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入手 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 格式:pdf
- 大小:254.03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应当遵循的语言准则和规范。
它是广播电视行业的职业操守和基本要求,对于提高播音主持节目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应当准确、规范。
主持人应该掌握正确的语音发音,避免口音、腔调重大的地方特色,更要注意不要出现口吃、舌卷等语言障碍,避免影响观众收听。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要注意语速和语调的把握。
主持人应该把握好语速的快慢,以便观众听得清楚、理解得透彻;同时还要注意语调的上扬和下降,保持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的语音节奏,以便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还需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主持人应该使用地道的标准普通话,尽量避免使用方言和口语化的表达,以免产生误解和困惑。
同时还要注意词汇的丰富性和精准性,避免惯用语、流行语以及俚语的滥用,以免影响播音质量。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还要注重语气和语态的把握。
主持人应该根据不同的节目性质和内容,选择适当的语气和语态,以保持信息的传达和表达效果。
如在新闻节目中要求严肃、冷静,而在访谈节目中则要求轻松、活泼。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还需要注重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主持人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内容,灵活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以便更好地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
如在悲伤的场景中要表现出同情和慈爱,而在欢乐的场景中则要表现出热情和开朗。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是保证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基本要求。
主持人应该具备准确、规范的语言能力,掌握好语速、语调、用词的准确性和得体性,注重语气和语态的把握,注重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以便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至关重要。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重要工具,一个好的播音主持必须具备规范的语言技巧和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观众,使观众更加信赖和喜爱他们的节目。
一、语音语调的规范化语音语调的规范化是必要的,可以使播音主持的语言更加清晰、流畅、自然,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常用规范内容包括语音纯正;语音韵律准确;语音音量、语调得当;停顿妥当一类的技巧。
其次,对于播音主持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包括"昂首挺胸,放肆大胆",相当于在发音上加强自己的自信,使得发音更加自然流畅,更能够感性表达幽默、喜剧的文艺节目;例如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会看到很多非播音主持实力派的嘉宾主持,比方说吴昕、谢娜等人,他们凭借着可爱幽默的表达,能够很好地引导现场氛围。
二、文化素养的强化播音主持必须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熟悉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
他们必须能读懂诗词、熟谙传统文化,能够从中找到灵感,把文化元素写进节目中,这样的节目质量才能更高。
例如在如今热度非凡的《青春有你3》中,微博话题就有可能诞生文化底蕴比较强的歌曲,或生动描绘出深刻的人物形象。
在语言表述中,加入适当的诗词文化等花样,也能够吸引很多观众的眼球。
三、情感表达的掌握一个好的播音主持必须能够准确地把握语音语调,以及表达情感的技巧。
在参考天娱传媒旗下青春制作组的主播,他们凭借着细腻、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得他们的表达更加得人心,更加简洁明了、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总之,在广播电视主持中,播音人员的语音语调、文化背景、情感表达等要素,都要求处于极为较高的一级水平,这些素质将掌握好,才可能对广大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享受。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方式,其目的是向广大观众传递信息、
娱乐和教育等内容。
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观众的理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需要
符合一定的规范。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要规范的是语法和词汇的使用。
播音主持人需要遵守普通话的
语法规则,注意词语的用法和搭配,避免使用不规范的词语和短语。
播音主持人还应该注
意专业词汇的准确使用,避免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语音语调的运用上,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也需要一定的规范。
播音主持人需要具
备清晰、准确、流畅、自然的语音表达能力,使观众能够听得清楚、听得懂。
播音主持人
的语调要稳定、流畅,避免拖沓和夸张,以避免给观众带来困扰和不适。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措辞。
播音主持人需要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
和观众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措辞和语气,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在新闻节目中,播
音主持人需要严肃、客观、准确地表达信息;在娱乐节目中,播音主持人需要轻松、愉快、幽默地引导观众。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需要注意标准的发音。
语言是播音主持人与观众进行交流的工具,正确的发音对于信息的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播音主持人需要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尤其是在涉及外来语和方言的情况下,要避免出现误读或错误发音的情况。
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广播电影电视的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规定近年来,广播电影电视行业蓬勃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娱乐的重要渠道。
然而,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为了维护行业良好形象,确保节目质量,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规定。
本文将对这些规定进行概述和解读。
一、言辞文明,遵守公序良俗广播电影电视媒体作为公共平台,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因此,言辞的文明举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主持人和演员要尽量避免激烈争吵、辱骂和挑衅等言行举止;另一方面,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也应禁止含有恶搞、侮辱、歧视等不符合公序良俗的内容。
二、言简意赅,贴合受众需要作为广播电影电视从业者,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受众群体,并根据其需求来准确选择语言文字。
