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河南省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21
2011河南城镇化率将达40第一篇:2011河南城镇化率将达402011河南城镇化率将达40.6% 带来巨大房地产购买力未来新增城里人会拉动消费,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每年新入城的180万人将给城市带来什么改变?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表示,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必将带来很多问题,如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短缺等,但是对河南来说,积极的意义更大,将为河南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内需支撑,带来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蓝皮书建议,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六点: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提升轴带发展实力,加快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
新增城里人将带来房地产购买力蓝皮书认为: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城镇人口每增加一个,至少需要1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此推算,2015年河南若要实现48%的城镇化目标,每年需要1800亿元的城市建设投资,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开发等,虽然大量城镇人口的增加会给城镇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带来巨大压力,但是无疑也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新的、巨大的购买力。
“住房是耐用消费品,拥有者的重复购买率相对不高,这就需要市场不断注入新的购买力,新的消费阶层的加入才能形成市场的良性互动。
”王建国表示,河南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大量城镇人口的增加无疑对河南房地产市场发展是一个促进。
他说,现在河南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是受全国市场的影响,导致购买者观望严重,并不是真正的低迷,市场上仍有不少刚需人群,这一人群还会不断增加,所以河南的市场只是一时低迷,还是非常有市场潜力的。
第二篇: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作者:中投顾问时间:2014-2-13 关键词:城镇化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14日在京召开。
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
中国2011年度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逐步增加。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农民工[4]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长5.9%。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
全年公共财政收入[5]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加16510亿元,增长22.6%。
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第一篇: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约为13.39亿人 10年增加7000多万2011年04月28日10:20国家统计局网站我要评论(15)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2003——201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统计年鉴河南省2003年教育事业统计通报四、高等教育9、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单位14个。
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1所,其中本科院校24所,专科学校47所,专科校数比上年增加6所(郑州经贸职业学院、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商丘科技职业学院、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10、全省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比上年增加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55个,比上年增加191个。
11、200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计达1051603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4.1%,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含在学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成人本专科生)预计达91人,同口径比上年增加15人。
普通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3818人,比上年增加1111人,增长41.0%;在学研究生8465人,比上年增加2152人,增长34.1%。
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和在学研究生分别占总数的98.7%和98.6%。
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90214人,比上年增加24130人,增长14.5%;其中本科招生75925人,比上年增加11913人,增长18.6%。
在校生557240人,比上年增加89277人,增长19.1%,其中本科在校生比上年增加52053人,增长25.1%。
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由上年的7199人增加到7848人。
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11193人,比上年减少115人,降低0.1%;其中本科招生32007人,比上年增加12955人,增长68.0%。
在校生290818人,比上年增加36802人,增长14.5%,其中本科在校生比上年减少1445人,降低3.3%。
12、2003年,全省高等学校专任教师39814人,比上年增加5654,增长了16.6%。
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33344人,比上年增加4874人,增长了17.1%。
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占33.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24.9%,其中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32.0%。
2011年全国各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完整版)1广东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53000亿元)2江苏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48000亿元)3 山东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45429.2亿元)4浙江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2000亿元)5河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27000亿元)6河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4228.2亿元)7辽宁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2025.9亿元)8四川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1026.7亿元)9湖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9635亿元)10湖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9594.19亿元)11上海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9195.69亿元)12福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7500亿元)13北京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6000亿元)14安徽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5110.3亿元)15内蒙古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4000亿元)16陕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2391.3亿元)17黑龙江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2000亿元)18广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1714.35亿元)19天津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1190.99亿元)20江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1583.8亿元)21山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1000亿元) 22吉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0400亿元) 23重庆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 24 云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8750.95亿元)25新疆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6574.54亿元) 26贵州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5600亿元)27甘肃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5020亿元) 28 海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515.29亿元)29宁夏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2060亿元)30青海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622亿元)31西藏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605亿元) (数据截止至2012年2月8日)。
2011年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内容摘要]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宏观环境,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全省经济金融保持了积极、向好的态势。
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内在活力、动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金融运行平稳,银行业布局日趋合理,信贷结构继续优化,证券、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河南省将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历史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快速发展。
金融业将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力争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金融运行情况2011年,河南省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融资多元化发展,融资结构明显改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一)银行业稳健发展,信贷增长平稳回调2011年,河南省银行业规模继续壮大,各项存款增长稳中趋缓,贷款增长回归常态水平,市场利率稳步上行,跨境人民币业务成功开局。
1.机构体系日趋完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2011年,河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同比提高14.9%,利润同比增长31.7%,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稳健经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机构主体日趋丰富,东亚银行郑州分行、华夏银行郑州分行获准筹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壮大,村镇银行数量居全国第四和中部首位;城商行向下延伸势头明显,县域覆盖率达到61%(见表1)。
