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与课程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572.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七章课程主要内容一、课程概述二、课程设计三、课程改革一、课程概述1. 课程的概念经典:学习的进程;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任何一门学科为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2. 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和方针的指导下,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主要围绕学段进行计划。
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年编制等方面。
3.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关于课程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按照教学科目编制;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
4. 教科书亦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学生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具+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既反对把课程内容与教学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内,也反对一味追求超越教科书,忽视教科书在开发与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过程中的基础与指导作用。
5. 课程理论的发展1885,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问题明确化;1902,杜威《儿童与课程》多种多样的学科把儿童生活的整体割裂和肢解了;1918,博比特《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提出了“活动分析法”;194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0C60s,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0C70s,人本主义课程理论6. 课程领域的几个论争(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p218识记p219~220(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分:学科课程:亦称“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
特点: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
主导价值:传承人类文明,掌握文化遗产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特点:亦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主导价值: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分: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综合课程按综合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简单相加综合、相关课程综合、一体化课程。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它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