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物防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等级的划分

建筑物防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等级的划分

建筑物防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等级的划分
建筑物防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等级的划分

防雷考试题目大全

防雷知识竞赛题库一、填空题 (一)雷电原理 1、通常雷暴云内上部携带正电荷,下部携带负电荷,云底携带少量正电荷。 2、一般轻离子的迁移率比重离子大二个数量级左右。 3、大气离子的迁移率与大气的粘滞系数成反比,即与大气的密度成反比。 4、在正常情况下,陆地上大气正离子的平均浓度为750个/m3。 5、在正常情况下,陆地上大气负离子的平均浓度650 个/m3。 6、晴天大气传导电流是大气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的电流。 7、云雾粒子的荷电量与粒子的半径有关,通常半径越大,荷电量越大。 8、地闪电场的K变化表现为脉冲状特征。 9、沿已经电离的闪击通道向地面发展的先导称箭式先导。 10、地闪的首次闪击是指从梯级先导到回击这一完整的放电过程。 11、地闪电场的M变化是在电场的C变化上迭加有若干持续时间不到1毫 秒的脉冲状大气电场。 12、在晴天情况下,海上大气电场约为130伏/米。 13、雷电的破坏作用有热效应、机械效应、电动力效应、静电效应、 电磁感应。 14、闪电感应由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组成,通信线路遭闪电感应后,闪电 电涌以行波形式沿线路向两方向传播。 (二)法律法规 1、《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对监测与预警、防雷工程、防雷检测、雷电灾害 调查、鉴定、防雷产品等五个方面做作了规定。 2、《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 电涌保护器及其连接导体的总称,用以防御雷电灾害的设施或者系统。 3、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 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4、出具检测报告的防雷检测单位,应当对隐蔽工程进行逐项检测,并对检 测结果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 5、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 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 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关于建筑物防雷等级划分

关于建筑物防雷等级划分: 请看正在执行的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建筑物的防雷分级 1 一级防雷的建筑物 1.1 具有特别重要用途的建筑物。如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档案馆、大型博展建筑;特大型、大型铁路旅客站;国际性的航空港、通讯枢纽;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国际港口客运站等。 1.2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1.3 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 2 二级防雷的建筑物 2.1 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大型建筑物。如部、省级办公楼;省级会堂、博展、体育、交通、通讯、广播等建筑;以及大型商店、影剧院等。 2.2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2.3 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100m的其他民用建筑物。 2.4 省级及以上大型计算中心和装有重要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3 三级防雷的建筑物 3.1 当年计算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时(见附录D.2),或通过调查确认需要防雷的建筑物。 3.2 建筑群中最高或位于建筑群边缘高度超过20m~50m的建筑物。 3.3 高度为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在雷电活动较弱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其高度可为20m及以上。 3.4 历史上雷害事故严重地区或雷害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要建筑物。 在确定建筑物防雷分级时,除按上述规定外,在雷电活动频繁地区或强雷区可适当提高建筑物的防雷等级。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人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坡坏和人身伤亡者。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不同等级防雷建筑的基本要求

不同等级防雷建筑的基本要求 一类防雷建筑物:一类防雷建筑物应设独立避雷针、避雷线(网),网格5m×5m或5m ×4m,滚球半径30 m。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保护半径5m。建筑物高度≥30 m应防侧击雷。引下线间距≤12 m。防直击雷独立接地。防雷电感应与电气接地装置共用,不共用时间距≥3 m,冲击接地电阻≤10Ω。低压线路宜全线电缆直埋。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但进户前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长度≦15 m。架空线与电缆转换处应设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金具、绝缘子铁脚及避雷器等均应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相连。冲击接地电阻≤10Ω。 二类防雷建筑物:二类防雷建筑物宜在建筑物上设避雷带、避类针或其混合。网格10m ×10m或12m×8m。防直击雷、雷电感应与电气接地装置宜共用,不共用时间距≥2 m,冲击接地电阻≤10Ω。有爆炸危险的建筑物的低压架空进线应该用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长度≦15 m。平均雷暴日>30d/a地区可架空进线,进线处应加装避雷器或2~3 m空气间隙。电缆金属外皮、钢管、金具、绝缘子铁脚及避雷器等均应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相连。非爆炸危险建筑物可架空进线。冲击接地电阻≤30Ω。 三类防雷建筑物:网格20m×20m或24m×16m,滚球半径60 m。建筑物高度≥60 m 应防侧击雷。引下线间距≤25 m。防直击雷、雷电感应与电气接地装置宜共用。不共用时间距≥2 m。冲击接地电阻≤30Ω。可电缆、架空进线。架空线与电缆转换处或架空进线引入总配电箱处设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金具、绝缘子铁脚及避雷器等均应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相连。冲击接地电阻≤30Ω。

