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 格式:doc
  • 大小:686.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厦门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旧时北京人家,有盘中供果闻香的习俗。这种中式果盘,不同于西式果盘,①, ②。中式果盘中所供的果子随季节更换。普通人家,初夏摆上一盘香白杏,深秋摆上苹果。③ ,整整齐齐码上一大盘子,放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整个三间北屋里都清香阵阵。

A . ① 后者偏重水果颜色② 前者则更注重嗅觉享受③ 黄里透白的香白杏或孩儿面似的苹果

B . ① 后者偏重水果颜色② 前者则更注重嗅觉享受③ 孩儿面似的苹果和黄里透白的香白杏

C . ① 前者更注重嗅觉享受② 后者则偏重水果颜色③ 黄里透白的香白杏和孩儿面似的苹果

D . ① 前者更注重嗅觉享受② 后者则偏重水果颜色③ 孩儿面似的苹果或黄里透白的香白杏

2. (2分) (2018·北部湾)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B .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其代表作。

C .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D . “飞来山上千寻塔”“方七百里,高万仞”中的“寻”“里”“仞”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3. (8分) (2017九上·西双版纳期中) 根据提示填空。

(1)千里冰封,________。(《沁园春雪》毛泽东)

(2) 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辛弃疾)

(3) ________,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晏殊)

(4)《陈涉世家》中最能反映陈涉不满现状,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5)《商山早行》诗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词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9分)

4. (4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_______,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_______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_______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_______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

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 普遍磨折赞美尤其

B . 普通磨折赞扬而且

C . 平凡折服赞同还

D . 平常折磨赞颂也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文中方框内应填入的标点是分号。

B . 从汉字字形结构上说,“上、众、杨、固”都是形声字。

C . “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

D .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复句,其意义关系是并列。

5. (20分) (2017八下·海宁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本地话,但那种最古老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

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

第一则材料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

(2)

网友们认为造成方言逐渐消失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3)

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4)

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家乡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6. (2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目。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儿子又上学,我一个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