在主持人和演员的表演中,需要做到“三要素”:言之有物、意思清晰,充分表达出主题和情感;节奏流畅,避免长篇大论,以免影响观众的接收效果;简单易懂,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以保证观众能够准确理解。
三、语言规范,避免方言和俚语的滥用广播电影电视作为国家的重要文化媒体,我们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表达。
避免使用方言或俚语对受众进行误导。
尤其对于少儿频道和文化节目,要做到以学术规范为基础,用标准语言进行内容创作。
四、准确使用词语,避免语义模糊和错误在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中,准确使用词语是尤为重要的。
主持人和演员要注意选择准确、恰当的词汇,避免模糊、歧义和错误。
特别是在新闻、科技和法律等专业领域的节目中,更要严格把握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以免给受众带来误导。
五、正能量传递,营造健康社会环境作为广播电影电视从业者,我们有责任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观众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注重积极、乐观的表达方式,传递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注意节目平衡,避免片面倾斜广播电影电视媒体在报道和评论时应保持中立公正,避免片面倾斜。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是通过使用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各种音韵手段,将文字、音响等有限语言符号转化为丰富的听觉、心理语言符号,从而达到传播信息、展示形象、表现情感等作用。
那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应该遵循怎样的规范呢?本文将从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音规范语音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中最关键的部分,它的正确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音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规范:1. 语音清晰,字音标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应该注意把每个字音都发好,让听众能够听得清楚。
另外,语音应该极尽清晰,能够让听众较为轻松地听懂主持人的话语,而不感到过于费力。
2.语音纯正,语调自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音应该尽量纯正地保持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杜绝方言、口音等因素,从而使听众无需花费特别大的认知努力就能够听懂主持人的话语。
同时,语调也应该尽量贴近日常生活中的语调,自然轻松,不要过于矫揉造作。
3.语音饱满,节奏有序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在语音表达时应该力争语音饱满、节奏有序,避免过分慢吞吞或过分急促。
并且,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场合,适时调整语音饱满度和节奏。
语调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最能魅力与情感营造的仪器,因此,对于语调的规范尤为重要。
1.语调自然,情感真挚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应该通过自然、真挚的语调来展现出自己的情感,让听众能够感受到主持人的真心实意,从而更好地被主持人所感染。
2.语调变化,情感丰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在表达时,应该注意不要单调,应该适量变化语调,让听众感受到主持人的情感丰富多彩。
3.正误分明,语调抑扬准确表达信息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声调变化也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正误分明,同时适量运用抑扬顿挫以达到一定效果。
语速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过快或过慢的语速都不宜实行,以下是语速规范入手的几个方面。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是一个传播信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媒介。
他们所说的语言具有极高的公信力和广泛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引导一部分观众的情感和行为。
因此,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至关重要。
首先,语音要清晰准确。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每天都要面对数以万计的听众、观众,他们的语音标准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征求意见稿》要求的标准,特别是发音不要带有方言、口音。
同时,语音要准确得体,抑扬顿挫要有节奏感,语速要适中,保持清晰易懂的状态。
此外,不要出现快速吞音、模糊语调等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听众的理解,更会破坏播音主持人伟岸的形象。
其次,字句要准确清晰。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严格遵守语法规则,不要使用含糊不清的词汇与语句。
对于生僻字、口语俚语、外来词要较为谨慎,尽量使用被广泛认可的词汇。
同时,播音主持人要注意语速与篇章的协调,讲话要注意节奏和声调的变化,提高语言表现力,以让语言更加生动、真实、感人。
再者,发挥主持人应有的风度、仪态和形象礼仪。
首先是主持人的仪态问题,确保主持人面带微笑,不要摆出太夸张、哗众取宠的表演。
同时,主持人的形象要与现场氛围相符,穿着得体,不要打扮太另类或太暴露。
还要注意礼仪规范,对自己和嘉宾严格要求,避免失态行为,以此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遵守职业规范,做到公正中立。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不仅要保证使用标准语音的准确性,更需要遵循职业规范。
准确分享信息,确保报道准确客观,不要利用职业特权影响观众的价值观或思想意识。
总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语言的规范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门综合性高的艺术。
语音、字句、仪态、形象礼仪、职业规范都需要主持人严苛地遵守,努力打造标准、优美、舒适的语言环境。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要求语言规范、准确、流畅、生动,以达到有效传达信息、引导观众听众情感的目的。
在广播电视行业,语言规范是播音主持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为语言是其与观众、听众沟通的工具。
本文将从语音语调、语法用词、修辞手法等方面探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
语音语调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清晰、准确的发音,避免口音、口齿不清等问题,以便听众观众能够准确理解信息。
语调也需要富有变化、抑扬顿挫,通过调节语调来表达情感和信息的重要程度,以吸引听众观众的注意力。
在播音主持中,需要注意声音的音量、音调和节奏,使之与表达的内容相协调,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语法用词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播音主持人需要熟悉中文语法规则,避免在主持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语法错误,以免给听众观众带来困惑和误解。
用词方面也需要注意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繁琐的词语,以免让听众观众产生疲劳感。