表 1 2011年河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注:营业网点不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数据;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12年4月10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全力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建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六加一”攻坚战,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672.5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840.7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结构为7.5:61.6:30.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6.9%和20.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升一平一降”的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7%,仍居首位。
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地方财政收入323.5亿元,比上年增长42.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8.3亿元,增长25.5%。
其中,税收收入131.2亿元,增长26.8%,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6%。
地方财政支出445.5亿元,增长41.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6.9亿元,增长28.6%。
其中,教育支出63.2亿元,增长42.0%;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7亿元,增长26.2%;医疗卫生支出24.6亿元,增长42.8%。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9.5万亩,比上年增长0.4%。
其中,夏粮面积378.2万亩,增长0.3%;秋粮面积411.3万亩,增长0.5%。
蔬菜面积84.1万亩,增长3.1%。
油料面积70.4万亩,增长2.8%。
烟叶面积40.6万亩,增长2.0%。
中药材面积44.3万亩,增长1.3%。
棉花面积4.6万亩,下降12.1%。
2011~2012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发布时间:2012-03-01 来源:综合处编辑:杨屹发布人:杨屹访问次数:363 2011年,全省上下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着力转型升级,着力改善民生,在复杂困难的形势下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展望2012年,随着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产业集聚区综合效应的不断彰显,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持续加快,全省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将持续显现,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两难”问题依然较多,宏观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在复杂形势下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放缓的大环境,省委省政府狠抓事关全局的“八项关键举措”,以重点提升带动全局,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在全国多数地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全省经济保持了稳中有快、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向好势头。
初步统计,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7%,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10%以上。
1、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2011年,在遭遇冬春连旱、秋季连阴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河南省粮食生产仍然实现了八连增,首次迈上1100亿斤的新台阶,全省粮食生产总产量1108.5亿斤,增产1.9%,连续6年超千亿斤。
畜牧业经受住了瘦肉精事件、饲养成本上涨和价格波动的考验,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工业生产稳中加快。
2011年,全省工业生产低开高走,呈稳步回升态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2.8个、1.7个和0.2个百分点。
除2月外,当月增速连续10个月保持在18%以上,6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处于20%以上的快速运行区间,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位次由上半年的第16位上升至第10位。
郑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郑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
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以郑州都市区建设为载体,团结拼搏,务实重做,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国民经济整体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9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56086元,比上年增长9.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898.4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882.6亿元,增长8.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56.2:40.7调整为2.7:59.0:38.3。
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991.1亿元,增长14.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11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9%。
食品价格上涨11.2%,其中肉禽及其制品类上涨26.8%,蛋类上涨16.7%,菜类上涨1.9%;居住价格上涨6.3%;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6%;交通和通讯上涨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6%;衣着价格上涨0.4%。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14.4万人,比上年增长9.6%,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35.6万人,增长18.9%;乡村从业人员278.8万人,增长2.8%。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00.8万人,下降0.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3.1万人,增长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0.4万人,增长19.5%;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19.6:31.7:48.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8万人,增长3.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2.6万人,增长12.3%。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豫教发规〔2012〕18号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省教育厅常务会议审议,现予以发布。
一、《公报》指标按学年度统计,即上学年度的学年初9月1日至学年末8月31日。
二、小学学生、教职工和办学条件中均含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对应数据。
三、初中学生、教职工和办学条件包括普通初中、完全中学初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
四、普通高中学生、教职工和办学条件包括高级中学、完全中学高中部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高中部。
五、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技工学校有关数据按惯例采用的是2010年数据。
六、普通高等学校折合在校生=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学生数×0.1+自考助学班+网络本专科。
七、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研究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八、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0.5。
九、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不含分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专科班数据。
十、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不含分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专科班数据,学生总数为折合在校生。
附件: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二〇一二年二月六日附件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科学协调发展,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河南省情简介河南地处华夏腹地,现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管市、158个县市区,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967万,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9367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和中西部地区首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05亿元,居全国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6亿元,居全国第5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6亿元,居全国第9位。
总体上,河南基本省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文字、最早的王朝和最早的城市都发端于河南。
中华民族百家姓中前100个大姓有70多个发祥于河南。
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安阳殷墟和洛阳龙门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9处,拥有嵩山、云台山、伏牛山、王屋山—黛眉山4处世界地质公园。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业发展,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增长24.7。
资源禀赋条件较好。
河南处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地区,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10,居全国首位;大豆、棉花、油料、蔬菜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1位,花卉面积居全国第2位;畜牧业产值居全国第1位,粮食和肉制品加工能力居全国第1位。
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54种,探明储量的81种,其中钼矿、蓝晶石、天然碱、水泥配料用粘土等8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区域经济开发【发文字号】豫政[2011]25号【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2.28【实施日期】2011.02.2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201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豫政〔2011〕25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11年是我省“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局之年。
各省辖市、省政府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既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同心同德、奋发图强,确保“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河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大力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多策并举,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胜利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2年2月29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全省国民经济在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2.06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5887.39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7832.59亿元,增长8.4%。