雷电脉冲防护设计

雷电脉冲防护设计 摘要 本文主要主要介绍雷电脉冲灾害产生的原因,分析雷电脉冲的入侵途径,通过电磁兼容理论获得解决雷电脉冲的设计思路。 一、雷电脉冲防护概况 电子器件的集成化和超大规模集成化及新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信息时代的主导技术支撑产品――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微电子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耐受能力差等致命弱点,一旦遭受雷击过压的冲击,轻则造成这些电子系统的运行中断,设备永久性损坏,重的是这些系统所承负的那些须实时运行的后续工作的中断瘫痪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直接与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影响。 二、雷电脉冲入侵途径 雷击引起的上万伏的过电压(过电流)及极强的交变电磁场是损坏楼内弱电设备的主要原因,交变电磁场的瞬即变化是吸引雷电入侵的最佳渠道。其中入侵渠道可以大致分为3种: 1、配电线路引入雷电:配电线路(对 10KV 线路,高压MOV 的残压很高,弱电设备受此高压都会损坏,变压器有一定的隔离和衰减作用,但还有相当大的剩余雷电会传到后续设备。)产生过电压后,该过电压直接传到弱电子设备,并将设备损坏,一般是将设备的电源部分损坏。 2、通信控制线路引入雷电:通信控制线路(通信控制线路一般有

数据专线、网络线、数据控制线和视频线等)感应雷电后,雷电也直接传到设备,并将设备损坏,一般是将设备的通信口损坏,与供电路线上产生雷电流的情况相似,一般来讲,通信线路上的雷电流比供电线路上的雷电流要小。 3、金属管道、电缆引入雷电: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电缆的进出线等也是雷电引入的又一途径。通常是由于雷击静电感应引起或因暂太高电位 / 过电压通过线路耦合,造成管道和电缆线路毁坏。 三、雷电防护设计 雷电入侵的防范措施:针对上述分析,电子信息系统从电磁兼容角度防止雷击电磁脉冲,从电磁干扰三要素--干扰源、偶和途径、敏感设备入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屏蔽、滤波、接地和合理布线等综合防护措施。 1、屏蔽 屏蔽是减少电磁脉冲干扰的基本措施。屏蔽体可做成板式、网状式以及金属编织带式等, 利用低电阻的导体材料对电磁能流具有反射和引导作用,在内部产生与源电磁场相反的电流和磁极化,从而减弱源电磁场的辐射效果。 金属材料的电磁屏蔽效果为对电磁波的反射损耗、吸收损耗和电磁波在屏蔽材料内部多次反射损耗之和。银、铜、铝等相对电导率大, 利用屏蔽体表面所产生涡流的反磁场来达到屏蔽目的, 以反射损耗为主铁和铁镍合金等相对磁导率大, 铁磁材料的高导磁率对干扰磁

防雷区划分

国家标准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第3章 雷电防护分区 3.1 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 3.1.1 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 3.1.2 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 天及以下的地区; 2 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 天,不超过40 天的地区; 3 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 天,不超过60 天的地区; 4 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 天以上的地区。 3.1.3 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见附录D。 3.2 雷电防护区划分 3.2.1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应根据需要保护和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 的雷电防护区(LPZ)。 3.2.2 雷电防护区(LPZ)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 续防护区。(图3.2.2),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2 直击雷防护区(LPZO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3 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OB)区进一步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4 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5 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建筑物防雷等级如何分类

