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放松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发展柔韧性练习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小学生的关节软骨较厚,韧带易拉长,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年人,且肌纤维较细,肌肉的伸展性较强,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好时机,因此,在小学阶段应加强柔韧素质的训练,同时发展柔韧素质要与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和力量性的练习结合起来,以促进身体各项素质的协调发展。
本课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合作探究、互助互学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彰显新一轮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通过示范讲解和组织教学,来激发学习兴趣,享受强身健体的乐趣的同时注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发展柔韧性的练习方法,力求班级中90%的学生能基本完成动作;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素质。
(教学重点)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的意识以及集体主义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
(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本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猎奇心理强,个性突出,有极大的体育学习热情,不喜欢机械的统一要求与墨守成规。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就完全可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小学生心理因素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变换练习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创造、思考、表现的机会与欣赏的目光,鼓励的语言,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不高,力图通过观察思考、模仿实践让学生初步感知“玩”与“练”的内在联系,激发主动锻炼的兴趣。
五、教学流程1、开始部分:课堂常规环节2、准备部分:跟随动感的音乐,在教师的带领和语言提示下进行徒手操,活跃气氛的同时达到热身的效果。
运动后放松训练的重要性作者:孟泓州来源:《体育时空》2015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摘要高校体育教学运动后,倘若运动训练较为剧烈,大学生就很容易出现肌肉酸痛情况,这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因此,为了对该现象进行有效的规避,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运动后的放松训练,从而使学生的精力恢复的更快。
下面本文就对运动后放松训练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对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放松训练高校体育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紧张而又激烈的运动练习状态,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身心产生一定的疲劳感。
而运动后的放松训练,能够对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起到一定的加速恢复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和内脏器官能够进行重新的调整。
因此,放松训练的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身心素质与运动水平,高校更应该重视学生运动后的放松训练。
一、运动后放松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运动后放松训练的必要性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在进行激烈的运动,突然以静止不动的状态恢复体力,这是一个错误的缓解疲劳方式。
因为,学生这种情况下,其高度运转的肌肉与神经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缓冲,在血压与身体激素水平没有降下来的情况下就休息,不利于其心脑血管的健康。
倘若学生能够在运动后科学的进行放松训练,其机体的各项指标能够尽快的适应运动到静止这一过程的变化,从而对其身体健康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学生的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会在肌肉中形成一种叫做碳酸钙的化学物质,该物质聚集在学生的身体中,学生的肌肉很容易出现酸痛现象,而其恢复正常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基于此,只有通过运动化的放松训练才能够进一步分解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物质,从而加速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的速度。
由此可见,学生运动后进行放松训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运动后放松训练的重要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后,由于肌肉内部能量的代写会产生局部肌肉酸痛的情况,运动后的放松训练可以有效规避这一现象的发生。
