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其人其文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1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3月,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
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
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苏轼的诗词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世人对苏轼的简短评价
1苏轼——一个千古无双的文化传奇
苏轼,字子瞻,江苏泰州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人自由派代表,宋朝末期大文学家,“水松石”之一。
苏轼学习立身,实践言行均为传统:孜孜不倦的求精进取;毅然而不吝的归属正义;奉献自我的慷慨悲歌……他的文学造诣高深,让他在文史圈中有着传奇般的成就,被尊崇为“谪仙先生”,也被誉为“文章苏轼”,文笔飞扬,可谓宋代文字之瑰宝,与李白、柳宗元、辛弃疾等文豪班超同台而喝采。
2苏轼的文学作品之精彩
苏轼在文学创作中可谓专精并重。
他的诗歌以宋词为主,题材很广泛,既有抒发喜悦,又有哀叹社会,更有赞颂英雄。
他的诗歌泰斗较小,表达鲜活,抑扬顿挫,极富感情,旋律优美,内容具有穿透力,让人耳目一新,只管认赞也能体会其中的深意,有人称他的一句诗内涵就能环及两千年的历史变迁。
尤其他的散文,更是囊括心魄之丰富,展现其丰富的情感、多变的神态,让读者不能自拔。
他的《赤壁赋》洋溢着文人慷慨的心境,《洞庭记》既描绘了湖泊及其秀美,又博大大今古之等价;《你阮籍》情真意切;而《毛遂自荐》则彰显出他毅力卓越,精湛手段;《贾谊论梦》也呈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些文章,无不饱含深刻的思考和积淀,历久弥香。
3苏轼的简短评价
苏轼,一位极其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坛数一数二的文人,其文字之精彩,足以在历世压轴。
其文学作品用语婉转,表达思想深刻,且内涵极其丰富,囊括了浩如洪塘的心灵世界,不只灌输出知识,更传递了理想,他所创造的精品文学传承至今,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无论明代文人,还是现代一般市民,对苏轼的评价终究是:真正的文章苏轼!。
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苏轼其人其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上书反对变法。
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
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
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
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苏轼个人简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知道东坡居士的事迹和文学成就吗?一起来看看我整理的“苏轼个人简历”,欢迎阅读,供您参考。
苏轼个人简历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生平事迹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为宋代文学巨匠,其文、诗、词、书、画皆擅,尤其以诗、词、文三绝著称于世。
本文以苏轼的文言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及赏析进行探讨。
一、翻译赏析1. 文言文翻译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其语言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以下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进行文言文翻译: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宾客在赤壁下游船。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波澜不惊。
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唱起婉约的章节。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亘江面,水光与天空相连。
任凭一片芦苇随波逐流,越过浩瀚的江面。
宛如乘着轻风飞升,不知停歇之处;飘飘然如同遗世独立,羽化成仙,飞升到仙境。
2. 赏析《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成就极高。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1)意境深远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赤壁月夜的美景,通过描绘清风、明月、白露、江水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意境。
同时,苏轼借助对历史的回顾,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使作品意境更加深远。
(2)语言优美苏轼的文言文作品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运用了对仗,形象地描绘了江面的宁静。
(3)哲理深刻苏轼在《赤壁赋》中探讨了人生、宇宙等哲学问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同时,苏轼以历史人物为借鉴,启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二、总结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我所知道的苏轼城关小学五年二班贾丹2018年2月我所知道的苏轼一、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一)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他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临江仙》《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苏轼其人其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上书反对变法。
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
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
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
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着书以为乐"。
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苏轼用文言文写一段小传作文苏轼者,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也。
其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
慧绝伦,博闻强识。
东坡年少时,已显文学之才,所作诗文,令人惊叹。
及长,赴京应试,主
考官欧阳公见其文,大赞曰:“此人他日必独步文坛!”果不其然,苏轼登进
士第,名震京师。
然其仕途,非一帆风顺也。
性耿直,不阿谀奉承,故屡遭小人陷害,数度
被贬。
然东坡不以为意,每至一地,皆能随遇而安,怡然自得。
在黄州时,生活清苦,然其乐观豁达,自号“东坡居士”。
亲耕东坡之田,与民为友,饮酒作赋,逍遥自在。
且自创美食,如“东坡肉”,至今为人称道。
后又贬至岭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洒脱之态,可见一斑。
东坡之文,豪迈奔放,如大江之水,滔滔不绝。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其一生,虽历经坎坷,然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乐观之态面对世间风雨。
真乃千古奇才,令人敬仰!
