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佛塔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26
浅析西藏佛塔建筑佛塔,也被称为宝塔,是佛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早期的佛塔是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以及各种法物的建筑,在许多佛塔外部还会刻有碑记、佛经等。
公元一世纪之前,佛教还未传入我国,到了汉代,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增多,佛教才逐渐在我国得到发展,随之传播而来的也有佛教的建筑,佛塔也因此在中国开始建造,到了东汉末年,佛塔几乎已经遍布全中国。
随后,佛教又逐渐传入西藏,经过许多年的发展,西藏地区已经成为了我国拥有佛塔建筑最多的地区。
在当地,修建佛塔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修德积福最好的一种方式,因此修建佛塔广为的流行,并且这股热情至今仍未消退。
一、西藏佛塔建筑的起源在松赞干布时代,西藏地区与唐朝和周边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开始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促进了藏区与外界文化的交流,并为佛教传播进入藏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至此,佛教开始大量的传入西藏地区,并得到了飞速的传播和发展。
最初,在西藏地区建立的佛教建筑还只是寺庙,据说是文成公主为了镇压西藏的妖魔鬼怪而建造,此时寺庙内还没有僧人,仅供奉佛像。
后来,西藏地区开始出现僧人,寺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佛塔也逐渐在西藏产生了。
相传西藏地区第一座佛塔是从天而降的黄金宝塔,安放在桑耶寺旁的白塔内部。
也有资料记载,西藏第一座自建佛塔是在昌珠寺内,为一座五顶佛塔。
根据长期以来的调查结果来看,西藏的佛塔建筑起源于古印度和尼泊尔,也因此,西藏佛塔在外形和建筑结构上更加类似于印度佛塔和尼泊尔佛塔。
随着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不断发展,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寺庙和佛塔等佛教建筑数量不断的增多,佛教在西藏地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信仰民众和相当大的影响力。
而随着佛教思想和理念的进一步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并将修建佛塔作为修德积福的一种方式,也因此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现如今,佛塔建筑已经成为了西藏地区佛教文化的一种代表,并成为了佛教扎根在西藏地区的稳固基础。
二、西藏佛塔建筑特色1、佛塔结构及各部位名称西藏佛塔外形华美,工艺精湛,建筑结构优良,其不仅是西藏地区宗教文化的代表,更是西藏地区优秀建筑的代表。
佛塔随佛教由印度传入。
种类甚多,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摩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
一、楼阁式塔1、玄奘塔唐高宗总章二年(669),迁葬现址,并建塔修寺,以资纪念。
它是现存最早的楼阁型方形砖塔。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
北面镶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A.D.830)篆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一通,铭文详细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
玄奘塔高约 21米,以腰檐划分为5层。
第一层最高,逐层收减高宽,外形有明显的收分。
各层表面都用砖砌出斗、柱、阑额等。
柱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宋代称为“把头绞项”,反映出当时木构建筑的特点。
第一层塔身经后世重修,仿木构件已不存在。
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玄奘塔内的玄奘彩绘泥塑像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然后初葬于白鹿原。
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的达三万余人。
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而常引起唐高宗的思念伤感,乃于六六九(唐总章二年)敕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
樊川是唐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
兴教寺与华严寺、香积寺等并称樊川八大寺,兴教寺居八寺之首。
寺建成以后,屡遭兵火,各代也屡有修葺,十九世纪后期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全为兵火所焚,惟三座灵塔幸存。
一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内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筑。
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均高一丈五,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舍利塔。
2、栖霞山舍利塔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镇,因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而得名。
栖霞山风景区总面积860公顷,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名凤翔峰(海拔313米);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
虽不似紫金山之宏伟,却有“金陵第一明秀山”之誉。
9、宋代佛塔(一)9、宋代佛塔(一)宋王朝从公元960年开始建立,历时300余年。
十一世纪初,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同时佛教盛行,原有的寺院大批恢复,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寺院,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造塔,在我国塔史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的塔大都是佛塔,同时,有少数兼作其他用途,如瞭望、标志、引航等。
若从宋代全部塔的类型来看,一类是楼阁式塔占全部宋塔的80%以上,这类塔都能登临眺望;另一类是实心塔,其中包括有楼阁式塔、造像塔、宝箧印经式塔(阿育王塔)、无缝塔(中国窣屠婆式塔)几种。
而第一类的楼阁式塔多数采用八角形,几乎占全部宋塔80%以上。
也有少数采用方形和六角形平面。
由于空筒式的唐代塔易于倒塌,故宋塔的内部结构改变为壁内折上式,塔梯、楼层和外壁三方面结合成一体,使塔处于坚固耐久的状态。