关于体育的教学手段有哪些体育教师的教学技巧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根据体育课教学行为方式和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巧应包括导入、讲解、动作示范、教学组织、人体语言、诊断纠正错误、结束、教学设计等基本技巧。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体育的教学手段有哪些: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手段,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教学手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有讲解法、问答法和讨论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和要求,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问答法:也称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完成体育教学的方法。
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体育知识或辅助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有动作示范法、演示法、纠正错误动作法、保护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等。
示范法是教师(或指学生)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示范,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它在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表象、顺序、技术要点和领会动作特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时,除注意示范面外还应考虑示范的速度和距离。
由于运动动作的多样性,因此动作示范更要注意示范面的问题。
示范面是指学生观察示范的视角,也包括示范的速度和距离等要素。
示范面有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
(1)正面示范:教师与学生相对站立所进行的示范是正面示范,正面示范有利于展示教师正面动作的要领,如球类运动的持球动作多用正面示范。
(2)背面示范:教师背向学生站立所进行的示范是背面示范,背面示范有利于展示教师背面动作或左右移动的动作,以及动作的方向、路线变化较为复杂的动作,以利于教师的领做和学生的模仿,如武术的套路教学就常采用背面示范。
72田径训练中短跑放松技术的作用及训练办法孙俊明 繁昌县青少年业余体校摘要:田径训练当中短跑放松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够有效促进运动员速度耐力素养的提升,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稳定性和肌肉协调性,并强化运动员的动作规范性。
因而短跑放松技术的应用对于田径训练成效提升有重要意义,想要切实发挥放松技术应用的有效性,还需要针对运动员的肌肉、心理、动作技术等方面合理采取放松训练方法,全方位的帮助运动员更好的提升短跑运动素养,在短跑中以更好的状态完成运动。
本文主要对田径训练中短跑放松技术的作用及训练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田径训练;短跑放松技术;作用;训练方法田径运动是现代热门的体育项目,田径运动对运动员身体肌肉力量、速度、动作技巧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在田径训练当中需要针对运动员肌肉力量、爆发力等进行强化训练,而在长期的肌肉力量训练下,运动员肌肉压力会不断提升,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运动员的身体负荷难以承受。
这对于运动员田径素养的提升不利,因而利用短跑放松技术能够更好的帮助运动员训练效果的提升,对短跑放松技术的训练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
一、田径训练短跑运动中放松技术的作用(一)有效促进运动员速度耐力素养提升在短跑运动过程中,需要运动员将自身最大的力量集中运用,短跑运动过程的时间较短,运动员的爆发力对田径短跑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实际在短跑运动期间,运动员身体力量使用强度较大,对运动员速度耐力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当爆发力应用时,身体所受的力量压力是非常大的,运动员身体肌肉力量的强化也是为了提高爆发力。
运动员肌肉力量产生时,是通过肌肉结构的自动收缩产生机械能量,使运动员获得力量,加快速度。
在肌肉自动、快速收缩时,肌肉结构持续处于紧张状态。
放松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运动员缓解肌肉紧张度,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动过放松技术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调节身体代谢,并掌握控制肌肉收缩的方法,使身体调整到更佳的状态,从而促进速度耐力的提升。
体育教学中放松练习的作用探析在体育教学中,大多体育教师可能都不会忽视课前的准备活动,但教学结束时的“放松练习”却未必能够足够重视,导致学生运动后身体得不到及时的恢复,从而影响学生身体的发展,致使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和提高。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放松练习”不容忽视。
1 放松练习的目的体育课后的放松练习又称为休整运动。
专业运动员为了巩固训练成果,对训练后的放松相当重视。
正确的放松方法能够保证训练质量,确保训练计划顺利执行。
运动后充分放松,可以使人体有一个缓冲、整理、恢复的过程。
轻柔的慢动作并辅助气息运用能够缓解肌肉的紧张感,稳定过快的脉搏,降低偏高的血压,使运动后的兴奋情绪逐渐恢复。
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能量消耗,肌肉产生酸痛感,人体会感觉疲劳。
放松练习可以提高健身效果,缓解肌肉疲劳,在运动后必须认真执行。
运动后进行放松(徒手操、放松按摩、呼吸节律放松操等)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各系统从运动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防止体育运动后出现头晕、乏力和恶心等不良反应。
体育课中,热身准备活动及运动结束后的放松练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放松练习的作用(1)有助于各运动器官的恢复。
