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和非理性[摘要] 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德国古典哲学中既充满了理性主义的因素,也有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理性非理性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或现代西方哲学,都充满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分歧和碰撞,因此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立统一的历史。
本文拟就西方哲学史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作一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内容。
从总体上说,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严密的理性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不少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德国古典哲学是启蒙思想在哲学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哲学中彻底贯彻理性原则,建构庞大的理性哲学体系的过程。
理性主义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流色彩。
理性主义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理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弘扬过程。
理性是属人的,理性的确立与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密切相关。
在近代,理性成为审视一切的至上原则,从笛卡尔的“我思”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其典型代表,因此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地建立起来,但由于片面强调理性的能力,传统理性主义逐渐将人们引向对理性的迷信,人沦为从属于理性的对象性存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对理性的极度夸大最终导致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了人的危机。
第二,将世界主客二分,即把世界分为“我”和“非我”两部分。
笛卡尔的“我思”地位的确立,也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
但另一方面,这种主客分离又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导致理性的膨胀。
传统理性主义往往更多借助理性思维来沟通主体与客体,而否定情感、意志等认识因素,这样人被抽象化为理性化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人的真正本性被掩盖起来。
自从有理性主义以后,就有非理性主义的存在。
第十一章 西方非理性主义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即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
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
本章主要对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演变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揭示。
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是与理性主义根本对立的。
现代西方不少哲学家一反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转向非理性问题,宣扬非理性主义,形成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
一、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方非理性主义从19世纪初兴起,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这种社会思潮与传统哲学思想、时代背景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逻辑演变,体现了哲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方向转换和主题转换,深刻揭示了西方现实社会及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理状态,当然现代西方哲学家个人对人生的透视和对生活的体验也会融合在这种理论思潮的发展中。
1.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产生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危机在哲学上的折射和反映。
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当时社会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当时影响颇大的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
(1)非理性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非理性主义的普遍确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至此开始,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出现高度激化,两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了某些人以强凌弱、称霸世界的野心,从而使人们对用理性和科学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文明产生了怀疑。
不但如此,人们还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状:流血、牺牲、毁灭、无家可归……它使人们看到,社会的表面稳定、安全和物质进步,同一切人间事物一样,都是建立在空无的基础之上的,以至于欧洲人像面对一个陌生人一样面对自己。
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双重袭来,特别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不仅削弱了人的理性信念,而且在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形成了非理性主义的认识和心理基础。
代序:“百姓酒馆”老板娘的本职工作是在“天涯别院”开黑店,业余爱好是读洋书。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虽然这年头读洋书读不出名堂来,但总归是个爱好,说不定将来有用也未可知。
人有爱好,心就不老。
看到老板娘十年前这篇心得体会写得还不错,就把它贴到这里来。
谁要是对老板娘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想论战一把,胡扯奉陪到一半。
管你对错,在胡扯笔下,你肯定不对。
因为老板娘总是对的。
正文如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整部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互对立冲突的历史。
在这场长达两千多年的明争暗斗中,或许是由于作为西方哲学之源头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对史前神话世界观的理性否定,理性主义虽一度遭遇了中世纪神学的钳制,从总趋势上说仍是占上风的。
