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洛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国家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洛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围绕“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目标,积极推进改革,加快对外开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左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253.7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71.9 亿元,增长10.2%。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
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69.63万人,城镇在岗职工 55.92万人。
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全年有1.9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脆弱,农民增收困难;工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社会投资尚未全面启动;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保持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产品名称 2001年产量比上年±%粮食 164.25万吨 -17.5其中:夏粮 85.08万吨 7.2秋粮 79.17万吨 -33.8油料 50844吨 -20.9其中:花生 38139吨 -24.3油菜籽 5599吨 38.5芝麻 6575吨 -31.8棉花 3235吨 -38.6烟叶 33740吨 -0.9水果 15.76万吨 9.1蔬菜 98.32万吨 5.5中药材 10256吨 182.0食用菌 3433吨 67.0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
主要畜产品产量及畜禽存栏量均有增加,优良品种发展较快。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畜禽存栏数量如下:产品及畜禽名称 2001年产(存)量比上年±% 肉类总产量 19.42万吨 3.9其中:猪牛羊肉 17.66万吨 4.6奶类总产量 36569吨 54.4其中:牛奶 35279吨 94.8禽蛋总产量 11.42万吨 7.0牛年末存栏数 75.65万头 4.7生猪年末存栏数 175.56万头 5.8羊年末存栏数 84.13万只 8.5家禽年末存栏数 1745.86万只 3.8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但抗灾能力仍然较弱。
2011年各省区市GDP数据汇总天津重庆增速并列第一2012年02月02日07:38 来源:中国经济网手机看新闻编者按:随着1月即将过去,各省也纷纷公布自己的2011年年度经济数据。
除了山东、海南和云南外,目前已经有28个省份公布自己的经济“年报”。
在已公布年报的28个省份中,仅有北京、上海和浙江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天津和重庆以16.4%的增速并列第一,两湖首超上海。
对比2010年的数据发现,2011年的GDP总量虽然有所上升,“万亿元俱乐部”也有所扩容,但是其增速有所放缓,如2010年GDP集中在14%—15%之间的有近10个省份,但是2011年,处于在这个区间的仅仅有3个省份。
2011年2/3省份GDP超万亿河南居中西部地区之首2011年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数据(GDP)汇总广东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5.3万亿元)江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超4.8万亿元)浙江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32000亿元)河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突破2.7万亿元)河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24228.2亿元)辽宁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22025.9亿元)四川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21026.7亿元)湖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9635亿元)湖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9594.19亿元)上海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19195.69亿元) 福建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7500亿元)北京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6万亿元)安徽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5110.3亿元)内蒙古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超14000亿元)陕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2391.3亿元)黑龙江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突破12000亿元) 广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714.35亿元)天津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190.99亿元)江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583.8亿元)山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万亿元)吉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0400亿元)重庆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10011.13亿元)新疆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6574.54亿元)贵州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5600亿元)甘肃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5020亿元)宁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2060亿元)青海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622亿元)西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605亿元)(山东、海南、云南数据暂缺)外媒:中国各省人均GDP对比世界各国上海≈沙特京沪浙增长乏力折射结构调整困境摩根大通:今年中国GDP增速8.4% 房地产是最大风险香港财报数据提前出炉 2011年GDP增长或为5%人均GDP12447美元北京是富裕地区存争议点击进入人民财经频道。
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12年4月10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全力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建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六加一”攻坚战,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672.5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840.7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结构为7.5:61.6:30.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6.9%和20.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升一平一降”的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7%,仍居首位。
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地方财政收入323.5亿元,比上年增长42.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8.3亿元,增长25.5%。
其中,税收收入131.2亿元,增长26.8%,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6%。
地方财政支出445.5亿元,增长41.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6.9亿元,增长28.6%。
其中,教育支出63.2亿元,增长42.0%;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7亿元,增长26.2%;医疗卫生支出24.6亿元,增长42.8%。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9.5万亩,比上年增长0.4%。
其中,夏粮面积378.2万亩,增长0.3%;秋粮面积411.3万亩,增长0.5%。
蔬菜面积84.1万亩,增长3.1%。
油料面积70.4万亩,增长2.8%。
烟叶面积40.6万亩,增长2.0%。
中药材面积44.3万亩,增长1.3%。
棉花面积4.6万亩,下降12.1%。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奖励2011年度完成地方财政收支目标任务先进县区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08•【字号】洛政[2012]11号•【施行日期】2012.0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奖励2011年度完成地方财政收支目标任务先进县区的决定(洛政〔2012〕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2011年,各级政府和财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财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强收入形势的分析、预测研判,狠抓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收支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鼓励先进,树立榜样,进一步调动各县(市、区)(管委会,下同)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优化收支结构的积极性,经过对2011年度各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收入进度、税收比重和支出进度、增幅等9项指标综合考评,决定对2011年度完成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目标任务的先进县(市、区)予以奖励。
