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苏轼其人其词
- 格式:docx
- 大小:14.15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的诗四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美,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曲清丽,豪放洒脱、绮丽多姿,深得后人的喜爱。
苏轼一生行文飞动,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的诗词。
他的诗词不仅在形式上极富创造力,在意境上也表现出了浓厚的个性化风貌。
苏轼的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多样,表现形式生动,语言优美,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苏轼的代表作的四字诗,并解读其中的含义。
1.《赠汪伦》:“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这首四字诗是苏轼创作的经典之作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巧妙的对仗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之情。
苏轼的好友汪伦是他的挚友,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汪伦的美好祝愿和追忆。
苏轼在此诗中以鲜明的形象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好景象,与导读者共勉之。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首四字诗表达了苏轼对明月的向往,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苏轼以唯美的语言表达了对明月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思索。
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他对待生活的豁达心态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的人生观和追求,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3.《前赤壁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首四字诗是苏轼的赤壁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文辞优美遒劲、精炼凝练,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历史战争的感慨之情。
苏轼在这首诗中描写了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和激烈情感,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悟,展示了他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
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四字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江城子》是苏轼在与苏辙分别时所作的,表达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惆怅。
苏轼以简洁明了的词汇和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试论苏轼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苏蔓李学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此千古绝唱的歌吟者蒙冤而逝九百载时,苏轼——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未随时光而消逝。
然而,世人对其作品的审美赏析似乎远胜于对其文化内涵的体认。
因此,苏轼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贡献问题,一直是研究的薄弱之点。
一、苏轼与古代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北宋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精神演变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其典型标志是,儒家学说此时逐渐发展为一种更为严密精致的理学理论体系。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道德情操,塑造了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理学的文化精神更具有鲜明的世俗性、平民性的特点。
因此,理学在性质上不同于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却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更为相拟的特点,其人文主义精神十分突出。
理学的出现,使两宋文化呈现出明显的人文主义的时代特点。
正如美国史学家们所评价的那样:“宋朝不仅在政府和社会组织方面,而且在思想、信仰、文学、艺术方面,还有在通过印刷术普及学术方面,都标志着近代的到来。
这是人文主义的时代,一个同时是诗人、艺术家、哲学家的学者政治家的时代。
”(威廉·兰格主编《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666页)然而,现学又是以“天理”为核心范畴的学说。
在理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下,人性被完全道德化,人的自然欲求被遏制。
因此,理学又存在着否定人的自然之性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错误,其人文主义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北宋时期最有才华的文学家苏轼也是倡导新文学精神的领袖人物。
其时,以程灏、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倡导文学须“一出于道”,要求以道为文,诗人只写“名教之乐”,把文学作为宣传理学思想的工具。
理学文学观的盛行使宋代文学面临着危机。
对此,叶适感慨道:“洛学兴而文字坏”。
苏轼是率先反对理学流弊的著名学者。
他曾陈述自己“素话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
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苏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
他的超然与执著铸就的达观不仅使他智慧而艺术地把握了坎坷、苦难的人生,也使他成了封建时代最高贵、最伟大、最具人格和艺术魅力的文人。
苏轼不仅是一个超脱的文人,更是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
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
这与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分不开的。
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并对三家兼容并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现苏轼个性的人格精神体系。
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
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
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哪方是得势新贵而趋附于任一边。
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一切的失意潦倒,愁苦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一个瞬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人无尽也”,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苏轼诗词启迪一、苏轼的诗词艺术及其影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苏轼的诗词才华横溢,作品体裁广泛,包括赋、词、曲、文等多种形式。
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豪放、激昂的情感,以及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以其才情横溢和对世事的独到见解,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1.1 苏轼的诗词艺术特点苏轼以其自由奔放的创作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豪放、激昂的情感,展示出他对人生的豁达和激情。
