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 格式:ppt
- 大小:399.00 KB
- 文档页数:29
大陆漂移说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陆漂移说是什么?这个学说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大陆漂移说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陆漂移说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远古时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包围这块大陆的是一片大洋。
大约2亿年前,大陆开始分裂,之后随地球自转与天体引力开始漂移。
在距今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了今天的位置,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我们观察地图可以发现,大西洋东岸和西岸的地形犹如被分开的拼图般吻合,这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最直接证据。
大陆漂移说来源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移说证据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两岸构造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于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试题答案及解析1.大陆漂移的假说是由()提出的.A.哥伦比亚B.加加林C.麦哲伦D.魏格纳【答案】D【解析】1915年,魏格纳通过实地考察,发表了《海陆起源》一书,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的大陆漂移的假说,故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大陆漂移说的起源。
2.“沧海桑田”这个成语,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A.时间的流逝B.人世间的沧桑C.海陆变迁D.围海造田【答案】C【解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构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大海在地壳运动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海陆的变迁。
3.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大西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答案】A【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考点】该题考查六大板块的分布。
4.根据板块购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A.红海B.大西洋C.地中海D.印度洋【答案】C【解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对,发生碰撞挤压,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面积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就会消失。
【考点】该题考查板块的运动。
5.(6分)看下面的海陆变迁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插旗的小岛处由陆地变成了海洋,引起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A.地壳运动B.海平面上升C.海平面下降D.大陆漂移(2)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的事实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曾经是一片____________。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两种学说的起源、发展、核心内容以及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
魏格纳通过观察全球各地的地质和古生物证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上的大陆块曾经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陆”,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逐渐分离并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这一学说的核心证据包括:一是各大陆边缘的吻合性,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能够较好地拼接在一起;二是古生物和古气候的一致性,魏格纳发现远离的大陆上存在相似的古生物化石和古气候记录,这暗示它们在过去可能曾紧密相连;三是地质构造的连续性,不同大陆上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结构也存在相似性。
然而,魏格纳的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地壳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学说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例如,海底扩张的发现、古地磁学的应用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地形、地震活动以及地热流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固定不动,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包括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包括汇聚边界(如地震带和山脉的形成)、离散边界(如海底扩张和新洋壳的生成)以及转换边界(如转换断层和洋中脊);三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理解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自然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迈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大陆漂移的理论与证据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陆地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
他认为地球上的陆地板块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漂移,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陆形态。
本文将介绍大陆漂移的理论背景、证据以及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意义。
一、大陆漂移的理论背景大陆漂移理论的主要支持点是地壳构造和地震分布的观察。
魏格纳指出,地球上的陆地板块可以像海洋板块一样移动,这是因为地壳是由一系列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组成的。
他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是基于以下几个观察事实:1. 大陆脊:大陆上存在着一些相对较高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魏格纳认为这些山脉是由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的。
2. 大洋底部扩张:在大洋中心的海洋脊上,岩浆从地球深处涌出,推动海底扩张。
魏格纳认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大洋底部的扩张推动了大陆的漂移。
3. 地震分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这一现象可以用板块相对运动的概念来解释。
根据地震带的分布,可以推断出板块的相互碰撞和分离。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为了验证大陆漂移理论,科学家进行了大量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以下证据:1. 大陆拼合:通过比较不同大陆上岩石的化学组成和地质结构,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相似性,这表明这些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2. 地球磁场:地球的磁场具有可记录的性质,科学家通过测量古老岩石中的磁性矿物,发现地磁记录显示了大陆板块的漂移过程。
3. 古生物分布: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相同种类的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大陆上,这证明了过去大陆板块的联系。
4. 地壳断层:地壳断层是板块边界的显著特征,通过研究地壳断层的分布和性质,可以了解板块运动的情况。
三、大陆漂移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意义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对地球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1. 建立了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理论奠定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认识到地球上的板块是动态的,促进了对地球内部进一步研究。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魏格纳(1915年正式提出)大陆漂移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的,实际上,早在魏格纳之前,英国哲学家培根就已经得知了大陆有过漂移的痕迹,但可惜培根并没有将大陆漂移与大陆之间的联结结合起来。