宋塔所用材料有砖、石、木、琉璃、金属等,但木塔已逐渐淘汰,数量最多的是砖塔。
总之,宋代造塔选用材料还是很丰富的。
唐代寺院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故塔建在殿前或塔院;而宋代寺院以殿作为主要崇拜对象,所以将塔建在大殿的后面或旁侧。
但双塔一般建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
1、南方地区楼阁式塔南方地区的楼阁式塔以江苏、浙江、华南地区为主,主要采用砖或砖木结构,而福建地区有许多采用石结构的。
它们造型都带有腰檐、平座、栏杆、挑角飞檐。
当你面对层层向上反曲的飞檐翘角,能产生一种飞动、轻飏和向上之感,给人以舒展、欢快和敞亮的气势美。
江苏苏州北寺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江苏苏州北寺塔(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北寺塔位于苏州古城区北部报恩寺内,北寺塔始建于南北朝梁代(502-557年),初建为11层。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宝塔。
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
北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
副阶周匝,每层挑出平座、腰檐,塔顶与刹约占1/5,塔高 76米。
重檐覆宇,朱栏萦绕,金盘耸立,峻拨雄奇为吴中诸塔之冠,登塔远眺,可俯瞰苏州全景。
第五章宗教建筑一、概说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不同又有经塔、墓塔的区别。
我国佛塔早期受印度和健陀罗的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
大体可以分为:1.大乘佛教佛塔: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2.小乘佛教佛塔:傣族佛塔等。
二、楼阁式塔1.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出现的时间较早,历代沿用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2.《后汉书》中记录了东汉时期我国木塔的最早文献。
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石刻塔柱,将北魏时的楼阁式塔展现在我们面前。
它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斗栱,并逐层向内收进。
从结构和外观上看都已中国化了。
4.南北朝至唐宋是我国楼阁式塔的盛期,几乎遍于全国,尤以黄河流域和南方为多。
现存的实例也是宋代最多,元代以后渐少。
5.塔的平面,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形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6.早期的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石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刚度欠强,后来改用双层塔壁,并增加了一些加固措施,使塔身强度大为增加。
7.双层塔壁的木塔以应县木塔为最早,砖塔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为最早。
8.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使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1.位于应县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代,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
2.塔位于寺南北轴线上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3.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两层砖石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米。
4.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回廊,即副阶周匝。
内外柱的排列如金厢斗底槽。
5.位于各楼层的平坐暗层,在结构上因增加了梁柱间的斜向支撑,使得塔的刚性有很大改善,与独乐寺相仿。
6.各层檐柱与其下暗层檐柱的结合使用叉柱造。
7.上层暗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半个柱径,交接方式为缠柱造。
8.外观为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各层都设平坐及走廊,全塔共有斗栱60余种。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高中塔楼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一种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技术。
本文将从古代塔楼的类型、建筑特点、历史文化意义和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总结古代塔楼的知识点,以期增加对古代建筑文化的了解。
一、古代塔楼的类型根据建筑功能和特点,古代塔楼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佛塔、亭子塔、民居塔、关隘塔等。
每种类型的塔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建筑技术。
下面将对几种典型的古代塔楼类型进行介绍。
1. 佛塔:佛塔是古代中国佛教寺院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它是佛教徒进行礼佛、诵经、禅修等活动的场所。
佛塔的建筑风格以简洁、庄重、厚重为主,通常有多层,塔顶呈尖角形状,整体构造稳固。
佛塔的外部常常装饰有浮雕、壁画等,艺术价值极高。
代表作品有雁塔、大雄宝殿塔等。
2. 亭子塔:亭子塔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常常被用于园林内作为观赏建筑,兼具观赏和实用功能。
亭子塔的特点是外形优美、造型别致、功能多样,常常与园林景观相呼应,为园林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韵味。
代表作品有虎丘塔、牛首山塔等。
3. 民居塔:民居塔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它是用于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结构,主要用于防火、防盗、居高望远等功能。
民居塔的特点是结构巧妙、功能多样、造型别致,为当地的民居建筑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代表作品有西蜀古镇的民居塔等。
4. 关隘塔:关隘塔是古代中国边疆地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它常常被用于边境关隘上,作为军事观测、边境防御的设施。
关隘塔的特点是雄伟壮观、建设严谨、筑法巧妙,为边疆地区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风貌。