苏轼的诗词常常直抒胸臆,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立和自由的气息,独具个人风格。
1.2 苏轼诗词的艺术魅力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魅力。
他的作品以婉约清新、豪放洒脱著称,表现出对自然景物、人生命运的独特见解。
苏轼不拘一格,善于借用典故、寓言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融汇了儒、道、佛三家思想,表现出对人性、人情、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1.3 苏轼诗词的影响苏轼的诗词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世文人的创作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观点,开创了后世文人在诗词创作上的新方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苏轼诗词对人生的启迪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启发。
他通过自己的诗词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给人们以启迪。
2.1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苏轼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变幻无常的思考。
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豁达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2 对人性的思考苏轼的诗词作品还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对人情世态的描绘,展现了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这种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本质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2.3 对人情世态的描绘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满了对人情世态的描绘。
苏轼生平诗词的顺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苏轼生平丰富多彩,其诗词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感和政治才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巨匠。
自幼聪颖好学的苏轼,其父苏洵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深受其影响。
苏轼对文学的热爱早已在童年时期显露出来。
年仅10岁时,他就已开始翻阅古籍,涉足书法。
后来,苏轼在进入官场后,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但他坚持文学之路,始终不忘初心。
苏轼一生著述甚丰,诗文跨越诸多主题,包括山水诗、政治诗、爱情诗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承袭了唐代诗歌优秀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词格调高昂豪放,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人间世事的感慨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苏轼的诗词作品常常跳脱出传统的束缚,采用自由舒展的表达方式,使人感受到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和思想的冲击力。
以下是苏轼生平诗词的顺序:1.苏轼最早的诗作《秋风词》《秋风词》是苏轼创作的早期作品之一,描写了秋风凄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感叹和对时光流逝的痛感。
这首词寄托了苏轼早年的心情和情感,展现出了其为文学而生的志向。
2.苏轼的山水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梦境中的奇幻世界,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互映衬,意境深邃。
苏轼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出了他对山水风景的独特理解和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3.苏轼的政治诗《和子由柳州诣秋浦重赋毛公山人草书四韵》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时代政治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诗人以儒家的治世理念为背景,展现出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作为政治家的思考和担当。
4.苏轼的爱情诗《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儿时的一段感情经历中创作的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眷恋和悲伤。
词中透露出了诗人对人间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展现出了苏轼纯真的爱情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高中必备古诗词大全【正文】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古诗词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的《诗经》到唐宋时期的名篇,再到近现代的新诗,每一首古诗词都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对于高中生而言,了解和掌握一些必备的古诗词,不仅有助于增长文学素养,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阅读能力。
一、唐诗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诸多名家纷纷涌现。
其中,有一些唐诗至今仍被广为传诵,被誉为经典之作。
1. 杜甫的《登高》《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
他用豪迈的笔调描绘出人在登高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懑。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那种对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2.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中最具写实性的诗人之一。
《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古原草的凋谢为背景,写出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时光流转的感叹,以及对逝去事物的怀念之情。
二、宋词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细腻表达的时期,宋词的艳丽与深情使之在古代词学中独树一帜。
1.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其词作扣人心弦。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描绘明月舒展宛如亲人,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的深深留恋和思念。
2.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她的词作清新婉约,情感细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一场别离之情为背景,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之情。
三、元曲元曲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元代的剧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
1. 关汉卿的《窦娥冤》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关汉卿的《窦娥冤》以满腔悲愤之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展现出人性的可悲和仁爱的伟大。
