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方法-实证研究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0
西方学界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方法译者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翻译研究者的好奇心。
译者大脑中的认知心理过程无法被直接观察,因此,被视为翻译研究的“黑匣子”。
直到内省实证方法被运用于翻译过程研究,引发有关译者思维过程的间接证据,这个问题才开始逐步获得有效解答。
在翻译研究中引入实证方法是翻译学科发展进程中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其最大贡献在于使研究那些制约、影响翻译过程、翻译产品和翻译功能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可能,并可增强研究结果的预测能力;实证研究的这一潜在价值源于实验的两个内在特征:变量的相对可控性和高复制率[1]221-222。
翻译过程实证研究将执行翻译任务时译者头脑中发生的思维过程或认知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翻译学“跳出过分倚重感性认识的归纳和经验的梳理的以实用为指向的研究范式”[2]。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翻译过程实证研究已成为西方翻译研究的前沿性研究。
“翻译学方法论研究是翻译学整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文将对西方学界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予以系统归纳,重点论述以内省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的多元数据验证法。
一、内省法概述内省法,亦称自我观察法,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内省法要求被试注意自己的内心思维活动,并将其用言语的形式报告出来,然后对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心理学结论。
19世纪末,心理学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构造心理学(structuralpsychology)是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为直接经验,因此内省法也就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构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冯特(WilhelmWundt)将内省法与实验法相结合,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内省法(methodofexperimentalintrospection)。
该方法将被试置于受控条件之下,便于测量和重复实验,从此为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为实验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4]。