播音主持人还需要避免使用口语化、方言化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确保广大听众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修辞手法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中具有重要作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信息更加生动、形象、感染力,增强听众观众的情感共鸣。
播音主持人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来突出信息的重点和表达的情感色彩。
但是在使用修辞手法时,播音主持人也需要注意适度,不可过分夸张或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以免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语言规范还包括注重文化和时代差异。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工作,播音主持人需要了解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播音主持人还需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避免使用冒犯、歧视性的言论,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播音主持环境。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包括语音语调、语法用词、修辞手法以及对文化和时代的敏感度。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审美要求。
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吸引观众、树立形象,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本文将就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进行浅谈,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需要具备规范性和文雅性。
规范性是指语言应该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以及社会公众的语言习惯,不使用方言和俚语,正确使用语法和词汇。
而文雅性则是指语言应该具有一定的优美程度,能够为听众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在表达时应该注意措辞得体、语言流畅,既不要过于正式、僵硬,也不要随意随便,要注重语言的文雅性,令人耳目一新。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需要具备清晰度和准确性。
清晰度是指语音的清晰度,主持人应该准确地发音、字正腔圆、语言语调自然、声音洪亮、声情并茂,使听众能够清晰地听到每一个音节,准确地理解意思。
而准确性则是指语言应该准确地表达内容、准确地传递信息、准确地使用词语和表达方式,不虚假、不误导、不含糊。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在播音主持过程中要注意发音标准、抑扬顿挫,要注重语音的准确性,确保听众能够清晰地听到每一个音节。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需要具备亲和力和感染力。
亲和力是指主持人的语言应该亲切、自然、贴近听众,使听众能够产生共鸣,感觉主持人是自己的朋友,愿意与主持人交流。
而感染力则是指主持人的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回应,使听众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被主持人的语言打动、激励。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在播音主持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以平易近人的语言与听众交流,让听众感到亲切和温暖,让听众感到主持人是值得敬佩和信任的。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需要具备时代性和多样性。
时代性是指主持人的语言应该具有时代感,能够与时俱进,不拘泥于传统,能够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特点和风貌,具有一定的时代感。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所使用的语言规范,它包括语音语调、用词用语、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要求。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播音主持人作为传递信息、传达情感的重要角色,其语言规范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探讨其重要性、基本要求和规范落实的建议。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其语言规范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节目的品质和效果。
合乎规范的语言可以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形象,并增强观众的信任和亲和力。
规范的语言也能够有效传递信息,增强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
规范的语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是广播电视行业必须重视和遵守的规范。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具有一些基本要求。
首先是语音语调的规范。
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应该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流畅和自然,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要根据不同节目的性质和主题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整。
其次是用词用语的规范。
主持人在选择用词用语时应该遵循文明礼貌、简洁清晰的原则,避免使用低俗、粗鄙或不文明的词语,尽量选择能够传达信息清晰、抒发情感得体的用词用语。
最后是语言风格的规范。
主持人应该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和节目主题选择相应的语言风格,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也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活泼和情感表达,使得语言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规范的语言需要落实到实际的广播电视节目中。
为了确保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落实,在广播电视机构中应该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对主持人进行规范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语言意识和规范意识。
广播电视机构应该建立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制度,对主持人的语言表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和指导。
广播电视机构也要加强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广播电视节目中存在的语言规范问题,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效果。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播音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运用正确的语言规范进行表达。
语言规范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要符合语法规则、适当运用词汇、准确表达意思、避免使用不当语言等方面的要求。
下面将从语法规则、词汇运用、准确表达和不当语言四个方面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进行浅谈。
首先是语法规则方面,播音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语法应该符合标准普通话的语言规范。