一等奖5名:洛龙区、涧西区、栾川县、西工区和新安县,各奖励50万元;二等奖6名:孟津县、洛宁县、偃师市、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宜阳县和汝阳县,各奖励30万元;三等奖8名:瀍河区、老城区、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委会、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嵩县、吉利区、伊川县和伊滨区管委会,各奖励20万元。
希望各县(市、区)在新的一年,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继续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收入,科学安排支出,严格监督管理,为持续和提升“六加一”攻坚战、实现“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洛阳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二月八日。
洛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洛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建设进展顺利,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特别是年初确定的“千百亿”目标顺利完成,实现了洛阳经济发展的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为洛阳“十五”经济的发展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为再造一个新洛阳、构建洛阳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7000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48.4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52.6亿元,增长13.6%。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4.2%和31.6%。
市场物价涨幅明显趋缓。
2005年我市各月价格总水平虽然呈上升态势,但和上年相比涨势明显趋缓,总趋势呈逐步减弱之态。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远低于2004年5.2%的涨幅。
从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四升四降”格局。
2005年消费价格变动的一大显著特征是,从8月份开始连续上涨了23个月的粮食价格进入了价格的回落轨道,价格同比回落0.8%,从而奠定了三季度价格总水平连连下降的局面;四季度由于粮食、肉禽价格的双双回落,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
洛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09年3月2日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强市、旅游强市和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全市经济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919.6亿元,增长14.4%。
人均生产总值30080元,增长13.8%。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7.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72.6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79.5亿元,增长13.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67.8%和29%。
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基本呈前高后低走势,12月份价格涨幅降到全年最低水平。
全年价格总水平上涨6.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在所测算的八个类别中,食品类上涨幅度最大,达16.8%,交通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
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2007年价格为100)项目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106.4#服务项目100.1食品116.8#粮食106.5肉禽及其制品124.9蛋类102.5水产品128.1鲜菜107.9鲜果121.7烟酒及用品101.8衣着10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4.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3.1交通和通讯98.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9.1居住102.3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2万人,增长0.2%,城镇在岗职工49.9万人。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2883元,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
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有16.2万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0.2万亩,增长1.9%;蔬菜面积77.0万亩,油料面积66.1万亩,棉花面积6.3万亩,中药材面积43.2万亩;烟叶面积34万亩,增长8.4%;花卉苗木面积7.2万亩,增长24.9%。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工业经济目标考核结果的通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洛政[2012]36号
【发布部门】洛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3.20
【实施日期】2012.03.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工业经济目标考核结果的通报
(洛政〔2012〕3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
2011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强力实施“六加一攻坚战”,解放思想,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完成全市工业经济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根据洛阳市工业经济目标考核奖惩有关规定,市政府决定:
一、对偃师市人民政府等11个完成工业经济目标先进县(市、区)、河南中烟工业公司洛阳卷烟厂等12个完成工业经济目标先进企业、市发改委等4个组织配合先进单位予
以表彰奖励。
其中,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洛阳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洛阳黄河同力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伟业轧钢有限公司、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将按照《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的意见》(洛发〔2011〕21号)规定,另行奖励。
二、对主营业务收入目标完成较差且增速排名靠后的洛阳市钰隆集团有限。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29•【字号】洛政[2011]39号•【施行日期】2011.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洛政〔2011〕3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洛阳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洛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围绕“福民强市”目标,深入开展“一抓三创”,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态势和好的趋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321.2亿元,增长13.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个和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14亿元,增长21.8%,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完成737.4亿元,增长9.1%。
全年粮食总产达到47.2亿斤,连续7年获得丰收。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768.8亿元,增长22.2%,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8亿元,增长1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2亿元,增长18.1%。
外贸出口10.5亿美元,增长61.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0.4和18.2个百分点。
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96.1亿元和1113.9亿元,比年初增加376.3亿元和246.8亿元。
洛阳市国民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概况1978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从这天起,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揭开了洛阳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30年沧海桑田,河洛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仅是历史长河短暂的瞬间,但在洛阳发展史上,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特别是近6年来,在这片投资者的乐土上更是实现了极不平凡的新跨越,铸造了年均15%以上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新辉煌!一、综合实力连跨台阶生产总值实现\翻七番\回眸30年,洛阳经济发展的轨迹呈现两个阶段,表现三次增长高峰。
第一阶段1978-1997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巨大力量的推动下,全市上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咬定发展不放松,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埋头苦干、与时俱进。