建筑物防雷等级如何分类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房子越做越高就 日益突出了防雷接地工程的重要性。人人都想居住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防雷其实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建筑物防雷其实是分等 级的,建筑防雷等级越高防雷措施就越严格,岱嘉电气技术工程师解释说,一般建筑物防雷可以分为三类: 一、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制造使用或者存储火药、炸药、起爆物、火工品等大量危险物的建筑,遇到火花会爆炸,并且有可能造成巨大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二、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2、国家级会堂、办公楼、档案馆、国际机场、大型展览馆、大型候 车站、国际港口客运站、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和大型体育场馆; 3、国家级计算机中心、通信枢纽、以及对国家意义重大的装有大量 电子设备的建筑; 4、制造、使用、存储危险爆炸物、包括露天气罐和油罐等可能引起 爆炸并且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建筑物等; 5、预计年雷击次数大于次的省、部级办公楼及其它重要的或者人员 密集的公共建筑; 6、预计年雷击次数大于次的住宅及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 以上所列出的建筑物都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这些地方的防雷级别 非常高,需要重点做好防雷接地工作。 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档案馆;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次小于次的部、省级办公楼及其他重要的或者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等于次小于次的住宅、公共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 4、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次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5、考虑到雷击后果和周围条件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 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6、年平均雷暴日15天以上的地区,高度15米以上的烟囱、水塔等 孤立建筑物。年平均雷暴日15天及以下的地区,高度为20米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建筑物。 以上所列出的就是基本的建筑防雷分类,其中涉及到的21区、22区、23区是如下定义的: 0区:指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区: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区: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而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0区:指正常运行连续成长时间、短时间连续出现爆炸性粉尘、纤 维的环境。 11区: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仅在不正常运行时偶尔出现爆炸性粉尘、纤维的环境。 21区: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并在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 火灾危险的环境。 22区:具有悬浮、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能形成爆炸 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的环境。 23区:存在固体可燃物质,并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的环境。 岱嘉电气20年专注于生产防雷接地工程中使用的防雷接地材料, 岱嘉电气为电力行业,中国石化、电信、民航、轨道交通、医院、学校 等行业众多项目中防雷接地工程提供接地耗材,从降阻剂供应提供到其 他防雷接地耗材供应,岱嘉电气得到项目方采购主管一致好评,与众多 项目有多年稳定供货合作。

电气设备雷击分析

电气设备雷击分析 摘要:雷电严重威胁着配电设备的安全,轻则配电设备失灵,重则配电设备烧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因此,需要加强重视防雷措施,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应该认真考虑配电系统的防雷,按照等电位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符合要求的共用接地网,避免雷击的危害。 关键词:雷击危害等电位接地网 1.概述 对雷电的危害大家众所周知,如森林、油气挥发场所等的火灾大部分为雷击所致。近几年来我厂仪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屡被雷击,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雷电严重威胁着配电设备的安全,轻则配电设备失灵,重则配电设备烧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对雷电的认识,做好相应的防雷措施不容忽视。目前的防雷措施局限性普遍存在,不能做到完全有效地防止雷电的破坏,人们对复杂的雷电机理将进一步研究,努力将雷击造成的损害降低。 2.雷击的危害 当雷击现象发生时,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确实能有效地抵御了雷击对建筑物的破坏,同时均匀的避雷引下线与建筑物接地的均压环也起到法拉第网笼的作用,保证建筑物内的人员不致因跨步电压升高而导致触电事故。但这时当雷电击中建筑物防雷装置或击中附近其他建筑物的避雷针(带)并由引下线导入大地时,瞬间内在引下线自上而下的产生一个很强的变化磁场。处在这个电磁场作用下的导体,便会感应产生电压,其数值也可达数十千伏,处在这个磁场作用范围的电气、信号、电源及它们的传输线路都因相对地切割了这个变化的磁场磁力线而产生出感应高压,从而将用电设备击坏。

3.电气设备的防雷措施 建筑物本身的防雷性能至关重要,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GB50054-95,对设备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应采用等电位连接,建筑物本身和其内外各种导电物用导体焊接起来。现代建筑物防雷主要由顶部接闪器、网状避雷带、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和四周墙体内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利用地下钢筋混凝土基础作为接地体。 为了防止直击雷,保护室外所有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安装不定数量的避雷针。加装避雷器保护室外配电设备,做统一接地网,保证该接地网与所有设备的接地引下线体焊接。室内各种柜外皮、金属屏与底座槽钢连接,槽钢与电缆沟道内的电缆支架用镀锌扁钢焊接,与室外接地网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接地网,成为一个整体。 从人身和设备安全以及抗干扰的角度来说,保护地的可靠接地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保护地和设备的信号地在其内部连接在一起,设备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实行等电位连接可以彻底消除雷电引起的毁坏性的电位差,将金属管道、信号线、电源线通过过压保护器进行连接,内层保护区的界面处依此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最终与等电位连接母排相连。 4.仪表设备的防雷措施 仪表设备防雷接地是很重要的。按照石油化工仪表接地规范SH-T3081-2003,仪表电缆槽、仪表电缆保护管应在进入控制室处、雷电涌保护器均与电气专业的防雷电感应的接地排相连。仪表及控制系统工作接地的各接地干线应分别接到工作接地汇总板,再由工作接地汇总板经两根单独的工作接地干线接到总接地板。接地电阻小于4Ω。 屏蔽是减少雷击电磁波干扰的有效措施。首先可以利用建筑物进行自然屏蔽,在建造建筑物时,将建筑物结构中的自然金属构件连接在一起,初级屏蔽侵入的雷击电磁脉冲,降低内部配电设备的屏蔽要求。而精密的配电设备,则应采用连续金属层封

