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
- 格式:ppt
- 大小:973.00 KB
- 文档页数:7
克己复礼论语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两千多年来许多学者把这四个字分为两半解释,“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起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
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
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
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
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
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
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
所以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
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古人对“四勿”很重视,许多古代图画以四只猴子做代表,第一只猴子把眼睛蒙起来,“非礼勿视”;第二只把耳朵遮起来,“非礼勿听”;第三只把口遮起来,“非礼勿言”;第四只把手放后面或放在前面抱拳,“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为人的意思
克己复礼为人,是指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恪守道德规范和社会礼仪,以恳切、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并且尽力去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克己指的是个体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考虑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克制意味着个人要有自律能力,不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能够做到合理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复礼指的是恪守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
一个克己复礼的人会遵守行为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克己复礼为人的意思是希望一个人能够在为人处世中能够自省自律,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并且以真诚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样的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克己复礼现在的意思
1. 克己复礼现在的意思呀,不就是要克制自己那些不好的欲望和冲动嘛!就好比你特别想吃很多蛋糕,但为了健康你忍住了,这就是克己复礼的一种体现呀!
2. 克己复礼现在就是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呀!就像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也是在践行克己复礼呢,不是吗?
3. 克己复礼现在说来,那就是学会约束自己呀!比如你和朋友约好了时间,你就不能随便迟到,得守时,这就是克己复礼的实际例子嘛!
4. 克己复礼现在不就是提醒我们要保持自律嘛!像每天坚持锻炼,哪怕很累也不放弃,这就是克己复礼在生活中的表现啊!
5. 克己复礼现在的含义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呀!当你生气想发脾气时,能忍住不发,不就做到克己复礼了吗?
6. 克己复礼现在讲的就是要注重自身修养呀!好比你看到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来扔垃圾桶,这也算是克己复礼的行为呀!
7. 克己复礼现在其实就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呀!像是学习一项新技能,刻苦努力不偷懒,这难道不是克己复礼吗?
8. 克己复礼现在意味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呀!就跟在长辈面前有礼貌,不随便顶嘴一样,这就是克己复礼的例子呀!
9. 克己复礼现在就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呀!比如你想改掉粗心的毛病,努力变得细心,这就是在实践克己复礼呀!
10. 克己复礼现在说的就是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呀!像面对诱惑能坚定拒绝,这不就是克己复礼的体现嘛!
我的观点结论是:克己复礼在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让我们成为更有素养、更自律、更优秀的人。
【成语故事】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它的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礼仪的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个成语的故事吧。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做孔子的人。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是他聪明好学,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非常重视礼仪和道德,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追随。
有一天,孔子受到了当地一位颇贵的士人之邀,要去做客。
他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而这位士人也派了人去打探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喜好。
打探的人回来向主人汇报说,孔子平时的生活非常简朴,不喜欢张扬和排场,看来他并不是一个讲究礼仪的人。
主人听了很不高兴,他觉得孔子太过于不合常规,不讲究待客之道。
于是他打算取消邀请,但是又觉得这样不够礼貌。
他想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个看似恰当的理由。
他说:“孔子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他不爱好幻象,这次的宴会只是一个形式,没有什么意义。
”于是他就派人去告知孔子取消宴会的决定。
孔子接到消息之后,并没有生气,也没有责怪对方。
他只是微笑着说:“礼尚往来,既然对方不愿请客,那我也不好勉强。
礼貌是一种互相尊重的表现,我应该尊重主人的决定。
”不久,这个消息传开了。
有人认为孔子的行为是在示威,有人认为孔子在委屈自己。
但是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孔子说:“你的行为真好,你不和对方争执,不向对方低头,保持了自己的风度。
这样的行为,不正是一种克己复礼的表现吗?”这位朋友的话让孔子觉得很有道理。
他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要充满尊重和理解。