学生上完一节课下来,身体的各运动器官都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学生的运动冲动还未得到减弱,如果此时不指导学生做好有效的“放松性练习”(如听轻音乐、做深呼吸练习、做放松操等),学生的各器官将继续处于兴奋。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的身体运动器官产生连续性疲劳,大大不利于身体的发展。
(2)有助于运动肌体的恢复。
学生通过一节课有强度的训练后,身体机能都将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在教学结束时,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就一定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各种徒手操的“放松练习”,在做“放松练习”的同时配有一定轻音乐效果会更好,从而使学生的肌肉组织和骨骼得到很好的恢复练习,更加有利于肌肉和骨骼的生长。
反之,肌肉组织和骨骼将处于一种疲劳状态,从而抑制了肌体的正常生长。
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哪些体育教师的教学技巧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根据体育课教学行为方式和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巧应包括导入、讲解、动作示范、教学组织、人体语言、诊断纠正错误、结束、教学设计等基本技巧。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体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统统有哪些: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导入技巧导入技巧是指体育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上课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其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体育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体育教学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形式:1.直接导入。
这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
即上课后,教师开门见山地宣布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让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2.示范或直观演示导入。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做示范或技术动作挂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的观察中及时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为授课内容做好准备。
3.提问式导入。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或技术动作的情况,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通过提问或回答导入新课。
导入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导入的基本技巧。
二、讲解技巧讲解技巧是指体育教师利用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掌握要领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提高讲解技巧,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讲解准备要充分,要认真分析讲解的内容,明确讲解的重点和关键,讲解重点和难点时要加以提示或停顿;第二,讲解过程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第三,讲解针对性要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认识能力进行讲解;第四,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如语速适当、语音清晰、语言简练、生动有趣、语调亲切、抑扬动听、音量适中、富有变化;第五,注意讲解与示范技巧合理配合;第六,注意人体语言机能的运用,以引起学生注意,并提高记忆效果。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能综合训练执教者:场地:田径场器材:栏架、跳绳、标志杆、标志盘、塑料小栏架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基本了解体能训练的基本动作,初步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80%以上的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各项训练内容,90%以上的学生掌握训练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共同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沟通、交往的优秀品质。
课序课的内容教师主导学生活动要求次数时间准备部分15' 一、课堂常规1.体育委员整队、汇报人数2.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3.安排见习生二、徒手操1.扩胸运动2.体侧运动3.弓步压腿4.侧压腿5.膝关节运动6.腕、踝关节三、肌肉韧带拉伸小师生问好提出本课教学目标与要求和学生一起做练习1.边讲解边示范2.观察学生动作3.口令统一教师教师讲解示范口令指挥学生练习及时纠错体育委员整队,并向老师报告出勤情况师生问好队型:四列横队观察动作努力完成练习队型:体操队形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仔细观察,积极模仿动作,认真进行练习体育委员声音洪亮,口令清晰、准确站队“快、静、齐”动作整齐舒展充分活动各个关节,防止运动损伤、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放松自然。