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要点

科目:电磁干扰与兼容 任课老师:崔志伟 作业: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姓名:朱传帅 学号:1505122194

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 绪论 雷电是由带电的云在空中对地放电导致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其具有选择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以及破坏性。雷电存在的形式除了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发光、发热、发声的雷电流以外,在雷电流形成的同时由于电磁效应还会产生雷电电磁脉冲。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强大的雷电电磁脉冲是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重要原因,可导致各种微电子设备的运行失效甚至损坏,成为威胁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铁路运输、计算机与通信等领域的一大公害。 电子设备包括信息电子设备和电力电子设备两大类,信息电子设备基本采用微电子控制技术,电力电子设备相对于信息电子设备无信号传输线路外,其控制单元也大多采用微电子控制技术。近20 年来新发现的电子设备雷灾的起因是闪电的电磁脉冲(LEMP)辐射造成的,电子设备越先进、耐压等级越低、能耗越小,灵敏度越高、体积越小,则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范围越大。电子设备抗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危害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雷电电磁脉冲既是雷电,又是电磁脉冲,但它既有别于直击雷,又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电磁脉冲干扰信号。现在对直击雷的防护技术已相当成熟,由于直击雷包含着巨大的能量,通常采用避雷针、避雷网等引雷入地,其实这就是将所接收到的雷电能量直接引向大地而起到分流雷电流的作用,但避雷针引下线由于电感的作用,最多也只能将5 0 % 的雷电流入地,余下的雷电流将通过其他途径或四处扩散后入地。扩散入地的雷电流就以雷电电磁脉冲的形式出现,对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要从干扰和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直击雷的强大能量需要入地释放,同理,雷电电磁脉冲的能量也必须旁路泄放入地,在入侵通道上将雷电电磁脉冲引起的过电压、电流加以阻挡,且直接或间接泄放入地,从而达到保护电子。 正文 雷电防护系统(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是指用以对某一空间进行雷电效应防护的整套装置,它由外部雷电防护系统和内部雷电防护系统两部分组成。 注:在特定的情况下,雷电防护系统可以仅由外部防雷装置或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目前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技术即防雷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国内各大防雷企业都能够实现从设计、产品提供到施工及售后服务的防雷一体化体系解决方案(防雷体系)。在一个完整的防雷体系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直击雷防护(Direct Lightning Protection) 直击雷防护是防止雷闪直接击在建筑物、构筑物、电气网络或电气装置上。直击雷防护技术主要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害,以及减弱雷击时巨大的雷电流沿着建筑物泄入大地的过程中对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影响的防护技术,是防

住宅建筑物防雷等级的分类

住宅建筑物防雷等级的分类[转帖]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增加,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使电气设备本身技术含量和种类的上升,均导致电气设备在建筑投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合理设计电气的各个系统和运用先进的电气设备对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和节约基建投资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设计中,建筑物的情况千变万化,功能多种多样,特别是当建筑物的面积较大用途复杂时,电气系统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电气设备成本的高低。 在配电系统中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形式应当采用不同的配电系统。国标GB50052-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中第6.0.5条中规定“在高层建筑物内,当向楼层各配电点供电时,宜采用分区树干式配电;但部分较大容量的集中负荷或重要负荷,应从低压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中第8.2.3 高层建筑低压配电中第二条规定“对于容量较大的集中负荷或重要负荷宜从配电室以

放射式配电”,两者相比国标比行业标准严格,应按国标进行设计。 通常我们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很难有效分清较大容量的概念,5.5KW、 7.5KW 对于 500KVA的变压器可以说是较大容量,但对于1600KVA容量以上的变压器就是一个较小容量,而这个容量等级的区分直接影响配电成本的高低。前一段时间笔者在设计“山东出版总社编辑业务楼”时,空调专业提给电气专业的设计资料中,地下车库排烟风机的容量大部分为 4KW、5.5KW 且排烟风机机房位臵较分散,而设计中采用的是 2 台1600KVA的变压器,若全部采用由低压变配电室放射式供电,末端互投,这样的结果会造成低压出线回路大增,从而导致低压柜数量的增加,更有可能会使变配电室的面积加大,同时,因为变压器容量较大,为满足短路容量的要求,必然要选择高短路容量开关,相应的馈出电缆亦增加,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设备成本和建筑成本,当然它的优点是简单可靠,完全满足规范。能不能采用其它的配电系统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满足规范的要求呢?我们分三种配电方式来分析如下: A.将相近的三到四个排烟风机房中的动力控制箱链式配电,由变配电室出两个馈电回路,这种方式的结果是减少了低压出线回路,降低成本,但配电系统断点的