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9亿元猛增到1997年的335亿元,实现翻4.3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达10.8%,高于改革开放前3.1个百分点,充分展现了洛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第二阶段1998年至2021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我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省前列,在\再造一个新洛阳,全面走在中原崛起前列\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335亿元,猛增到2021年的1919.6亿元,实现翻2.5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达13%,高于改革开放前20年5.3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光辉业绩。
30年来,洛阳经济发展形成三次增长高峰:(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进而带动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1983年形成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增长高峰--生产总值增速达20%。
至1988年提前两年比1980年翻一番,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洛阳经济建设新高潮,全市生产总值当年首次跨越百亿元大关,达到103.5亿元,1993年形成改革开放后第二个增长高峰--生产总值增速达19.1%,至1994年提前6年实现翻两番,2000年底,我市人均GDP达到6830元,折算后人均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
洛阳市200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积极实施科教兴洛、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改革,着力调整结构,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综合2000年,全市国民经济在连续几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据初步测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2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9. 3%;第二产业增加值230.3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52.1亿元,增长 8.5%。
三次产业结构为9.2:54.7:36.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较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
二、农业2000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保持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产品名称 2000年产量比上年±%粮食199.00 万吨 9.3其中:夏粮79.35 万吨 5.6秋粮119.65 万吨 11.8油料 64283 吨 45.7其中:花生 50399 吨 35.3油菜籽 4044 吨 68.4芝麻 9641 吨 117.5棉花 5269 吨 58.2烟叶 34030 吨 46.0水果 14.45 万吨 -17.9蔬菜 93.18 万吨 22.9林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0280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37565公顷,林业结构得到调整,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较好兼顾。
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有所进展,全市森林面积有所增加。
洛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洛阳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9.03.02•【字号】•【施行日期】2009.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洛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09年3月2日)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强市、旅游强市和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全市经济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919.6亿元,增长14.4%。
人均生产总值30080元,增长13.8%。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7.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72.6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79.5亿元,增长13.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67.8%和29%。
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基本呈前高后低走势,12月份价格涨幅降到全年最低水平。
全年价格总水平上涨6.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在所测算的八个类别中,食品类上涨幅度最大,达16.8%,交通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
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2007年价格为100)项目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106.4服务项目100.1食品116.8粮食106.5肉禽及其制品124.9蛋类102.5水产品128.1鲜菜107.9鲜果121.7烟酒及用品101.8衣着10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4.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3.1交通和通讯98.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9.1居住102.3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2万人,增长0.2%,城镇在岗职工49.9万人。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2883元,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
洛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洛阳市统计局2012年4月10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全力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建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六加一”攻坚战,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7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672.5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840.7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结构为7.5:61.6:30.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6.9%和20.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6%,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升一平一降”的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7%,仍居首位。
据财政部门统计,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地方财政收入323.5亿元,比上年增长42.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8.3亿元,增长25.5%。
其中,税收收入131.2亿元,增长26.8%,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6%。
地方财政支出445.5亿元,增长41.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6.9亿元,增长28.6%。
其中,教育支出63.2亿元,增长42.0%;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7亿元,增长26.2%;医疗卫生支出24.6亿元,增长42.8%。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9.5万亩,比上年增长0.4%。
其中,夏粮面积378.2万亩,增长0.3%;秋粮面积411.3万亩,增长0.5%。
蔬菜面积84.1万亩,增长3.1%。
油料面积70.4万亩,增长2.8%。
烟叶面积40.6万亩,增长2.0%。
中药材面积44.3万亩,增长1.3%。
棉花面积4.6万亩,下降12.1%。
全年粮食总产量230.85万吨,比上年下降2.2%。
其中,夏粮产量109.23万吨,下降1.5%;秋粮产量121.62万吨,下降2.8%。
全年肉类总产量24.64万吨,增长1.3%;禽蛋总产量14.21万吨,增长2.3%;牛奶总产量38.15万吨,增长1.5%。
年末生猪存栏203万头,增长5.1%;生猪出栏211万头,增长1.2%。
年末牛存栏65.8万头,下降4.2%;牛出栏33.6万头,下降1.8%。
全年水产品产量43307吨,增长12.2%。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71.5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 %。
农用拖拉机19.34万台,增长3.1%。
农村用电量22.9亿千瓦小时,增长7.5%。
有效灌溉面积141.68千公顷,增长1.14%。
其中,节水灌溉面积79.63千公顷,增长0.25%。
三、工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9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55.1亿元,增长19.8%。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70.0亿元,增长19.9%;重工业1085.1亿元,增长19.8%,轻重工业比例为13.5:86.5。