2. 郑光祖的《拜月亭·昭君出塞》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拜月亭·昭君出塞》。
通过描述西汉代传世佳话“昭君出塞”,展现出昭君难舍亲情、稳重坚强的形象,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女性的赞美。
人文纪录片苏东坡人物评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东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之一。
苏东坡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文被誉为“苏氏一脉”,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永恒丰碑,他的一生成就几乎是无可超越的。
苏东坡生于公元1037年,出生在一个世家,自幼聪颖过人,饱学多识。
他早年曾任官,但在政治上受到排挤,被贬谪至远方,临走前留下“风过的地方哪有不留下痕迹”的名言。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沉淀与独立,最终成就了他深邃的文学才华。
苏东坡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自然。
他的作品洗尽铅华,言传有物,真情流露,富有人生哲理。
其代表作品《江城子》、《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等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苏东坡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和画家。
其书法为后人推崇,被誉为“苏文”,独树一帜。
在画艺上,他师法自然,笔墨恣肆,气韵生动。
苏东坡的书画作品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苏东坡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博大的胸怀,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有独到见解和成就。
他的创作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了先秦、汉唐、宋元诸家之大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研究价值。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辉煌。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深沉的思想、宏伟的胸怀,也看到了他对天地人生的独到见解。
苏东坡用他的文字和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意蕴深远的艺术珍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一生成就了中国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苏东坡是一个永远不会被遗忘的文化巨匠,他的影响力将永远流传下去。
【未完待续】第二篇示例:《苏东坡:文风探寻者》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文人。
苏轼的爱国爱民精神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卓越的才华和博大的胸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文化偶像。
在他的一生中,爱国爱民精神一直贯穿其作品和生活,体现出了一位真正的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
苏轼生于北宋太宗庆历四年(1037年),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文学造诣。
他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熟读经史子集,有“文学家”之称。
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关怀,这种爱国爱民的情怀贯穿始终,成为他众多作品的主题。
苏轼的《东坡志林》中,他写道:“乃献名士之身,至诚质疑。
丈夫爱国之道,莫大焉”。
这句话道出了苏轼对于爱国的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应当以爱国之志,报效国家,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应坚守初心,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苏轼在文学创作中也体现了爱国爱民的情怀。
他的《祭泰山文》中写道:“五岳所以矗巍,海峤所以瞰瞩,功高者当宣纳斧斤,文安主当广将军若彩缟衣。
鸿緌龙词,睿逸绠夫,激扬三翁之石钟,真宰湘山之波斯”。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赞美和关怀,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无比慈爱。
在苏轼的一生中,爱国爱民的精神始终贯穿于其行为和言论之中,成为他不朽的精神遗产,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爱国爱民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苏轼的爱国爱民精神,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心灵,激励着我们努力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以苏轼为榜样,传承和发扬爱国爱民的精神,共同谱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华章。
【2000字】第二篇示例: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杰出的成就,还在爱国爱民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精神。
苏轼的爱国爱民精神体现在他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对民生的关怀和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中。
苏轼生于北宋嘉佑四年(1037年),他成长于宋朝末年,深知国家危机、人民疾苦。
苏轼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
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
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
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
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
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
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
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
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
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文学文化素养提升(人物类3):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文学文化素养提升(人物类3):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高考语文冲刺文学文化素养提升(人物类3):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星。
从平生著述之宏富,作品流播之广远,喜爱读者之众多,研究探索之热烈,对中国及世界人文精神影响之深入巨大等方面看,都永恒地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其一,从文学艺术角度看,苏轼是顶级的多能文艺大师。
他的散文包罗宏富,气势纵横,兼有魏晋文风的自由通脱,又自是唐宋文的明白简练,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他的诗摆脱束缚,发抒自由,命意新,体物工,语句畅达而精炼准确,比喻丰富而贴切新鲜,是宋诗别开生面、首屈一指的代表。
他的词内容博大,风格多样,极豪雄刚健之致而无叫嚣,极深婉缠绵之思而不细碎,开拓了词坛豪放清旷一派。
他的书法丰腴跌宕,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冠。
他的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湖州竹派的代表,竹石自成一格,开文人画的先路。
其二,从文化角度看,苏轼是具有多领域学识和多方面贡献的功勋学者。
举凡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文论、画论、书论到音乐学、农学、水利学、医药学等,他都有自己的研究和造诣,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史上富有开创性的命题和认识。