吾观苏轼,不禁叹曰:人生如梦,当学东坡,笑对风云,方得自在!。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欢迎查阅。
1、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3、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
【导语】苏轼是北宋中期⽂坛领袖,在诗、词、散⽂、书、画等⽅⾯取得很⾼成就。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苏轼的⽂⾔⽂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1.精选苏轼的⽂⾔⽂及翻译 ⾚壁赋 苏轼〔宋代〕 壬戌之秋,七⽉既望,苏⼦与客泛⾈,游于⾚壁之下。
清风徐来,⽔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出于东⼭之上,徘徊于⽃⽜之间。
⽩露横江,⽔光接天。
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飘飘乎如遗世独⽴,⽻化⽽登仙。
(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兮天⼀⽅。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之嫠妇。
苏⼦愀然,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东望武昌,⼭川相缪,郁乎苍苍,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驾⼀叶之扁⾈,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
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客亦知夫⽔与⽉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盖将⾃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尽也,⽽⼜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吾之所有,虽⼀毫⽽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间之明⽉,⽿得之⽽为声,⽬遇之⽽成⾊,取之⽆禁,⽤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尽藏也,⽽吾与⼦之所共适。
”(共适⼀作:共⾷) 客喜⽽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中,不知东⽅之既⽩。
译⽂ 壬戌年秋天,七⽉⼗六⽇,我与友⼈在⾚壁下泛⾈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中“窈窕”这⼀章。
苏轼小传文言文并解析苏子者,东坡居士也。
姓苏,名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蜀之眉州人也。
其先祖有功于国,父洵慧眼识英,母程则贤良淑德。
嘉祐二年,子瞻应举得第,入仕为官。
治平三年,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熙宁初年,入朝为殿中丞,因文得罪执政,贬为湖州知州。
继之,起复为朝官,元丰二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旋即被贬为起居舍人、知州湖州。
元丰三年,子瞻坐堂讪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元年,召入京师,迁为翰林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
绍圣初年,复以政事累贬惠州安置。
后又远谪琼海、儋耳。
元符三年,大赦天下,量移于常州。
建中靖国元年,子瞻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子瞻之文学成就彪炳,诗、词、散文均独步天下。
其诗词挥洒自如,清新雄奇,写景、抒情、叙事皆自成一格。
散文更以其纵横恣肆之笔法,展现其旷世之才。
如《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道尽人生哲理。
子瞻不仅文学造诣深厚,亦精通书法、绘画。
其书法自成一家,画作亦高妙绝伦。
子瞻为人耿直率真,不畏权贵,不慕虚名。
尝自谓“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虽身处逆境,然每能坦然处之。
尤以贬谪岭南时,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自嘲,可见其旷达胸襟。
子瞻既重亲情友情,亦不忘故人之恩。
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文,深切怀念亡妻,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子瞻之影响及于当世及后世。
其文风引领时代潮流,为世人所效仿。
其耿直为人,亦为后世所称颂。
如文天祥赞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表彰子瞻不畏权贵之精神。
此外,子瞻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其“新政”理念虽未得实施,然对后世之改革亦有所启示。
苏子瞻,一代文学大家,其文、艺、政三方面成就堪称卓绝。
然其一生历经坎坷,然能始终保持耿直率真之性,不改初心。
斯人虽逝,但其作品之魅力与人格之光辉永存于世,为后人所景仰。
子瞻之成就,不仅在于个人才情之卓越,更在于其积极向上、不忘初心的精神品质。
故而,吾人当以子瞻为榜样,秉持正义之心,追求真理之道,方能成为有担当、有作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