而在培根之后几近百年的时间里,并没有科学家仔细探究大陆之间可以严丝合缝的拼接。
1910年,魏格纳由于生病,在病床上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了大陆之间的轮廓可以对应。
一、魏格纳证明猜想魏格纳观察世界地图的过程中,首先发现了大西洋两边的两大洲的轮廓是可以对应起来的,尤其是巴西东部有一个突出的直角,与隔岸相对的非洲西边的几内亚湾是可以拼凑成一个完整的部位的。
魏格纳紧接着又发现巴西沿岸的许多海湾与隔岸相对的非洲西部的许多大陆的突出部分极为对称,魏格纳通过这些现象突然发现,会不会大西洋是导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分开的罪魁祸首。
在大西洋产生之前,两个大陆本就是一种块完整的陆地,之后才破裂。
由于海洋的原因,逐渐漂移分开,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魏格纳大范围搜集资料,并且以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以及非洲为突破口,详细的观察了这两个大陆沿海的形状以及地质结构是否契合。
再通过居住在两大洲东岸和西岸的原始生物的习性来综合判断,在过去两个大陆到底是不是一整块。
二、魏格纳发表研究成果结果果然没有令魏格纳失望,他发现两者在地质结构以及古生物的习性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这进一步验证了他的大陆漂移的假说。
为了使结论的准确性得到提高,魏格纳又找到了两岸岩石的资料,以及冰川在两岸所留下的痕迹,最终证明大陆漂移的理论是完全成立的。
1915年,魏格纳将理论和资料进行了整理,并且发布了科学研究成果,在其中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推测,早在两亿多年前,大陆便开始漂移。
在漂移之前,所有的大陆都成一整块,也就是泛大陆。
由于种种原因分大陆开始分裂,于是在分开的大洋之间形成了海洋。
许多大陆到处移动,并且盘踞在不同区域的海洋之上居住,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格局。
大陆漂流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
新大陆漂移学说
新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上的大陆随着地球板块漂移而不断变化
的学说。
该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于20世纪初
提出。
韦格纳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像是漂浮在地球的岩浆层之上,它们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会缓慢地相互移动。
这种移动会导致地球
上大陆的形态、位置、气候等各种地理环境的变化。
新大陆漂移学说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和证实,现在被广泛认可。
它成为了揭示地球演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成果,对地质、地理学领
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是关于地球板块运动的一种学说,提出了地壳板块在长时间演化中相互移动和相互碰撞的概念。
本文将从理论的提出、证据支持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大陆漂移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大陆漂移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
他基于对世界各大陆形状的研究和大洋地形的观察,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一概念。
按照他的理论,地球上的大陆并非固定的,而是在相对稳定的海洋地壳上漂浮而移动。
二、证据支持虽然当时韦格纳的理论遭到了很多质疑,但后来的研究和发现证实了大陆漂移的存在。
其中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是对大陆地形的研究,比如南美洲和非洲两大陆的沿岸形状非常相似,彼此间的岩石组成和化石种类也非常接近。
此外,地震带和火山活动也表明地壳板块存在不断移动和相互碰撞的现象。
三、板块漂移与现代地质学大陆漂移理论为现代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地球的地壳表面由若干个大而小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
板块边界处的构造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现代地质学将地壳板块划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通过研究板块边界的性质以及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能够预测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影响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对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理解,揭示了地壳板块运动背后的机制。
同时,大陆漂移理论也为地貌学、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结:大陆漂移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学理论,它提出了地球上大陆板块的漂移和相互碰撞的概念。
从韦格纳提出这一理论以来,通过对地质证据的研究和评估,我们逐渐认识到大陆漂移对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大陆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壳的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为地质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运动三大学说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fred Wegener)1912 年提出的。
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出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5年魏格纳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在这部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级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在海岸线的形状、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以及古气候、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的证据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认为由硅铝层组成的大陆,能够象船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浮。
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有些证据说服力不强,理论上也不够完善,所以存在着漂移和反漂移的争论。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发现了新的强有力的证据,大陆漂移说重新被重视,并得到新的发展,成为板块学说的一部分。
例如,大陆和海底大规模平移断裂的存在,古磁极的迁移等都证明存在着大陆漂移,这样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根据最近一套完整的大陆漂移图证明,二叠纪时,地球上只有一个联合古陆,大西洋和印度洋还不存在,非洲的东岸与南极相连。
联合古陆自三叠纪开始分裂以后,南北美洲,南极洲和印度大陆、澳大利亚分别向西、向南、向北漂移。
侏罗纪时,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继续发展;侏罗纪末期,南美洲和非洲开始分裂,南大西洋开始出现。
白垩纪时,北大西洋向北延伸,南大西洋扩展,西班牙半岛向左旋转,形成比斯开湾;马达加斯加岛由非洲裂出;澳大利亚与南极洲脱离;印度大陆继续北移。
新生代时,澳大利亚北移很快,新西兰岛由其东部分开;大西洋继续向北延伸,将格陵兰岛从欧洲分裂出来;非洲略向北移,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汇合形成喜马拉雅山系。
大陆为什么能在硅镁层上漂移呢?海底扩张说回答了这个问题。
海底扩张说(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1 ·海底扩张说是六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的赫斯(H.H.Hess)和迪茨(R.S.Dietz)提出的。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是魏格纳提出来的。
1912年提出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大陆漂移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魏格纳是谁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鲁夫雷多·魏格纳”和"艾尔弗雷德·韦格纳",简称“魏格纳”,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大陆漂移说创立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