他们应该遵守语法的基本要求,如使用正确的语序、时态、语气、语态等。
他们要避免错误的语法用法,如主谓不一致、不规范的句子结构等。
在语法规则方面的正确运用,可以使播音主持人的语言更加规范,也可以增加他们在听众和观众中的信任度。
其次是词汇运用方面,播音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应该使用丰富准确的词汇。
他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以使听众和观众对他们所传达的信息有更清晰的理解。
播音主持人还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专业性过强的词汇,以免造成听众和观众的困惑。
词汇的运用对播音主持人来说,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词汇的运用水平。
再次是准确表达方面,播音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应该力求准确表达意思。
他们要注意用简练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达,避免夸张、含糊或不确切的用词。
准确表达不仅可以使听众和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内容,还可以减少因表达不清而引起的误解和困惑。
准确表达还需要播音主持人掌握清楚有效的表达方式,如要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注重语调和语速的控制,注意停顿的运用等。
最后是避免使用不当语言方面,播音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要注意避免使用不当语言。
不当语言包括口头禅、俚语、方言、粗话等。
这些语言的使用会给广播电视节目带来负面影响,使得节目显得不够正式和专业。
播音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要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避免使用不当语言,以提高整个节目的质量。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是一项需要播音主持人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是指广播电视行业在进行节目制作和播出过程中,对于播音主持人员的语言表达和使用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一套准则。
这些规范旨在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提升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形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提高听众的接受度。
本文将从语音语调、语言文字、礼貌用语等方面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
语音语调是播音主持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良好的语音语调可以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节目内容。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播音主持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语音清晰。
播音主持人的语音应该清晰准确,发音准确,不模糊不含糊。
二是语调自然。
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语调应该自然流畅,既不生硬不呆板,也不夸张不浮夸。
三是语速适中。
播音主持人应该根据节目内容和受众群体来控制语速,既不要讲得太快太慢,也不要让听众听不懂。
四是情感饱满。
在主持节目时,播音主持人需要根据节目内容和情感要求来调整情感表达,让听众更好地产生共鸣。
语言文字是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使用得当可以提升节目质量,而使用不当则可能会影响节目效果。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播音主持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词准确。
播音主持人在使用语言文字时,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使用口头语和方言词汇,保持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是避免口头禅。
在主持节目时,播音主持人要避免使用口头禅,如“啊”、“嗯”等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和专业。
三是避免生僻词。
在使用语言文字时,播音主持人要避免使用生僻词,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达清晰明了的内容。
礼貌用语是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恰当使用可以提升观众对主持人的好感和接受度。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播音主持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尊称礼貌。
在主持节目时,播音主持人需要使用尊称礼貌的语言文字,尊重受众和嘉宾,展现出专业素养和亲和力。
二是关怀问候。
在主持节目时,播音主持人需要适时地使用关怀问候的语言文字,使受众感受到主持人的温暖和关怀。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广播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规范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各类新闻节目、音乐节目、综艺节目的不断涌现,播音主持人在传播信息和娱乐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进行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时有发生,例如口语化、方言化、外来语使用过多等问题。
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收视者的听觉体验,也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混乱和不准确。
在这种背景下,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旨在探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要求、重要性、内容、影响以及实践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播音主持人的重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为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字数:220】1.2 研究意义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规范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节目的收视率和口碑。
一个规范、标准的语言表达能够让听众更加轻松地理解信息,更容易产生共鸣,提升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语言规范也代表着主持人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研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节目的品质,也对主持人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形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文明、规范、专业化的语言表达。
深入研究并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对于提升节目质量,树立良好的节目形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2. 正文2.1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语调规范,要求主持人的语调自然流畅,不要出现明显的口音或方言痕迹。
其次是发音准确,要求主持人能够清晰地发出每个音节,确保听众能够准确理解。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是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在工作中使用语言的要求和规定。