代表作品有嘉峪关的关隘塔等。
以上是几种典型的古代塔楼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对于更深入了解古代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塔楼的建筑特点古代塔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着独特的建筑特点。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寺庙等的宏伟结构唐朝宗教建筑的宏伟结构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宗教建筑也以其宏伟的结构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佛塔、寺庙等建筑在唐朝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朝宗教建筑的特点和其宏伟结构。
一、佛塔——唐朝宗教建筑的代表佛塔是唐朝宗教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唐朝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塔成为了佛教信仰和文化的象征。
较为著名的佛塔有小雁塔、大雁塔等。
这些佛塔都采用了层次分明、高耸入云的结构,给人一种壮丽和庄重的感觉。
以大雁塔为例,它是建于唐太宗时期的一座佛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
该塔呈方形,共有七层,高达64.5米。
每层都有雕刻精美的砖雕和浑厚的佛教题材壁画,展示了唐代艺术的高度成就。
其庄严肃穆的外观以及精细繁复的工艺,正是唐朝宗教建筑宏伟结构的代表之一。
二、寺庙——唐朝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作为唐朝宗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湛水平。
寺庙一般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构成了整个寺庙的格局。
例如,法门寺是唐代寺庙的代表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
它是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庙之一,建筑规模宏大。
寺内有多座殿宇,其中最著名的是法门寺大雄宝殿,这是唐代最高规格的建筑之一。
大雄宝殿的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展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三、宏伟结构的特点和意义唐朝宗教建筑的宏伟结构具有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唐朝宗教建筑注重层次分明、高耸入云的外观设计,凸显了庄重和威严。
无论是佛塔还是寺庙,都以高大挺拔的形象展示给人们,给人以无限崇高感。
其次,唐朝宗教建筑注重建筑细节的精湛和工艺的精良。
佛教雕塑以及建筑中的壁画、砖雕等装饰,表现出唐代艺术的高超水平。
这些精细的细节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也展示了当时建筑工匠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唐朝宗教建筑的宏伟结构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最全最经典的中国古塔介绍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
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
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
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大雁塔,唐僧翻译经书之处西安大雁塔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
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
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颓废毁坏。
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时重修的。
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
第七章塔基本内容一、概说我国的佛塔,早期受印度和犍陀罗的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1。
楼阁式塔:内设楼梯,可供登临;每层有门窗,平坐2.密檐塔:底层高,二层起层高骤减;多数不能登临;砖石结构3。
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4。
喇嘛塔:藏传佛教,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一带为多5。
金刚宝座塔:高台上建塔五座,中央较高大,四隅各一较小。
台上塔的式样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
6。
傣族佛塔二、实例(一)楼阁式塔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3、江苏苏州报恩寺塔4、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二)密檐塔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2、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3、山西灵丘觉山寺塔(三)单层塔1、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2、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3、河南登封会山寺净藏禅师塔(四)喇嘛塔1、北京妙应寺白塔2、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五)金刚宝座塔1、北京正觉寺塔2、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六)傣族佛塔1、云南景洪曼飞龙塔如何读文1.把握塔的类型划分,及其相应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象特征。
(可参阅《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部分章节郭湖生主编)2.典型实例,了解一下各类型的演变过程及各个时期的一些特点。
如何读图1.平面特点;外部形象;基本构造。
(可参阅罗哲文著的《中国古塔》,记述了中国古塔的起源和发展、类型和构造及重要古塔的介绍)2.不同材料的应用对其构造及形象的影响。
如何读典例1.书上塔的典例是一些基本案例,可参阅其它案例。
2. 分析各典例在体量、形式、装饰、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如何思考1.塔的起源,演变过程及与寺庙的关系。
2.塔的形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1、塔的类型2、应县木塔。