14*81-23'6'6'基本部分25'1.基础素质练习a、原地踏步b、开合跳c、弓箭步支撑d、胸腔拉伸e、踏步深蹲2、快速反应练习3、单腿跳开火车4、立卧撑5、体能接力教师讲解练习的方法口令指挥学生进行练习及时指导纠错教师讲解练习方法,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练习方法,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练习方法,学生认真听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按分组认真进行练习、体会。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学生背向原地纵跳,当听到哨音时立即转身加速跑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仔细分析,认真练习,默契配合。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讨论,认真全力练习动作正确、到位、有力度积极主动,全神贯注学习规则,增进同学间的配合的默契感和友谊学习规则,增进同学间的配合的默契感和友谊5-64-516'15'4'结束部分5'一、放松练习1.四肢方式2.全身放松3.调整呼吸二、小结课的内容讲解示范师生道别完成动作达到放松目的师生道别值日生归还器材完全放松动作舒展4*83'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目前的青少年普遍存在身体素质较弱的现象,本节课希望通过多种练习提高学生的肌肉力量、速度、耐力、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为终身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体育的教案设计5篇高中体育的教案设计1课内任务:1、通过初步学习挺身式跳远技术,进一步发展下肢和腰腹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培养果敢、顽强拼搏的精神。
2、通过技巧展示练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协调性,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
3、通过垫上力量练习,提高腹肌、背肌力量素质。
一、开始部分1、课堂常规(略)2、宣布课的任务:挺身式跳远3、值日生播送一条体育新闻4、准备活动①蛇行变向跑,注意协调放松和组织纪律性。
②徒手操八节 (略)二、基本部分1、挺身式跳远:动作要领:助跑起跳后,摆动腿大腿积极下放后摆,与起跳腿靠近,同时两臂向侧后方挥摆后振,形成空中挺身姿势,落地前,两臂经前向后方摆动,收腹举腿,小腿前伸落地。
组织练习顺序:①、在跑道上连续做助跑三步起跳练习。
②、原地做挺身式模仿练习.③、从70--80厘米的高台上向前跳下,空中成挺身姿势。
④、短程助跑,在起跳板上起跳,摆动腿踏在正前方高约60--80厘米的跳箱上并迅速蹬伸成挺身姿势后落入沙坑。
⑤、短、中程助跑挺身式跳远练习 10重点:起跳与腾空难点:腾空步2、学生技巧展示练习 153、垫上力量素质练习(1)仰卧起坐组织:一分钟练习,两组交替进行(2)背肌练习 15×2 两组交替进行三、结束部分1、垫上放松躺在垫上自己轻拍腹部,轻轻抖动腿,站起来,轻轻抖动全身。
2、讲评并布置课外作业:腹肌、背肌练习3、收器材4、师生再见。
高中体育的教案设计2本次课是一堂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游戏教学的研究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新课程目标,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而进行构思和设计,模拟地震发生时情景,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和学生自编自创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锻炼的成功感和愉悦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次课的特点是以游戏贯穿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音乐作背景进行渲染和烘托,本课是对高中体育健康教育专题知识结合室外游戏教学的一种创新和探究,旨在为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素材。
45作者简介:陈根硕(1993—),男,汉,安徽淮南人,安徽工业大学2011级本科毕业生,工作单位:合肥市青少年体育学校,职称:初级教练员(田径二级教练),主要研究方向:田径项目训练培训。
田径训练中短跑放松技术的作用及方法分析陈根硕 合肥市青少年体育学校摘要:相比于各种球类或者其他运动项目田径运动属于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项目,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田径运动被叫作“运动之母”,田径分类有很多种各有各的特点而在短跑项目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爆发力要求极高,正是因为爆发力要求高在平时田径训练中短跑的放松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前的放松才能保证训练中算上概率降低,本文通过放松技术的作用及方法分析来更好的帮助运动者完成田径训练。
关键词:田径训练;短跑;放松技术随着运动学的不断研究发展现代运动较传统运动更为科学,现代田径运动经过漫长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很成熟,田径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的要求极高需要爆发力这意味着对运动员的肌肉强度要求更高,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针对肌肉训练的项目偏多但是一直保持肌肉紧绷状态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负荷和损伤,这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放松技术来保证训练的收益和安全。
一、田径运动者短跑项目的分类和训练方式想要了解在田径训练中短跑放松技术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了解短跑项目的分类和训练方式,然后进行针对性作用分析和方法选择。
