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及中日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74.71 KB
- 文档页数:8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
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
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
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
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
日本已经由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
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
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日本纺织业日本纺织业:高端产品极具竞争优势在日本明确提出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后的近十余年,日本纺织企业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
靠着日益积累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策划能力,日本的纺织产品重新在国际市场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日本高端纺织品极具竞争优势靠研发优势立足202X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亿美元。
在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中,日本位列第二,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
202X年1-9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亿美元。
在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中,日本位列第二,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
从以上数据看,日本纺织服装市场对中国产品有着极大的依赖性。
长期以来,日本从海外特别是从中国大量进口纺织品服装,使得日本传统的量产中心型的产业结构无法维持下去。
在中低档产品领域日本根本无法与进口产品竞争。
近10年来,日本纺织制造企业数及就业人数减少40%-50%。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纺织业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策划能力,使得日本纺织业在高端纺织品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日本纤维产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
在研发方面,从上游到下游的所有企业都拥有很高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商品开发能力。
特别是,高性能纤维及下一代纤维的开发、致力于保护环境及节能等技术水平很高,这些技术日本处于世界最尖端水准。
在应用技术方面,一种新材料被开发研制后,很快转化为划时代的新产品,这是日本的强项。
惊人的研发效率日本纺织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飞快,以下对今年部分企业的主要新品作了粗略收集,以便让大家对日本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个感性的认识。
1、高难燃性防火纤维6月份,日本钟渊化学工业成功开发出难燃纤维Kanekalon Protex。
Kanekalon Protex具有很高的难燃性,尤其是和棉、嫘萦等纤维素材料进行交织及混纺组合,且Kanekalon Protex遇热即收缩形成碳化层,故安全性比溶融型的聚酯和亚克力纤维还要高。
Kanekalon Protex可以和棉、羊毛等天然纤维及所有的纤维进行混合而达到此防火需求,可大幅解决以往天然纤维难燃制品手感不良、吸湿性及透气性不佳的问题,同时将天然素材优异手感与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摘要:世界文化,特色各异又兼容并包。
和服,中国汉服作为两国的传统服饰,都是各国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各个国家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
本文首先总结了和服文化和汉服文化的服饰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而探索两种服饰之间的差异及融合,并分析汉服文化对和服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和服;汉服;服饰;中日交流一、和服文化概述(一)和服的定义和服是民族的传统服装。
和服的穿着巧技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加上的各色风俗背景,不断经历时代的打磨发展而成的。
人崇尚人本主义,对本国文化有着极强的信仰感,同时对祖国河山及风土也十分欣赏,有着对情境的独特细腻感受。
这就使得作為文化代表的和服风格简洁高雅,有属于的独特味道。
(二)和服的特点和服整体几乎都是硬朗的线条,用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属于平面裁剪。
和服的一大优点就是穿着同一尺寸,无论穿着之人身材如何,都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
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缺少对人体曲线美的展示,但它却能代表人独特的庄重安稳的感觉。
同时,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的湿润的风土气候。
(三)和服的发展历程1.奈良时代奈良时代的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颇深。
当时的僧侣及大批学者来到中国学习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
"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制定的制度之一。
"衣服令"规定了官员和无官职的公务人员上朝或是工作都有专门的服装,分别按官职等级与行业分类。
同时,时至今日和服上仍然存有唐代风格绘画的影子。
2.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是具有大和民族风格的新文化时代。
在借鉴了唐朝文化基础上注入自己国家的文化灵魂。
和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
比如当时盛行的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多层圭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表着的颜色,富丽繁华。
滕铭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210048)摘要:本文根据1995-2019年中日双边纺织品贸易数据,对中日纺织品贸易进行分解,并分析三元边际对双边贸易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结果表明:该期间中国对日本纺织品出口种类全面,出口数量增速快,价格却有待进一步提升。
日本对中国出口从数量增长快转为价格提升,价格明显高于中国平均进口价格水平。
从贡献率来看,中国对日本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主要源于种类数量的深化,而日本对我国出口波动在不同阶段的推动力不同。
随着R C EP 的实施,将深化中日双边纺织品贸易合作。