13.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习题)29页word文档

13.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 一、单选题 1.下面给出了几组四种雷区平均年雷暴日数,按照标准对雷电活动强弱的分类,其中标准的规定值是( )。 A.少雷区≤10,中雷区10~20,多雷区20~40,特强区≥40: B.少雷区≤12,中雷区12~30,多雷区30~60,特强区≥60; C.少雷区≤15,中雷区15~40,多雷区40~90,特强区≥90; D.少雷区≤20,中雷区20~60,多雷区60~120,特强区~>120。2.在绝缘配合标准中,送电线路,变电所绝缘子串及空气间隙的绝缘配合公式均按标准气象条件给出。在下列各组气象条件数据中,标准气象条件(气压P、温度T、绝对湿度H)的一组数据是( )。 A.P=8.933kPa,T=10℃,H=8.5g/m3; B.P=8.933kPa,T=15℃,H=10g /m3; C.P=101.325kPa,T=20℃,H=llg/m3; D.P=101.325Da,T=25℃,H=12 g/m3。 注ImmHg=133.322Pa。 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10 绝缘配合 10.1 绝缘配合原则 10.1.1 按系统中出现的各种电压和保护装置的特性来确定设备绝缘水平,即进行绝缘配合时,应全面考虑设备造价、维修费用以及故障损失三个方面,力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不同系统,因结构不同以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绝缘水平。 10.1.2 工频运行电压和暂时过电压下的绝缘配合: a)工频运行电压下电气装置电瓷外绝缘的爬电距离应符合相应环境污秽分级条件下的爬电比距要求。 b)变电所电气设备应能承受一定幅值和时间的工频过电压和谐振过电压。 10.1.3 操作过电压下的绝缘配合: a)范围Ⅱ的架空线路确定其操作过电压要求的绝缘水平时,可用将过电压幅值和绝缘强度作为随机变量的统计法,并且仅考虑空载线路合闸、单相重合闸和成功的三相重合闸(如运行中使用时)过电压。 b)范围Ⅱ的变电所电气设备操作冲击绝缘水平以及变电所绝缘子串、空气间隙的操作冲击绝缘强度,以避雷器相应保护水平为基础,进行绝缘配合。配合时,对非自恢复绝缘采用惯用法;对自恢复绝缘则仅将绝缘强度作为随机变量。 c)范围Ⅰ的架空线路和变电所绝缘子串、空气间隙的操作过电压要求的绝缘水平,以计算用最大操作过电压为基础进行绝缘配合。将绝缘强度作为随机变量处理。 10.1.4 雷电过电压下的绝缘配合。 变电所中电气设备、绝缘子串和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强度,以避雷器雷电保护水平为基础进行配合。配合时,对非自恢复绝缘采用惯用法,对自恢复绝缘仅将绝缘强度作为随机变量。

防雷检测资质等级划分

防雷检测资质等级划分: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两级。 甲级资质单位可以从事《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检测。 乙级资质单位可以从事《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三类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检测。 处罚: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或者在防雷装置检测中弄虚作假的,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 (二)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雷电防护装置未经设计审核或者设计审核不合格施工的,未经竣工验收或者竣工验收不合格交付使用的。 附:一二三类建筑物划分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一、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二、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 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三、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安全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局域计算环境GA 371-2001 2001-12-24发布2002-05-01实施 5.环境安全 5.3 电磁屏蔽与静电防护 5.3.1 机房的静电防护措施应符合GB 50174-1993中的 6.3规定。 5.3.2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信号及电源线路,若非铠装电缆或屏蔽电缆都必须穿金属管或槽布设,金属管或金属槽都应妥善接地。 5.3.3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备应有良好的屏蔽与接地。 5.4 雷电防护 5.4.1 建筑物的雷电防护应符合GB 50057 的规定。 5.4.2 计算机信息系统电源线路、信号线路必须穿金属管槽屏蔽并且两端良好接地,所有其他金属管道及金属构架必须等电位连接。 5.4.3 电源进线、信号传输线在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时,必须安装电涌保护器。 5.4.4 电源系统电涌保护器可以进行多级配置,在进行多级配置时应考虑电涌保护器参数之间的配合。同时还需考虑安装电涌保护器损坏时的过流保护装置,如熔断器、断路器等,电涌保护器应有劣化显示功能。 5.4.5 计算机信息系统供电电源装设电涌保护器的模块数和接线方式,应符合GB 50057-1994的第6章的规定。 5.4.6 计算机信息系统传输的信号频率及电平各异,因此通信接口电路宜采用逐级泄流、滤波、低压箝位等多级防护措施。 5.4.7 在信号线上安装的电涌保护器,其通流容量、插入损耗、驻波、频率、带宽等参数应符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匹配要求。 5.4.8 在格栅形大空间机房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应安装在远离格栅的位置,具体的安全距离按GB 50057-1994 的附录计算。 5.5 接地与等电位连接系统 5.5.1 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类接地的接地电阻值要求为: a)交流工作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B)直流接地电阻应按计算机信息系统具体要求确定。 C)安全保护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D)防雷接地电阻应符合GB 50057规定。 5.5.2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应共用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5.5.3 机房应设等电位网,机房内所有设备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接地等均就近与等电位网连接,并按需要采用星型(S型)或网型(M型)连接方式。 5.5.4 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的建筑物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防雷击电磁脉冲防雷技术规范