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的一部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落实对于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形象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要求语言规范准确无误。
播音主持人员在节目中使用的语言应准确、得体、符合语法规则,避免使用口头语和方言,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在选材、搜集信息的时候,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在节目中传递错误的信息。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要求语言通俗易懂。
播音主持人员在节目中使用的语言应简洁明了,不使用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术语,尽量避免使用外来语和网络用语,以便广大听众和观众能够更轻松自如地理解和接受信息。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要求语言文明和健康。
播音主持人员在工作中使用的语言应遵守社会公德,要避免使用低俗、粗鄙、恶俗的语言,不得传播不健康、不正面的消息和信息,不得在节目中使用不雅、不文明的词语和语言。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要求语言的地域性和文化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多元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当地方言和口音,尊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特色和习惯,避免使用侮辱性和歧视性的语言词汇。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对于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要求下,广播电视行业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提升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也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希望未来在广播电视行业,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能够更加严格,更加细致,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是广播电视行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保证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传播正确信息、提升节目品质的重要保障。
在广播电视行业,播音主持人员是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语言规范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形象。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播音主持语言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语音准确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中,语音准确是非常基础的要求。
播音主持人员应当练就一口清晰、标准的普通话,并尽量避免方言和口音。
应当根据不同的节目性质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语音语调。
在进行新闻播报时,语音需要显得严肃而庄重,而在进行娱乐类节目主持时,语音则可以更加活泼和灵动。
在进行节目主持时,语音的音量、速度、语调也需要得当。
过大的音量、过快的语速、不合理的语调都会影响观众的收听体验,进而影响到节目的质量。
播音主持人员需要不断加强语音训练,保持语音的准确性和适宜性。
二、语言规范语言规范是对广播电视行业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广播电视行业最重要的规范之一。
在进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时,播音主持人员需要使用规范的词汇和语法,尽量避免口头语和方言用词。
在播音主持中,需要遵循语言的用词准确、简练、易懂的原则,不使用谐音联想和人身攻击、恶搞他人的词汇,避免出现语言歧义和不当情绪的表达。
语言规范不仅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和行业负责。
三、文明礼貌在进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时,文明礼貌更是必须要遵守的规范之一。
播音主持人员需要尊重观众,要避免不文明的用语和举止。
在处理与观众的互动时,需要保持礼貌和亲和力,做到微笑语言亲切,不得与观众发生过激的争吵和不当的互动。
广播电视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播音主持人员的礼貌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平台的信任和接受程度。
四、情感适宜情感适宜是指在进行节目主持时,情感表达的恰当性。
在进行不同性质节目主持时,需要使用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比如在主持新闻类节目时,情感需要保持中立和客观,不得加入个人偏见和主观情感。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为了维护广播电视行业的形象和文化传承,必须遵守一定的语言规范。
本文将从语音语调、用词准确、节奏节奏控制和情感表达四个方面,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
语音语调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基本功。
清晰、准确的发音和标准的普通话是广播电视行业的基本要求。
播音主持人应避免咬字不清、语速过快或过慢等问题,同时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掌握基本音标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不同节目的风格和内容,灵活运用音调和语气,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用词准确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重要方面。
播音主持人应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
还应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生僻的词汇,以免引起听众的困惑。
播音主持人还要注重文化内涵,避免使用不当或带有歧视性的用词,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语言习惯,做到文化普及和情感共鸣。
节奏控制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
不同节目的节奏要求不同,在节目中要灵活掌握节奏,在表达时注意音量和语速的调节。
对于节奏明快的节目,如广播晨间新闻,播音主持人应控制语速,让信息传递快速且流畅。
而对于节奏缓慢的节目,如电视访谈节目,播音主持人应注意语速和停顿的把握,以增强节目的张力和吸引力。
情感表达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重要方面。
播音主持人应根据不同节目内容和氛围,恰当地表达相应的情感。
在新闻播报中,要保持中立、客观的语言,避免个人情感的夸张和渲染。
在文艺类节目中,可以适当加入情感色彩,以使表达更加真实和感人。
情感的准确表达不仅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也能使节目更加生动有趣。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播音主持人应注重语音语调的训练,用词准确地传递信息,掌握节奏的灵活调节,以及情感的恰当表达。
只有做到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提高节目的质量,以及保护广播电视行业的形象和文化传承。