三次产业结构为12.9:58.3:28.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9%。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1%。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图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各月环比指数年末从业人员609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1.1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7万人。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
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285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21.56亿元,增长24.6%,其中:税收收入1262.79亿元,增长24.2%,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246.40亿元,增长24.3%,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0.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8.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2.8%。
全省108个县(市)中,有9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5亿元,有18个县(市)超10亿元。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860.0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323.33千公顷,增长0.8%;棉花种植面积396.67千公顷,下降15.1%;油料种植面积1578.91千公顷,增长0.9%;蔬菜种植面积1720.1千公顷,增长0.9%。
全年粮食产量5542.50万吨,比上年增长1.9%;棉花产量38.24万吨,下降14.5%;油料产量532.36万吨,下降1.5%;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24.6万吨,增长0.4%;禽蛋产量390.5万吨,增长0.5%;牛奶产量306.6万吨,增长5.4%。
表2: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515.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 %;农用拖拉机386.83万台,增长0.2%;农用运输车219.62万辆,增长0.03%;农村用电量281.82亿千瓦小时,增长4.6%。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20.4%,重工业增长19.2%,轻、重工业比例为30.6:69.4。
产品销售率为98.4%。
图2:2011年各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38个行业大类中,规模居前10位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上年增长21.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0.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2.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3.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6%,纺织业增长11.5%。
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比上年增长25.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6%。
高技术产业增长53.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6.2%,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低3.4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畜肉制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5.0%,速冻米面食品增长26.7%,原煤下降1.1%,发电量增长13.8%,钢材增长12.3%,铝材增长40.2%,汽车增长55.0%。
表3:201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775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4066.13亿元,增长32.8%,回落3.1个百分点。
分所有制看,国有控股工业利润430.94亿元,增长18.8%;集体控股工业利润290.84亿元,增长36.5%;非公有制工业利润3344.35亿元,增长34.5%。
分行业看,38个行业大类中利润总额居前10位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11.33亿元,增长36.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80.15亿元,增长18.5%;农副食品加工业342.55亿元,增长24.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07.79亿元,增长45.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5.97亿元,增长51.6%;通用设备制造业196.92亿元,增长4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2.33亿元,增长50.9%;专用设备制造业190.46亿元,增长31.3%;食品制造业165.12亿元,增长27.2%;纺织业160.52亿元,增长37.1%。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485.69亿元,比上年增长5.8%。
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利润总额193.78亿元,增长19.9%;税金总额194.32亿元,增长19.7%。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6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同比加快4.8个百分点。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6932.15亿元,增长26.9%;农户投资834.63亿元,增长6.1%。
图3:2011年各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速度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22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民间投资13343.49亿元,增长28.8%;港澳台商控股投资208.12亿元,增长17.0%;外商控股投资159.81亿元,增长38.0%。
第一产业投资641.02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投资9126.37亿元,增长34.0%;第三产业投资7164.75亿元,增长20.6%。
表4:2011年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62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其中,住宅投资2022.06亿元,增长20.0%。
房屋施工面积25280.95万平方米,增长24.0%。
其中,住宅20576.45万平方米,增长21.7%。
房屋竣工面积5307.13万平方米,增长19.9%。
其中,住宅4646.63万平方米,增长20.6%。
商品房销售面积6304.41万平方米,增长15.6%。
其中,住宅5747.77万平方米,增长12.9%。
全年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5693个,完成投资7796.33亿元,比上年增长96.4%。
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段、郑州富士康航空港区项目、连霍高速河南段改扩建工程、郑州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591.11亿元,比上年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92.21亿元,增长6.7%。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2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7%。
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691.02亿元,增长18.2%;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31.88亿元,增长17.8%。
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078.83亿元,增长19.4%;零售业6940.05亿元,增长17.9%;住宿业95.72亿元,增长20.2%;餐饮业1208.31亿元,增长18.1%。
图4:2011年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速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单位)25个销售大类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额比上年增长25.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7%,日用品类增长33.7%,中西药品类增长29.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7.3%,家具类增长35.9%,金银珠宝类增长43.3%,汽车类增长19.3%,煤炭及制品类增长19.0%,金属材料类增长41.6 %,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0%,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增长38.7%。
六、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326.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1%,同比提高51.1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总额192.40亿美元,增长82.7%;进口总额134.02亿美元,增长83.5%。
机电产品出口84.09亿美元,增长226.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7.09亿美元,增长830.0%。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5个。
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82亿美元,增长61.4%,同比提高31.2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016.30亿元,增长46.4%。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29.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1%;营业额31.99亿美元,增长37.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9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年末铁路通车里程420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96公里。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19.0%,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量增长18.6%,提高2.4个百分点。
旅客运输量增长15.5%,回落0.5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增长10.4%,回落1.5个百分点。
表5:2011年各种运输方式运输量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8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其中,邮政业务48.28亿元,增长20.9%;电信业务532.99亿元,增长19.5%。
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860.10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340.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061.69万户。
电话普及率为68.10部/百人,增长9.8%。
年末互联网用户3879.84万户,增长27.5%。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9.0%。
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增长14.6%。
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增长22.1%。
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53处。
其中,4A级以上景区84处;星级酒店503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01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646.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648.43亿元,增长13.7%。
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506.24亿元,增长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