱停乱放等显见交通违法行为,综合运用教育、罚款、扣车等管理手段,严查、严管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全面规范重点路口非机动车通行秩序。
四:健全交通法律法规,不能让道德治理代替法律约束。
每一个违法的社会现象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与制止,因此,对于行人乱闯红灯造成交通混乱、人车矛盾的情形,政府应该提高重视,加大交通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力度,权衡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不能让道德治理代替法律约束,而让法律真正起到保障人民权益的作用,让人们真正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群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机制并将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避免因中国式过马路造成的悲剧不断重演,消除这一安全隐患。
携手,才能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