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688.3亿元,增长22.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7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61.8%。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36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实现增长,16个行业累计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
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比上年增长3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1.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7.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5%。
全年五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93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4.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9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利税总额417.4亿元,增长18.2%;利润总额233.6亿元,增长24.5%;亏损企业亏损额42.5亿元,增长86.3%,亏损面达3.5%。
年末产成品库存125.1亿元,增长22.4%。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60.5亿元,增长27.4%;农户投资46.7亿元,增长8.9%。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19.2亿元,增长33.5%;第二产业投资955.8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投资785.6亿元,增长33.0%。
全年民间投资1428.1亿元,增长27.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6.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37.1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其中,住宅投资179亿元,增长15.4%。
房屋施工面积2856.4万平方米,增长26.5%。
其中,住宅2211.2万平方米,增长17.1%。
房屋竣工面积428.8万平方米,下降42.0%。
其中,住宅380.1万平方米,下降36.4%。
商品房销售面积553.7万平方米,增长21.7%。
其中,住宅512.5万平方米,增长26.4%。
商品房销售额198.9亿元,增长37.9%。
其中,住宅175.7亿元,增长43.3%。
全年在建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下同)4351个,实际完成投资1603.1亿元。
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3892个,实际完成投资1572.8亿元;亿元以上项目535个,实际完成投资781.9亿元。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4.0亿元,增长17.1%;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9.5亿元,增长25.0%。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810.1亿元,增长18.5%;住宿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44.7亿元,增长15.4%。
从各类商品销售情况来看,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中,同比增幅超过30%的有五金电料类、金银珠宝类、石油及制品类、化妆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食品饮料烟酒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8大类。
其中,五金电料类、金银珠宝类和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增长61.0%、43.7%和42.1%,位列增幅榜前3名。
六、对外经济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082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7%。
其中,出口总额147774万美元,增长40.5%;进口总额60521万美元,增长22.3%。
机电产品出口84334万美元,增长39.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6766万美元,增长21.6%。
据商务部门统计,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家;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46145万美元,增长34.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76800万美元,增长46.8%;引进市外境内资金437.2亿元,增长32.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据交通部门统计,全年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358.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8%;货物运输量16276万吨,增长21.6%。
旅客周转量124.3亿人公里,增长20.2%;旅客运输量16019万人,增长20.0%。
据邮电部门统计,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3.1亿元,增长21.8%;邮政业务总量3.2亿元,增长5.9%。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28.07万户,下降2.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25.2万户,增长36.3%;年末互联网用户301.3万户,增长25.9%,其中本年新增互联网用户38.07万户。
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68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3万人次,增长15.1%。
旅游总收入348亿元,增长15.2%。
其中,创汇收入15526万美元,增长15.0%。
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26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5处。
年末共有星级酒店58个,国际国内旅行社91家。
八、金融、保险据金融部门统计,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28.6亿元,比年初增加333.7亿元。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106.3亿元,比年初增加203.8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33.1亿元,比年初增加122.4亿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66.6亿元,比年初增加256.4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41.7亿元,比年初增加177.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30.3亿元,比年初增加77.6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6.2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2.9亿元。
全年赔付13.96亿元。
其中,财产险赔付5.79亿元,人身险赔付8.17亿元。
九、教育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招生3.40万人,在校生10.01万人,毕业生3.05万人。
普通高中68所,招生4.28万人,在校生12.61万人,毕业生4.29万人。
普通初中387所,招生9.91万人,在校生29.12万人,毕业生9.91万人。
小学2188所,招生10.58万人,在校生63.54万人。
幼儿园在园儿童13.20万人。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5所,招生2.22万人,在校生6.39万人。
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39人,在校生1107人。
普通初中入学率99.9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
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42.84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据文化、广电和新闻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11个。
年末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
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6.4%,电视人口覆盖率97.2%,有线电视用户79.0万户。
市级电视台周播出时间397小时,市级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53小时。
据卫生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02个,床位28873张。
其中,医院、卫生院264个,床位26452张。
卫生防疫机构16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
卫生技术人员31716名。
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13266人,注册护士11896人。
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人员1080名,妇幼卫生机构人员1652名。
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5个,床位5045张,卫生技术人员4823名。
据体育部门统计,全年共举办县以上运动会及各种体育比赛153场次,参加运动员5.8万人次。
运动员在国内外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金牌133枚、银牌141枚、铜牌104枚。
十一、环境保护据环保部门统计,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662人,环境监测人员378名,各级环境监测站9个。
全市建成1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86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达21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