实际上,东坡一生都在广泛学习、独立思考、勤奋写作。
在他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4800多篇文、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与《易传》《书传》《论语说》等)和立身行事的生活实践中,处处都贯穿着他进步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全部东坡文化精神的根本所在。
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爱国爱民、奋励当世的崇高理想苏辙为苏轼写的墓志铭就记载他少年时就奋厉有当世志。
他10岁时,在母亲的教育下,就立志把汉代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而牺牲的范滂作为自己的榜样。
儒家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是他的基本思想,在《书传》中对此作了很多发挥,如在解释五子之歌时说:民可近者,言民可亲近而不可疏也。
苏轼优秀传统文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同时也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创作: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才情横溢,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豪放旷达,词作开一代新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代表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散文则以《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闻名于世。
2.思想内涵:苏轼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影响,同时又融入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形成了一种既关心国家社稷又追求个人心灵自由的独特人格魅力。
他的民本思想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3.书法艺术:苏轼在书法上也有极高造诣,他的行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风格浑厚大气,富有创新精神,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4.生活哲学:苏轼倡导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面对仕途坎坷却能保持豁达乐观,他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被后人广为传颂,如“此心安处是吾乡”、“人间有味是清欢”等名句都展现了他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化成就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也通过自身的实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导语】中秋节,⼜称⽉⼣、秋节、仲秋节、⼋⽉节、⼋⽉会、追⽉节、玩⽉节、拜⽉节、⼥⼉节或团圆节,是流⾏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化圈诸国的传统⽂化节⽇,时在农历⼋⽉⼗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将中秋节定在⼋⽉⼗六。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中秋节古诗词:苏轼《⽔调歌头•明⽉⼏时有》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调歌头•明⽉⼏时有宋代:苏轼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译⽂丙⾠年的中秋节,⾼兴地喝酒直到第⼆天早晨,喝到⼤醉,写了这⾸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恐怕在美⽟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下清影,哪像是在⼈间。
⽉⼉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
明⽉不该对⼈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们离别时才圆呢?⼈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也能共享这美好的⽉光。
注释丙⾠: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年苏轼在密州(今⼭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台。
归去:回去,这⾥指回到⽉宫⾥去。
琼(qióng)楼⽟宇:美⽟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光下的⾝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得上。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内容提要: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
他乐观进取、旷达超脱的性格,体现了儒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正因为如此,他在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才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
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文学;苏轼;性格特征;文化中国封建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大家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变得荆棘丛生。
从虽死犹生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藉,从超然脱俗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从忧国忧民的杜甫,到醉饮狂歌的李白,在他们身上显示了各异的人格特征;耿介而又世故,狂放而又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全性……而苏轼可以说是这些文人的一个曲型,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苏轼性格的形成,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一、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基础——儒学和理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坐标位置,我们出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研究苏轼也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
(一)儒家文化造就了苏轼匡扶天下的济世之志。
谈到任何一位古代文人,我们都应当首先注意到作为文人人生航标的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得以维系的坚强柱石,是所有的文人儒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儒家思想自春秋创立以来,经两汉、北宋两次改造,已日趋完备周密。
古代文人多以实现政治抱负为其生平第一追求。
以治人为基本内容的实用主义学说思想和以文人为基本形式的文人化官僚制度,决定了古代文人热衷于从政。
【中国传统文化】稼轩与稼轩词1. 下列关于辛弃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B. 辛弃疾在奏议中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用贤、久任、致勇、强兵、宽民等富国之术,提出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采纳。
C从淳熙三年秋至淳熙六年秋,辛弃疾镇压了多起盗贼,抑制了豪强地主,创建了湖南飞虎军,雄震一方。
D•辛弃疾观察形势,得出结论:北伐还需要准备二十年,不宜立即出兵。
但韩侂胄急于北伐,故辛弃疾被弹劾。
2. 下列稼轩词中能不够表达作者统一山河的思想的是()A. 《水龙吟》B. 《破阵子》C. 《声声慢》D.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 .被梁启超评为“回肠荡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作品是()A. 《摸鱼儿》B. 《青玉案?元夕》C. 《清平乐》D. 《满江红》4. 作者在《摸鱼儿》中把“蛛网”比喻为()A. 自比B. 喻有志之士,力量微弱C喻南宋国势,前途暗淡D.喻为“隐居”5. 稼轩祠用对话体,创造出一种幽默、风趣的面貌,“横竖烂漫”的境界。
