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慢乙肝指南
- 格式:pptx
- 大小:4.69 MB
- 文档页数:24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管见(全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12月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1],对规范CHB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师提高专业水平,缩小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医师间医疗实践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但作为临床合理决策重要依据的《指南》,还有一些内容值得商榷。
本着学术争鸣原则,现结合有关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提出以下管见。
一■关于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部分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这3部分内容之间交织较多,其名词、定义或诊断依据应注意统一,并符合中文习惯。
1.自然史的分期应符合自然史定义:疾病的自然史是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2]。
《指南》根据自然病程与现行习惯将自然史分为4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
未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包含在内,故不符合自然史”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
近年来,鉴于功能性治愈作为乙型肝炎的理想结局已被广泛接受,故可参照2017 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指南,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列为自然史的一个阶段[3],可能这样更全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到自然病程分期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对接。
2.术语或临床诊断应前后呼应并符合中文习惯:"HBeAg阴性CHB"又称"再活动期"。
既然有"再活动期",按照中文习惯前面就应有“活动期",而在此"再活动期”之前的却是"免疫清除期",加上此"免疫清除期"虽有清除病毒的作用,但无病毒清除的结果,故若"HBeAg阴性CHB"为"再活动期",则按中文习惯"HBeAg阳性CHB"改为"免疫活动期"较好。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全文版)【摘要】为了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治疗;预防;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版),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
近4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HBV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更好地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再次更新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CHB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CHB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基于相关研究进展和知识更新,现对本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见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一、术语·慢性HBV感染: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CHB: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HBV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 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 DNA较基线升高≥2 lgIU/mL,或基线HBV 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ETV、TDF、TAF,三种一线乙肝抗病毒药物如何选?2019年最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强效低耐药”为原则,将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作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线推荐药物。
在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抗病毒药物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合长期治疗的药物,不仅需要考虑药物疗效,还要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实现个性化治疗。
恩替卡韦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自2010年FDA批准ETV上市以来,该药物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疗效,副作用相比其它药物大大降低,但是,近年来出现一定耐药性。
另外,动物实验发现恩替卡韦可通过乳汁分泌,因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每片300 毫克,该药物的出现使乙肝病毒的耐药性问题得到极大改观,且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临床研究TDF保持8年零耐药的记录。
然而,TDF具有一定肾毒性,长期使用会产生轻微肾损伤和降低骨密度风险。
因此,不适合肾功能不全和骨质疏松患者。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于2016年被美国FDA和日本药监机构批准,2017年获得欧洲委员会批准,2018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该药上市,至此,为乙肝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TAF 是在TDF基础上研发生产的最新抗病毒药物,与TDF相比,TAF的体外血浆半衰期达31分钟,是TDF(半衰期0.4分钟)的78倍;同时,TAF可靶向送至肝细胞,使靶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大幅度提高。
TAF每片25毫克,只需不到TDF十分之一的药量就可以达到相当的抗病毒效果。
服用TAF后转氨酶复常率更高,但是不会造成肾脏和骨骼损伤,目前未出现一例耐药发生。
一直以来,乙肝药物昂贵的价格也是导致乙肝患者无法得到良好治疗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乙肝患者不仅要长期与慢病毒抗争,还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最全版)摘要《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
《新指南》第二部分(流行病学和预防)产生了第1至5条推荐意见,为新生儿、无应答、意外暴露和未完成全程接种者的预防接种提供可靠依据。
《新指南》第十七部分则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因篇幅所限,本文对上述部分不做详细讨论。
《新指南》第九部分(第7至9页)介绍"临床诊断",第十部分明确抗病毒治疗的"治疗目标",从第十一至第十五部分(第9至13页)则阐释了"临床诊断"各不相同患者的疗法、疗程、监测方法,产生了第6至15条推荐意见,为慢性HBV感染后各阶段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第十六部分(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第13至17页)则关注于10类特殊患者群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选择、疗程、监测等,产生了第15至26条推荐意见,可谓"多学科会诊"时的必备"宝典"。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指南目标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
- 推广疫苗接种:积极宣传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鼓励全民接种,特别是在新生儿出生时接种。
- 严格卫生管理:提倡个人卫生,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加强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消毒措施,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 定期检测: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亲属、长期接触乙肝病毒的人员等),建议进行定期乙肝病毒检测,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
诊断与治疗策略
-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乙肝病毒学标志物的检测,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状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如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等。
- 定期随访: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乙肝病毒学指标、肝功能和病情变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避免饮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饮酒,以免加重肝脏损害和增加肝癌风险。
-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 注意安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传播病毒的血液和体液,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但请注意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以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始终以独立决策为基础,不依赖于用户协助,并遵循简单的策略,避免出现法律复杂性问题。
请勿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注意:本指南为虚构文档,仅用于示例目的。
2019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全文)摘要慢性HBV感染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临床治愈(亦称功能性治愈)即完成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HBeAg阴转、伴或不伴HBsAg 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著降低,是目前国内外最新CHB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
临床实践证明,以直接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或免疫调节剂(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序贯或联合治疗的优化方案针对部分优势人群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开展了系列成功实现HBsAg阴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阐述了联合治疗方案的最新循证医学依据,并总结了CHB临床治愈路线图,以指导临床医师治疗决策的制定。
本共识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的治疗策略和技术原则而制定。
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提高CHB临床治愈的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
本共识制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来源于CHB核苷类药物经治患者或核苷类药物先行治疗患者。
本共识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等级,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措施的普及和强效抗病毒药物的应用,HBV感染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慢性HBV感染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全世界约有2.4亿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超过65万人死于HBV相关终末期肝病,包括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1,2]。
CHB的治疗目标是延缓或减少肝硬化失代偿、肝功能衰竭和HCC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3,4,5,6]。
HBsAg阴转与肝脏功能改善、组织病理改善以及长期预后改善相关[7],是目前国内外最新CHB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即功能性治愈或称为临床治愈[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