防雷击电磁脉冲 6.1 基本规定 6.1.1 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不知道电子系统的规模和具体位置的情况下,若预计将来会有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电气和电子系统,应在设计时将建筑物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系统等与防雷装置组成一个接地系统,并应在需要之处预埋等电位连接板。 6.1.2 当电源采用TN 系统时,从建筑物总配电箱起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 -S 系统。 6.2 防雷区和防雷击电磁脉冲 6.2.1 防雷区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并导走全部雷电流,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A 区。 2 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仍没有衰减时,应划分为LPZ0B 区。 3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且由于在界面处的分流,流经各导体的电涌电流比LPZ0B 区内的更小,以及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屏蔽措施时,应划分为LPZ1 区。 4 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涌电流和雷击电磁场强度时,增设的后续防雷区应划分为LPZ2…n后续防雷区。 6.2.2 安装磁场屏蔽后续防雷区、安装协调配合好的多组电涌保护器,宜按照需要保护的设备的数量、类型和耐压水平及其所要求的磁场环境选择(图 6.2.2)。

((釆用大空何翼蔽和协週配合好的电涌保护器保护 注:设备却到总好的防导入电涌的保护,山允大小于山和L大大水于【■?以及 H "大大亦于乩肪撬射磁场的保护. (b)采用LPZ1的大空何屏蔽柯进户处安慕电涌保护畚的保护 it:设备得到防早入电滴的保护.U"卜于U■和n小于【?,以及H小于H?訪 辐射进场的保护. (C)采用内和在进入LPZI处安装电酒保护多的侏护 it:设导入电涌的保护,U川、于U。和【「小于1?,以及H:小于H. 的保护.