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理性主义的至上地位愈加巩固。
但是被几番放逐的非理性主义却从未甘于沉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串不和谐的音符骤然响起,非理性主义以狂飙突进之势席卷而来,继人们摧毁了上帝的祭坛,理性的祭坛也终于开始瓦解了。
这不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事实上,非理性主义的重新崛起给整整一个世纪的哲学思维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如果说,非理性主义的滥觞植根于人类的愚昧顽劣,那么在自然科学经历了历史性变革的二十世纪,它又为什么得以沉渣泛起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非理性主义的崛起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然而,仅凭一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把这一广阔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看的不言而喻,又未免失之笼统。
我认为,若想真正做到深刻而完整地把握非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首先必须用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非理性主义产生的根源,这应该是一种更为直接却也更为深刻的视角。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思想史的中心事实便是宗教的没落,它结束于人们亲手埋葬了上帝的世纪之交。
或许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是自由人的世纪,而真正自由的个体是不需要任何关于终极真理、超越原则的神话的,不论它是神性还是理性--这是否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呢?现代人这种孑然独立、无依无靠的自我意识与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否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在全球各民族形成之初,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心理特质,并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的形成。
前言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本质主义是本体论上的,基础主义是认识论上的。
二者都认为有某种超越存在者的确定性,都是一元论的。
而我这种非理性主义(大乘空宗、历史唯物主义或称实践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等),虽也有某种自明,却不是超越存在者的,更不认为有超越存在者的性质,而是开放、多样、相对、混沌的。
否定理性主义,并不否定理性;说这不是杯子,无需说这是什么。
“否定”不等于“不是”。
“一定”的否定、反面并非“一定不”,而是“不一定”;“是”的否定、反面为“不一定是”,而非“不是”。
只有这种可能性,即“是”;那么其他可能性,如“不是、“是又不是”,都足以否定“是”,成为其反面。
西方旧哲学基于“是”而成的本体论,又称“是”论,根本上不成立。
“是”只能是专名对特指:我是人,你不是我,所以你不是人?我属于人类,而非我就是人类。
但生活中,语言和思维并非如此,总是一词多义,乃至歧义。
而系词看似独立的逻辑,实际仍在语法、生活中。
理性主义混淆并错误使用这种逻辑,一方面自证其理性不必自证,自己就是基础主义的;一方面又攻击非理性主义也是一种理性主义,甚至是基础主义,纯属扯淡。
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同一性,结构、概念等的统一性,理性主义缺一不可。
这在逻辑与经验之间,充满矛盾上:逻辑上,根本的、终极的理性、主体,应该only ONE;但经验上,不止一种理性,不止一个主体,差异必然存在,矛盾必有可能。
黑格尔所谓每个意识都期待另一个意识的死亡,萨特所谓他人即是地狱。
理性主义的主体,如民法上的所有权。
所有权,是对客体排他性的支配。
故黑格尔、施蒂纳乃至蒲鲁东都非常重视,专章、专著大书特书。
但生活中,你和朋友凑钱买的房子,是按份共有;你一家三口的房子,是共同共有。
法律也规定你有所有权,但你有权想卖就卖吗?就算房子只归你所有,建多深、多高,外观如何,以后怎么用,你都有权自己决定吗?所有权之上,还可设置限制其使用的物权,美其名曰“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这些权利某些情形下,比所有权更优越、更强大——你抵押的房子,质押的股票,拖欠工程款的房子或修理费的车子,你超过约定或法定期限不还债,这些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就能突破你的所有权,对这些客体拍卖、变卖后的所得优先受偿。
理性与非理性的哲学思考在我们生活中,理性和非理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并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理性和非理性的哲学思考,并提供一些对于如何平衡它们的思考。
理性思维是一种以逻辑、证据和推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对事实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估,以作出理性决策。
理性思维通常考虑各种选项,并依据事实和逻辑来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科学、数学和工程等领域,理性思维被广泛应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创新和取得进步。
然而,人类的思考并不完全由理性决定。
非理性思维是基于情感、直觉和信仰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人经验,对于情感和情绪的影响更为敏感。
非理性思维经常出现在艺术、文学和宗教等领域。
它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理性和非理性思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但有时也会导致冷漠和无动于衷。
相反,非理性思维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满足,但有时也会导致冲动和不理智的行为。
理性和非理性并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互补的两种思考方式。
如何平衡理性和非理性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一种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兼顾理性和情感。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加入非理性因素,例如考虑个人感受和情感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问题,并做出更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选择。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理性和非理性思维。
在一些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况下,非理性思维可能更为适用,因为它能够迅速激发直觉和想象力。
而在一些需要深思熟虑的情况下,理性思维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有逻辑性和证据支持的决策。
总之,理性和非理性思维是我们思考和决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们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平衡理性和非理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提升我们的情感满足感。