营造构法:古建砖塔内部类型演变及使用规律一概述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至今仍有大量存留,包含丰富的类型。现有古塔的分类多是从塔的外形、材料、内部结构、年代、宗教意义等来划分,有些还会混杂以上几种要素分类。
最常见的古塔分类法是根据塔的外形,将其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唰嘛塔和金刚宝座式塔等。另一种常见的古塔分类法是根据塔的建造材料,划分为砖塔、木塔、砖木混合塔、石塔、土塔、金属塔等。如果按材料分类,留存至今的中国古塔主要为砖塔和砖木混合塔,这些塔也可以统称为砖塔。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佛塔,不论层数多少,体量多大,一般都不具备登临的条件,惟佛塔首层设置佛像供人礼拜,上层塔身没有实际功用。赋予了登临功能的砖塔,需要有垂直交通,并在内部形成使用空间,其内部类型要比实心塔或仅有一层心室空间的塔复杂得多。
从外形分类来看,这些有内部使用空间的塔主要是楼阁式和密檐式,而且以楼阁式塔为主。
本文即对这些能登临的砖塔内部类型的研究。二现有砖塔内部类型分类刘敦桢先生对唐宋砖塔内部的演化有很精练的总结:“且考唐、宋间此类砖塔之演变,在中原诸省者,约可分三期。即唐代之塔,内辟方室,岧峣直上,有若空井,其中构木桁架多层,施楼板及梯,以便升降。降及五代,塔心之室,犹如旧规,但废木梯,另于外壁中设砖道,盘旋而上。入宋以后,砖梯以外,其内室之楼板,天花,亦易木为砖,较之唐塔之结构方式,已迥然异观。”现有的砖塔内部分类主要是以塔内楼梯类型或者塔内攀登方式为划分依据。
由张驭寰先生任主任编审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把砖塔分为空筒结构砖塔、砖阶梯塔和实心砖塔等几种,并总结砖阶梯的五种方式:壁内折上式、穿心式、穿壁式、回旋式和扶壁攀登式。该书认为以上几类梯级,实际是在砖砌体内留出一个通道,通道的顶部仍用拱券或叠涩结构跨覆。另外还有扶壁攀登式。罗哲文先生把中空塔(即能登上的塔)的内部分为七种:木楼层塔身、砖壁木楼层塔身、木中心柱塔身、砖木混砌塔身、砖石塔心柱塔身、高台塔身(金刚宝座塔)和其他(喇嘛塔)。罗先生的分类方法以塔的材质、结构为依据,并不仅局限于砖塔。张驭寰先生在后来的著作中,把塔的内部结构分为空筒式、壁内折上式、壁边折上式、穿壁式与穿心绕平座式、错角式、回廊式、穿心式·实心式、扶壁攀登式、螺旋式和混合式。
古建趣谈:释迦塔——全球最高木塔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
01·释迦塔释迦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从山门观释迦塔)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
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释迦塔剖面图)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五明四暗,实为九层。
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
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塔内佛像)塔内各层均塑佛像。
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
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
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整座塔中,释迦牟尼佛最为重要,木塔因此得名释迦塔。
02·百尺莲开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480朵,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之最,堪称“斗栱博物馆”。
(释迦塔夜景)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斗栱细节)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可以吸收动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
(百尺莲开)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辉,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
03·难产30年2020年10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长文《千年国宝扭曲变形倾斜,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别让'病歪歪'的应县木塔在议而不决中倒掉》90年代初,木塔的修缮保护工作提上日程。
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摘要:古塔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古塔千姿百态,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
而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
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关键词:古塔、历史、发展一、古塔的起源在不同的资料与文献中关于古塔的起源有不同的介绍与描述,但是普遍学者还是认为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76年),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遇到天竺僧人巡叶康腾、竺法兰1,把他们迎到京城洛阳。
第二年,汉朝廷在洛阳为两位僧人修建了一所寺院,因为来时一路上用白马驮载了佛经、佛像,寺院就以白马命名2。
白马寺是我国第一所佛寺,中心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大方塔。
从白马寺开始,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寺和塔密切联系着遍及各地,凡有佛寺的地方大多有塔。
而且由于后来的塔多用砖石砌筑,比寺院更加坚固,往往寺院毁坏之后很久,塔依旧屹立原地,保留着历史的遗迹3。
最初是用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后,遂发展演变成为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大多是以“塔”为中心的。
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是佛陀“涅槃”4神圣的象征。
塔的故乡在印度,它是佛教的产物。
据佛经故事,释迩牟尼涅架之后,弟子阿难等人将他的遗骸火化,烧出了色泽晶莹、击之不碎的珠子—舍利。
众弟子在各地修建坟家,将舍利分葬。
每处都修一个台子,台上建一个覆钵形的坟,坟顶立一根尖刹。
这种建筑汉译窣堵坡5、浮屠、浮图等等,晋宋时期的译经人造了一个“塔6”字来译称(更早的文献中没有塔这个字)。
在印度的古尸纳伽相传释迎牟尼涅架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佛塔,就是章堵坡的典型7。
二、塔在中国的发展塔传入我国近二千年,它的初型有少量保存,大量的是发展演化得来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