防雷等级以及防雷产品介绍

防雷等级以及防雷产品介绍 随着科学不断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害怕雷电的袭击。雷电对大众来说已不再陌生,下面小编为您说一下防雷保护等级。 GB50343—2004防雷保护的等级划分方法如下: 第一、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分四个等级,根据所保护设备的重要性或者雷击风险评估结果划分的A级B 级C级D级。 第二、建筑物的防雷分三类的,根据雷击次数分一类。二类。三类。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制造、使用或储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危险物质的建筑物,遇电火花会引起爆炸,从而造成巨大破坏或人身伤亡的建筑物。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楼、档案馆、大型展览馆、国际机场、大型火车站、国际港口客运站、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和大型体育场等。 (3)国家级计算中心、通信枢纽,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4)制造、使用和储存爆炸危险物质,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建筑物,如油漆制造车间、氧气站、易燃品库等。2区、11区及某些1区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5)有爆炸危险的露天气罐和油罐。 (6)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的部、省级办公楼及其他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7)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省级档案馆。 (2)年预计雷击次数等于和大于0.012次,小于和等于0.06次的部、省级办公楼及其他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3)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和等于0.06次,小于和等于0.3次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4)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和等于0.06次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5)考虑到雷击后果和周围条件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6)年平均雷暴日15d/a以上地区,高度为15m及其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高耸的建筑物。年平均雷暴日15d/a及15d/a以下地区,高度为20m及20m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高耸的建筑物。 随着人口不激增,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筑物已经高层建筑物防雷已经是普遍常见的基本保护工作了。同时防雷产品也是得到了社会市场的青睐。由于防雷产品种类繁多,性能不一,许多消费者不能正确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现在汇骐防雷商城已经成功上线,为顾客提供为最专业的防雷服务。 防雷产品多种多样,常见的防雷产品基本有以下几大类: 防雷产品包括避雷针(接闪杆)、接地极、避雷器、信号电涌保护器(信号防雷器、信号避雷器)、电源电涌保护器(电源防雷器、电源避雷器)、等电位连接器等等。 避雷针 避雷针,又名接闪杆,是用来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根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不会引发事故。 直击雷避雷针 适用于石化仓库、广播电视、加油站、建筑大楼、信标台,通信基站、气象台、军事基地、雷达机房、银行大楼 特殊避雷针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分级计算方法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分级计算方法 雷电过电压对电子设备的危害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今日已是电子化时代,日益繁忙庞杂的事物通过高速电脑、自动化设备及通信发展得到井然有序、而这些敏感电子设备的工作电压却在不断降低,其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因而它们受到过电压特别是雷电袭击而受到损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是由于以雷击中心1.5km—2km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坏线路上设备;其后果可能使整个系统的运行中断,并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雷电和浪涌电压成了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防雷器就是在最短时间(纳秒级)内将被保护线路连入等电位系统中,使设备各端口等电位,同时释放电路上因雷击而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短路泄放到大地,降低设备各接口端的电位差,从而保护线路上用户的设备。对系统设备而言,电源线路和信号线路是雷电袭击产生过电压并传导的两条主要通道,因此防雷器就分电源系统避雷器和信号系统防雷器。 防雷区域的划分 一、LPZ0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击电流;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二、LPZ0B区:本区内的各种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三、LPZ1区:本区内的各种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0B区更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四、LPZn+1后续防雷区:当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流和电磁场强度时,应增设后续防雷区,并按照需要保护的对象所要求的环境去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注:n=1、2、......。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分级计算方法 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 N=K·(0.024·Td1.3)·(Ae+Ae’) 式中:K──校正系数,一般取1。 Td──年平均雷暴日 Ae──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Ae’──建筑物入户设施的截收面积(电源线、信号线) 2.等效面积Ae的计算 当建筑物高度H<100M: D= [ H·(200-H)]1/2 (M) Ae=[L·W+2(L+W)·D+π·H(200-H)]·10-6 (KM2)式中:L,W ,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米)。 (见规范)

电源三级防雷方案

机房系统统合防雷 设 计 方 案 设计单位:成都凯德曼科技有限公司 二0 一0 年

防雷设计依据 XX机房系统的雷电过电压及电磁干扰防护,是保护电源线路、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确保电气、电子设备运行必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 本方案的设计依据: 1.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为使建筑物防雷设计因地制宜的采用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本规范主要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做出规定和要求。 3.JGJ/T16-92 《民用建筑电气执行规范》 为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政策,作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维护方便。 本规范使用于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单体及群体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并应选用合适的定型产品及经过检测的优良产品。 4.IEC 62305-1/2/3/4/5 《雷电的防护》 本标准介绍了雷电防护的基本知识,雷电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在不同应用环境,雷电防护措施的设计、安装和维护的准则。此为最新国际IEC标准。 5.IEC1312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本标准为建筑物内或建筑物顶部信息系统有效的雷电防护系统的设计、安装、检查、维护;并对装有这系统(如电子系统)的建筑物评估LEMP屏蔽措施的效率的方法。针对现有的防雷器(SPD)应用在防雷区概念安装上提出相关的要求。 6.IEC 61643 《SPD电源防雷器》 本标准对电源防雷器用于交直流电源电路和设备上,额定电压在1000Va.c.或1500Vd.c.。电源防雷器分级分类测试和应用。 7.IEC 61644 《SPD 通讯网络防雷器》 本标准对通讯网络防雷器用于通信信号网络系统,这类防雷器内置过压过流元器件,额定电压在1000Va.c.或1500Vd.c.。电源防雷器分级分类测试和应用。 8.VDE0675 《过电压保护器》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上)[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69 更新时间:2004-8-20 文章录入:liuc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215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43-2004,自2004年6月1日起实施。第5.1.2、5.2.5、5.2.6、5.4.1(2)、5.4.10(2)、7.2.3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4年3月1日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2000]43号语文,关于同意编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函,并由四川省建设厅(原建委)负责组织成立了规范编制组,规范编制组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雷电防护分区;4.雷电防护分级;5.防雷设计;6.防雷施工;7.施工质量验收;8.维护与管理。 本规范主要对微生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与管理作出规定和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具体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四川省建设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6号,邮政编码:640041)。 1总则 1.0.1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1.0.3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安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当需要时,可在设计前对