短跑可以说是人类身体速度的极限运动也是最具观赏性的田径项目,一般可以分为50、60、100、200、4×100米接力和110米跨栏等几项,是人类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身体极限属于一种无氧运动,这就意味着短跑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肌肉强度肌肉爆发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短跑运动的训练方式有多种例如:高抬腿跑、折叠腿跑、大车轮跑、小步跑、跨栏、后踢腿跑等等,同时还需要针对性进行力量训练和爆发力训练,只有力量达到标准才能提升速度并降低跑步受伤的概率,其中爆发力训练还需要进行深蹲、低位抓举、高翻等等,针对易受伤的小腿肌肉和髋屈肌等部位还需要做出特定训练。
浅析中小学生运动训练后放松训练的内容及方法1前言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效率的体育发展队伍不断壮大。
运动技术水平也有专业专项的技术训练。
随之一起改变的还有训练的系统结构。
训练计划的合理安排,放松训练在训练之后的身体修复能力不容小觑,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在激烈的运动之后必须进行身体放松训练。
运动后认真的做放松运动,可以使人身体总是保持处在一个缓冲、修复的过程。
慢动作和气息的调整,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减慢过速的脉搏,平静兴奋的情绪。
使得训练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因此,放松训练是运动训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放松运动的运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运动效率以及接下来的技术技巧学习。
影响着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放松性的整理活动提高一部分的体育运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教练员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1.1选题依据1.1.1研究背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令人堪忧,对中小学生的运动训练成为了各界体育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但对训练后的放松训练研究较少,因此对中小学生运动训练后的放松训练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1.2研究意义通过这篇论文的论述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中小学生运动员更加了解运动训练后放松训练的意义,从而能减少受伤的可能性,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1.2研究现状通过相关的文献检索,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体育课的放松整理活动,针对中小学生运动训练后的放松训练研究较少。
专家和学者对运动、体育课后的整理活动较为重视,提出了整理活动有助于减轻身体和心理的疲劳,为下次的训练、运动做好身体和心理的准备。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本文以中小学生运动训练后放松训练的重要性为研究对象2.2研究方法2.2.1 文献研究法制定相关论文题目,论文主题之后,通过百度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初步阅读分析,根据文献的内容、参考要点及研究文献特点出的结论对比自己所要研究领域的主要特点。
目的主要是研究中小学生运动训练后放松训练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法的参考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大量运动运动学,体育教育学文献材料得出良好的放松训练对中小学生运动训练后的重要性。
瑜伽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摘要】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各种健身活动以其强健体魄,愉悦身心之功能备受人们的青睐。
瑜伽健身运动,以其崇尚自然,平衡身心的独特健身理论,深得健身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
在高校开设瑜伽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瑜伽运动;运动教学;可行性0 引言瑜伽近两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而在我国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瑜伽还没能真正进入学校体育的课堂,即使有学校开设瑜伽学习班,也仅仅是业余的培训,学生学习的人数不多、规模不大。
当前,高等院校在倡导“终生体育、健康第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开设的体育项目多为常规得竞技运动,适合的项目有限。
因此,研究高校体育课堂中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对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瑜伽运动的定义在古圣贤帕斯坦珈利所著的《瑜伽经》中,准确的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
”瑜伽也有结合、联系、连接之意,即把精神、智慧和肉体完美结合起来。
这也是瑜伽的宗旨和目的,即达到冥想而集中意识之义。
[1]瑜伽,是印度六大哲学体系之一,从广义上讲瑜伽是哲学。
从狭义上讲,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结合的运动。
现在一般指练功方法,通过瑜伽姿势的拉、伸、挤、拧,帮助人们调理内脏,伸展筋骨,加强人体机能。
2瑜伽运动的起源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
它产生于公元前,有着渊源的历史。
我们所知道的古印度婆罗门体系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伽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内在的自我将与宇宙的无上合一。
在印度现在很难区分瑜伽与印度教的关系,在寺庙中、在经典中、在生活中、在许许多多的范围,两者的关系都彼此相互融合。
瑜伽也是印度先贤在最深沉的观想和静定状态下,从直觉了悟生命的认知。
瑜伽修持秘要是理论和实践互相参证的法典。