关键词:中国;日本;纺织品贸易;三元边际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3)03-0026-05T ernary m argi nalcharact eri st i cs and Pros pect A nal ys i s oft ext i l e export s bet w een C hi na and Japan under t hebackground of R C E P T eng M i ngm i ng(SchoolofEconom i csand M anagem ent ,N anj i ng Pol yt echni cI ns t i t ut e,N anj i ng 210048)A bs t ract :B as ed on t he bi l at er alt ext i l e t r ade dat a bet w eenC hi na and J apan f r om 1995t o 2019,t hi spaper decom pos est he t ext i l e t r ade bet w een C hi na and J apan,and anal yzes t he i m pact and cont r i but i on of t he t er nar y m ar gi n t o t he gr ow t h of bi l at er al t r ade.T he r es ul t s s how t hat dur i ng t hi s per i od,C hi na's t ext i l e expor t s t o J apan w er e com pr ehens i ve,t he expor t vol um e i ncr eas ed r api dl y,but t he pr i ce needs t o be f ur t her i m pr oved.J apan's expor t t o C hi na has changed f r om a r api d i ncr eas e i n quant i t y t o an i ncr eas e i n pr i ce,w hi ch i s s i gni f i cant l y hi gher t han C hi na's aver age i m por t pr i ce.Fr om t he per s pect i ve of cont r i but i on r at e,t he gr ow t h ofC hi na's t ext i l e expor t st o J apan i s m ai nl y due t o t he deepeni ng of t he num ber of t ypes ,w hi l e t he dr i vi ng f or ces of J apan's expor t f l uct uat i ons t o C hi na ar e di f f er entatdi f f er ents t ages .W i t h t he i m pl em ent at i on ofR C EP,C hi na J apan bi l at er alt ext i l e t r ade cooper at i on w i l lbe deepened.K ey w ords:C hi na;J apan;T ext i l e t r ade;T er nar y m ar gi n收稿日期:2022-08-12基金项目: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科研北斗计划一般项目(N J PI -2022-Y B -06)作者简介:滕铭明(1983-),女,江苏盐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境贸易、电子商务。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
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
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
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
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
日本已经由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
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
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
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日本有不少世界著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了2.7%,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1.5%。
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2.7%。
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吨,环比下降12.2%;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15.3%;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0.7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8%;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1.4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6.7%;2005年日本棉纺织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15.6%,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14.8%,降至0.35亿平方米,此外,6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0.16亿平方米。
1-6月累计生产棉布2.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9.7%。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
日本已经由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
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
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
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比较分析作者:邓俊遒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0期摘要: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日本也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日本技术、资本要素充裕并有科学的管理经验,而中国拥有充足资源和广阔的商品市场。
两国经济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21世纪以来,两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正发生新的变化。
所以,研究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有利于充分掌握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现状和结构,为中日间经贸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日经济;相互依赖;贸易贡献度;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245-03在中日两国政府宣布邦交正常化后的四十多年里,尽管两国政治关系时有摩擦和争端,但双边贸易构成了中日经济合作的支柱。
1978年以前,中日经贸往来只是单纯的货物进出口贸易。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两国的经贸合作向投资、技术等多领域发展,中日贸易显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
中日贸易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
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背景下,中日贸易的相互依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是一条向上的曲线,即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提高;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赖是一条向下的曲线,即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下降。
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须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一、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依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工具之一,其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提出。
库珀将其定义为“国家间增长的对外经济发展的敏感性。
”他认为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传递或相互依赖,而不是单向传递或片面依赖。