防雷区域定义

防雷分类、分区、分级 一、建筑物防雷分类 1、雷击保护系统(LPS):是对建筑物或屋内防雷击保护的全部系统的统称,包括外部防雷系统和内部防雷系统。 2、雷击保护分区(LPZ):通过对雷击电磁环境的定义,进行区域划分。 二、防雷分区的目的 相对于不同的要求,根据安装位置、保护级别和冲击流通容量,浪涌保护器分为B、C、D三级(式按IEC分类方法,顺次序对应为Ⅰ、Ⅱ及Ⅲ级)。分级的目的是提供有选择的浪涌保护,保证一个高的能量吸收能力和尽可能最低的保护水平。 这个分类符合DIN VDE 0675 第六部分(草案11.98)A1和A2的要求。这个标准提出了应用于额定电压最大不超过1000V、额定频率在50Hz到60Hz之间的交流电网的浪涌抑制器的设计的指导方针、要求和测试方法。 三、分级防护:使过电压减小至无害的水平 在国际标准IEC 61312-1中描述的分区防雷的观念已被证实是合理的、有效的。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过电压到达终端设备造成损害之前,逐级地减少它至无害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筑物的整个保护空间被分到了几个防雷分区(LPZs)。在线路由一个分区进入到另一个分区的地方安装浪涌抑制器,按照不同分区的具体要求安装相应等级的浪涌抑制器。 分区防雷理论的主要优点: 包含高能量的有害的雷电流在导线进入建筑物处直接被转向泄入大地,使得进入到其他系统的过电压值最小化。避免由于磁场的干扰对于新建、扩建和改造的建筑物都可以通过一个单独的防护理念来设计。 由外到内,防雷分区(LPZs)被定义如下: LPZ 0A:在建筑物外部,不受外部保护装置保护的区域。可能遭受直击雷,对雷电磁脉冲没有任何屏蔽防护。 LPZ 0B:在建筑物外部受外部防雷装置保护的区域。对雷电磁脉冲没有任何屏蔽防护。 LPZ 1:建筑物内部区域。有小部分雷电能量进入的可能性。 LPZ 2:建筑物内部区域。有低的浪涌过电压进入的可能性。 LPZ 3:建筑物(也可能是设备的金属外壳)内部区域。没有雷电磁脉冲产生的干扰,也没有浪涌过电压。 分区防雷理论的必要条件是正确安装的等电位连接系统,然后在各分区之间安装电涌保护器作为补充,因而对于防雷来说,建立等电位连接系统同样重要。 防雷技术名词解释 1、等电位连接: 将电器设备与外部导体作出连接,以达到相同或相近电位的电气连接器件。电涌保护器为保护带电导体的其中一大类。 2、故障分类 1)电涌:电涌在导线与导线之间或导线与地之间发生一个瞬态的过电压,时间少于1ms,该电压远远超过设备的最高允工作电压峰值,但它并无工作频率。电涌的成因为雷击或者开关误操作(如空气开关过流跳闸)而引起的操作过电压。2)瞬时过电压:瞬时过电压是在某地区的波动,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可视为

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划分【最新】

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划分 随着空中云层电荷的积累,其周围空气中的电场强度不断加强。当空气中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在两块带异号电荷的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地之间的空气绝缘就会被击穿而剧烈放电,出现耀眼的电光。同时,强大的放电电流所产生的高温,使周围的空气或其他介质发生猛烈膨胀,发生震耳欲聋的响声,这就是雷电。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房子越做越高就日益突出了防雷接地工程的重要性。人人都想居住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防雷其实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建筑物防雷其实是分等级的,建筑防雷等级越高防雷措施就越严格。 一、雷电分类 雷电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1)直击雷 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包括电气装置和构筑物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 (2)感应雷 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了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他可能是金属部件间产生火花。 静电感应是当雷云接近地面,在架空线路或其他导电凸出物顶部感应大量电荷。雷电放电后,架空线路或导电凸出物上的感应电荷将转换成强烈的高电压冲波。

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的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引起的。这种磁场能使附近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 (3)球形雷 球形雷简称球雷,是雷电放电时形成的发红光,橙光,白光和其他颜色光的火球。球形雷是一团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带电气体。球形雷常沿着地面滚动或者在空中飘荡能通过眼窗门窗,烟筒等侵入室内。大多数球形雷消失时,伴有爆炸,会造成建筑物和设备等损坏以及人畜伤亡事故。 二、建筑物防雷分级 (1)一级防雷 1)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人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3)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坡坏和人身伤亡者。 (2)二級防雷 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