传说古印度高达8000m的圣母山上,有人修成圣人,亦有人成为修行者。
他们将修炼秘密传授给有意追求者,因而沿传至今。
竞技与训练劳逸结合,平衡效率——放松训练在高校田径教学训练的重要性探究周剑平 李永强凯里学院体育学院摘要:长期以来,高校田径教学训练充满了紧张性,既体现在训练任务的紧张上,也表现在训练氛围的紧张上,为高校田径项目发展慢下了隐患。
放松训练注重从学生生理、心理和运动技术上展开必要的改造,营造劳逸结合的教学氛围,以更科学高效的训练提升成绩。
本文分析了放松训练对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展开放松训练的具体思路,以期为高校田径项目的良性发展提供有价值建议。
关键词:田径项目;大学生;放松训练一、引言田径是学校体育的传统大项之一,但传统的田径训练过度看重对大学生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改造,而往往忽视大学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导致大学生在田径教学训练中获得感不高。
科学的田径教学训练体系应该重视大学生身心的综合诉求,放松训练能够让大学生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得到放松,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高效训练氛围,为大学生田径单项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放松训练对高校田径教学训练的重要性(一)帮助学生合理分配体能放松训练能够带来肌肉功能的有效改善,一方面,使肌肉在收缩时的力度增强,从而有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到田径运动中,肌肉放松程度越高,肌肉伸展性就会更好,进而产生更大的收缩力[1]。
一方面,放松训练能够加快肌肉的收缩速度,很多大学生在跑步训练中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引起血液循环速度下降,进而导致肌肉紧张,容易更早更快地出现运动疲劳,从而影响跑步速度。
放松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神经系统的反应灵敏性,让大学生在高度的身心紧张中能够得到适度缓释和放松,劳逸结合,使血液循环更加快速高效,肌肉的柔韧性更好,收缩速度会更快,步幅和步频等表现更好,从而确保奔跑速度和质量。
总体而言,放松训练可以让参与田径训练的大学生的大脑皮层、肌肉组织、腿部神经等都处于放松的状态,使生理和心理都出与一种放松状态,进而有效降低体力的不必要损失,并使神经系统维持在良好的兴奋程度下,让大学生在训练中跑出节奏、享受美好。
浅谈“肌肉放松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分析了技术动作学习中造成肌肉紧张的原因,提出了肌肉放松训练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关键词】肌肉放松运动技术具体要求
一“放松训练”概念的提出
放松训练是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之一,它来源于我国的气功和印度的瑜珈训练。
瑜珈训练证明了人类对自身的控制能力潜力巨大,通过肌肉放松,可以达到对机体的主动控制,改变人的紧张状态。
德国精神病学家舒尔茨用这一方法解决精神病治疗,即运用肌肉放松和自我暗示手段,消除患者心理紧张,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后这一方法也被用于体育比赛中,获得很大进展,被称为放松训练。
本文所谈到的放松训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整理或恢复阶段的肌肉放松训练,或者是用于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放松训练,而是主要指在进行技术动作教学时,如何提高学生身体某部分肌肉适时放松的能力。
人在做动作时,意识活动的中心始终集中在肌肉活动上,而对肌肉的放松很少有意识控制,只能做到自发松弛。
许多学生做动作时往往用最大的力气,致使肌肉紧张,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但动作还是做不成,看起来很僵、很难看、不协调。
该紧张的肌肉没紧张,该放松的肌肉没放松,影响了学习效果。
例如,跑步时的摆臂动作需要肩关节放松,但往往许多学生跑时双肩紧耸,导致跑后肩部酸痛,主要就是因为肩关节的紧张所致。
二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造成肌肉紧张的原因
1.动机的干扰造成注意的分散
我们知道,一个人做一件事的动机是影响其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特别是以往体育成绩不好的学生自信心较差,易对动作产生畏惧心理,怕自己做不好,怕在公众出丑,怕被同学笑话,因此就会暗示自己“不行、不行、不做了。
”而一些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则会暗示自己“一定要做好动作,做优美、做漂亮,让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表现一下自我。
”这两种心理动机都会造成注意的分散,使自己不能集中注意于动作技术上,造成动作失误,其结果就是肌肉、关节的紧张。
2.习惯动作的影响
习惯动作是人们日常惯于使用的姿态。
在太极拳教学中要求身体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含胸拔背、沉肩附肘等,而人们日常则惯于挺胸、收腹的立态,动作显得很拘谨。
又如,后滚翻教学中,特别强调颈部肌肉的放松和团身,但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梗头,特别在身体翻转头触垫时梗头易造成扭伤。
记得大一上体操课时,全班40
人中有16人在练习后出现颈部、背部肌肉疼痛,这都是由于人的习惯动作对技术动作教学影响导致的。
现在有人提出“自然技术”教学法,是说遵循人体生理解剖规律,不拘于程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其理论基础也是在动作技术与习惯动作相符时的应用。
例如,跑步时许多人采用不握拳的方法代替两手握拳,目的是使上肢和肩关节肌肉放松。
因为握拳易造成肱二头肌、
小臂肌、肩关节的紧张,伸开手掌后会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但此法不适用于动作技术与习惯动作二者相背时的情况,否则会造成肌肉紧张加剧。
3.技术动作“负迁移”的影响