如果对方不愿意,请客,那就让他们愿意。
如果对方取消了邀请,那就让他们取消。
自己是否有所委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礼貌和风度,保持心中的宽容和理解。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克己复礼的境界。
孔子听了朋友的话后,心中感受颇深。
从那以后,他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加注重和他人的相处方式。
他总是用理性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无论是取悦别人,还是受到别人的冷待,都能洒脱应对。
【成语故事】克己复礼古时候,有一个国家叫做秦国,这个国家的国君非常威严,非常自负,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他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有权势的人,最聪明的人,最受人尊敬的人。
有一天,秦国的国君听说有一个人叫孔子非常聪明,就想要请他到自己的宫殿里做客。
这位国君为了骄傲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决定与孔子比试才智。
孔子一听说这个邀请,很高兴地前往了秦国。
当孔子到达秦国的宫殿时,秦国的国君迎接他的时候,却没有一个礼貌性的招呼,仅仅只是非常傲慢地给了孔子一个不屑的眼神。
孔子心里虽然有些不快,但他仍然保持着冷静。
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怨言,而是微笑地问道:“君王有何贵幸之事,竟请我到来。
”秦国的国君得到这个问题后非常高兴,低头笑了笑,然后快速地提出了一个难题:“我有一难题,我要你来解答。
”孔子听到了这个问题,立刻开始思考。
他迅速回答:“如果君王有难事,臣妾愿效一丝微薄之力。
”秦国的国君得到这个回答,深为感动,他决定给孔子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的才华。
他说:“我有这样一个问题,世人都说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我想测试一下你的聪明才智。
”秦国国君拿起手中的一只杯子来,对着孔子说:“我今天把这只杯子放在这个地方,你能不能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孔子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看了一眼周围的环境,然后把手中的杯子放到了原来的位置。
他微笑着说:“君王想要把这只杯子放回原来的位置,只需要把手放下就可以了。
”秦国国君被孔子这个答案给唬住了,他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竟然是如此简单。
他有些失望,但又觉得自己不该输给一个没有什么权势、地位的人,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更难的问题。
他再次提取了一只杯子,对着孔子说:“这次,我要你把这只杯子放到桌子的边缘,但是不能让它掉下来。
你能做到吗?”孔子微微一笑,抓紧了手中的杯子,然后轻轻地把它放在了桌子的边缘上,保持了平衡。
他说:“君王的问题拿来非常有趣。
只要我扶着它,它就不会掉下来。
”这个回答让秦国国君更加惊讶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仅在智力上输给了孔子,更重要的是在对待人的态度上也输给了孔子。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2)焉。
为仁由己(3),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4)。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5)斯语矣。
” (《论语·颜渊第十二》)【注释】(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2)归仁:归服仁德。
(3)为仁由己: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行不行全在于自己。
(4)目:细目或条文。
大纲之下是细目。
(5)请事:将按照指示去做。
【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这就是仁。
哪一天人们能克己复礼,天下就能归服仁德。
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怎么会由别人支配呢?”颜渊说:“请问仁的细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看,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听,不合乎礼节的不要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会按照指示去做。
”【评析】“非礼”和“礼节”、“放纵”和“规范”、“喜欢”和“应该”、“情感”和“义理”,从这些属性的尺度,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性修养和成熟度。
要修行“仁”德,就不能光考虑自己了,不能随着情感和喜欢而放纵私欲,必须从义理、规范等角度来看,要多为别人设想才能称得上“仁”德。
也就是要多克制自己的私欲,言行尽量符合礼节规范。
“仁”的礼节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但是孔子说的细目,除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外,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何连看和听都不行?这就是许多人容易忽视和想不通的。
人对于外在讯息如果没有识别能力、不懂得过滤,就容易被外来讯息污染,大脑就会装满不符合“礼”的思想,这样的思想还会带动“非礼”的言行。
说白了,仁者就是要能本着善心,思想必须是善的,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当然也要善的。
只有能分明善恶,能区分好坏,才能做到不随波逐流,不受污染,从外在来看,就是能表现善的言行,也就是合乎礼的规范。
【延展】1、小孩生下来大脑里的思想像白纸一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小孩变坏了,这是不是也反映社会的问题?在社会乱象中,该如何教小孩多为别人着想、善待别人?该如何教小孩正确看待社会或媒体乱象中的讯息和言行?2、人的思想中如果没有道德良知或强有力的规范,往往为了满足私欲,会表现伤害他人的言行。
克己复礼的理解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恪守礼仪规范的行为准则。
这是一种古代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克己复礼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塑造中国人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克己复礼强调的是克己。
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被欲望所左右。
这种克己的精神体现了一个人对于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追求,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克己的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克制住自己的私欲,不轻易放纵,不仅能够提升个人修养,更能够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复礼强调的是恪守礼仪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人们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社交交往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