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是一种专业的语言艺术形式,广播电视媒体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传媒形式之一。
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载体,播音主持语言应该符合一定的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和良好的口语表达效果。
首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需要注重准确性。
播音主持人应该正确地表达信息,准确地传递事件的真实情况和内容。
他们应该通过准确的措辞和表达方式,使听众或观众理解并记住他们所说的事实。
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和含糊的表达方式。
其次,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需要注重流畅性。
播音主持人应该有良好的口才和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把信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给听众或观众。
他们应该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使语言更流畅、更富有感染力。
此外,他们还应该注意语速的适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的说话速度,让听众或观众能够跟上他们的思路。
同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需要注重规范性。
播音主持人应该遵守语言的基本规范,正确使用词语和语法结构。
他们应该避免使用方言、口头语或行话,而应该使用符合普通话规范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此外,他们还应该遵循社会公德和文化礼仪的规范,避免使用恶俗、低级或伤人的言辞。
最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需要注重与时俱进。
播音主持人应该具备时事敏感性和时代气息,随时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用词表达方式。
他们应该积极学习语言的新词汇、新用法和新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要求注重准确性、流畅性、规范性和与时俱进性。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播音主持人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提升口才表达能力,增强表演力和感染力,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而这些规范也是广播电视媒体专业化发展和提升的基础。
从细节入手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发表时间:2010-12-22T13:54:25.94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闫蕊寒
[导读] 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能否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则是确保语言文字纯洁、健康的关键闫蕊寒(吉林省延边人民广播电台,吉林延吉 133000)?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212-01
摘要: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能否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则是确保语言文字纯洁、健康的关键。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更是责无旁贷。
然而,目前,在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还很普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能不要求我们从细节入手,去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纯洁;文明程度;广播电视;普通话;推广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全面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维护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能否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则是确保语言文字纯洁、健康的关键。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语言的应用空前广泛,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日益突出,这种情形下,加大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力度就显得尤为迫切。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更是责无旁贷。
然而,目前,在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还很普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能不要求我们从细节入手,去规范广播电视语言。
一、要正确使用结构助词
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是表明词语之间结构关系的助词,具体地说,就是用以表示附加成分与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关系。
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有三个,即“的”、“地”、“得”。
它们的读法一样,但是用文字表示,必须写成三个样子。
由于读音无差别,书写错误就常常被忽视了。
许多稿件、文章、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字幕,几乎清一色地将所有的结构助词写成“的”。
这就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直接影响播音员(主持人)的感情表达(尽管三个结构助词发音相同,但由于它们在句中的地位不同,常常影响到语气和逻辑重音);二是在读者和观众中传播错误的东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结构助词的用法。
简言之,“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
就是说,定语后面写作“的”,状语后面写作“地”,补语前面写作“得”。
这样可以使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也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正确确定逻辑重音并正确表达情感。
另外,结构助词误用,常常导致动词所要求的宾语错误。
比如央视一位“名嘴”在与一线记者连线后,总愿意说“感谢××发回的报道”,还有些主持人在节目结束时习惯性地说一句 “感谢您的收看”。
这些说法,皆因一个结构助词“的”,将“感谢”的对象搞错了,本应感谢“人”,却成了感谢 “收看”和“报道”。
二、数字的学问
广播电视新闻常常要用数字说话,尤其是在成就报道中常常会大量使用数字,但如何运用数字却是大有学问的。
由此反映出的问题也就比较多。
具体表现为:
(一)倍数概念模糊。
央视某频道有一篇报道介绍一个行业今年以来的发展变化,把形势描绘得很好,可是用数字对比时却来了一句“是去年同期的一倍”。
“是一倍”表示什么意思?显然是指相等。
相等就是维持原有局面,没有发展变化,这有什么值得宣传的?作者的意思很明显:“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或者说“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
(二)误用结构助词。
一则广播新闻说“……超过去年全年的34%”。
是多还是少?作者的意思显然是说“多”,可是,如果去年全年的效益是100,今年只要达到34.1,就可以说“超过去年全年的34%”。
这里的错误源于一个“的”字。
如果要表示“比去年全年多34%”,就只能去掉“的”字,改为“超过去年全年34%”。
(三)说法不准确。
“近200多人参加活动”。
“近200人”是不足200人,“200多人”,是超过200人,那么,“近200多人”,到底是不足200人,还是超过200人呢?