因此,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并整合这两种思维方式,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社会目标。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充满活跃气氛的二十年。
中国似乎进入一个狂飙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
在国门向西开放当中,人们张惶等待,希冀有新鲜的理念来荡涤激活僵化的中国。
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一潮接一潮的理论被介绍进来之后,人们如获“启蒙”,变得惊奇、兴奋、热情,源源不断的研究阐释它们。
在这追潮逐新当中,有一股非理性主义的丝线,时隐时现地游走其中,人们似乎对“永恒的沉默之乡”——“非理性”表现出极度的偏爱,以为只有非理性主义才强调人的存在,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在理论上抓住了根本,而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是“人学的空场”,是冷冰冰的理性主义。
其实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错误的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偏执。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这种错误,还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性。
我们有必要厘清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非理性主义的涵义。
理性和非理性是一对多纬度的概念。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的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形式和能力,它表现为清晰的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
具有自觉性、抽象性等特点。
但它不是一种超历史、超现实的先天能力,它存在于现实的活动和思考之中,带有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特征。
从人性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人的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是人的精神结构上的非凡特质,表现出一种清醒的价值判断和自我约束等等。
而所谓的理性主义,就是将理性本体化,认为理性是先验的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原则,“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中是相同的。
”1人是理性的动物,鄙视拒斥人的非理性因素,否认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和实在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是在否定理性的基础上包含自身的特定的含义。
简单的说,非理性指不属于理性范围的直觉、无意识、情感、意志和欲望等认识形式和心理因素的总和。
理性与非理性贾湛扬州职大2020 -07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哲学慢慢形成一股壮大的哲学思潮——非理性主义,在西方这本来是对理性的反思,是人类思想进展史上的一个超级自然的台阶,但这种哲学对愚昧掉队的地域,却不自觉地阻碍了掉队的人们追赶先进民族的前进步伐。
许多掉队的文化因为人们缺少理性,且对非理性的本质熟悉处于原始时期,从而继续阻碍他们走向现代文明。
显然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熟悉和如何处置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掉队地域远比发达地域重要,也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文明可否持续进展,因为腐败很容易在科学素养不够高的人群中蔓延。
一、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概念尽管理性与非理性是人们最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时期的进展尚未能让它们进入严谨的科学。
因此至今找不到超级严谨的概念。
百度中说:“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看、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归纳的一种思维。
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确实是一种成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非理性主若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
”如此的概念大致能让人明白理性与非理性,但似乎仍是比较含糊,不象科学辞汇的概念那么确切。
思维指什么,与精神因素有什么区别,这些不清楚,那么没有知足出科学概念要求的“概念=种差+属”的条件。
下面咱们来尝试严格的概念。
咱们把所有大脑的活动称为精神,而思维是精神的一种,属于联想和判定和与判定有关的(如描述分析综合分类排序等)精神活动,判定包括真假(对错)判定、善恶(好坏)判定和审美(美丑)判定。
象喜怒哀乐等都属于精神现象,尽管常常与判定有联系,但它本身不是判定进程。
还有,仅仅是对事物的一样性的描述,没有自己的方式的精神活动,严格地说不属于笛卡尔意义上的思维概念。
把思维分成两大类,即严谨的和不严谨的思维两类。
严谨的思维方式常称理性思维,与它对立的不严谨的思维方式称非理性思维。
注意:喜怒哀乐等人的情绪反映属于非理性因素,不称之为非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027-02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
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中把各自推向了两个极端的方向,目的是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找到一个归宿,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不停地解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如同一个流浪者,居无定所。
二、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已在古希腊时期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其中巴门尼提出“存在”的基础命题,为理性主义提供前提条件;苏格拉底认为伦理和认识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柏拉图构建了理性主义的理论,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人们灵魂划分为情感、意志和理性,认为理性处于最高位置,是灵魂的真正主宰者。
亚里士多德则把理性主义贯穿于他的知识体系和哲学观点当中,认为人是为政治服务的。
虽然在中世纪时期,哲学是神学的附属品,一直服务于神学,但是理性主义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其思想仍然占据了统治的位置,甚至连最具有权威性的上帝也需要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进行证明和推断。
在中世纪的哲学是宗教神学的对立物,并充满了理性主义。
18世纪,哲学家通过对封建进行反对的过程中树立了理性主义的权威性,主张用理性主义去对待一切。