技术动作教学中要求合理运用以往学习的“正迁移”效应,尽量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负迁移”是造成肌肉、关节紧张的原因之一。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即会骑自行车的人学蹬三轮车比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学起来困难。
这是因为骑惯自行车的人在初骑三轮车时,由于身体平衡与手臂动作配合关系的改变会不自觉地产生多余用力,如肩部紧张、身体紧张,不能将力量集中用于两腿蹬轮上,造成技能干扰。
技能之间有共同因素,如果在刺激和反应方面有不同成分或对某些共同刺激物却要求相反动作方式时,就会发生技能干扰,旧的动作方式愈巩固,就愈干扰新技能的形成。
三“肌肉放松训练”的练习方法
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是把大量的不随意性的肌肉、关节动作,经过练习使其改变不随意的自发性质,成为习得的动作。
人的肌肉运动感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为形成正确的肌肉动作,必须提高肌肉感觉能力。
1.“感觉对比”训练
比起听觉、视觉来,肌肉运动感觉较低,属于内部感觉,被称为“黑暗”感觉。
“感觉对比”训练可提高学生肌肉感觉能力。
如果两种不同的感觉性质相反、强度相当,其相互作用可以互相提高各
自的感觉能力。
进行“感觉对比”训练就是利用两种相反的动作形式,即紧张和放松来达到体会放松的目的,如肩部放松可用耸肩、沉肩体会,臂部放松可用紧握紧拳、松拳体会,腹背部放松可用双臂向后拉紧、松开双臂体会,等等。
进行“感觉对比”训练时,要求先紧张肌肉,数秒后待肌肉有了紧张、疲劳感之后,再将肌肉放松。
2.“专项辅助”练习
利用与技术动作形式相近或相同的,特别是在肌肉神经活动的强度上一致的较易掌握的动作进行练习,即“专项辅助”练习。
例如,肩肘倒立教学中,许多学生不能顺利完成翻臀和展体,原因是颈部肌肉紧张、梗头及髋关节紧张。
教学中可以利用辅助练习,如收腹、举腿、翻臀,要求两脚向后着垫并适当加快后翻速度。
教学结果表明,学生掌握动作速度和牢固程度都有提高。
短跑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步幅的大小是决定跑速的关键。
从生理学角度来分析技术动作,当工作肌肉收缩用力,对抗肌处于放松状态,或者当肌肉一次收缩结束后,在下次收缩前有一个放松过程。
而许多学生往往是肌肉一味地紧张收缩,不能很好地放松,从而影响步幅的加大。
摆动腿在后摆时需将膝关节后面的肌群(对抗肌)充分拉长和放松以保证前摆的速度和幅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辅助练习中采用了下坡跑(斜面10度左右)、车轮跑、前后摆腿(后摆要求放松摆动)等来强化放松动作。
3.“节奏感”练习
“节奏”是一种运动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有其不同的节奏特点。
例如,跑是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其节奏稳定,跳跃、投掷项目则有节奏的变化,球类、体操等项目也都有其节奏特点。
运用“节奏感”练习可强化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节奏感。
此练习方法可节省身体能量消耗,使身体达到最适宜的协调。
协调而富于节奏的动作能给人以轻松自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从而消除肌肉紧张,但应根据运动项目具体制定训练方案,不可千篇一律。
根据有关实验材料表明,人感受的最适宜节奏是每分钟70次至90次,过快的节奏不易感受,过慢则会引起抑制作用。
许多技术动作以高速度为特点,如田径、游泳等,在这些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减慢运动速度来体会动作。
另外,利用语言、音响或限制和助力使动作符合技术要求的节奏。
如在投掷项目教学中,最后出手用力时让学生喊出诸如“哈”、“呵”的声音;跳远项目教学中用“哒???-哒-哒……哒、哒”的喊声使助跑的节奏清晰。
四“肌肉放松训练”的具体要求
1.与“言语暗示训练”相结合进行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完成的,而人的注意力有时会因为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不能集中于技术动作上。
语言暗示是指通过特定的口头言语调节练习者的心理状态,强化动作意识,在肌肉放松训练中应用可加深放松的感觉定型,提高训练效果。
言语暗示包括自我言语暗示和教师言语暗示。
2.有效把握训练时机
技术动作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在动作的泛化阶段,注意分散,动作紧张程度高;在冲动的分化阶段,注意力指向个别要素,思维有分析概括能力,动作紧张程度降低;在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注意范围扩大,意识控制减弱。
放松训练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训练时机的选择也很关键。
在训练过程中,放松训练应贯穿于学习始终。
特别是在学习开始阶段就应引导学生练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训练要求和质量。
3.训练应具有针对性
教师应明确运动技术结构、肌肉用力和放松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比如,排球的扣球动作需要小臂用力,特别是手掌和手腕的用力,然而大臂必须放松。
4.建立清晰、正确的动作表象
运动表象是指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形成正确而清晰的动作表象。
特别是对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教师应启发学生知觉的目的性,使学生更准确、细致地观察教师示范动作的特点,并能严格区分由于过去运动经验而重现的记忆表象。
如前滚翻要求以头后部先着垫,在做示范动作时,提醒学生注意看头触垫的部位,练习中可有效避免梗头的问题。
五结论
肌肉放松训练是促进运动技术掌握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应建立在正确把握动作结构的基础上,与其他形式的心理训练结合进行,以提高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古声宇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王锦雯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叶永延等.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李建周.心理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