与之相似的,还有“将达到80%多”一类的说法。
三、几个常用词的误用
所谓常用词,顾名思义,是指说话、写文章经常使用的词汇,是人们在语言文字交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然而有些看似十分简单的常用词,在我们的广播、电视、报纸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误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几个:
(一)“进行”。
在广播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中,常出现一些滥用“进行”一词的句子,听起来很不舒服。
总体上说,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多余,二是不当。
先说一下“多余”。
“代表们积极进行投票。
”“干部职工踊跃进行捐款。
”这两个句子中,“进行”都是多余的,将“进行”一词去掉,变为“代表们积极投票”、“干部职工踊跃捐款”,不仅句子完整通顺,而且简洁明了。
如何判断“进行”一词是否多余呢?有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 “进行”用于动词之前,而不用于动宾词组之前,因为动宾词组清楚地表明了动作及其支配的对象,无须再用“进行”。
上面两个句子中,“投票”、“捐款”都是动宾词组,如同“吃饭”、“读报”一样,均由动词及其支配的对象组成。
没有人会把“我正在吃饭”、“我在读报”说成“我正在进行吃饭”、“我正在进行读报”,同样道理,“投票”、“捐款”也就不需要“进行”了。
再说一下“不当”。
“对90多株罂粟进行了铲除。
”“对20多台赌博机进行了销毁。
”这两个句子听起来就十分别扭。
从语法角度讲,“对……铲除”、“对……销毁”都是说不通的。
显而易见,其错误在于介词使用不当,须将介词“对”改为“将”,形成“将***铲除”、“将***销毁”的句式。
这样一来,另一个错误就显露出来了:“铲除”和“销毁”都是只显动词性的词汇,在句中充当谓语是十分妥切的,可两个例句中硬要让它们充当“进行”的宾语,这就必然造成语病。
因此,两个例句均应在更换介词的同时去除“进行”,恢复“铲除”和“销毁”的谓语地位,使句子成为“将90多株罂粟铲除”,“将20多台赌博机销毁”。
当然,这种改法不是惟一的,还可以调整词序,将谓语前置,形成直叙式:“铲除90多株罂粟”,“销毁20多台赌博机”,这样,句子不仅通顺,而且易听易懂,更加符合广播电视语言的要求。
(二)“重点”。
重点是指同类事物中主要或重要部分。
如果将同类或类似事物排列一大堆,那就没有重点了。
如“重点查处无牌无证、酒后驾驶、超员超载、乱停乱放、不按规定行车、非法营运、异地营运等交通违法行为”。
这里不仅排列了一大堆“同类事物”(均为交通违法行为),而且尚未叙述完毕,又用了一个“等”字,哪里还有重点可言?为什么不使用确切的表述方法,如“着力查处”、“下大力气查
处”……?
(三)“盛大”。
作为形容词,“盛大”一词只能用于修饰名词和名词性词组,如“盛大的开幕式”、“盛大场面”等,任何时候都不能用于修饰动词。
然而现在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却常常出现 “盛大开幕”之类的说法,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上述事实表明,广播电视语言亟待规范。
人所共知,广播电视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亿万人学习、求知和娱乐,而不规范的语言充斥在我们的广播电视节目中,不能不在全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细节入手,规范广播电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