()A. 对B. 错【中国传统文化】李后主词1. 阅读前人诗词时,越早的版本越可靠。
()A. 对B. 错2. 按照李煜的个人习惯发现,“独自莫凭栏”中的“莫”不能与“暮”用通假字替换。
()A. 对B. 错3. 下列古典诗词的研读方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 择善本而读,辨异文而品。
B. 审字词出现率,以当代出现多的频率为准。
C. 参稽生平,通晓全幅人格,参读同时人作品,把握时代文学特性。
D. 莫局限于一人、一首;要打通朝代、打通文体,追寻古典作品背后的情感原型、思维特性、亘古主题、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唐宋词研究总论1. 词学诞生的雏形是()A. 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出版了一些词学方面的书。
B. 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查继超编《词学全书》,此书汇集清代前辈学者的《填词名解》、《填词图谱》、《词韵》、《古今词论》四本书。
宗师列传苏轼篇诗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间慧眼,沉着疏通,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被誉为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他的诗文不仅流传千古,更展现了他的豁达胸襟和深刻思想。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坛泰斗,他的诗文刚劲豪放,自成一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既传世,又载入史册,为后人流传诵读。
苏轼的诗文别具一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他是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宗师。
苏轼一生多灾多难,却始终保持豁达心态,笔下畅怀壮志。
他的诗文如流水潺潺,气象万千,情感丰富,深沉广阔。
他擅长描写山水,描绘人情,富有幽默感和哲理性,被誉为“东坡先生”。
苏轼的诗文中,常见对人生、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思考,充满哲理和警示意味。
他的观点深邃独特,引人深思。
他笔下的文章,多言至理,多句言辞,幽默风趣,令人拍案叫绝。
苏轼的诗文中,揭示了他的“士大夫”风范,尤其是在政治上的坚守和不屈。
他曾多次遭遇责罚,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诗文才华横溢,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展现了他的卓越智慧和文学魅力。
他的作品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了前贤的智慧,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文学风貌。
苏轼以其超凡文字才华和丰富情感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形象,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位宗师。
他的作品饱含哲理,充满启迪,既传世,又永恒,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苏轼的诗文,像一只熠熠生辉的明珠,永远闪亮着。
他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苏轼的诗文永远流传,永远发光发亮,永不逝去。
第二篇示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医学家。
以文学家和书法家而著称于世。
他的文学才华卓绝,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关于除夕的诗句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庆祝活动,以祈求新年的平安、吉祥。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对除夕的描绘和感慨。
例如,在他的《守岁》一诗中,他通过描绘除夕之夜的宁静与温馨,表达了对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渴望和珍惜。
这种情感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对节日文化的独特理解。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释:1.垂尽:快要结束。
2.壑(hè):山谷。
3.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4.挝(zhuā):敲、打,指敲更鼓。
5.灯烬:灯花。
译文: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赏析:苏轼的《守岁》诗,不用说,这是写除夕的。
诗题“守岁”,本意为守岁达旦,即终夜不眠,以迎新年。
首联写岁月匆匆,以比喻手法,将岁月比作游向深谷的长蛇,形象地描绘出岁末将尽、新春将至的情景。
颔联写守岁,写守岁而无眠,以拟人手法,将岁月人格化,说它半已隐没,像是要离开的样子,而要去的地方谁也遮拦不住。
颈联写人们对守岁的想法,欲系其尾,而系又系不住,虽然勤勉,也是无可奈何。
此联中诗人用欲系长蛇的尾巴、虽勤无奈两个生动的比喻,把人们守岁时的矛盾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妙趣横生。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的重要渠道。
1、《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诗意: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
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2、《琴歌》【唐】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诗意:前六句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
后四句以琴声一响万簌俱静,听者沉醉无言,并且引动诗人辞官归隐的念头,来表现音乐神奇的感染力量。
3、《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4、《棋声》【宋】黄庚何处仙翁爱手谈。
时闻剥啄竹林间。
一枰子玉敲云碎,几度午窗惊梦残。
缓着应知心路远,急围不放耳根闲。
烂柯人去收残局。
寂寂认亭石几寒。
5、《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中国传统文化】苏轼其人其词
∙ 1.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赦还至金山,尝作《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由此可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 A.苏轼将自己最悲惨的贬谪生涯看作是一生功业所在,显示出对人生苦难的超凡感悟,反映自己对生命的总结和感悟。
∙ B.苏轼自嘲将自己最悲惨的贬谪生涯看作是一生功业所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不平。
∙ C.苏轼善于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境,积极面对逆境,体验生活情趣。
∙ D.苏轼嗟叹人生易逝,内心之志无法实现,表达自己内心的遗憾。
∙ 2.“平生为道,专以待外物之变。
”——《答腾达道》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C)
∙ A.表达了苏轼善于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境,体验生活情趣的人生态度。
∙ B.表达了苏轼在超旷之外,尚有坚韧、理智、幽默的人生态度。
∙ C.表达了苏轼遇物而应,善于调整自身心态来面对外在境遇的变化的人生态度。
∙ D.表达了苏轼对人生苦难的超凡感悟,很少有过愤恨,多有感恩的人生态度。
∙ 3.下列有关苏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 A.苏轼以读书为“平生之快事”,具有广博的学识。
∙ B.苏轼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是典型的豪放词派代表,对宋词发展意义重大。
∙ C.苏轼在词的文学观念上有很大革新,突破诗尊词卑的此论,其认为以诗为词,“诗”
与“词”之间关系密切。
∙ D.苏轼的词主要是以豪迈为主,未有舒旷、超脱的作品。
∙ 4.苏轼的哪一个作品是用来悼念亡妻的?(B)∙ A.《念奴娇•赤壁怀古》
∙ B.《江城子》
∙ C.《定风坡》
∙ D.《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