笛卡尔确定了人的理性处于优先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扬了理性主义;培根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理性才能够对自然界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强大的自然中得意生存;而斯宾诺莎虽然肯定了理性主义的同时也对非理性因素进行了肯定,但是他是把非理性因素附属在理性主义之下,最终也没有将两者相互统一起来。
到了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推崇的是理性主义哲学,认为理性是一切的本质,通过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提高了理性主义在哲学中的高度,并树立了普遍性的原则,而黑格尔则是极端地贬低非
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内在,是世界发展的动力。
概而言之,理性主义认为人是能够正确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它是一种人生哲学、世界观、文化传统,直到今天,理性主义也没有因为新思想潮流的冲击而泯灭。
三、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一本体论
站在传统哲学角度来说,理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人对自然界的理解能够解释一切。
而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把非理性推向了与理性主义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方向,认为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是世界和人的本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于非理性因素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
理性主义在本体上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发展都必有其原因和本质,人的理性能够正确把握住这些原因和本质,从而对世界进行认识。
理性主义者相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对于其的具体说明却众说纷纭,笛卡尔用上帝的存在说明世界存在的规律,上帝代表各种各样,变化多端且隐藏在背后的普遍规律;柏拉图认为世界的一切来源于理念;黑格尔的辩证法充分肯定了精神自我实现的规律性和目的性,这种规律性体现在人的思想中。
在非理性主义看来,意志、愿望等非理性因素本身存在于人的自身中,其不仅创造了人,而且还是世间万物的来源,世间的一切都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志,一切的事物都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
(二认识论
在传统哲学的观念中,主张用理性的方法去认识人、世界、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等。
而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把人的认识过程当作非理性因素的内在体验和交流,重点强调非理性因素在这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已经否认了实物的存在本质,因此认为一切就像一个游戏,并没有认识的必要。
传统理性主义则坚持真理观,相信通过人的理性一定能够认识世界,并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
现代非理性主义认为用一种模糊的“感觉”和“直觉”去认识事物,反对用人的理性去认识世界,主张整理的把握不需要理性和智慧,仅凭精神的交流和忽然的直觉就可以对真理进行认知。
而后现代从根本上就否定了活动的意义,认为一切都只是语言活动,一场游戏而已,任何规律或规则都是不必要的存在。
(三价值观和人性论
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不能直接看到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存在和转化关系,认为人在世界中只是扮演着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机器而已。
现代非理性主义意义要求的却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人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主体性。
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全部将一切进行摈弃,不仅否认了人的价值与存在的本质,并且也否认了人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理性主义的价值观是在肯定人的普遍性的前提下把人的价值抽象普遍化,认为人的本质应该追求自由、幸福和权利。
从总体上来说理性主义的价值观主要有两方面的倾向:第一方面是将其价值导向定义为追求个体的幸福、自由和权利;第二方面是把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当作价值理想。
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取消主体的作用与地位,彻底否认了实物存在的价值,福柯的知识型理论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社会、知识和人,因此在社会和知识发展的基础上,人无法发挥出任何作用。
后现代非理性主义不仅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并且还将人道主义的观念进行了全盘否定。
(四历史观
传统理性主义认为只有依靠理性的力量,社会和人类才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坚信社会的发展实质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不仅能够依靠科学技术了解大自然,而且还能通过人的理性决定着社会的一切,因此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而非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却带有一种悲观主义的色彩,从他们否认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后现代非
理性主义则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反对把历史看成一个连续性的进步过程,福柯曾提出不连续性是历史学家在历史中删除了零落时间的痕迹。
而现在,不连续性却成为分析历史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明确表达了他的不连续性观点。
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带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现代非理性主义带有悲观的态度,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抱有比较中肯的态度,既不乐观也不悲观。
四、结语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二者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应该相互和谐,相互统一的。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应该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如果失去了理性,人的非理性因素无法肯定它的价值与意义。
如果失去了非理性,理性也将会失去了其作用。
因此,在研究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强调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