两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有多种形式,如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劳动力转移、信息传递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活动往来的重要渠道。
2013年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研究报告2013年2月目录一、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升级历程 (3)1、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3)(1)产业成长期(二战后-1960s) (4)(2)产业成熟期(1960s-1980s) (4)(3)产业升级期(1980s 至今) (5)2、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 (6)二、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之制造篇 (7)1、纺织制造升级步骤之一:低端产能外移 (7)2、纺织制造升级步骤之二:淘汰落后产能 (9)3、纺织制造升级步骤之三:产品创新 (10)三、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之品牌服装篇 (11)1、日本品牌服装的消费格局 (11)2、品牌服装升级路径之一:建立时尚之都跻身国际一线 (12)3、品牌服饰升级路径之二:致力于供应链精细化 (13)四、日本经验的中国借鉴 (15)1、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同样面临产业升级 (15)2、纺织制造:“政府”因素缺失中日升级路径将不尽相同 (16)3、品牌服装:路径归一选择供应链精细化 (20)五、行业重点公司简况 (23)1、鲁泰A(000726) (24)2、美邦服饰(002269) (25)3、九牧王(601566) (26)4、富安娜(002327) (27)一、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升级历程1、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日本纺织服装行业从战后至今的发展跨越三个阶段,分别为成长期、成熟期和升级期。
成长期,日本凭借当时的人力成本优势,将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战后和平期的先导行业迅速发展;进入成熟期,日本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成本优势犹存且工艺基础成熟,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升级期,由于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及国际竞争环境恶化,日本国内纺织服装生产空心化日益严重,升级成为产业衰退下的唯一出路。
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服饰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信息。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但在服饰文化上却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异同,揭示两国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为增进中日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礼仪服饰到现代的时尚潮流,展现两国服饰文化的历史脉络。
本文将重点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服饰风格、材料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
本文还将探讨中日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趋势,以及两国服饰文化交流对彼此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中日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更加坚实的桥梁。
本文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爱好者对中日服饰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共同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中日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日两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中国服饰文化自古以来就深受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注重礼仪与内涵的表达。
而日本服饰文化则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的神道教、和歌文化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和服体系。
在中国,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古代的服饰制度严格遵循着礼仪规范,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明显差异。
例如,皇帝穿着的龙袍,以黄色为主,绣有龙纹,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士人则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体现了其儒雅的气质。
中国的传统服饰还注重色彩与图案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吉祥,牡丹象征富贵。
相比之下,日本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也颇为丰富。
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服饰的代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
当时的和服受到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到了江户时代,和服进一步得到完善,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
和服的制作精细,注重细节,如腰带的系法、领口的造型等,都体现了日本人对美的追求。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中日并不同(一)——服装的演变史∙一、两晋南北朝与日本大和时代的和服起源西晋:265-316东晋:317-420南北朝:420-589(隋灭南陈)大和時代(Yamato period)── 由公元四世紀初葉,至593年聖德太子攝政。
日本的古代國家──大和朝廷於公元四世紀時征服九州、本州大部,至公元五世紀統一了,除東北以外的日本本土。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
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东晋服饰南北朝服饰图日本的大和时代服饰二、隋唐与日本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对比隋朝:581-618唐朝:618-907飛鳥時代(Asuka period)── 593年聖德太子攝政,推行改革,至710年從飛鳥藤原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為止。
奈良時代(Nara period)── 以平城京(今奈良)為京城的時代,從710年遷都時起,至794年遷都平安京(今京都)為止,是律令制全盛時期。
平安時代(Heian period)── 以平安京(今京都)為京城的時代,從794年遷都時起,貴族藤原氏專權,行攝關政治,至1185年源賴朝在鎌倉成立政所。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
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
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参考网站:/Article/other/200410/1938.html)隋朝服饰图唐朝服饰图-1唐朝服饰图-2唐朝服饰图-3唐朝服饰图-4唐朝服饰图-5唐朝服饰图-6日本的飞鸟、奈良、平安时代服饰三、五代十国、宋朝、元朝与日本的镰仓、南北朝时代五代十国:907-960宋朝:960-1279元朝:1271-1368鎌倉時代(Kamakura period)── 1185年源賴朝獲得許可,派部下到各地當守護、地頭,實際上已控制了全國,1192年任征夷大將軍,設立鎌倉幕府,武家(武士)政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