恪守礼仪规范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尊严,更是对自己修养和品德的要求。
正所谓“礼让三分”,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恪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克己复礼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克己复礼的理念更显得珍贵和重要。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被物质诱惑所左右;要恪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修养,提升个人品德素质,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而言之,克己复礼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更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克己复礼的品质,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让这种古老而珍贵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克己复礼的理念一定能够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
《克己复礼的典故》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克己复礼”这个有意思的典故。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听起来好像有点深奥,其实啊,理解起来也不难。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孔子的大思想家。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有点乱,人们的行为也不太规范。
孔子就觉得,得有个办法让大家变得更好,让社会变得更有秩序。
于是,孔子就提出了“克己复礼”这个说法。
啥叫“克己”呢?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好的想法。
比如说,你特别想吃很多很多的糖果,可是吃多了对牙齿不好,这时候就得克制住自己,不能由着性子来。
那“复礼”又是啥意思呢?就是要恢复周礼,按照规矩和礼仪来做事。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看到别人有一个漂亮的玩具,心里特别想要,就想直接抢过来。
但是他想起了“克己复礼”,就忍住了这种冲动,而是有礼貌地问能不能一起玩。
还有一个例子,在学校里,大家都在排队打饭,有个同学想插队,可一想到要“克己复礼”,就乖乖地排到后面去了。
在古代,有个官员,面对别人送来的贿赂,心里很想要那些钱财。
但他想到了“克己复礼”,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就坚决拒绝了贿赂,做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克己复礼”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有用呢。
比如和小伙伴闹矛盾了,很生气想吵架,这时候如果能克己,冷静下来,好好说话,就能避免一场争吵,恢复友好
的关系,这也是一种“复礼”。
同学们,“克己复礼”虽然是很久之前提出来的,但对咱们现在的生活也很有指导意义。
咱们要学会克制自己不好的想法和行为,做一个懂礼貌、守规矩的好孩子。
好啦,关于“克己复礼”的典故就讲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吗?。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翻译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翻译: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
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
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
【成语故事】克己复礼在古代,有一位叫做纪羡真的人,他和其他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好处和坏处。
他的好处是他很善良,对人很有礼貌,而他的坏处就是他有点自私,经常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感受。
有一次,纪羡真去了一个朋友家做客。
朋友对他非常热情,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还亲自为他倒了酒。
纪羡真心满意足地吃喝了一顿,回家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朋友给他倒酒时,他竟然没有主动给朋友敬过酒。
他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决定第二天主动去朋友家道歉。
第二天,纪羡真果然去了朋友家。
朋友看到他非常惊喜,问他为什么来,纪羡真说:“昨天我吃了你家的饭,你主动给我倒了酒,我竟然没有给你倒过酒,我觉得非常不好意思,特地来道歉。
”朋友大笑起来,说:“没关系,你能想到来道歉,已经很难得了。
而且,你也没有故意冷落我,只是一时疏忽而已。
”纪羡真听了朋友的话,感到非常欣慰。
他发现,自己之所以没有主动给朋友敬过酒,是因为他过于自我中心,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没有顾及到别人的感受。
他决定改正自己的错误,从此克己复礼,不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纪羡真回到家后,他还是思考着这件事情。
他意识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品质,更代表着整个社会的风气。
如果每个人都像他那样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感受,那整个社会肯定会变得混乱不堪。
他决定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去改变这个社会。
于是,纪羡真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他每天都会主动询问身边的人是否需要帮助,是否需要他做些什么。
他乐于助人,愿意为他人着想。
凡是有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尽力去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纪羡真的行为举止开始影响周围的人。
他的朋友们纷纷向他学习,也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整个社会氛围也变得温暖向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克己复礼这个成语,就是从纪羡真身上得来的。
他通过自己的改变,影响了周围的人,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仅关系到自己,更关系到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